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葯理學如何寫論文
網路葯理學寫論文的材料素材:
1、從要研究的方劑/中葯中獲得有效成分。
2、根據有效成分預測靶基因。
3、根據表型獲得對應的靶基因。
4、有效成分對應的靶基因與表型對應的靶基因取交集。
5、構建中葯/方劑有效成分靶基因網路。
寫作技巧
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其中中葯/方劑通過某某基因調節某某通路治療表型的研究,研究側重於細節研究,把網路葯理學當作篩選靶基因、通路的手段,再用常規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技術加以驗證。如果研究細節到位,可以沖擊3-10分作用的SCI期刊。
㈡ 網路葯理學的介紹
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㈢ 網路葯理學畫圖時怎麼一個圈移動
1、找到左上角工具欄裡面的虛線方框,點擊。
2、待滑鼠變成中心是圈的十字架後把想移動的一個圈框起來。
3、把滑鼠移動到圓圈中間,按住左鍵,拖動即可。
㈣ 網路葯理學的發展背景
在以前的葯物研發模式中,主要遵循「一個葯物、一個基因、一種疾病」的模式,這是導致70%的新葯在臨床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臨床上的多種慢性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僅根據單一作用靶點難以達到良好治療的效果。以腫瘤的發生為例:形成一個立方厘米的實體瘤需要10年的時間,經過6大步驟:克服凋亡、抑制衰老(無限增殖)、分泌自我增殖信號、對生長信號不敏感、血管新生和侵襲,其中有大量的基因和蛋白參與作用。
基於網路葯理學形成葯物分子設計新模式,是發展創新葯物的重要途徑。
㈤ 什麼是系統葯理學
系統葯理學(Systems Pharmacology)是一種學科,它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包括經典葯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病理學,醫學以及應用數學、計算機技術、生物信息學等。
系統葯理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包括經典葯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病理學,醫學以及應用數學、計算機技術、生物信息學和「-omics」方法,同時涵蓋了大量實驗學科包括從細胞、組織到器官的研究技術。系統葯理學被認為是未來轉化醫學的核心技術。
1.1 ADME/T評價與葯代計量學
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過程的是葯物發現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進程。葯物分子進入機體,首先要克服ADME/T屏障,才可能是活性分子。這些分子和機體內的靶標結合進而產生葯效,葯物將會在網路水平以及器官整體水平上和機體發生相互作用。因此ADME/T 評價、葯物計量學、葯代計量學分析是葯物早起開發和化學分子成葯性的關鍵內容之一。
1.2 系統打靶和通路關聯
發現和闡明活性物質、發現靶標是葯物發現研究的核心。然而傳統的基於還原論的做法是通過分析化學手段獲取化學成分,採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技術開展實驗驗證,尋找可能的靶點。當前開展網路靶標預測、葯物-靶標關聯是多靶標葯物發現的新思路。
1.3 網路葯理學建模和分析
網路葯理學是從系統生物學,特別是從生物網路的角度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認識葯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並指導新葯發現。網路葯理學藉助高通量組學數據、分子網路數據以及計算機模擬分析,進而從靜態和動態角度研究葯物的作用機制和促進葯物創新。
1.4 多尺度系統整合
從系統水平,揭示葯物和生物系統內基因、蛋白質,以及生化網路等各組成之間,在時間次序和空間位置上的相互關系和系統動力學功能。從而在不同層次信息上理解生物系統的復雜生命行為,最終實現在給定條件下對生物系統的干預、改造和修復。
提出背景
編輯 語音
系統葯理學或系統葯物學(Systems Pharmacology)概念和術語提出於1992年4月在廣州召開了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大會上曾邦哲(曾傑)提出了系統醫葯學(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的概念和模型 [1] ,採用圖論和網路拓撲學方法,闡述了神經、內分泌、免疫與血管系統的機能活動與代謝器官的物質、能量代謝系統穩態模型,以及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細胞系統與基因、蛋白質、脂類等分子系統的雙向調控生命活動與發育的過程。
2008年,2012年,NIH連續舉辦了第一、二屆定量與系統葯理學(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QSP) 研討會。兩次會議將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構(包括FDA)中從事葯理學、系統生物學的專家們聚集起來討論未來葯物研發的新趨勢。會議的核心議題:是否能夠通過將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與葯理學pharmacology進行交叉,融合出一個新的學科---定量與系統葯理學(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QSP),從而大大促進發現、開發和臨床應用治療葯物的進程?在經過後續一年多的斟酌、討論和咨詢後,終於《定量與系統葯理學白皮書》問世:Quantitative and Systems Pharmacology in the Post-genomic Era: New Approaches to Discovering Drugs and Understanding Therapeutic Mechanisms. 該成果標志著Systems Pharmacology新學科的誕生。
㈥ 網路葯理學如何加實驗
可以做一些蛋白上的實驗。
例如elisa,免疫組化,wb等,檢驗一下核心靶標的表達。
蛋白質(protein)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一般說,蛋白質約占人體全部質量的18%,最重要的還是其與生命現象有關。
㈦ 網路葯理學中ko和hsa的區別
兩者區別如下:
KO的意思:是knockout的簡寫。相信大家也知道,在拳擊比賽中,假如一名拳手把另一名拳手打低,後者倒下,躺在擂台上,在一段指定時間內都無力起身繼續比賽的話,則拳證會判後者被「擊倒」,這就是knockout或KO了。
HSA是人血漿中的蛋白質。
所以,ko和hsa的區別:KO的意思:是knockout的簡寫。相信大家也知道,在拳擊比賽中,假如一名拳手把另一名拳手打低,後者倒下,躺在擂台上,在一段指定時間內都無力起身繼續比賽的話,則拳證會判後者被「擊倒」,這就是knockout或KO了。
㈧ 網路葯理學有用嗎
有。
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Nodes)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㈨ 中葯葯理作用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㈩ 網路葯理學的利弊
網路葯理學的利:網路葯理學是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路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葯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路葯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葯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葯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葯物的研發費用。
網路葯理學的弊:疾病靶點的選取過於主觀在網路葯理學研究的文章中,往往疾病靶點會到成百上千個,這個時候如果中葯的成分比較少的話,就會出現葯物靶點與疾病靶點的交集在各自總體的比例中失衡。
網路葯理學的發展背景:
葯物研發模式中,主要遵循「一個葯物、一個基因、一種疾病」的模式,這是導致70%的新葯在臨床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臨床上的多種慢性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僅根據單一作用靶點難以達到良好治療的效果。
以腫瘤的發生為例:形成一個立方厘米的實體瘤需要10年的時間,經過6大步驟:克服凋亡、抑制衰老(無限增殖)、分泌自我增殖信號、對生長信號不敏感、血管新生和侵襲,其中有大量的基因和蛋白參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