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在基站上面裝一個5g的小盒子,從而安裝5g信號箱,向周邊發射5g信號譜距無。
5G作為一種新型移動通信網路,不僅要解決人與人通信,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超高清(3D)視頻等更加身臨其境的極致業務體驗,更要解決人與物、物與物通信問題,滿足移動醫療。
車聯網、智能家居、工業控制、環境監測等物聯網應用需求。最終,5G將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行業各領域,成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
5g信號盒安裝介紹
將ZXA10機櫃搬運放置在機房指定安裝位置,注意櫃體垂直度,機櫃正面/背面與櫃頂走線架保持水平;安裝櫃體時,可先將前後櫃門拆卸下來使用自攻螺釘,將機櫃底部固定在機房地板上將機櫃內V9600安裝位置後側的走線槽拆除。
便於V9600安裝;將V9600插入機櫃指定位置的托架上(一般在機櫃中下部),使其兩側耳部緊靠機櫃兩側的固定筋在機櫃兩側固定筋的對應位置,安裝浮動螺母,並用M6螺絲固定V9600機框;拆卸假面板:拇指按住藍色按鈕。
向外側扳動扳手使模塊連接器脫開,然後平緩向外拉出假面板即可插入單板:裝入前確認模塊前面板扳手處於脫開狀態,將單板對准指定槽位,平放向前平緩推入,當扳手支角與插箱接觸時,將扳手向內側扳動,直到藍色按鈕自動扣住為止。
2. 5G基站長啥樣建一個多少錢
5G基站作為5G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本構成主要包括主設備、動力配套設備和土建施工等部分。
主設備主要由BBU、AAU、基帶板、主控板、電源模塊和天線組成。其中,BBU+3個AAU的成本大約在20~25萬左右,而基帶板的價格約為1~2萬,主控板和電源的成本在3000~6000元之間,天線成本則約為6000元。
動力配套設備包括電源、電池、空調、監控等,成本大約在4~6萬左右。對於室外機櫃、電源櫃、蓄電池、空調等設備,價格約為5000元/個至10000元之間,考慮防盜、線槽、線架等附加設備,總成本約為4~6萬。
土建施工是基站建設中的一項重要部分,主要涉及機房建設、材料采購和人工費用等。以三管塔為例,成本約為9萬元,再加上場地租金、人工費用等,整體費用在10~15萬左右。
綜合以上各部分的成本,建造一個完整的5G基站大約需要45萬元左右,約為同級別的4G基站成本的4倍。這並未包含基站後期的維護消耗費用,如電費等。由於5G基站數量比4G基站多,國家電網加入到5G建設,為鋪設5G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實力,可以說,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因此,5G基站的建設成本在45萬元左右,這個價格是否合理,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和比較。對於運營商而言,雖然初期投入較大,但長期來看,5G網路帶來的效益和應用潛力不容小覷,有望為運營商帶來更多的收益和發展機遇。
3. 建設一個5g基站需要多少工價
建設一個5g基站需要50萬左右。
5G基站是5G網路的核心設備,提供無線覆蓋,實現有線通信網路與無線終端之間的無線信號傳輸。基站的架構、形態直接影響5G網路如何部署。在技術標准中,5G的頻段遠高於2G、3G和4G網路,5G網路現階段主要工作在3000-5000MHz頻段。由於頻率越高,信號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也越大,所以5G網路的基站密度將更高。
(3)杭州5g網路機櫃多少錢擴展閱讀:
5G基站建設組網多採用混合分層網路,這樣就可以保證5G網路的易管理、可擴展、高可靠性,能夠滿足5G基站的高速數據傳輸業務。同時由於5G主要是實現數據業務傳輸,因此5G基站需要適應高樓大廈、河流湖泊、山區峽谷的復雜應用環境,為了保證5G基站建設的良好性和完整性,下文簡要介紹5G基站建設的關鍵技術。
5G基站AAU採用MassiveMIMO(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技術,造成設備功率增大,5G基站功率約為4G基站的3~4倍;同時5G基站和現有基站大量共站建設,為基站的配套電力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如果直接共用原有開關電源,會帶來開關電源容量不足,蓄電池後備時長不足的問題;如果需要新建或替換開關電源,則會浪費大量的投資。
4. UniFi全家桶YYDS~我的家庭網路折騰記(硬體篇)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Aerodynamics
創作立場聲明: 家裡的網路經歷了從「能用」,到「好用」的轉變,未來還會將向著「用好」這個目的進行改進,本文將網路改造升級的經過分享給大家。
此外,文中所有商品均為個人自費購買。
從家裡開始接入寬頻以來,對於網路這塊一直沒有太多的認知,只知道要買個無線路由器,讓筆記本跟手機上無線網就可以了。打開京東,搜「無線路由器」,排名靠前的品牌不是「水星」就是「TP-LINK」,最初的認知里,這兩個牌子的路由器肯定是主流,買它沒錯。
最開始買的水星,3根天線,號稱穿牆王,100塊左右,農村老家的房子可能沒有避雷設備,用了一兩年的時間,被雷劈壞了。之後又買了一台水星和一台TP-LINK,都是用了一段時間就突然上不了網。正好當時優酷出了一台路由寶,可以分享閑置帶寬來賺取金幣換錢,就入手了一台。雖然賺錢的功能早就失效,至少作為路由器它還能用,所以放在老家一直用到了現在。
工作之後知道了網件這個品牌,咬咬牙入手了一台R6300v2,售價500塊的路由器,對於剛工作的我絕對是奢侈品了。造型也不同於以往那種方盒子外加幾根天線的形狀,這台路由器天線內置,外觀上看起來還有點像立著的電磁爐。這台路由器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售價上都顛覆了我以往對路由器的認知,此後的工作租房生活里,它一直都伴隨著我,一直到今年年初搬進了新家。
狹長的戶型,鋼筋混泥土的承重牆,讓這台6年前的設備承受了它不該有的壓力,單靠這台設備已經無法滿足全屋信號覆蓋的需求,再加上如今WiFi-6開始鋪天蓋地的宣傳,早已讓我萌生了更換路由器的念頭。 這一階段的升級需求,就是提升全屋的信號覆蓋。
升級之前,免不了要來大媽逛一逛,也就是這個時候,知道了Mesh和AC+AP的方案。關於家庭網路布線的方案,大家可以參考這位大佬的文章,寫的非常的全面。
家庭網路系統規劃設計與布線指南-2020版 家庭網路系統規劃設計及布線指南這篇文章更新於2020年2月,隨著未來5G移動網路技術的發展,運營商的網路帶寬不斷提高以及最新的WiFi6網路標準的推出,對網路的設計標准也需要不斷提高,特此更新一些最新的內容;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每個人的網路設備激增,網路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筆者從事的智能 大盜歸來 | 贊 394 評論 265 收藏 3k 查看詳情
一番對比,最後選擇了Mesh的方案。之所以沒有選擇AC+AP是因為在最初的認知里,AC+AP就是要在弱電箱里放一台交換機,然後再買幾台無線路由器當AP,這種方案的設備數量要大於Mesh,成本也會增加。再有就是因為支持WiFi-6的AP不多,就算支持,價格也很昂貴,急於嘗鮮WiFi-6的我,果斷選擇了Mesh。
對比了御三家:網件Orbi,華碩AX6600,領視MX5300。網件因為是子母路由器,價格還最貴,放棄。剩下就是華碩跟領勢,價格都差不多,看測評,貌似領勢更穩定,但是華碩的硬體配置比領勢稍微高了一點,糾結了很久,最終還是選擇了華碩。
京東
ASUS 華碩 XT8 6600M 千兆三頻 WiFi 6 分布式路由器 月牙白 兩個裝 3299元 實時價格7小時前已更新 去購買
按照官方宣傳的覆蓋面積來說,單一台都能覆蓋250平的大平層了,2台足夠覆蓋一套大別墅了,我這種不足100的小平層,2台設備應該怎麼都綽綽有餘了。 路由器顏值不錯,一台放弱電箱,一台放主卧,按照向導用手機app激活了就直接可以使用了,傻瓜式的操作,對新手非常友好。
但是不知道是我運氣不好買到了問題產品,還是沒設置好,這台路由器並沒有達到我的預期。首先是穿牆性能很弱,甚至都不如之前那台網件的R6300v2,隔了一堵牆,距離在一米以內都能感覺到信號明顯衰減。就算是無任何遮擋的情況下,玩手機 游戲 也經常460。再者,因為家裡有少量的智能家居設備,綁定到蘋果的家庭app了,在家庭app裡面查看這些設備的時候,經常出現設備「正在更新」,或者HomePod出現「未響應」的狀態,攝像頭一會兒離線,一會兒在線,用Siri語音控制HomePod經常半天不響應。堅持了一個月之後,實在無法忍受了,咨詢了華碩旗艦店的客服,也沒能解決,最後給我換了一台新的路由器。
換貨期間,沒有設備可以用怎麼辦呢,突然想起來光貓也可以當無線路由器用的,連接上之後,還挺穩定,關鍵信號還挺強,在距離弱電箱距離最遠的陽台都能搜索到WiFi信號,而且還不弱。我不禁開始懷疑,這到底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如此,萬一真像網路上所說,華碩的固件不穩定該怎麼辦。一度有點後悔,估計當時要是選擇了領勢,說不定就沒這些問題了。於是開始手癢癢,想換領勢了。剛好臨近618有活動,就提前下了定金,准備把華碩掛到海鮮市場。
為了確保這次不能再出現失誤,每天都在網路上搜索關於領勢路由器的文章,評價確實都挺好的,無外乎都是穩定。就在此時,無意中知道了Ubnt這個品牌。當時就被他們家的後台管理界面給吸引了,沒想到路由器的UI還能做的如此炫酷,又一次顛覆了我對企業級設備的認知:性能強悍,界面很醜。 考慮到家裡目前也只有一台WiFi-6的PC,還是連的有線網,於是准備放棄Mesh+WiFi-6,轉投AC+AP,即便將來要升級WiFi-6,只要把AP換掉就可以了。
多虧了當初裝修的時候,給每個房間都布置了網線,留了網口,才能夠實現這一方案。剛好是618活動期間,ubnt的旗艦店也在打折。入了1台USG路由器,1台USW的PoE交換機,1台AP。隨後又在拼多多買了一台AP,湊齊了UniFi全家桶。因為UniFi是軟AC,不需要購買AC的硬體,只需要自己電腦上安裝AC軟體就可以,軟體是跨平台的,Windows,MacOS,Linux都可以安裝。
鐵殼的設備質感真的不一樣,沉甸甸的,看起來很精緻。
這台交換機有8個口,其中4個支持PoE供電,目前只有2個AP,所以4個口也夠用了。當然,也可以不買帶PoE供電的交換機,把AP直接連帶USG上,但是這樣的話,AP自己就需要攜帶供電設備,俗稱「尿包」,沒有直接用交換機PoE供電美觀。
這款AP從名字就能看出來,IN-WALL,可以安裝在牆上,也就是支持86盒安裝。只要把插網線的那個86面板拆掉,拿掉面板上的模塊,打一個水晶頭就可以用了。這款AP的底部還提供了2個網口,其中一個還支持PoE供電,這樣就保證在安裝了AP之後,不但不會佔用掉網口,反而還多出一個口。客廳這個位置未來正好一個口接電視,一個口接電視盒子。如果還要接 游戲 主機,這款AP可能就不太夠用了,不過Ubnt還有另外一款UAP-AC-IW HD的AP,下面有4個口。
把USG和USW全部塞進弱電箱。
第一次設置稍微不太友好,需要先把USG的WAN口地址改掉,否則默認的192.168.0.1會跟光貓默認地址沖突導致上不了網,要先把USG用網線接到電腦上,把地址改掉才行。具體的操作,可以參考這個官方出的視頻教程,對於全家桶的初始化步驟講的很細。
不得不說,這套解決方案是真的穩,一個AP放客廳,一個AP放卧室,雖然這個AP不支持無縫漫遊,快速漫遊已經可以做到無感切換了。目前除了內衛處於信號死角,信號稍微弱一點,家裡其他位置全是滿格信號。家庭app裡面的智能設備再也不是「正在更新」的狀態了,用「Hey Siri」的指令控制HomePod,除了Siri本身有點智障以外,基本上都是指哪兒打哪兒,玩農葯再也沒出現過460。
現在問題又來了,軟AC只能在區域網裡面使用,這么炫酷的界面,不能隨時隨地的掏出來裝裝樣子有點可惜。然後就鬼迷心竅的又下單了UCK-G2-PLUS,也就是硬體控制器,這東西本質上就是一台預裝了AC軟體的定製Linux伺服器。
又是一個精緻的小東西,這個是二代設備,有2個型號,一個帶PLUS,一個不帶。PLUS這個功能最全,可以用來管理網路,還可以用來管理Ubnt自家的攝像頭,門禁以及電話系統。不帶PLUS的那個只能用來管理網路。二代設備一般都會帶個小屏幕,可以顯示一些信息。UCK-G2-PLUS帶一個硬碟倉,可以用來存儲監控的數據,不過貌似這個UCK只支持管理他們自己的攝像頭,我看到旗艦店裡有人買了第三方攝像頭結果發現不支持給差評的。
加了UCK之後網路拓撲圖就變成了這樣,小小的更新了一下。
本來折騰之旅應該到此就結束了,但是千不該萬不該,又在大媽看了一個魔都150平大佬的文章,被大佬的機櫃給種草了。 怎麼辦呢,從弱電箱遷移到機櫃又提上了日程。
這一個階段的升級沒有帶來什麼明顯的提升,畢竟USG+USW+UAP的性能應付我目前300M的寬頻已經綽綽有餘甚至有點性能過剩了,升級設備也是因為消費的慾望在作怪,不剁手不舒服斯基。
弱電箱的位置剛好是鞋櫃,跟老婆商量了一下,把下半個鞋櫃讓給我放機櫃,這個位置可以塞的進一個12U的機櫃,但是感覺用不了這么大,就入了一個9U的。本來想買圖騰的,結果他們家都是最小深度450的,鞋櫃的深度只有430,只能放得下400的,就買了神州的,順便買了一個他們家的PDU。
其實我最想要的機櫃是Ubnt家的那個6U機櫃,可惜現在沒的賣。不過價格也貴的離譜,之前一個值友在美國官網買到了,光轉運回國內,運費就花了1500,還不算機櫃本身的錢。 在評論區請他幫忙發了個開箱,感興趣的值友可以去看看。看得出來,這位值友也是個強迫症患者,連跳線都是用的Ubnt家的。
把路由器和光貓從弱電箱裡面拿出來了,因為網線不夠長,交換機沒辦法放出來,只能留在弱電箱裡面。剛剛入手的群輝,也丟進去湊湊數,讓機櫃看起來不至於太空。
把USG和UCK放到了海鮮市場,入手了一台UDM Pro,感覺UDM Pro就是加強版USG+UCK+USW,既是路由器,又自帶控制器,還是8口的交換機。如果網口帶PoE供電的話,真就是ALL IN ONE的夢幻機了(美國官網已經出了這台機器,叫UDM Pro SE,價格也是上升到新高度,畢竟加量就要加價)。
為了能夠上機櫃,打算把USW也換成二代設備,配置最低,最便宜的型號就是US-16-PoE,帶8個PoE供電口。但是因為網線不夠長的緣故,之前的那台USW還得先留在弱電箱裡面。
用的跳線還是家裡東拼西湊的,有5類的,有超5的,還有6類的,看起來有點亂亂的。
之前的那台交換機不能讓它一直躺在弱電箱里,得想辦法把它解救出來,好掛到海鮮市場去,網線長度不夠的問題一定得解決才行。於是想了兩個方案:一是把家裡的網線都抽出來,換新線重新穿;二是在現有的網線上延長。優先考慮的是方案一,因為裝修的時候網線用的是裝修公司提供的雜牌6類線,如果能抽出來換自己買的品牌線,肯定是最優解。自己嘗試了一下,發現根本抽不動,58上找了一個網路布線的師傅上門看了一下,也說抽不了。主要還是因為線管拐彎太多,再加上線管裡面,不僅僅是網線,還有一根有線電視線,每個房間都有。這主要也怪我自己,裝修的時候,唯獨弱電這一塊沒仔細考慮,根本就不應該放數字電視的線,這東西以後根本不會用了。線管的排布橫平豎直,也只是水電驗收的時候好看一點,根本不實用,地磚一鋪根本就看不出來,這樣的排管後期想換線根本沒可能。
無奈只能執行方案二,延長網線。網上查了一圈,無非是3種:1.直接把網線的8跟芯用纏繞法連接起來;2.用接線端子;3.用連接器。看了網上的分析,這幾種方法都會影響信號的傳輸,只能作為臨時的替代方案,最終還是要更換網線。我買了一包接線端子試了了一下,確實不行,全雙工立馬變半雙工。連接器網上說也不行,接頭容易松。看的我心拔涼拔涼。
後來了解到配線架這個東西,既然跳線能通過配線架再接到設備上,那就說明網路模塊可以用來做網線的延長,咨詢了一下那位魔都大佬,說配線架完全不會影響性能。剩下的問題就是找一家靠譜的品牌,買上幾個網路模塊接到我的網線上不就可以把線延長了嘛
。尋找網路模塊的過程中,知道了泛達這個牌子,據說是網線領域的勞斯萊斯,有很多黑 科技 (比如屏蔽網線不用接地也能用)。但是問題是模塊要專門的工具才能打,我為了打5個模塊,還需要專門買個打線工具,而泛達的工具價格也是貴的離譜。不過泛達有賣連接器的,我跟客服咨詢了一下,客服最自家產品很自信,說不會影響性能,也不會影響PoE供電。買了5個連接器,打算先拆一個試一下,如果不行,剩下的4個還能退掉。然後順便也在他們家買了一點跳線,顏色挺好看的。
測試過連接器完全沒問題,把所有都拆了,接上去。
把線理理,看起來舒服多了。
把機櫃塞進鞋櫃里,開機。
二代設備的小屏幕,看著很炫酷呀。
UniFi手機app有一個AR的功能,掃一下就可以識別出每個網口上接的哪台設備,再也不用在跳線上打標簽了。
目前家裡的設備加起來差不多也就20台左右,正常聯網工作的估計就15台。
可以用這個平面圖的功能自動計算並分配信道。
至此,網路硬體設備的折騰應該到到此為止了,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整了。後面有時間,再寫點關於智能家居的折騰記錄吧。
最後,祝大家剁手愉快哦,掰~
我註:「金九銀十」家裝季,本次家居家電聯合舉辦的#打造理想家#徵稿活動專門向大家徵集種草&推薦/避雷&防坑等優質內容,更有大額京東E卡等你來贏!
5. 什麼是5G基站,和4G基站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5G基站,和4G基站有什麼區別?
在5G網路中,接入網不再是由BBU、RRU、天線這些東西組成了。而是被重構為以下3個功能實體:
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單元)
DU(Distribute Unit,分布單元)
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線單元)
4G與5G基站組成的區別
CU:原BBU的非實時部分將分割出來,重新定義為CU,負責處理非實時協議和服務。
DU:BBU的剩餘功能重新定義為DU,負責處理物理層協議和實時服務。
AAU:BBU的部分物理層處理功能與原RRU及無源天線合並為AAU。
5G里提出了將BBU的功能分開,其中分為CU和DU兩部分。分布式單元(DU)將主要負責層1的物理層功能、以及層2的實時性功能。集中式單元(DU),主要負責層2的非實時功能、層3的信令控制。
AAU是5G中出現的一個新的設備,它可以認為是原來的基站天線加上RRU的組合部分。AAU現在可能有16T16R、32T32R、64T64R幾種,城市部分現在部署更多的是64T64R。
簡單來說,AAU=RRU+天線。也並不是全部的5G基站都只有AAU,在5G基站之中,也有RRU+天線的配置。
5G里提出了將BBU的功能分開,其中分為CU和DU兩部分。分布式單元(DU)將主要負責層1的物理層功能、以及層2的實時性功能。集中式單元(DU),主要負責層2的非實時功能、層3的信令控制。
而其中,AAU到DU被稱為前傳、DU到CU被稱為中傳,CU到核心網被稱為回傳。
依據5G提出的標准,CU、DU、AAU可以採取分離或合設的方式,所以,會出現多種網路部署形態:
回傳、中傳、前傳,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連接
上圖所列網路部署形態,依次為:
① 與傳統4G宏站一致,CU與DU共硬體部署,構成BBU單元。
② DU部署在4G BBU機房,CU集中部署。
③ DU集中部署,CU更高層次集中。
④ CU與DU共站集中部署,類似4G的C-RAN方式。
這些部署方式的選擇,需要同時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業務的傳輸需求(如帶寬,時延等因素)、建設成本投入、維護難度等
6. 伺服器機櫃的型號和規格有哪些
伺服器機櫃是專用於在數據中心集中存儲和組織伺服器的設備,主要用於存放伺服器、網路設備、存儲設備、配線框等。伺服器機櫃可以有效提高機房的利用率,保障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伺服器機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伺服器、網路設備和存儲設備等數碼設備的安全,便於管理和操作,減少維護和管理成本。在一個標準的伺服器機櫃中可容納多個伺服器,通過機櫃內的分配和組織保證整個數據中心的伺服器集中存儲和集中管理。
伺服器機櫃的尺寸規格通常為:高度42U、45U;寬度600mm、800mm和900mm三種常見規格。伺服器機櫃中最常見的是42U高度的機櫃,機櫃內都有標准19英寸的設備安裝間距。現在更加普遍的是帶有可調節安裝深度,以適應各種尺寸的設備安裝,並有著優良的散熱效果。
伺服器機櫃的前後門可提高設備安全性,通風狀況的監測可幫助管理員及時掌握機櫃內設備運行狀況,便於日常維護和保養。隨著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伺服器機櫃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
伺服器機櫃是數據中心的專用設備,主要用於存放伺服器、網路設備、存儲設備和配線框。常見的尺寸規格有高度42U、45U,寬度600mm、800mm和900mm等。伺服器機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伺服器、網路設備和存儲設備的安全,保證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便於管理和操作,減少維護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