❶ 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各類網站出現的種種新聞
由於互聯網信息的高度互享性,發言的自主性,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總會看到來自各方的不同的聲音,也許今天網路上在大肆報道劉德華死了,可是沒過多久,劉德華出席了某某活動,謠言不攻自破,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值得我們深思,網路上的信息魚龍混雜,難以做出判斷,很多朋友同樣以對待媒體新聞的態度對待網路上的各種說法,代替了自己的思考和辨識能力,往往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這是一種非常可惜的結果。
❷ 你怎樣看待網路上的新聞、如娛樂新聞
看過了就行了,別太當真
❸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網路
寫作思路:明確讀者,根據讀者需求來寫合適的文字,在寫文章時,也需要考慮到專業術語的使用。如果使用專業術語並且不向讀者解釋,讀者就會不明白我們所指的內容,邏輯上會出現不連貫。
正文:
當今時代,網路發展迅速,我們的生活因互聯網而更加豐富多樣,世界也因互聯網而更加絢麗多彩。但同時,互聯網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要正確利用網路。
網路豐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它讓我們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世界成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人們即使相隔萬里,也如近在咫尺。
互聯網還像是一座移動圖書館,它給人們提供了海量信息,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查閱資料,互聯網成為了我們重要的學習工具,從而也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效率。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休閑娛樂,聽幾首喜歡的歌,看一部有趣的電影,都可以讓我們放鬆身心。
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切不可沉迷網路。一些網癮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他們關注網上的情況超過現實生活,對網路之外的事情沒有多少興趣,只有上網時才充滿激情。
他們因為沉迷於網路而疏離了現實的人際關系,這不僅會影響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還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如此說來,預防迷網的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沉迷網路呢?
首先,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互聯網上有無限的信息,所以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在冗餘信息面前耗費時間,也不應再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更不可沉溺於網路。
其次,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並不強,所以還需要家長指引並履行監護職責,做到教導有方,幫助未成年人辨別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
第三,還要多些陪伴,我們應與家人勤溝通,勤交流,融入親情,感受關愛,搞好現實人際關系,注重日常生活,而不是一味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的交往。
第四,我們還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攝影、繪畫、書法、寫作等,這些愛好能夠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讓自己的假期多些趣味和活力,這樣就不會長時間沉迷於網路了。
最後,學校也要協同並幫助學生遠離網路。例如,老師可以通過開班會的方式來加強教育;學校可以做出明確表率,嚴格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園,若違反規定,則對其進行疏導並適當懲處。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合理使用網路,理性參與網路生活,加強預防沉迷網路。
❹ 如何看待網路媒體
未來五年內,網路將超過電視和報紙成為第一廣告媒體
❺ 如何理性對待網路傳播的優勢和弊端
尤其進入21世紀,當網路傳播對人類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時,當我們在網上既可以看到白宮,又可以看到中南海時……,對網路政治進行觀察與思考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一、對輿論及輿論監督的認識
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對於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有爭議的問題的共同意見。①輿論監督是和輿論一體相連、密不可分的。它所反映的不是個人對社會現實的認識,而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公眾)對社會現實的普遍的、共同的意見。輿論監督藉助新聞媒介的傳播優勢,以公開的方式反映公眾對某一社會現象、某個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所形成的比較一致的意見。實際上它是代表公眾的意志對社會現實做作出強有力的主動回應,因而在實施對社會監督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②輿論監督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監視社會環境、調整社會心態與社會意見、對社會進行控制、制衡等等。在中國,輿論監督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黨委和政府改進工作、解決問題的銳利武器,也是提高新聞宣傳的戰鬥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新聞媒介與輿論監督的關系非常密切,傳統媒體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工具,在網路逐漸受到青睞的現代社會,通過網路進行輿論監督成為輿論監督的一個新焦點,尤其網路政治倍受關注。
二、網路政治的現狀——特點與問題
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在輿論監督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興起之後,網路也加入到了輿論監督的行列中來,並且日漸顯出其重要地位。
網路政治強調的也是輿論監督的一種社會控制功能、社會制衡的功能。它應該是主要以輿論、宣傳、教育的手段去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預防和制止社會越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有益的。同時要明確,這種控制不是強制性的,它主要是通過精神內省、價值認同、道德感化的方式達到控制的目的。
與傳統媒體在政治方面的輿論監督不同,利用網路進行政治方面的輿論監督有了其新特點。
傳統媒體在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監督社會時很難得到受眾的直接反饋,即使得到直接的反饋在時效性上也是比較差的。簡單地說,話語權是主要由一方控制的,而另一方非常被動,難於充分享有話語權;同時,控制話語權的一方也很難確切了解新聞發布後受眾的反應及其輿論效果。對傳受雙方來說,很難形成互動。
而網路的交互性特徵為網路傳播新聞、進行輿論監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在網路政治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網路使得普通受眾擁有了話語權,他們可以通過網路發表關於政府、政府官員的意見與建議,同時,發布信息方也可比較直接地獲取這些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受眾的心理狀態,為政策等的改進與制定提供了依據,網路能及時地報道政治及與之有關的新聞,讓最廣大的受眾以最快地速度了解政治並可讓他們以最快地速度對政治做出反應。從一定程度上說,更有利於社會控制。
這實際上發揮了輿論監督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互聯網為普通人對政府行為或政府官員的監督提供了便利,與傳統媒體相比,這一特點尤為突出,網路論壇等都成為普通受眾的傳聲筒。由於普通人開始享有話語權,原來的話語權控制者在統一聲音方面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柯林頓的性丑聞案為例,美國《新聞周刊》的編輯部在這篇消息即將發稿的時候把它撤了下來,而由一個年輕人開設的一個人網站——德魯吉報道則將這一爆炸性新聞公之於世,在當時引起的轟動足以見證網路輿論監督的威力。而另一方面政府通過網路能更迅速、更直接地了解普通受眾(民眾、人民)的狀態,輿論引導與監督也更為方便。在中國,剛發生不久的孫志剛事件在網路上引起了重大的反響,最終政府根據人民的反饋情況修訂了相關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人民的意願通過網路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網路政治對社會的一種調節,在這里,網路的交互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不同國家的政府網路都是為其自身的政治利益服務的。以美國為例,1998年美國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明明是明目張膽地侵犯行為,但包括網路在內的西方傳媒對事實進行了精心地選擇,向美國民眾公開了所謂的真相,這種假信息事實上是在有意地塑造美國民眾對這一事件的認識,簡單地說,美國政府是在利用手中地話語權影響以致誤導美國民眾,是在意識形態上控制全體民眾。不過,在中國則不同,中國政府都是站在黨和人民地立場上通過網路發布忠於事實的新聞,目的在於讓中國的廣大人民都能及時地了解政府政策、新聞事件的真相……從而可以更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地建設中去。
當「網上辦公」、「在線政府」、「電子化政府」日益成為可能時,「開放政府」也就成為可能,公民的知情權得到了極大的保障,他們也可是直接享有一部分話語權,可以直接通過相關的網站了解到可靠的政務信息,這時政府的角色開始慢慢具有服務的性質——及時地向公民提供信息的服務。當然這種信息的服務是有立場的、有選擇的,上面提到的美國轟炸中國使館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一點。與此同時,政府也可以較為容易的從網
❻ 為什麼會有人輕易相信網路媒體上的一些不實報道
第一:傳播的速度快,瀏覽的次數多,自然就會覺得事情的可靠性。
第二: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網路意識淡薄。
❼ 對於網路上的不實報道,我們應該怎麼辦《可以處理!》
這種情況下,如果情節嚴重的話,那麼,對方可能涉嫌侮辱罪,可以向法院追究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如果是一般的名譽侵權,那麼,可以要求法院裁決要求對方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
❽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21世紀以後,網路技術創新以迅猛的發展速度在不斷的深入,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信息技術、網路傳媒、輿情導向為核心的革命性變化,尤其是應用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得輿情信息化對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影響在日益深刻和廣泛,而網路突發事件頻發產生的輿情危機也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救曾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
公安部門作為大眾性服務行業,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多年來,公安部門新聞一直都是網路輿論關注熱點,特別是當一些負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其走上輿論關注的風口浪尖,成為網路輿情焦點,甚至發展為負面影響巨大的社會公共事件。近年來,多例有關公安部門的負面網路信息引發了網路一波又一波輿情熱議潮,如:成都李思怡事件、廣州孫志剛收容致死案、沈陽「抗非英雄」遭警察丈夫毒打、廈門交警粗暴執法、湖南益陽派出所墜樓事件。公安部門在應對輿論問責時,不適當的言論更是把網路輿情危機被推向高潮,而由此引發的輿情危機一度使公安部門在民眾心中的形象降到冰點。
作為網路輿情突發事件重災區,缺乏有效的網路輿情引導機制使得公安部門在網路輿情危機面前總是不知所措。因此,充分認識網路輿情引導在應對網路突發事件上的重要性,創新發展行業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實現正面宣傳、正確引導網路輿情,對加強部門形象塑造和民眾信任度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需要什麼?
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往往是由於網路管理機制缺失、網路「把關人」缺位、網民自律意識缺乏和事實信息傳播不流暢綜合造成,而網路「把關人」的缺失和事實信息傳播不流暢則成為造成危機發酵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保持真實信息流暢傳播和發揮自身網路輿情「把關人」作用是建設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個關注民生社會熱點事件發生,必定會在短時間內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2003年3月的湖北青年孫志剛因缺少暫居證被收容站人員毆打致死,該事件被媒體報道後,第一時間各類網路媒介如:新聞媒體、微博、博客、論壇社區等紛紛轉載相關新聞報道,關於事件的各種評論、觀點、意見與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及處理結果的疑慮以各種形式在網上流傳。這時候網民急需相關部門出來對真相作說明:告知網民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誰該負責任?現在怎麼樣?過程怎麼樣?後果怎麼樣?
面對網民的疑慮,面對輿論的質疑,涉事部門應該及時站出來,以負責人的姿態和態度,真實解答網路輿論質疑。這個時候要是聽不到官方權威可信的聲音,網路質疑聲就越高,謠言產生的幾率越大,網路輿情危機擴散就更為迅猛,這將導致後期網路輿情引導工作困難重重。
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應突顯什麼?
公安部門作為網路輿情關注熱點部門,要想完全不踩進網路輿情雷區是假話。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身處網路輿情聚焦中心,因突發事件中傷自己不可避免。既然「濕身」無法避免,那麼如何才能及時補救被「打濕」的損失呢?如何保證下次不被「打濕」呢?此時,網路「把關人」和意見領袖的作用將突顯出來。
建立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最重要的話語權確立。掌握了在突發事件中的話語權,部門單位就可以針對網路輿情發展態勢設立輿論議程,對於因有效真實信息缺失而畸形發展的輿論環境產生意見領袖的影響作用,喚起網民事件觀點的共鳴性,從而形成多數主流意見,引導輿論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
而要擁有話語權,其基本要素是事件信息供給必須是真實的,傳播流暢的,經得住輿論推敲的事實。在做信息發布前,必須要有全面的輿情監測分析,了解網路輿情的發展狀態是什麼樣的,網民在討論什麼話題,話題的走向什麼,網民在要求什麼等,只有做准確全面的輿情分析,了解社情民意,我們才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網路議程,把網路輿情引導作用發揮到最大。
❾ 如何正確的看待媒體的報道
不實報道只是個別人所為,只要是正規媒體人,是有道德和真實內容的約束力,如果出現了假新聞,這個報道人是會被趕出這個圈子,這在走上新聞人的事業時,就有了規范。所以大多數的報道一定是真實的,事實依據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