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盟首次提出太空互聯網項目,這是一種什麼項目
你可以把這個項目想像成另一個星鏈項目,因為這個項目本身就是歐洲版的互聯網星鏈項目。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這個太空互聯網項目的最終目的是給歐洲地區提供網路信號,通過這樣的方式直接跳過5G技術。因為歐洲地區的5G技術的研發能力和鋪設進度非常落後,如果想要響應時代的互聯網潮流的話,歐洲地區需要滿足用戶的基礎網路信號問題,所以歐洲地區才會提出太空互聯網項目。
一、歐洲地區提出了太空互聯網項目。
這是一個關於歐洲地區的網路信號的項目,名字叫太空互聯網項目。在此之後,歐洲地區希望能夠盡快發射互聯網通信衛星,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星鏈項目形成競爭,歐洲地區也希望當地居民能夠盡快使用到太空互聯網信號。
㈡ 衛星已經覆蓋全球了,但為什麼西藏等地區還是沒有信號
就是因為在西藏等地區沒有建立可以接收衛星信號的信號塔。
㈢ 衛星 Wi-Fi 覆蓋全球有可能實現嗎
能夠實現。
目前正在在建設的"虹雲工程"就夠讓wifi全球覆蓋。
據航天科工二院方面介紹,衛星將在距離地面約1000千米的軌道上組網運行,構建出星載寬頻全球移動互聯網路。「屆時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用上航天科工自主研發的『星鏈』wifi,實現網路無差別的全球覆蓋,無論在海域還是無人島,都能接上互聯網,和外界保持通信流暢。」
虹雲工程以其極低的通信延時、極高的頻率復用率、真正的全球覆蓋,可滿足中國及國際互聯網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用戶單元同時共享寬頻接入互聯網的需求。同時,也可滿足應急通信、感測器數據採集以及工業物聯網、無人化設備遠程遙控等對信息交互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應用需求。
㈣ 全球覆蓋免費衛星WIFI 真的能實現嗎
這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目前不可能實現。無論成本和技術上可行與否,全球免費WiFi實現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值得關注。比如:朝鮮就對WIFI限制很嚴格。
擴展閱讀:
美國一家機構的「OUTERNET」(外聯網)的項目是通過向近地軌道發射150顆迷你衛星,這些衛星面向地球地面站持續釋放無線網路信號,覆蓋世界各地,使用任何電子終端都能連接上無線網。這個項目計劃2015年6月前完成,但是至今沒有什麼進展。而且這個外聯網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只能接收它的信號(發送有利於自己的信號),不能雙向傳輸,不是真正意義的WIFI。
如果通過地面基站實現WIFI全球覆蓋,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是驚人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沒有免費的午餐。
㈤ 馬斯克的全球衛星WIFI計劃到底要怎麼實現
據說只要發射800顆這樣的衛星,就能實現覆蓋全球人類能連接上衛星wifi。馬斯克還公布了衛星wifi的賬號和密碼,如果你能接受到衛星wifi真的就能連接上去了么?
2月7日,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發射,並成功完成兩枚一級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2月22日,又將一枚「獵鷹9」火箭送上太空。此次發射,除了將一顆西班牙衛星送入軌道之外,還將其衛星互聯網項目的首批兩顆衛星(Tintin A和B)送入太空,為搭建由大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太空「星鏈」做准備。
節前剛剛把重型獵鷹發射成功,馬斯克的 SpaceX又在昨晚搞了個可能會改變未來世界的大新聞——發射衛星,這是馬斯克「Starlink計劃」的一部分:欲打造一個遍布全球的衛星Wi-Fi,為全球數十億人帶來類似5G的網路服務。這次發射的衛星為「Starlink計劃」的原型衛星Microsat-2a和 Microsat-2b,用來測試和地球聯網的計劃。
㈥ 為什麼只需三顆衛星就可以覆蓋全球
由於地球曲率 一顆 或者兩顆衛星是無法為整個地球表面的用戶提供有效信號的(多半都是衍射信號 無法使用) 而三顆衛星就像三個點 圍成一個三角形 根據距離調整可以將整個地球囊括進去 其有效信號覆蓋面積基本可以滿足地面用戶使用
但是 其實3顆衛星覆蓋地球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說法 如果想要得到更穩定 更好的信號的話 那就需要增加衛星數量 實現「無縫覆蓋」 因為每顆衛星的有效信號面積都是一定的 在三顆衛星無法將所有的地球表面都囊括進去的時候 就需要提升衛星數量以達到信號的有效覆蓋總面積上升
㈦ 衛星是覆蓋全球的,為什麼無人區卻沒有信號
衛星是覆蓋全球的,但無人區卻沒有信號的原因是無人區當中缺少或沒有信號轉導裝置-通訊基站。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通過前人的不斷努力,衛星已經覆蓋全球,但是為什麼無人區卻沒有信號,我想是因為無人區屬於相對落後的地方,其信號傳導裝置通訊基站修建較少或者沒有所導致的。通訊基站相當於是信號轉導的一個媒介,在這里可以將衛星信號轉化為我們所需要的通訊信號,所以我認為無人區缺少信號的原因是當地缺少信號轉或沒有信號轉導裝置-通訊基站。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表明你的看法。
㈧ 廣播電視信號可通過通信衛星覆蓋全球,它是用 ______波傳遞信息的
衛星通信就是利用地球同步衛星做電磁波通信的中繼站來傳遞信息的;
故答案為:電磁波.
㈨ 為什麼不能發射一顆衛星實現全球Wi-Fi共享呢
地面上的個人設備要想直接向衛星發射信號,那就需要很大的發射功率了,未必是能成受得了的。一般網路應用,除了對通信速率有要求外,還對延遲有要求,特別是一些快節奏的網游。這就要求衛星軌道不能太高,太高則來回距離太遠,延時大。低軌衛星公轉周期小,所以需要很多衛星組成星座才能滿足需要(比如銥星和GPS)。然後還需要搭配高難度的星間中繼。綜上,我們努力去做,還是能實現這個系統的。不過這個系統花費太大,不怎麼合算,還不如現有的光纜網。況且S波段在通過大氣層的時候衰減很嚴重,本來就不是好的星地通信波段。可如果換用更好的Ku、Ka波段,Wi-Fi設備又不能直接使用。地面上放棄便宜成熟的2.4GHz設備,換用Ku、Ka波段設備又是不小的一筆投資。雖然在民用上沒什麼優勢,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這種直接由衛星提供的數據服務還是很有用的。當年的銥星計劃也為軍事、航海、探險、科考提供了很大幫助。只不過價格太貴,很少有人、機構能夠承受。免費的衛星Wi-Fi?恐怕不現實吧。
㈩ 中國目前的北鬥技術已經覆蓋全球了么
是的。
北斗系統精確度極高,並不比美國GPS差。畢竟北斗系統的精確度已經達到了亞米級別,甚至最高定位到厘米,即便擁有著全球第一稱號的GPS,在精確度方面也只能仰望。
要知道GPS在市場上已摸爬打滾很多年,因此在精確度方面必然有所提升,只不過處於私利考慮,美國人自然也不會將性能較高的GPS提供給其他國家使用。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堅定了我國自主研發導航定位系統的決心,於是北斗強勢登場,北斗系統已經實現全球覆蓋,並完成了全球組網。
(10)衛星覆蓋全球網路信號擴展閱讀:
北斗導航注意事項:
北斗全球組網成功收官,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滿足全國乃至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綜合應用效益。
軍用方面北斗導航終端為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產品,2020 年下半年,軍用北斗三代終端產品也將進入供貨階段。
民用方面,隨著 5G 商用時代的到來,北斗必將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領域,從測繪,漁業,公安,農業,機械向智能網聯汽車,民航,海洋觀測等領域拓展的趨勢也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