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軍事網路協同共享

軍事網路協同共享

發布時間:2022-10-02 05:10:50

Ⅰ 信息網路技術在軍事上有哪些應用

說到網路,我們很容易想到INTEERNET,即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出現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溝通方式,世界突然間變小了,不管在地球什麼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時了解。網路以其互聯、互通、共享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

信息網路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形成的技術。信息網路是由計算機網路和網路專用軟體組成的。在整個信息網路系統中,計算機網路是硬體基礎,是計算機軟體及網路軟體得以發揮作用的平台,而網路軟體則是計算機發揮作用的工具。

一、網路硬體技術

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電腦,通過通信線路和設備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軟體,按照網路協議進行信息傳輸、實施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網路技術可分為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兩大類,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硬體技術。

信息網路設備是構成網路的基本單元。一般包括信息處理設備、信息交換設備、信息輸入輸出設備、信息傳輸設備等幾大類型。

信息處理設備是信息網路的「大腦」。在網路中,信息處理設備主要是指伺服器和工作站。伺服器是網路的控制中心,一般由小型電腦或巨型電腦擔當這一角色。

伺服器的作用是運行網路操作系統,存儲和管理網路中的共用資源,監控和管理網路中的工作站(計算機用戶的個人電腦)。伺服器就像人類的大腦,負責著各個信息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正是由於伺服器在信息網路中起著類似人類大腦的核心作用,自然成為未來網路作戰中黑客的攻擊目標,敵對雙方的黑客將通過各種手段入侵對方的伺服器,達到控制對方作戰網路系統或者擾亂對方作戰部署的目的。

信息交換設備則是信息網路中各種信息的「中轉站」。常見的信息交換設備包括:網卡、數據機、中繼器、集線器、網橋、路由器等。由於信息交換設備的出現,世界各地的計算機才有機會彼此取得聯系,才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網路世界。

信息傳輸設備是信息網路的「血管」。它是網路信號通過的通道,實質上就是一種傳輸介質,包括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

有線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用有線介質傳輸網路信號的優點的是,傳輸速度快、不易受干擾,因為信號完全在封閉的線路中傳輸,敵人在空中的電磁信號難以對其產生干擾,也不容易被敵人截獲,因而隱蔽性比較好。缺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由於戰場環境一般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往往在崇山峻嶺或者空中或者海上進行,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有那麼多錢和精力在各個角落鋪上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傳輸設備,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無線介質包括微波、紅外線和激光。用無線介質傳輸信號的優點是,受地理條件約束少,再偏僻的地理環境,微波、紅外線和激光也能快速傳播。正因為如此,在未來的戰場上各個武器裝備的信號傳輸,大部分是通過無線方式傳輸的。缺點是傳輸距離短,容易被空中的其他電磁信號干擾,在戰場上的無線信號很容易被敵方截獲。正因為如此,電子戰、信息戰將在未來戰爭中成為主角。

網路協議是信息網路的「交通規則」。如果把信息網路比作交通網路的話,信息傳輸設備就是一條條公路,在信息網路中傳輸的信號就好像一輛輛汽車,試想,如果沒有交通法規的話,我們人類的交通系統肯定會陷入癱瘓,同樣,有成萬上億條信息通過的信息網路,如果不制定相應的通信法規,整個信息網路也會變得擁堵不堪。網路協議就是信息網路的通信法規,有了網路協議,才使我們的網路變得有序高效。我們最熟悉的網路通信協議是TCP/IP協議。

未來的戰場將是數字化的戰場,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導致作戰信息也將以數字的形式進行傳輸,而且未來的戰場作戰信息更加紛繁復雜,浩如煙雲,為了保證來自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的信息能夠有序高效的上傳到作戰指揮中心。在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中,也要建立自己的網路協議。

二、網路軟體技術

網路軟體是在計算機網路上運行和使用的軟體。選擇和使用適當的網路軟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獲取、傳輸、處理我們需要的信息。Internet上常用的網路軟體有網路搜索軟體,如Goole搜索引擎和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還有電子郵件、新聞組和BBS、網頁製作技術等。

軍事信息網路系統也靠各種網路軟體來保證網路快速有效的工作。現在已經應用到戰爭中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得益於各種網路軟體的支撐,能自動收集情報並進行整理,還能夠依據情報制定準確的決策供指揮官參考。

來自戰場的情報信息,源源不斷地發送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情報處理系統,把眾多情報進行合理分類、儲存,根據情報信息的類型和重要程度,將情報上報指揮中心,或通報相關部隊,或直接輸入到作戰武器系統,還能根據掌握的戰場情況,及時提出多種應對方案,供決策者參考。指揮員決定使用哪一種方案之後,指揮自動化系統會迅速、准確、可靠、保密地制定作戰文書,並向有關部隊、人員或武器下達作戰命令。能夠自動監控各個作戰單位對上級命令的執行情況,把戰場情況實時呈現給指揮員,並能夠對突發事件做出迅速反應。

三、信息網路系統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建立了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簡稱SAGE系統),該系統是經通信線路,將遠距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匯集到一台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先河。這種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好幾台計算機相互連接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1969年,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國家重要的計算機系統在遭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下令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計算機網路進行研究,導致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阿帕網(AR-PANET)的建立。這種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WEB),用一個網路將分布在各地的指揮控制系統連接起來。阿帕網的建立,使得多位計算機用戶同時分享一個電腦提供的信息成為現實。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計算機網路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此階段,區域網得到迅速發展,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開始向產品化和標准化方向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得到快速擴展,互聯網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計算機網路連為一體,從而發展成為影響十分巨大的全球性國際互聯網。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網路化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倍增器。計算機網路朝著高速、寬頻、智能、多媒體及移動網路的趨勢發展。

計算機網路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也使整個戰場融為了一體,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力量能夠通過網路共享戰場信息,從而使得一體化的聯合作戰成為可能。

Ⅱ 互聯網+軍事可以實現嗎

互聯網+軍事可以實現。如網軍。
網軍,軍隊新軍種,擔負保衛網路主權和從事網路上作戰的艱巨任務。
美國
擁有最大的網路戰力量,三軍都有網路部隊。早在2002年,美軍就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網路黑客部隊———網路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簡稱JFCCNW)。這支部隊由世界頂級電腦專家和「黑客」組成,其人員組成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以及其他部門的專家,所有成員的智商都在140分以上,因此被戲稱為「140部隊」。
2013年美國五角大樓網路作戰部隊成立,4000網路作戰部隊馬上就位。網路作戰部隊組建完成後,主要負責發動網路攻擊和執行網路防禦行動。部隊由美國國安局局長亞歷山大指揮。這是一支供國防部調遣的攻擊性部隊,用於在美國網路空間遭到襲擊時捍衛國家。美國網路部隊由40支隊伍組成,其中13支為「進攻性」部隊,主要開發網路戰武器,27支隊伍為防禦部隊,另外還有一系列隊伍來保護美國的電腦系統和數據。

英國
英國軍情六處早在2001年就秘密組建了一支由數百名計算機精英組成的黑客部隊。有報道稱該部隊吸收了大量有前科的民間黑客。從機構設置看,英軍主要將網路戰應用於情報領域。

日本
日本防衛省已經組建了一支約5000人的網路戰部隊,主要任務是進行反黑客攻擊,同時研製開發可破壞其他國家網路系統的跨國性「網路武器」,必要時可對敵方重要網路實施「癱瘓戰」。

印度
印軍在陸軍總部建立了網路安全部門,並在所有軍區和重要軍事部門建立網路安全分部。印度還對軍校學員進行「黑客技術」培訓,課程集中在「獲取情報和反網路刺探」上,並宣稱「誰從事黑客活動誰就會贏得戰爭」。

朝鮮
據美國和韓國媒體稱,朝鮮網路戰部隊目前擁有100多名成員。該部隊任務是入侵敵方軍事機構電腦網路,盜竊資料,在必要情況下散布電腦病毒,癱瘓其網路。隨著朝鮮黑客部隊能力增強,其目標已轉向發動網路戰爭。

伊朗
伊朗官方稱,「伊朗網軍」是民間組織,也經常「黑」伊朗政府的網站。而美國媒體稱,「伊朗網軍」是個人或者組織的聯合,是伊朗政府進行網路戰的工具。
除此之外,俄羅斯、以色列等國也都十分重視「黑客部隊」,大量軍民領域網路精英正在成為未來網路戰的後備軍。

附圖

Ⅲ 聯合作戰指揮手段主要集中體現為聯合作戰什麼

方式表現形式:多元一體化的指揮
未來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世界上沒有一場可以復制的戰爭。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聯合作戰行動,為獲得最大作戰指揮效能,必須靈活選擇指揮方式,進行最優的系統整合,聚焦到「多元一體化的指揮」上。
1、網路節點式指揮。在作戰指揮系統中,根據戰場態勢和作戰任務等具體情況,由處在網路中最佳節點的指揮機構實施指揮。基於指揮節點進行作戰優選,可以許可權跨越指揮層次,實現按級指揮和越級指揮的高度融合,使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能夠整體聯動、同頻共振、有效聚合。
為解決C4ISR系統在互聯、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及系統計算、存儲、通信、信息表示和網路運行等方面的不足,美國防部加緊推進全球信息柵格GIG,構建起分布式、網路化、覆蓋多維戰場空間的無縫鏈接指揮控制體系,呈現出的網路中心戰樣式,其指揮方式就是網路節點式。比如,打贏信息化戰爭,必須通過網路來強化對戰場電磁分布的「通視」能力。
通過對戰場電磁環境的感知,在共享網路中組合出整個戰場的電磁情況分布圖,再結合動態不間斷的電磁跟蹤,即可形成戰場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而作戰對手的重心往往電磁信號密級。可見,分析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實施最優的網路節點式指揮,對敵關鍵部位予以網路攻擊或電磁對抗,對於瓦解對手作戰體系至關重要。
2、動態分權式指揮。指揮職權能夠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在指揮者與被指揮者間進行動態分配,是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在信息化作戰的綜合運用。得益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指揮信息能夠在情報信息網、指揮控制網、火力打擊網和綜合保障網等職能分網之間按需流動,在需要的時間傳送到需要的點位。
如此以來,該集中時集中,該分權時分權,實現了指揮任務的動態分工,再也不用所有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才能一體辦公或聯合作戰。當然,職權動態分配還須具備:對戰場態勢的實時共享;對整體意圖的一致理解;對分權規則的共同遵守。
總之,面對戰爭這一復雜的巨系統,不依據態勢變化,進行合理分權,將難以一體化集中指揮。可以說,實施動態分權,是為了更好地整體聯合。
研究表明,陸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2分鍾、作戰部隊5分鍾、作戰集團指揮所5分鍾、聯合指揮部20分鍾為宜;空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5-10秒為宜;天情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電磁態勢數據更新頻率以4分鍾為宜;氣象水文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資料顯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戰場態勢圖滾動更新間隔時間為2.5分鍾。
3、虛擬游動式指揮。指揮機構在戰場上並不是以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而是根據需要在多維空間虛擬設置,並能在游動狀態下完成指揮控制協調任務。軍事網格超強的整體聯動能力、自主優化能力、資源管理能力、邏輯集中能力及虛擬動態能力等,有能力做到「指揮員到哪,哪就是一個指揮所」,實現物理分散、邏輯集中。
就外軍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駐歐洲的美軍訓練演習,師基本指揮所轉移時間為36-48小時/次,戰術指揮所為12-24小時/次;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第7軍軍長小弗蘭克斯曾在地面戰役階段,或乘裝甲指揮車或乘黑鷹直升機前往一線部隊進行指揮,已經顯示了信息系統對戰場機動指揮的支撐作用。
從我軍演習看,在全軍炮兵旅跨區基地化訓練「火力2015·青銅峽」演習中,紅藍雙方很難捕捉到對方指揮所的位置,不是因為偽裝隱藏得好,而是因為指揮所都是動態的、游動的。
4、行動調控自主指揮。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互不隸屬的作戰單元,根據作戰行動和自身能力,圍繞指揮員意圖,自行調整和控製作戰行動,以求最佳作戰效果。自主指揮是智能化指揮的一種集中體現,分為無指令自適應和局部協同微調兩個層級。在沒有指揮指令的情況下,作戰單元能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自行調控攻防狀態,研判攻擊或迴避。
阿富汗戰場上的美軍「捕食者」無人機,雖然誤擊誤傷事件不斷,但作為未來無人化作戰的先鋒,已初步具備了行動調控自主指揮能力,可以在戰場上空連續盤旋50多個小時,具備了對目標的「查打一體」能力。
最近,萬眾矚目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五番大戰,以4:1的最終結局,宣告人類在又一個引以為傲的智能高地上敗北,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機器智能領域取得更大的進展,會催生更多的聰明武器和自主化無人平台,會使指揮信息系統克服智能輔助決策上的瓶頸,走向智能化戰爭的時代。AlphaGo技術的成熟,預示著行動調控自主指揮這一方式已經呈現曙光,太陽終究必將升起,它不會理會你是否已經起床,是否已經做好准備,這是戰爭變革的必然規律。
5、態勢跟蹤精確指揮。依照實時更新的戰場態勢圖及情報共享,及時對作戰單元在時間、空間、目標、方向、力量以及作戰節奏和速度等全領域上實施動態的近實時精確指揮,有利於對敵要害目標和關鍵環節予以精確釋能。精確指揮的基礎,是強大的指揮信息系統,是感測網、控制網和交戰網的無縫鏈接。精確指揮的內容,是強調決策的精確、計劃的精確和控制的精確,除戰略全局「勢」的營造,更重視具體環節的能力塑造。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打擊行動大多都是依據預先計劃好的「空中作戰指令」來實施。到了阿富汗戰爭,飛行員則可以利用態勢感知系統直接接受目標指示,作戰中80%的打擊目標都是在飛機升空後的飛行過程中臨機賦予的。
而美軍千里擊斃本?拉丹的特種作戰行動,奧巴馬總統則是在會議室屏幕前對作戰態勢進行了實況掌控,其態勢的跟蹤與呈現、指揮的精準與實時,令人震驚不已、唏噓贊嘆。「機上運籌、屏前決策和網上指揮」,已成為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指揮的基本特徵,指揮信息系統成為支撐作戰指揮的基本平台和指揮人員必須掌握的「手中武器」。
6、互訪共議同步指揮。指揮者依託信息系統的網路環境,藉助於各指揮節點間情報共享和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圍繞總的行動企圖,通過網路節點共訪,實現群體性虛擬互訪共議,同步指揮其他力量,協同本級完成任務,或是調整本級主動與其他作戰力量協同行動。機械化戰爭及其以前的戰爭條件下,由於受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分發手段的限制,加上對抗雙方廣施詐術迷惑和欺騙對方,致使「戰爭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藏在雲霧里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
作戰過程中,指揮員需要「一半的精力用於搞清楚山那邊有什麼。」指揮控制的總體方式,可稱為「逐級反饋按級控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與技能,又延伸了人類的智能與技能。指揮信息系統作為新型作戰指揮工具,具有「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特徵,為變革控制協調方式提供了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支撐。
7、網路聯控式指揮。指揮機構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向不同領域中的各參戰力量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高效能的控制,這在戰役戰術互聯網已高效運行的美俄軍隊中已較為普及。從火力硬摧毀的角度看,是即時響應火力請求,就近組成火力打擊系統。
運行機理是:將作戰地域網格劃分,網格中心設置指揮節點,整體組成指揮網;研判戰場態勢,部署武器平台,組成火力平台網;作戰中兩網動態聯結,哪裡需要火力,就使用就近火力平台和指揮網節點組成臨時火力單元系統,從而提高火力反應速度和作戰指揮效能。
從信息軟打擊的角度看,近年來發達國家研發的「震網」、「毒蛆」、「高斯」和「迷你火焰」等病毒武器,摧毀能力不亞於火力毀傷。與一般的計算機病毒相比,震網等病毒已具備武器級別,而且結構復雜、注入手段多樣化、潛伏能力強並具有精確攻擊能力,能夠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為精確攻擊目標,根據指令在特定時間對特定目標展開精確攻擊。
8、網路中心式指揮。指揮員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對分散在不同地點的作戰力量實施以隨機調控為主的一種指揮自動化方式。俄軍認為,換裝現代化武器裝備只能提升部隊戰鬥力25%~30%,而實現指揮自動化可使戰鬥力倍增。
俄軍按照「網路中心指揮」原則,著力解決諸軍兵種指揮系統兼容,以及從固定指揮所向野戰指揮所過渡問題,計劃2020年前建成全軍統一、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各層級,集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精確打擊於一體的新型自動化指揮系統。美軍作為網路中心戰的鼻祖,隨著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軍事拓展應用,整合優化包括網路安全、戰場情報系統、後勤信息系統在內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又提出了「作戰雲」概念。
根據美軍設想,未來10年左右時間「作戰雲」將實現一個包括各種戰斗機、情報支援飛機、衛星、艦艇和直升機在內的軍事雲計算平台網路,每個作戰平台都是「作戰雲」的一個節點,既可向雲中上傳信息,也可從雲中下載信息。這將為整個作戰體系帶來更加便捷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
這些訓練有素、全球部署的美軍網路戰部隊,可能穿過「棱鏡門」軟體便道,翻越路由器「陳倉暗道」,進入智能手機「晶元天窗」,在全球互聯互通的網路空間肆意行動,被蘭德公司稱為信息時代的「核武器」,已經成為當前網路空間安全實實在在的最大威脅。誰能否認,對網路化部隊的指揮方式,不就是網路中心式指揮嗎?
9、集分耦合式指揮。信息化條件下,各參戰力量能實現信息共享,各指揮層級對戰場情況的掌控處於同一信息層面,為高度集中與適度分散相結合的集分耦合式指揮創造了條件。唯有集分結合,才能收放有度;唯有靈活指揮,才好能力耦合。美軍認為,新質作戰能力作為軍隊戰鬥力的核心倍增器,應與傳統作戰能力放在統一的戰爭設計框架中統籌思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綜合制勝。
為打造「2020年聯合部隊」,美軍基於任務、職能和地理區域靈活編組部隊,強化聯合訓練,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構建了國家網路靶場,為網路安全和作戰訓練提供逼真的技術環境。2001年以來,美軍經常參與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主導北約國家部隊組織的「鎖盾」系列網路安全演習,平均每兩年舉行一次代號為「施里弗」的太空作戰演習。
「施里弗」太空作戰演習看似與網路行動無關,其實自2005年以來美軍舉行的四次演習中,特別檢驗了太空作戰行動與網路空間作戰行動的融合,就多次對跨域作戰概念進行了系統驗證,這種若隱若現的集分耦合式指揮顯示出了強大的跨域融合能力。
10、超常折疊式指揮。將以往由上到下、由前向後、循序漸進的指揮環節和內容,超常壓縮到一個時間段里進行,甚至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便超常規地將時間序列由後向前推。比如,打五天的仗,就從第五天倒過來擬訂作戰計劃。這就如同人們卷涼席,由後向前操作更容易。
研究表明,該方式可明顯減少重復作業,提高作戰效率。「順序作戰向並行作戰」轉變的美軍,也採取過該樣式。
伊拉克戰爭中,多國多種參戰單位幾乎同一時刻展開,通過採取「折疊」或者說「壓縮」、「合並」指揮程序和內容,實現了高效指揮。之所以能夠合並程序、並行推進,得益於諸軍兵種按照共同規定、規范執行法定模式。

Ⅳ 計算機網路對軍事的影響

網路技術及其對軍事領域的影響

一、什麼是網路

簡單地講,網路是構築在互聯網上的一組新興技術,它將高速互聯網、高性能計算機、大型資料庫、感測器、遠程設備等融為一體,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資源、功能和交互性。人們使用這些資源就像用電源一樣,不必計較這些資源的來源和負載情況。因此,網格實際上是繼傳統的互聯網(Internet)和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後的第三次浪潮,可以稱之為第三代互聯網。

傳統互聯網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Web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則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它要把整個互聯網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各種資源的全面共享。例如,網格通過共享將不同地點的大量計算機相聯,從而形成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將各處計算機的多餘處理器能力結合在一起,可以為網路上的用戶提供巨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計算機能力。當然,網格並不一定非要這么大,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等等。網格的根本特徵不是它的規模,而是資源共享,消除資源孤島。

網格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一體化。如果說互聯網把全球的電腦聯為一體的話,網格則進一步把全球這些電腦上的信息和知識孤島聯為一體。實際上,互聯網本身並不產生信息,我們必須登陸一個網站才能獲取別人放在上面的信息。網格則不同,用戶只需要告訴網格"做什麼",而不必告訴網格"怎麼做"。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給用戶張三發一封電子郵件,在傳統互聯網上我們必須知道張三的電子郵件地址,

一旦收信人的地址有所變動,郵件就不能送達。但在網格上,我們只需在收件人處鍵入張三,網格會自動檢索其資源目錄查出張三的精確地址井把郵件送到正確的地方。

國外媒體常用"下一代Internet"、Internet2"、"下一代 Web"等詞語來稱呼與網格相關的技術。要注意的是,"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國的兩個具體科研項目的名字,它們與網格研究目標相交,但研究內容和重點有很大不同。Internet2和NGI的開發目標主要是提高互聯網的傳輸速率(提高100-1000倍)以及具有更強的功能、更安全和更多的網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高速公

路。網格的開發目的是連接所有的網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異地協同工作,支持開放標准、功能動態變化。其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台虛擬超級計算機,能實現服務點播(Service on De-mand)和一步到位服務(One Click Is Enough)。

二、網格技術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網格研究最早是針對高性能計算提出的。一些重大科學領域的計算問題是難以依靠一台計算機單獨完成的,因而提出了把分散在各地的計算機資源,通過高速網路連接起來,共同完成計算的問題。近幾年來,網格熱潮不斷升溫,世界各國的國家政府和大企業都在為爭奪網格技術的制高點而積極行動,紛紛啟動了大型網格技術研究計劃。英國政府已投資1億英鎊,用於研究開發"英國國家網格(UK National Grid)"。美國政府近十年來,累計用於網格的基礎研究經費已經達到5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已在規劃實施一個宏大的網格計劃,叫做"全球信息網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預計在2020年完成。作為這個計劃的一部分,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已先期啟動一個16o億美元的8年項目,包括系統的研製、建設、維護和升級。同時,各個企業也預感到了網格潛藏著巨大的市場,紛紛加入了網格開發的隊伍。盡管網格技術還遠不如互聯網和Web技術成熟,但已在一些公司和研究所進人了使用或試驗階段。

我國科技界在1995年就開始了網格的研究,並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和前瞻性工作,從總體上講,我國同國外的差距並不大。目前,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國防科技大學、江南計算機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幾家在高性能計算方面有較強實力的研究單位,也正在積極地進行網格技術的研究。網格在我國的許多行業如能源、交通、氣象、水利、農林、國防、教育、環保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志的預測,網格的重要技術標准將在20O4-2005年時段出現,這個技術將主導2004-2020年的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由此產生的網路經濟將成長為一個20萬億美元產值的大產業。這對於我國既是一個難逢的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次機會,積極發展我國的基礎化信息設施,必將對我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化。

由於網格並不是要拋棄和完全取代互聯網,它將建築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不過比當前的互聯網性能更高、功能更強、應用更廣。因此,針對目前的網路現狀,為了實現網格的廣泛應用,還必須解決下列問題:

1.要解決目前互聯網數據傳輸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此,發展網格要和建設下一代寬頻互聯網(如美國的"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等)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採用無線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也是一種現實的途徑。

2.要進一步解決人機結合問題,使網格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和科學化。

3.要依據法律解決網上資源共享中的知識產權、相互信任和報酬等問題。

4.最重要的問題是要保障網格計算的安全性。由於網格要在全球網路上實現資源共享,形成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一旦出現安全漏洞,後果將不堪設想。

三、網格對軍事領域的影響

如上所述,網格作為第三代的互聯網,不僅可以實現各種信息的快速傳輸,資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網格可以讓人們透明地使用、計算、存儲其他資源。這一技術的實現,必將對軍事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網格技術將實現實時、高效的軍事監控。網格的實質就是將遠程資源高效地組織起來,形成"網路虛擬計算機"。其硬體基礎是高速寬頻網路和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因此,在軍事領域利用網格技術,可以迅速准確地向各級指揮員傳送戰場全方位的情況,並且藉助網格的資源共享和高速計算功能,對戰區及其周圍的自然環境要素進行分析,比如網格可以通過分析各項天氣要素而快速准確地預惻戰區的天氣情況,從而選擇有利戰機,以便實現對戰區的高效能監控。

(二)網格技術的實現將改變傳統的作戰指揮樣式。未來戰爭主要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戰爭的發起時間、作戰方向、作戰方法都具有突然性,這就對作戰指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格則給各級指揮員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協同工作空間,使他們能夠各自從自己的工作平台上進行實時的相互協商,共同制定作戰計劃,實施統一的作戰指揮。下級指揮員還可在上級指揮員的指導下,根據戰場情況的不斷變化,及時修改作戰計劃,抓住有利戰機,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指揮樣式。

(三)網格技術將使戰爭的樣式多樣化。未來戰爭,必然是知識化、信息化的戰爭,交戰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的多少並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能力也至關重要。因此,作為信息傳輸的主要通道,計算機網路將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除了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的硬對抗之外,還出現了軟對抗的作戰樣式。利用網格技術,可以聯通或插入敵方信息網路,獲取其軍事信息,進而可以利用計算機病毒等軟殺傷武器對其製造各種欺騙、破壞、干擾行動,使之未戰先敗。

(四)網格技術將促進戰場網狀力量結構的形成。未來戰爭應該是以網路為中心的戰爭,傳統戰爭中的樹狀等級結構已不能夠適應未來戰爭發展變化快的特點,必將被新型的網狀力量結構所取代。藉助於網格技術,每一個作戰單元,甚至是每一個參戰人員都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都可能成為戰場的信息或指令的發出者,從而在整個戰場形成了網狀的結構,使每一個作戰單元都具備全息化的作戰能力這也是未來軍隊建設的新趨勢。

總之,網格技術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已引起了歐美乃至其他國家科學界的極大興趣,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參與到網格技術的開發應用中,通過網格的一系列技術,透明地使用整個網路上的資源。另外,我們應該看到,網格技術還是一個整體性的戰略導向,世界各國都已著手進行網格技術的開發研究,美軍更是投以巨資實施全球信息網格比(Global Information Grid)計劃。GIG的建立必將對我國乃至全

球國防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我國也應該抓住這次機遇,大力發展自己的網格計劃,以便在科技、國防等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

Ⅳ 一體話聯合作戰

解讀一體化作戰

一體化作戰的基本要素

一體化指揮系統。一體化指揮系統是一體化作戰的「大腦」和「神經」。沒有高度權威的一體化指揮系統,就會出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諸軍兵種的作戰行動就會如「一盤散沙」,一體化作戰就根本無法付諸實施。當然,權威不等於集權,強調指揮主體的權威性並不排斥分散指揮方式的運用。權威的確立,一靠法規約束,二靠指揮員的決斷力。此外,指揮控制的實時性也越來越重要。發達國家軍隊十分重視發展先進的C4ISR指揮控制系統,實現情報偵察、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的實時化。美軍正致力於建設「全球信息柵格」(GIG),計劃將2 00萬個用戶連接成網,實現從感測器到射手、從總統府到散兵坑的「無縫信息鏈接」,並強調運用「網路中心戰」,使以武器平台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發展為以信息網路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為了突出指揮體制的科學性,各國軍隊都在依託先進的信息技術,把橫窄縱長的垂直樹狀指揮體制改變為橫寬縱短的扁平網狀指揮體制,以便減少指揮層次,縮簡訊息流程,提高反應速度,增強生存能力。

一體化作戰力量。一體化作戰力量是一體化作戰的「拳」和「腳」,其內涵包括:首先,武器裝備系統的一體化。各類武器裝備系統經過信息化改造,相互之間能夠直接進行信息傳輸,實現信息共享,從而提高了整個武器裝備系統的反應速度和作戰效能。美軍和伊軍之間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坦克大戰,美軍取得了187∶0的驕人戰績,主要得益於美軍坦克實現了數字化,展示了武器裝備系統一體化的巨大成效。其次,作戰單元的一體化。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作戰單元,在信息結構上高度融合,通過信息網路緊密相連,能夠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在物理結構上卻表現出鬆散的特徵,某個點位遭受破壞不會癱瘓整體;在組織結構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可以隨機調整力量組合形式。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參戰的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臨時組合起來,統一劃歸空中作戰司令部指揮,依賴的就是信息處理的高度一體化和物理結構上的「可拼裝化」、 「可剪裁化」。再次,作戰要素的一體化。只有情報偵察、指揮控制、信息對抗、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作戰要素實現了一體化,「發現即摧毀」才能從可能變成現實,軟殺傷與硬摧毀才能由分離轉為聚能,精確保障才能由理論走向實踐。可以認為,一體化的信息網路是紐帶,一體化的武器裝備系統是平台,一體化的作戰單元是基礎,一體化的作戰要素是一體化作戰能力最終形成的關鍵所在。

一體化作戰空間。隨著現代戰爭立體化程度的增強,軍隊的作戰空間不斷延伸和擴大,目前已經呈現出「七維一體」和「三位一體」的鮮明特徵。所謂「七維一體」是指:陸基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擴大了陸地作戰空間;海上作戰平台的遠程機動能力和艦對地、艦對空遠程打擊能力,使海上作戰空間大大延伸;空中作戰平台跨洲際遠程奔襲作戰能力,使戰爭呈現出「高立體」特徵;航天技術使太空成為戰略「制高點」,外層空間的爭奪由民用開發轉向軍事競爭;電子技術開辟了廣闊而又無形的電磁戰場,電子對抗能力的強弱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指標;信息網路成為充分發揮作戰效能的重要支撐,網路戰場成為重要戰場,「網路戰士」成為新生作戰力量;認知領域在傳統的謀略對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高技術內涵,技術與謀略並舉成為認知領域斗爭的必然趨勢。所謂「三位一體」 是指:以機械化為基礎的物質流,決定著軍隊的快速機動和投送能力;以化學能為核心的能量流,決定著軍隊的火力殺傷能力;以數字傳輸為特徵的信息流,決定著軍隊的信息資源利用能力。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開發已趨近極限的情況下,依靠信息流控制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成為凌駕於物質流和能量流之上、主導著物質流和能量流運行的重要資源和載體。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己方的信息流,破壞和切斷敵方的信息流,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焦點。

一體化作戰行動。作戰行動的一體化,是一體化作戰的核心。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看,一體化作戰行動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隨著信息作戰的手段越來越先進,效果越來越明顯,通過戰役甚至戰術行動直接達成戰略目的,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戰爭實踐。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使作戰進程明顯加快,首戰即決戰,「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一體化作戰中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二是非接觸、非線式多方式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通過使用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超越對方的防禦地帶和自然地理屏障,直接對縱深的偵察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防空系統、能源設施等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主要採取非接觸的精確打擊的方式,與當年前蘇軍入侵阿富汗深陷游擊戰泥潭不能自拔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體化作戰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非線式作戰。作戰一開始就具有全縱深作戰的特點,前方與後方的界限趨於模糊,打破傳統的一線平推、層層剝皮的戰法,使得戰場呈現出犬牙交錯的態勢。電子戰和計算機網路戰為主要形式的信息作戰,具有多種功能的特種作戰,都使戰場的非線式特點更加突出。

一體化作戰的主要特點

作戰籌劃具有「預實踐」特徵。機械化時代的作戰籌劃,主要依靠指揮員的判斷和推理,同時進行一些輔助的數學計算。一體化作戰的籌劃,由於廣泛採用計算機和實兵模擬手段,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大大提高了預見性和科學性,使得作戰籌劃具備了明顯的「預實踐」特徵。也就是說,一體化作戰可以在作戰模擬實驗室里或演習場上預演。世界各發達國家軍隊都十分重視此項研究和實踐。目前,美軍建有16個軍種作戰實驗室和2個聯合作戰實驗中心,建立了網路化模擬系統,能夠對各軍種和聯合作戰行動進行綜合實驗和評估。在進行計算機模擬的同時,美軍還注重採取實兵模擬的方法進行認真推演,以便使評估結果更加貼近實戰。伊拉克戰爭前,美軍專門在以色列選擇了一塊與伊拉克相似的沙漠地形,以伊軍為假想敵進行了代號為「內窺-03」的計算機模擬和實兵演習,演習的結果與後來的實際戰爭進程驚人地相似,僅僅相差了一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代戰爭的作戰節奏越來越快,持續時間越來越短,戰場上留給指揮員的反應時間越來越少,因此更需要加強預先籌劃。一體化作戰中指揮員的臨機處置是否科學得當,更多地依賴於預先籌劃是否嚴謹周密。與其說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場」,不如說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前」。

作戰指導具有非對稱特徵。非對稱作戰,既是強者打擊弱者的重要方法,也是弱者對抗強者的有效手段。一體化作戰指導的非對稱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進攻與防禦的非對稱。現代戰爭正處於「矛」勝於「盾」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施一體化作戰,更加強調先機制敵,實施攻勢作戰,以進攻達成防禦目的。從作戰效費比上看,防禦的投入要比進攻高出許多,如建立巡航導彈防禦系統的費用是發展巡航導彈的8—14倍。所以,有重點地發展進攻性強、效費比高的「撒手鐧」武器裝備,已成趨勢。二是癱瘓與殲滅的非對稱。一體化作戰已不再沿用傳統的殲滅戰思想,而是強調直擊要害的結構癱瘓戰。但以弱抗強時,則不能照搬照套結構癱瘓戰的模式,更需要強調癱瘓戰與殲滅戰、正規戰與游擊戰的一體化,特別是在軍力相差懸殊,較弱的一方還不具備一體化作戰能力時,零敲碎打的小規模殲滅戰也不容忽視。三是信息與火力的非對稱。相對於信息優勢,火力優勢已經退居次席。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火力戰已經「改頭換面」,發展成為信息化火力戰。單純依靠增加火力,已經不能彌補信息能力的不足;單純依靠增加數量,已經不能彌補質量上的差距。一體化作戰的指導,應當把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戰和信息化火力戰的整體效能擺在首要位置。

作戰協同具有「自適應」特徵。「自適應」指的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自我作出反應,以適應新的環境的一種特徵」。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各作戰單元,由於通過信息網路緊密相連,能夠進行「自適應」協同作戰,即在發現並確定攻擊目標之後,各作戰單元能夠著眼實現「最佳效益」,自主地決定用什麼力量、以什麼方式去遂行攻擊任務,從而確保整體作戰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避免出現作戰單元之間相互拼消耗、拼戰損的局面。作戰協同的「自適應」特徵使協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由計劃協同為主轉向臨機協同為主,即在遠程攻擊目標的區分上按計劃協同,進攻發起後則主要依託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實施臨機協同,以便增大作戰彈性,提高反應速度,更有效地應對戰場上各種突發情況;由上級指令協同為主轉向平級自主協同為主,即各平行的作戰單元擁有協同的申請權和決定權,能夠根據戰場總體態勢自主決定派遣力量協同其他單元作戰,而不必一味請示,上級指揮員主要是掌握了解協同情況,遇有矛盾實時糾偏糾錯,而不是下達具體的協同指令;由兵種臨機協同為主轉向軍兵種臨機協同緊密結合,即軍種之間的協同不必再按照空域、時間等進行較長時間的預先計劃,遇有召喚時,可以實時出動、實時打擊,這將成為一體化作戰協同的重要表徵。

作戰保障具有精確化特徵。依託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後勤、裝備保障網路系統,使「適時、適地、適量、適配」地實施精確保障成為可能。伊拉克戰爭前,美軍根據對戰爭進程的預測,只儲備了不到兩周的後勤物資,其他都是通過最新裝備的「聯合全資產可視系統」完成後勤補給的。精確保障具有以下特點:保障能力可視化。保障需求情況、保障資源使用及儲備情況、現有保障能力與保障需求之間的「缺口」等保障狀態,由保障網路系統全程自動跟蹤、全程實時評估、全程動態顯示,使保障指揮員對保障狀態始終了如指掌;保障指揮自動化。分析需求、做出決策、分配資源、實施控制等保障指揮要素,由保障網路系統中的決策控制分系統自動完成,既節約了人力,又確保了質量和提高了效率;保障手段一體化。在保障網路系統的統一調控下,實施三軍一體化保障,使保障渠道的選擇、保障力量的使用、保障資源的分配達到最優,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效益,有效避免保障力量及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保障途徑簡捷化。把工廠納入保障網路系統,在保障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建立「 從工廠到戰場」的保障模式,以增強保障的靈敏性和精確性。

Ⅵ 什麼是軍事網

軍事網路

militarynetworkstrategy

對軍事活動進行統籌安排的科學計劃與組織指揮方法。又稱軍事統籌法。基本表現形式是網路圖。

網路圖由節點和箭頭兩個基本要素組成(見圖)。網路圖按表示活動過程(亦稱工作)所使用的基本要素不同,分箭頭表示法和節點表示法。箭頭表示法中,箭頭代表獨立的活動過程,節點代表活動的開始或結束;節點表示法中,節點代表活動過程,箭頭代表不同活動過程之間的聯系。附圖即是用箭頭表示法繪制的網路圖。

網路圖能簡明、直觀地表示組成任務的各項活動及其先後次序關系;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各項活動所需的時間和資源;便於使用數學方法尋求對最終任務所需的最佳計劃方案,評價計劃方案的質量。經過計算可以指明各項活動的時限,如最早可能開始或結束時間,最遲必須開始或結束時間,各項活動的機動時間等,並可指明影響全局的關鍵活動和關鍵線路,有助於指揮員和指揮機關統觀全局,組織協同,預測局部工作變化給全局帶來的影響,提高指揮效率。

網路理論正在向隨機網路發展,研究網路理論在軍事活動計劃與指揮方面的應用,是軍事運籌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如圖為部隊戰斗准備網路圖

圖片說明:

①每兩個節點和聯結該兩節點的箭線表示一項獨立活動,雙箭線表示關鍵活動。箭線上方標明活動名稱,下方箭尾標明該活動所需時間,箭頭標明該活動的總機動時間。

②每個節點有4個扇形區,各區中有數字,上區數字為節點編號,下區數字為節點機動時間,左區數字為節點最早可能實現時限,右區數字為節點最遲必須實現時限。

③虛箭線表示有關活動的邏輯關系,即表示虛箭線前的活動的實現是虛箭線後的活動得以開始的前提條件。

④圖中各項活動所需時間數是假定的,單位是「分鍾」。

Ⅶ 何為軍事協同通信,組織協同通信的常用四種方式是什麼

原始社會么 通訊基本靠吼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

Ⅷ 969年,ARPAnet成立時是一個完全的軍事網路,但卻是今天互聯網最初的雛形。對嗎

阿帕網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運營的封包交換網路,它是全球互.聯.網的始祖。
背景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觀點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

閱讀全文

與軍事網路協同共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推廣員在哪裡找 瀏覽:653
溫江網路推廣多少錢 瀏覽:761
電視機網路盒子月租多少 瀏覽:237
怎樣選擇控制設備的無線網路 瀏覽:583
網路違法起訴在哪裡 瀏覽:500
網路頻率取決於哪些 瀏覽:844
路由器改密碼了用不了網路怎麼辦 瀏覽:167
網路初始ip密碼是多少 瀏覽:303
龍江網路路由器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219
qq的網路設置類型地址 瀏覽:5
移動網路卡顯示2g了怎麼辦 瀏覽:530
如何開發用戶網路 瀏覽:938
哪個網路游戲現在最火 瀏覽:866
無網路win10共享 瀏覽:750
如何創新網路商家聯盟 瀏覽:412
日產汽車4g網路哪裡來的 瀏覽:419
電腦維護和網路維護什麼意思 瀏覽:201
網路安全意識對聯形式 瀏覽:210
規范企業網路安全 瀏覽:681
恆山區政府網路安全 瀏覽:5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