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拉克戰爭之中 美軍怎樣運用數據鏈
摘要:在21世紀的現代化戰爭中,無論是防禦性作戰還是進攻性作戰,都越來越依賴於不斷增長的大容量戰術數據。目前各種參與作戰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平台以及指揮中心都必須通過可*、安全和可互操作的通信鏈路來實現有效的連接,以交換和共享各種重要的數據,並使指揮官有效地指揮其作戰部隊,從而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目前,美軍及其北約盟軍使用多種數據鏈。本文在簡要分析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之後,重點分析了北約開發的新型戰術數據鏈,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Abstract:
目錄:
內容: 1 概述
戰術數據鏈路系統是一種供戰區聯合作戰中各軍種共同使用的戰術數據信息傳輸系統。它是軍隊在作戰行動中用於傳輸各種格式化數字信息的一種手段或途徑。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網路化戰爭中,指揮與控制中心必須實時地獲取、處理、傳輸和顯示來自所有作戰單元和武器系統平台的各種信息,使指揮員能隨時了解掌握戰場態勢,迅速做出作戰行動決策,以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術數據鏈路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以美軍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C4ISR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普遍將數據鏈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美軍和北約部隊現已廣泛應用各種戰術數據鏈,構成各軍種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的裝備體系,並具備了較強的作戰保障能力。目前,美軍及其北約盟軍使用的數據鏈有Link-4/11/14/16等,可在各級指揮控制系統的顯示控制台上顯示完整的戰場戰術態勢。
戰術數據鏈的發展總趨勢是主要圍繞著建立一個實時、保密、抗干擾多功能,以及能使用高頻、特高頻和極高頻等頻段的小型化標准戰術數據鏈方向繼續開發與不斷改進。例如,由於Link-11採用點名呼叫方式傳輸數據,用戶必須排隊等候,網路成員之間要傳輸48位的M序列消息,這非常不適應高速度的現代化高技術戰爭。為此,北約與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正在聯合開發一種能克服Link-11缺點的Link-22新數據鏈。又如,多功能的JTIDS數據分發系統,盡管其2類終端比1類終端體積縮小了很多,重量也減輕了不少,但仍然無法適用於F-16戰斗機之類平台。於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國聯合開發一種與JTIDS2類終端類似的小型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總之,美海軍認為早期開發的各種數據鏈不能滿足現代戰斗管理數據傳輸的需要,預計2005年,16號鏈路將完全取代Link-4A/C、Link-14,到2015年將大量裝備Link-16的改進型,到2030年Link-16的改進型將完全取代早期研製的各種數據鏈。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然後重點介紹美國開發的新型戰術數據鏈,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2 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
2.1 Link-11(TADIL-A/B)
Link-11是一條用於交換戰術數據的數據鏈,採用網路通信技術和標准消息格式。Link-11有Link-11A和B兩種類型。Link-11A是一種網狀的半雙工數據鏈,採用常規鏈路波形(CLEW)進行數據交換。它使用差分QPSK調制技術,數據傳輸速率為2400bps。Link-11 B是一種專用的點到點全雙工數字數據鏈,採用單音鏈路波形(SLEW)。這種數據鏈採用串列傳輸幀特性和標準的消息格式,數據在一個全自動、相位連續、全雙工和頻移調制的數據鏈上進行交換,數據鏈的標准速率為1200bps。
2.2 Link-4(TADIL-C)
Link-4是一種非保密的網狀數據鏈路。在UHF頻段,它採用FSK調制,數據傳輸速率為5000bps或10000bps。Link-4A和Link-4C是兩種獨立的鏈路:
· Link-4A是一種半雙工或全雙工飛機控制鏈路、供所有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使用。它採用「V」和「R」序列消息,支持自動艦上降落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空中攔截控制、地面控制轟炸系統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慣性導航系統。為了連接各種裝置和交換目標信息,Link-4A採用了單頻時分多址技術。
· Link-4C是一種機對機數據鏈,是對Link-4A的補充,但這兩種鏈路互相之間不能進行通信聯絡。Link-4C使用「F」序列消息,具有部分抗干擾能力。它是專門為F-14研製的,F-14不能同時使用Link-4A和Link-4C進行通信。
2.3 Link-14
Link-14是一種網狀的單工數據鏈。在HF頻段,採用SSB話音信道;在UHF頻段,以單向電傳通播方式工作,數據傳輸速率為75bps和150bps,傳輸數據時的字長為5、6、7、8比特。它用於沒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艦艇接收監視情報信息,具有可加密能力,但無抗干擾能力。
Link-11A/B、Link-4和Link-14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3 新型戰術數據鏈
3.1 Link-16 (TADIL)
Link-16是一種高速視距UHF數據鏈,目前英國和美國正在研究超視距Link-16。Link-16包括傳輸設備、通信協議和報文標准三大要素,是信息源、C2中心以及飛機、導彈等平台之間實現有效連接的關鍵設施,是加強C4ISR綜合一體化系統的重要手段。Link-16主要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JTIDS/MIDS)終端設備、指揮與控制處理器和戰術數據管理(TADS)系統組成。它可通過「層疊網」在預先分配的時隙內實時發送、接收戰術數據。其特性有:支持各種環境;大量用戶;JTIDS跳頻抗干擾能力;具有多個「層疊網」的JTIDS單一網路;通過許多機載中繼設備來擴大連通性范圍。
目前,Link-16使用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終端和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終端,因此,它可在C2系統與飛機、導彈等武器系統平台之間,以及在各作戰單元之間傳輸作戰所需要的各種戰術數據信息,實現信息源、指揮控制中心與武器平台之間的有效連接,以達到戰場資源共享的目的。它主要用於戰場情報監視、電子戰、任務管理、武器協調、空中交通管制、相關導航以及話音加密等。下面將分別介紹JTIDS和MIDS兩個終端設備的應用情況。
3.1.1 JTIDS
JTIDS是美國研製的供三軍聯合使用的一種通信、導航和識別多功能綜合系統,能提供高保密、抗干擾、大容量數據和話音通信及相對導航等服務。它採用MSK調制、TDMA協議、跳頻、直接序列擴頻和跳時等許多先進技術,再加上發射加密、消息加密和信道編碼,使系統構成一個無節點的、多聯系路徑的、具有高保密和抗干擾能力的戰術網。當採用7位網路識別碼時,它能支持128個網,但實際上最多使用15~20個網路。網內成員可多達上百甚至上千個,覆蓋480´960km區域。每個成員利用一個或多個所分配到的時隙依次發送信息,通過機載平台中繼在水面艦船之間可實現超視距數據傳輸。直接序列擴頻帶寬為3.5MHz,跳頻頻率數為51個,頻率間隔3MHz,數據傳輸速率為28.8bps、57.6kbps、119kbps或238kbps。
JTIDS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⑴通信:直接連接Link-4的抗干擾雙向數字數據;抗干擾數字話;抗干擾的DTDMA數字數據;直接連接Link-11的抗干擾數字數據;連接TADIL-B的抗干擾數字數據;精確時間同步;同時加入多個網路。
--------------------------------------------------------------------------------
本文由 [yangchwei] 發表,[yangchwei] 與〖中國國防科技論壇〗依《論壇守則》享有相關權利;
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轉載或引用本文時必須徵得 [yangchwei] 與〖中國國防科技論壇〗的同意;
發貼者承擔一切因本文發表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論壇的管理員和版主有權不事先通知發貼者而刪除本文!
--------------------------------------------------------------------------------
2006-2-20 20:58:00 yangchwei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13
積分:155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6年2月20日第 2 樓
--------------------------------------------------------------------------------
⑵導航:常規塔康;精確測距和相對導航;空對空測距和測位;測向(D/F);敵我識別;Mark XSIF應答器能力;Mark XII 模式4;其他工作方式(模塊化)。
JTIDS系統傳送四類信息:
⑴「0」類數字信息:這類信息是非編碼自由電文,未採用糾錯編碼;
⑵「1」類數字信息:這是一種固定格式的數字信息,採用了糾錯編碼,適合於格式化信息變換,為JTIDS系統常用格式;
⑶「2」類數字信息(RTT):這類信息用於往返校時(RTT),即用於有源時間同步;
⑷「3」類數字信息:這類信息是採用糾錯編碼自由電文,除採用糾錯編碼外,其餘和「0」類相同。
JTIDS的基本時分單位為時隙,如圖1所示。每個時隙分為三段,即同步段、數據段和保護段。同步段為0.52ms,數據段為2.83ms,保護段為4.4585ms。同步段又分為粗同步和精同步兩部分,粗同步為416ms,精同步為104ms。
TDMA時隙排成12.8分鍾的時元,每個時元包含64個時幀,每個時幀為12s,共有1536個時隙,每個時隙為7.8125ms,每秒有128個時隙。用戶在一個時幀或時元內分配到一組時隙,將消息發送到網內的其他成員。TDMA信號結構(即JTIDS的常規信號格式)如圖2所示。
信號的基本單位是字元,TDMA結構有兩種類型:單脈沖字元和雙脈沖字元。單脈沖字元長度為13ms,它由6.4ms的脈沖和6.6ms的間隔組成;雙脈沖字元的長度為26ms,它由兩個脈沖組成。這兩個脈沖載有相同的5比特信息,但是,每個脈沖的發射頻率和基碼序列各不相同。當採用單脈沖格式跳頻時,跳頻速率為38461.5次/秒;當採用雙脈沖格式跳頻時,跳頻速率為76923次/秒。
表1 Link-11A/B、Link-4A和Link-14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通信參數
Link-11A
Link-11B
Link-4A
Link 14
功 能
傳輸戰斗信息(在裝備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艦船和飛機之間形成通信網)
連接執行軍事任務的戰術和飛機控制單元,傳輸話音和數字信號
傳輸飛機控制信息和目標信息(向截擊機提供引導和控制信息)
在裝有指揮控制計算機和無指揮控制計算機的艦艇之間傳輸戰術態勢數據
發 射 場
地-地、地-空、空-空、空-艦
地-地、地-空
地-空、空-空
艦-艦、艦-空
傳輸信息
跟蹤信息、指揮控制信息、管理數據以及狀態信息
指揮信息、目標信息、咨詢信息及戰斗狀態信息
戰術態勢信息
信息形式
M序列
V和R序列
頻率范圍
UHF(225~399.975MHz)
HF(2~30MHz)
UHF(225~399.975MHz)
UHF(225~399.975MHz)
用 戶
空軍、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空、海、陸軍戰術數據系統
空軍、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海軍、空軍戰術數據系統
結 構
星網:離散配置發射,連接全部接收機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工作方式
半雙工,TDMA
全雙工
信息傳輸採用半雙工,單頻率上用TDMA,聯機性能監控用全雙工
單向電傳通播方式
額定用戶
不同的終端額定用戶數不同
一個指揮控制中心對4個備用站
傳輸速率
標准:2400/1200bps
實際用2240/1364bps
1200bps, 2400bps及更高標准速率
信息傳輸用5kbps
聯機性能監控用10kbps
37.5,75,100,150bps
保密設備
有
有
有
有
調制樣式
QPSK
對1200bps用FSK
對2400bps用QPSK
FSK
1kHz調幅音再經音頻多變換
碼 型
(30,24)漢明碼
國際標准電傳碼
2006-2-20 20:59:00 yangchwei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13
積分:155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6年2月20日第 3 樓
--------------------------------------------------------------------------------
此外,JTIDS還有兩種特殊的信號格式,即Packed-2和Packed-4。如圖3所示。它們都使用雙脈沖信號格式,但雙脈沖彼此的載頻不同,所載信息也不一樣。這種信號格式成了重復周期為13ms的單脈沖。由圖3可知,Packed-4的數據段擴展了2.418ms,保護段只剩下2.04ms,由此可見,數據速率提高了。這樣,Packed-2格式的數據速率提高到119.04kb/s,而Packed-4格式的數據速率提高到238.08kb/s(未計題頭,也未算糾錯編碼)。Packed-4格式是JTIDS的TDMA最大的可能數據傳輸速率。
3.1.2 MIDS
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是美、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國聯合研製的,已於2002年在美國空軍取得了初始運行能力。2002年1月15日,美空軍已在F-15C戰斗機上完成了該系統的部署。MIDS實質上是JTIDS的縮型,但同樣具有戰術數據鏈能力,計劃部署在2003年服役的48架F/A-18C/D/E/F艦載機上。
MIDS是一個小體積終端(LVT),其功能與JTIDS2類終端相同,而體積僅為後者的三分之一,重量僅為後者的一半。因此,它適於裝備空中的平台有F-15、F-16、F/A-18、AMX、「颶風」、「幻影」2000、「旋風」、「台風」歐洲戰斗機。MIDS小體積終端還裝備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航空母艦、德國海軍F124護衛艦、義大利的「加里瓦」航空母艦和護衛艦、四個歐洲國家的地面指揮控制系統以及供法國、美國及其他國家陸軍使用。
MIDS可在L波段內提供安全的、數字的、抗干擾的實時話音/數據通信,並通過自動中繼技術實現超視距通信。通信范圍為555.9千米(300海里),最大可中繼距離達2223.6千米(1200海里)。MIDS系統除了能提供增強的態勢感知外,還能夠提供極強的敵我識別能力。
MIDS採用先進的電子戰保護技術,如快速跳頻擴譜調制,有效的誤差檢測和糾錯碼,格式化的信息目錄以及話音與文本的加密傳輸。MIDS也綜合運用了超高速集成電路(VHSIC)和微波/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技術,從而使之能夠提供與JTIDS相同的操作功能。每個MIDS終端能夠實現高達238kbs的發送或接收速率。其未來發展主要是提高系統的有效性,包括將數據傳輸速率從238kbs提高到1.1Mbs,以及提高飛行員需要看的目標自動排序能力。
3.2 Link-22
近年來,北約開發了一種新型數據鏈,被稱為Link-22,它是一種抗電子對抗的超視距戰術通信系統,在HF(3~30MHz)或UHF(225~400MHz)頻段採用定頻或跳頻技術。典型的單個高頻網路支持1.2~3.6kbs數據率,單個特高頻網路提供2.4~10kbs數據率。在高頻頻段,系統最大無縫隙覆蓋555.9千米(300海里),中繼協議可延長這個距離。在結構上,採用時分多址或動態時分多址,提供更高的靈活性並減少網管附加操作。起初Link-22是作為北約改進型Link-11開發的,在某種程度上,Link-22是Link-16和Link-11的混合鏈路,盡管Link-22運轉需要北約改進型Link-11的通信設備,但它還是盡可能地使用現有的無線電設備。
Link-22可以使4個網同時工作,組成超級網路,使任一參與者在任何網路都能與任何其它參與者通信。估計在2002年到2006年間具體實施。它從下列三方面進行了改進:
⑴ 採用當前HF數據通信應用中最常用的一類單音數據機來代替Link-11中使用的並行音調數據機。這兩種數據機的帶寬額定值相同, 都為3kHz;
⑵ Link-22使用TDMA網路協議,而不是使用Link-11所採用的詢問-應答協議。根據TDMA協議,每個網路成員都分配若干個TDMA格式的112.5ms時隙;
⑶ Link-22可以傳送72位F序列消息,類似於Link-16傳送的70位J序列消息(Link-11採用的是48位M序列消息)。
在給定的時間內,Link-22系統網路控制器能夠確定網路中將要使用檢錯與糾錯(EDAC)和波形格式的6種不同組合形式中的任何一種組合形式。根據所選的組合形式,網路在一個時隙內,工作速率最低可傳輸2種F序列消息,最高可傳輸6種F序列消息。通過利用由正交調幅所提供的較高調制比特率,網路的工作速率可以將最快的F序列消息速率從每時隙6種增大到16種。當前Link-22的信號格式如下:
3.2.1 當前格式
表2列出了當前Link-22系統中所使用的6種RS編碼和波形的組合方式。RS碼的符號為GF(28)個元素。因此,每個碼符號為一個8位的數值,任何碼字的最大長度為255個碼符號。正如表2中所給出的一樣,所有碼都遠比255個碼符短,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錯誤標號特性。
圖4給出了當前三種波形WF-1,WF-2和WF-3的詳細時隙結構。在每一時隙內使用了2種調制符號:數據符號(D)和檢測符號(P)。數據符號(D)傳輸數據,檢測符號(P)是接收數據機用來檢測信道的多徑結構,並據此調整其均衡器的抽頭(接收數據機可預先知道它的值)。
圖5示出的截面可以識別出數據符號和檢測符號,而且還給出了精確數字(240個數據符號,30個檢測符號)。根據波形可知,數據符號為4PSK或8PSK,然而檢測符號始終為4PSK。在所有情況下,鍵控速率為每秒2400個符號。
表2 當前的EDAC和波形組合形式
每時隙的F序列消息編號(#)
RS編碼速率
波形
2
(36, 21)
WF-2
3
(36, 30)
WF-2
3
(48, 39)
WF-1
4
(48, 39)
WF-1
5
(72, 48)
WF-3
6
(72, 57)
WF-3
利用表1和圖4,並作一些運算,可觀察到每個RS編碼信息符號(位元組)數比傳輸F序列消息指定的數目大3個。在每個時隙內,這額外的3個「報頭位元組」可用來滿足網路管理的需要。
3.2.2 高速率格式
增大F序列消息流通量的任何一種技術都必須保留當前系統的某些特點,尤其是:
⑴ 時隙的時間必須保持為TDMA協議要求的112.5ms;
⑵ 每個時隙必須提供3個額外的編碼「報頭位元組」;
⑶在給定時間內,傳輸F序列消息集(加上報頭位元組)時,未檢錯誤概率必須很小。
表3列出了高速率Link-22格式的RS碼和波形的10種組合形式。雖然這些碼比當前使用的碼長,但是它們仍然比最大長度255短得多,因此,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錯誤標號特性。
表3 高速率EDAC和波形的組合方式
每時隙的F序列消息編號(#)
RS編碼速率
波形
7
(90, 66)
WF-4
8
(90, 75)
WF-4
9
(120, 84)
WF-5
10
(120, 93)
WF-5
11
(120, 102)
WF-5
12
(150, 111)
WF-6
13
(150, 120)
WF-6
14
(150, 129)
WF-6
15
(180, 138)
WF-7
16
(180, 147)
WF-7
圖5給出了4種附加高速率波形WF-4~WF-7的詳細時隙結構。每種情況中的數據調制符號類型為8PSK或M元QAM(如圖5所示)。與當前使用的波形的情況一樣,調制符號鍵控速率為每秒2400符號。任何時隙的數據符號都夾在兩個檢測序列之間,這兩個檢測序列分別終止當前時隙和前一個時隙。取自這兩個序列的多徑結構相結合,就能提高數據符號均衡器的性能。
圖6所示分別為16、32和64元QAM的QAM信令結構。
B. 美軍是怎樣培養網路人才的
美軍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也是對網路空間依賴程度最高的軍隊。近年來,美軍成立網路司令部,先後頒布一系列網路空間戰略與作戰條令,並為此加大了網路人才培養力度。
首先,拓寬網路人才選拔范圍。一是將提升網路空間能力的核心要素由技術轉向人,強調人才是保障網路安全的關鍵;二是將衡量網路人才的標准由文憑轉向能力,注重選拔人才的專業素質,而不與其學歷或畢業院校掛鉤。
基於上述理念,2011年,美軍制訂了《網路安全教育戰略計劃》,將軍隊網路人才界定為信息技術安全系統設計人員,網路技術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員,識別、分析和處理網路威脅事件人員,網路情報收集人員等7個類型。依據這一標准,美軍將遴選網路人才對象擴展至具有法學、心理學、教育學、情報學、政治學等學科背景的求職者。此外,美國防部還推出網路快速追蹤計劃,以簽訂商業合同的方式,讓網路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業和個人參與其短期項目,從而將民間網路黑客力量也納入其網路人才隊伍。
第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之前,美軍主要依託國防部信息安全保障獎學金計劃,將全國50所軍地高校納入「高水平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培訓項目,資助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並在其畢業後安排至國防部門工作。這一培養模式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培養規模仍受到限制。從2001年到2008年,僅1001名學生受到信息安全獎學金資助,其中93%最終到網路安全部門就職。有限的資助規模難以滿足美軍對網路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為此,美國防部一方面擴大獎學金資助范圍,另一方面,又從2012年4月起聯合國家安全局和國土安全部成立「卓越學術研究中心」,將全國145所高校納入資助培養計劃,大幅提升網路人才培養規模。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最近提出網路安全「生態系統」概念,認為網路人才培養不能局限於以「常春藤」聯盟為核心的高等院校,還應積極向中小學拓展。以得克薩斯州的阿拉莫學院培訓項目為例,2012年就招收了220名高二學生和168名高三學生參加了信息網路安全學位計劃。參加該項目的學生還有機會參觀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美國電話電報等公司的一些國防項目。這一舉措提升了中學生對於網路安全的認知,為美軍選拔網路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營造競爭與對抗氛圍。近年來,軍方聯合地方部門舉辦了眾多網路攻防競賽與對抗演習,通過實戰化競爭來甄選、培養、鍛煉未來的網路安全精英。這些網路對抗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國防部直接組織的網路公開賽。如美國防部網路犯罪中心舉辦的數字取證挑戰賽,這一全球性的網路安全賽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二是軍工企業出資贊助的高校網路聯賽。如由波音等軍工企業贊助的高校網路防禦競賽。三是美軍直接組織的網路演習。如美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太平洋司令部舉辦的「網路勇氣」對抗演習及空軍組織的「侵略者」網路空間一體化對抗演習等。
通過舉辦不同層面的對抗演習,美軍既鍛煉了現有網路人才隊伍,又可在全球范圍內發掘網路精英作為人才儲備,還檢驗了自身網路安全的實戰效能,可謂「一舉三得」。
C. 美軍的網路戰實力有多強大
《紐約時報》提到的美國將組建網軍司令部是這一戰略的重要步驟。司令部建立後,網軍將作為一支獨立的兵種,由國防部直接指揮。2008年初,布希就已賦予國防部更大的網路戰反制權,允許美軍主動發起網路攻擊。要求美軍具備進入任何遠距離公開或封閉的計算機網路的能力,然後潛伏在那裡,保持「完全隱蔽」,並「悄悄竊取信息」。最終達到:5D目的:欺騙、拒絕、瓦解、降級、摧毀對方系統。
美國對互聯網的控製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一旦網路戰暴發,美國政府將隨時可以調用強大到可怕的IT巨頭力量。因此美國正在誘使他國進行網路軍備競賽,一旦加入網路軍備競賽,美國就可以「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將對方拖垮。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009年6月23日正式下令組建網路司令部,網路戰司令部將成為與空軍作戰司令部、太空司令部平級的單位,由一名四星上將領導。根據對美軍黑客項目跟蹤了13年的防務專家喬爾·哈丁的評估,美軍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戰專家,5-7萬名士兵涉足網路戰。如果加上原有的電子戰人員,美軍的網戰部隊人數應該在88700人左右。據美國國防承包商預估,美軍每年投入網路戰的費用超100億美元。為了網路進攻能力,美軍大力開發計算機網路戰武器,美軍已經研製出2000多種計算機病毒武器,加上訓練有素的網路戰進攻部隊,只要美國需要,隨時可發起信息網路攻擊,侵入別國網路,進行破壞、癱瘓甚至控制。
D. 美軍劃分的18種網路攻擊手段
「軟體漏洞」(威脅指數3.9):通過對方軟體已有的漏洞進行攻擊,這仍然是目前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網路攻擊手段。
「內部植入威脅」(3.7):一種比較原始但威脅很大的手段,通過向對方基地滲透人員,見機向網路注入惡意病毒或者代碼。在對方網路被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非常有效。據稱,以色列為襲擊伊朗核設施,計劃派特工潛入伊朗,通過u盤向核設施網路植入病毒。
「邏輯炸彈」(3.7):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觸發惡意代碼,破壞計算機存儲數據或者妨礙計算機正常運行。
「特洛伊木馬」(3.7):老牌攻擊手段,通過網路植入,遠程操縱計算機,偷竊計算機中的文件和數據。
「偽造硬體」(3.6):通過偽造的硬體來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盜版軟體」 (3.6):通過盜版軟體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隧道攻擊」 (3.5):通過獲取底層系統功能而在安全系統的更低層發動攻擊,比如利用計算機防火牆本身的缺陷侵入系統。
「後門程序」(3.5):在編製程序時事先留下可以自由進入系統的通道。
「連續掃描」(3.5):在受感染計算機中植入蠕蟲病毒,逐一掃描IP地址,確定主機是否在活動、主機正在使用哪些埠、提供哪些服務,以便制定相應的攻擊方案。
「字典式掃描」(3.4):利用目標客戶端的緩沖溢出弱點,取得計算機的控制權。
「數字掃描」(3.3):跟蹤和刺探網路用戶的行蹤,以獲取密碼或者其它數據,主要用於對無線區域網的攻擊。
「數據回收」(3.3):搜集廢棄的存儲介質,還原大量未受保護的數據,獲取相應系統的漏洞線索。
「僵屍網路」(3.0):採用各種傳播手段,將大量網路主機感染僵屍程序,從而控制大量的網路用戶形成一個網路。眾多的計算機在不知不覺中如同僵屍群一樣被人驅趕和指揮,成為被人利用的一種工具。
「電磁脈沖武器」(3.0):通過將炸葯的化學能轉化為強大的電磁能並對外輻射,燒毀計算機或者伺服器的晶元,進而在物理上對網路實施破壞。不久前韓國軍方就曾透露,韓國正在研製電磁脈沖炸彈和高功率微波炸彈,可以摧毀朝鮮核設施和導彈基地的所有電子設備。不過報告對電磁脈沖武器的威脅評估值不算高,只有3.0,屬於輕度威脅范圍,恐怕主要是因為這種武器目前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近年還很少用於網路戰的緣故。
「細菌病毒」(3.0):感染計算機操作系統,通過不斷地自我復制使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癱瘓。
「欺騙式攻擊」(3.0):指一個人或者程序通過偽造數據成功地偽裝成另外一個人或者程序,然後獲取非對稱性的優勢。美軍在1995年舉行了一次名為「網路勇士」的演習,一名空軍中尉用一台普通的電腦和數據機;不到幾分鍾就進入到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控制系統,並接管了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權,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偽造數據,欺騙美軍指揮系統。
「分布式拒絕服務」(2.9):簡稱 DDoS,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網路武器,不過其威脅指數只有2.9。最近發生在韓國的網路攻擊事件就屬於這種攻擊。該攻擊手段側重於向受害主機發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網路包,從而造成網路阻塞或伺服器資源耗盡,最終導致拒絕服務。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一旦被實施,攻擊網路包就會猶如洪水般湧向受害主機和伺服器。
「野兔病毒」(2.8):通過不斷自我復制耗盡有限的計算機資源,但並不會感染其他系統。
E. 在美國如何利用網路在美國或中國賺錢
1, 欠錢的是爺爺,借錢的是孫子.
2, 拋售美國國債會使國債價格大跌,但是美國監管部門會馬上將國債停盤調查,然後給中國一個罪名,然後沒收大部分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中國也打不過美國,這錢就白搭.
3, 中國用美元儲備不能直接打擊到美國經濟,打擊美國經濟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3.1 中國企業就不應該容許去美國上市!
3.2 中國要將大量經費投入到高科技研發製造和產業化上,造大飛機,造新建戰斗機,軍艦並且大規模出口,這樣才能打擊美國的支柱產業---軍工!
3.3 中國要有自己計算機標准(至少要有中國自己的操作系統)當中國普及這個系統,就可以影響世界很多人使用中國系統,這樣中國的軟體工業才希望,中國的操作系統,資料庫,游戲,開發環境等等就可以出口,打擊美國的支柱產業---信息產業!
3.4 中國要普及並且盡早應用4G無限網路系統,3g已經搞了,但是不是太成功.一旦成功可以打擊美國的支柱產業---電信!
3.5 在南美給南美農場主提供低息貸款,種子,化肥,農葯,收購其產品,將美國資本驅逐出去,尤其是大豆和大米的國際市場價格.控制的玉米和小麥的產量也足可以和美國抗衡.
3.6 同理,控制非洲和東南亞.
還有很多,比如如何爭取到一些中東的產油國,暫時還沒有好的辦法.美國是一個在吸其他國家血的國家,要打擊美國,就要重建世界秩序,把被美國吸血的國家拉過來成為自己的造血機.這就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才能實現.
F. 如何正確利用網路
1、樹立正確的理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果整天沉溺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必然會荒廢學業,耽誤前程,將來追悔莫及。利用自動關機軟體或者鬧鍾來提示和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
2、為自己制定一個較為詳細的活動安排表。
3、積極參加各種有益活動,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充實自己的人生內容。比如多與同學交流,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習活動,積極鍛煉身體,適當參加戶外活動等等。
4、詳細記錄下自己每次上網所做的事,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在浪費時間。
5、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我們既要了解網路的積極作用,更要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深刻了解沉湎於網路或在不健康網吧上網的危害不沉湎於網上聊天和游戲,不瀏覽不健康的信息。增強自律意識,自覺抵制不法網吧的誘惑,在學校或在家裡上網時,自覺遵守網路文明,上網時不使用侮辱、謾罵性的語言聊天。不輕易和網友約會,自覺遵守互聯網規范,自覺抵制不良網路信息的侵害。
G.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如何進行網路宣傳戰!
1999年伊拉克有的互聯網,網費極其昂貴,極少數人才能夠享受,美軍03年打下伊拉克後,才開始逐步推廣,所以似乎沒有你說的大規模宣傳戰。
H. 美國年輕人都利用網路做什麼他們每天花多長時間在網上面
要看你的年輕人是什麼概念。如果是學生,一般每天一小時,用於作業必要的查資料。要是
20多歲的人
,那就
不一樣了
,從一小時到5小時都有。
I. 美軍是怎麼模擬電腦大戰的,曾把哪兩個國家設為假想敵
為了提高官兵對病毒武器襲擊的警覺性,他們曾以「兩伊」(伊朗和伊拉克)為假想敵,模擬了美國遭受「電腦大戰」打擊的情景。
2000年2月的一天,伊朗恃強凌弱,要挾鄰國沙烏地阿拉伯減少原油產量,以使全球原油價格上漲,從中牟取巨額利潤。美國聞訊後,准備向沙特派兵,伊朗對於海灣戰爭的結局記憶猶新,於是決定不在沙漠中與美軍較量,而是採取一種奇特的方法。首先,伊朗僱傭了俄國電腦專家和印度電腦程序編制員,把計算機病毒通過網路輸入到美國程式控制電話交換系統,使華盛頓的電話全部失靈,還在電話系統軟體中插入許多「天窗」,使紐約的證券市場股市狂瀉。利用事先設定好的計算機「邏輯炸彈」,破壞了美方的空中指揮和鐵路運輸系統,使裝有軍事物資的火車開錯地方,民航飛機也因受到襲擊而墜落,機上400多人全部喪生。同時,大批的電腦「寄生蟲」傾巢出動,一舉摧毀了美軍指揮機構的電腦網路,使美軍向中東派兵和調撥軍用物資的計劃流產。最為不可思議的是:美方的戰地指揮員雖然通過無線電接到上級的命令,但他們渾然不知這些命令是假的。電腦大戰以美軍的潰敗而告終。
2001年1月17日(美國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0周年),伊拉克對美國採取計算機病毒入侵技術,於是出現了以下情景:紐約股票交易所在開盤一小時之後,計算機閃了幾下突然停止運轉;大型噴氣機因指揮塔要它在擁擠的跑道上著陸而墜毀;在海灣游弋的「艾森豪威爾」號軍艦上,憤怒的水兵要求知道他們在國內的銀行賬戶為何變得分文無存。
在以上假想的戰例中,入侵者不是荷槍實彈的軍隊,而是無聲無形的電腦病毒。美國軍事專家稱:「用計算機病毒進行戰爭,比用核武器進行戰爭更為有效、更現實、也更人道,且不擔世界任何政治輿論的風險,但其破壞效果卻更令人難以置信。
J. 美軍是如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軍事訓練的
不同兵種使用的模擬系統都不一樣
所以做到了一一匹配 做到最合適的
合成軍作戰訓練器材
(1)「凱蒂斯」合成訓練綜合評價系統。該系統於199O年裝備部隊,它是一種面積殺傷武器戰術模擬系統,可用於模擬間瞄火力、核生化武器及地雷的作戰效果。該系統除可模擬火炮、火箭和導彈外,還可模擬艦炮火力。它與「邁爾斯」或其它模擬系統兼容。該系統包括4個主控站、52個中繼站、6O0台接收裝置、6O0套聲光示爆模擬裝置及16台單兵佩戴的小型化接收裝置。
(2)成軍火力支援戰術訓練模擬器。原稱「閉環炮兵模擬系統」,它能逼真而廉價地進行炮兵射擊訓練。它可在營區內按照美國陸軍的訓練標准通過模擬實彈射擊來訓練炮兵連或排;它是一個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模擬系統。它可用於單個炮兵分隊的訓練,又可進行炮兵閉環聯合訓練。它能在合成軍作戰環境中進行炮兵分隊的訓練,1997年開始裝備部隊。
(3)SAWE面積殺傷武器訓練模擬器。該系統用於野戰實兵對抗戰術訓練,能模擬火炮、化學武器、地雷等武器的殺傷效果和評估傷亡,並可在戰場上產生聲、光模擬效果。該系統模擬范圍廣,從迫擊炮到大口徑火炮、乃至遠程導彈發射系統、常規炮彈、化學彈、核彈和雷場均可以模擬。該系統還可強制參訓者採取適當的對抗措施,例如在遭受化學武器攻擊時使用防毒面具。該系統兼容性好,可與「邁爾斯Ⅱ」激光交戰模擬器配合使用。
——射擊指揮訓練器材
(1)「加德菲斯持Ⅱ」炮兵觀察員模擬訓練器。它是野戰炮兵前進觀察員使用的一種可運輸型訓練器。它可將計算機產生的目標和炸點的效果疊印在視盤所提供的背景畫面上。任何與「塔克法」射擊指揮系統兼容的數字設備均可與該訓練器配套使用。訓練中可以發射的彈種有改進型常規彈、瞬發榴彈、延時榴彈、HC發煙彈和照明彈。
(2)榴彈炮射擊指揮訓練器。這是一種合式訓練器,用於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彈炮的射擊指揮訓練,它為炮兵指揮官提供了練習攻擊多種目標和發射密集火力的手段,他們還可以用它練習彈葯控制和地面導航。
——反坦克武器訓練器材
「標槍」反坦克武器系統訓練器。該系統可用於教室內和野戰條件下的訓練,是一種輕便的、卓兵攜帶的、「打了就不用管」的反坦克武器。根據訓練場所不同又分為兩種:
一是基本技能訓練器(BST)。用於教室、艦上或營區內的訓練。訓練方案可預編程序,在模擬的指揮發射裝置內可通過彩色液晶顯示器看到目視圖像,訓練器的輕型晝夜熱成像瞄準鏡、發射控制器和射手的目鏡顯示器合為一體,BST可在野外戰場監視、搜索和定位及火力控制方面提供初級訓練;二是野外戰術訓練器(FTT)。它與「邁爾斯」系列的訓練器相互兼容,不僅可用於射擊訓練,也可用於戰術對抗訓練。FTT配有「邁爾斯」激光器和發射模擬器,能合成紅外圖像,模擬300O米遠的導彈。此外,鎖定目標後由跟蹤器為激光器定向,發射效果模擬器能模擬導彈發射時的閃光和聲響。
——防空武器訓練器材
MTS一Ⅱ多種武器操作和戰術訓練器。它是美國M87「紅眼/毒刺」導彈的第二代產品, 199O年1O月裝備部隊,其演習方案的選擇范圍更廣,訓練設備更多,射手可在」毒刺」、「伏爾康一、「標槍」、「小懈樹」等多種武器上進行訓練。它設置在直徑為19.5米或6.09米的圓頂建築內,圓頂建築作為目標、背景、干擾和紅外圖像的 36O度圓周顯示屏幕,它可投射三個獨立的飛機圖像,它們有自己的紅外信號特徵和紅外干擾,可記錄和評定受訓者的成績,並可提供數據供教官講評使用。
——其它
(l)炮位偵察雷達訓練器。主要用於AN/TPQ-36T和AN/TPQ—37雷達的操作手和維修人員的培訓,在美國的野戰炮兵學校使用,訓練器能給學員的訓練評分,而學員行為均在教官的顯示器上綜合顯示。
(2)機載戰場偵察雷達訓練器。它主要用於訓練士兵和機組人員判讀數據和提供近乎實時的戰斗情報,現已裝備美陸軍和空軍。
2、作戰模擬系統訓練方面。位於堪薩斯州利文沃思堡的陸軍作戰指揮訓練中心,於1988年開始實施「戰斗指揮訓練計劃」,即對師級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進行模擬指揮訓練。它是通過廣泛運用計算機模擬演練與逼真的敵方部隊進行對抗的作戰原則,並在指揮的各個環節上進行合成實踐。既可以提高高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的指揮水平,又可以檢驗作戰指揮程序,使作戰指揮程序標准化。94年上半年美海軍先後5次以我軍為假想改進行計算機模擬演練。演練設想2O1O年美海軍第7艦隊及其支援力量在中國沿海巡邏時,觸發中美海戰。計算機模擬顯示我軍擁有岸基和潛射精確制導遠程巡航導彈、戰場機器人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快速部署能力,而在空問部署了包括反衛星系統在內的武器系統。中國軍隊首先以反衛星系統擊毀美偵察衛星,並向前進基地快速部署海空兵力。隨後以大量的岸基和潛射巡航導彈齊射美指揮艦和航母,以導彈、航空兵攻擊美編隊作戰艦艇,最後美指揮艦和航母被擊沉,航母編隊其它作戰和輔助艦只被重創。
其還有專門的模擬訓練基地 類似我國的朱日和
訓練基地是美軍進行正規集體訓練的重要場所。各訓練基地都集中採用了模擬訓練的方法。其中設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堡的國家訓練中心是美國陸軍最大的訓練基地,該中心的模擬訓練最具有代表性。
國家訓練中心建於1980年,佔地面積260O平方公里,其中訓練場地225O平方公里。這里氣候於燥,人煙稀少,地形復雜,既有沙丘又有高地。基地內設有對抗演習、實彈射擊、後備役部隊三個訓練場地,設置了l00多個種類目標,安裝有現代化電子、光學模擬訓練設施,為受訓部隊提供了一個近似戰場的環境。基地內還駐有一個坦克營和一個機步營的專任假想敵部隊,按原蘇軍摩托化步兵團編成,由經過特別挑選的100O多名官兵組成,在 國家訓練中心服役4年,這就為受訓部隊提供了一個近乎真實的對手。此外,還有300多人的施訓和管理部隊。訓練過程一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模擬美本土部隊增援海外戰區和戰略空運。受訓的坦克營、機步營及旅司令部人員從其駐地空運到歐文堡基地附近的空軍基地,爾後通過陸路開進歐文堡,領取預存作戰裝備。第二階段,進行逼真的、近似實戰的合成訓練。輪訓部隊在戰術空軍支援下與假想敵部隊進行地面攻防作戰與電子對抗演練。第三階段,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射擊場設置的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隱現目標,顯示敵軍的各種兵配置。訓練中心配置的多種綜合激光模擬交戰系統裝在陸軍各種武器上,射出激光編碼束。射擊後,目標(人或車輛)上的該系統可計算出是輕傷還是致命傷,以及對武器的毀傷程度整個演練過程攝製成錄像,成績由計算機運算,作為鑒定的重要依據,為參訓軍官和部隊提供極為有用的訓練檔案。該中心每年可施訓陸軍14個旅42個營。目前,已有930個營次在此訓練過。進入90年代後,該訓練中心又建立了模擬火炮和空中火力系統,研製能穿透煙霧的激光交戰系統,建成了可進行模擬的模擬器網路。
國家訓練中心實兵對抗的主要特點是:(1)具有較強的實戰對抗性。訓練中心作戰環境真實,近似實戰,駐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反方部隊,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演習過程中強調針鋒相對,獨立性、竟爭性強,實戰氣氛濃,能夠極大提高部隊實踐能力。陸軍有關數據表明,經過國家訓練中心訓練的部隊在作戰中取勝的機率比未經訓練的部隊高15倍。(2)以現代化設施保障演練。訓練過程中運用激光和電子多種模擬手段進行演練,不僅可以實施各種對抗演習,而且可以詳細記錄、分析各種訓練材料,向受訓部隊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3)提高協同作戰能力。與實戰一樣,在營旅指揮所設置火力協調組,由炮兵連長任協調組組長,空軍向指揮所派聯絡宮,以全面協調對步兵裝甲兵火力支援。由於該中心與內利斯空軍基地相鄰,便於進行陸空協同作戰演練。
還有擬真訓練器等等
都是美軍訓練的重要部分組成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