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無線網路身份認證原理!!!1急啊,好的話,加分!!
= WEP =
有線等效加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又稱無線加密協議(Wireless Encryption Protocol),簡稱WEP,是個保護無線網路(Wi-Fi)信息安全的體制。因為無線網路是用無線電把訊息傳播出去,它特別容易被竊聽。WEP 的設計是要提供和傳統有線的區域網路相當的機密性,而依此命名的。不過密碼分析學家已經找出 WEP 好幾個弱點,因此在2003年被 Wi-Fi Protected Access (WPA) 淘汰,又在2004年由完整的 IEEE 802.11i 標准(又稱為 WPA2)所取代。WEP 雖然有些弱點,但也足以嚇阻非專業人士的窺探了。
= WPA 和 WPA2 =
WPA 全名為 Wi-Fi Protected Access,有WPA 和 WPA2兩個標准,是一種保護無線電腦網路(Wi-Fi)安全的系統,它是應研究者在前一代的系統有線等效加密(WEP)中找到的幾個嚴重的弱點而產生 的。WPA 實作了 IEEE 802.11i 標準的大部分,是在 802.11i 完備之前替代 WEP 的過渡方案。WPA 的設計可以用在所有的無線網卡上,但未必能用在第一代的無線取用點上。WPA2 實作了完整的標准,但不能用在某些古老的網卡上。這兩個都提供優良的保全能力,但也都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 WPA或WPA2 一定要啟動並且被選來代替 WEP 才有用,但是大部分的安裝指引都把 WEP 列為第一選擇。
× 在使用家中和小型辦公室最可能選用的「個人」模式時,為了保全的完整性,所需的密語一定要比已經教用戶設定的六到八個字元的密碼還長。
IEEE 802.11 所制定的是技術性標准 ,Wi-Fi 聯盟所制定的是商業化標准 , 而 Wi-Fi 所制定的商業化標准基本上也都符合 IEEE 所制定的技術性標准。 WPA(Wi-Fi Protected Access) 事實上就是由 Wi-Fi 聯盟所制定的安全性標准 , 這個商業化標准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支持 IEEE 802.11i 這個以技術為導向的安全性標准。而 WPA2 其實就是 WPA 的第二個版本。 WPA 之所以會出現兩個版本的原因就在於 Wi-Fi 聯盟的商業化運作。
我們知道 802.11i 這個任務小組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安全的無線區域網 , 所以在加密項目里規范了兩個新的安全加密協定 – TKIP 與 CCMP 。其中 TKIP 雖然針對 WEP 的弱點作了重大的改良 , 但保留了 RC4 演演算法和基本架構 , 言下之意 ,TKIP 亦存在著 RC4 本身所隱含的弱點。因而 802.11i 再打造一個全新、安全性更強、更適合應用在無線區域網環境的加密協定 -CCMP 。所以在 CCMP 就緒之前 ,TKIP 就已經完成了。但是要等到 CCMP 完成 , 再發布完整的 IEEE 802.11i 標准 , 可能尚需一段時日 , 而 Wi-Fi 聯盟為了要使得新的安全性標准能夠盡快被布署 , 以消弭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安全性的疑慮 , 進而讓無線區域網的市場可以迅速擴展開來 , 因而使用已經完成 TKIP 的 IEEE 802.11i 第三版草案 (IEEE 802.11i draft 3) 為基準 , 制定了 WPA 。而於 IEEE 完成並公布 IEEE 802.11i 無線區域網安全標准後 ,Wi-Fi 聯盟也隨即公布了 WPA 第 2 版 (WPA 2) 。所以:
WPA = IEEE 802.11i draft 3 = IEEE 802.1X/EAP + WEP( 選擇性項目 )/TKIP
WPA2 = IEEE 802.11i = IEEE 802.1X/EAP + WEP( 選擇性項目 )/TKIP/CCMP
( 有些無線網路設備中會以 AES 、 AES-CCMP 的字眼來取代 )
在有些無線網路設備的規格中會看到像 WPA-Enterprise / WPA2-Enterprise 以及 WPA-Personal / WPA2-Personal 的字眼 , 其實 WPA-Enterprise / WPA2-Enterprise 就是 WPA / WPA2 ; WPA-Personal / WPA2-Personal 其實就是 WPA-PSK / WPA2-PSK, 也就是以 」pre-share key」 或 」 passphrase」 的驗證 (authentication) 模式來代替 IEEE 802.1X/EAP 的驗證模式 ,PSK 模式下不須使用驗證伺服器 ( 例如 RADIUS Server), 所以特別適合家用或 SOHO 的使用者。
2. 解釋一下無線通訊技術中的鑒權原理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舉得例子吧。比方你買了個新的手機卡用在手機上,手機開機入網時,手機將把手機卡的信息發給基站網路,基站收到信息之後將信息送往控制中心進行核對號碼的合法性、許可權等。如果當中由於中心沒有這個卡數據,或者卡數據與中心數據不一致,那麼網路將下發信息給手機拒絕入網。如果信息一致,那麼也將下發信息給手機確認手機入網登錄成功。
3. Wi-Fi連接網路原理是怎樣的(請詳細)
Wi - Fi這個術語是指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類似歷史悠久的音頻設備分類:長期高保真(1930年開始採用)或Hi - Fi的(1950年開始採用)。即使Wi - Fi聯盟本身也經常在新聞稿和文件中使用」無線保真」這個詞,Wi-Fi還是出現在ITAA的一個論文中。然而,根據菲爾貝朗格的語句,Wi - Fi術語應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IEEE 802.11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MAC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
運作原理
Wi-Fi的設置至少需要一個Access Point(ap)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client(hi)。AP每100ms將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經由beacons(信號台)分組廣播一次,beacons分組的傳輸速率是1 Mbit/s,並且長度相當的短,所以這個廣播動作對網路效能的影響不大。因為Wi-Fi規定的最低傳輸速率是1 Mbit/s,所以確保所有的Wi-Fi client端都能收到這個SSID廣播分組,client可以藉此決定是否要和這一個SSID的AP連接。用戶可以設置要連接到哪一個SSID。Wi- Fi系統總是對客戶端開放其連接標准,並支持漫遊,這就是Wi-Fi的好處。但亦意味著,一個無線適配器有可能在性能上優於其他的適配器。由於Wi-Fi通過空氣傳送信號,所以和非交換乙太網有相同的特點。 近兩年,出現一種WIFI over cable的新方案。此方案屬於EOC(ethernet over cable)中的一種技術。通過將2.4G wifi射頻降頻後在cable中傳輸。此種方案已經在中國大陸小范圍內試商用。
網路成員和結構
* 站點(Station),網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 基本服務單元(Basic Service Set,BSS)。網路最基本的服務單元。最簡單的服務單元可以只由兩個站點組成。站點可以動態的聯結(associate)到基本服務單元中。
* 分配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DS)。分配系統用於連接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Medium)邏輯上和基本服務單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開的,盡管它們物理上可能會是同一個媒介,例如同一個無線頻段。
* 接入點(Access Point,AP)。接入點即有普通站點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統的功能。
* 擴展服務單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由分配系統和基本服務單元組合而成。這種組合是邏輯上,並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遠。分配系統也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
* 關口(Portal),也是一個邏輯成分。用於將無線區域網和有線區域網或其它網路聯系起來。
這兒有3種媒介,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以及和無線區域網集成一起的其它區域網使用的媒介。物理上它們可能互相重迭。IEEE 802.11隻負責在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上的定址(Addressing)。分配系統和其它區域網的定址不屬無線區域網的范圍。
IEEE802.11沒有具體定義分配系統,只是定義了分配系統應該提供的服務(Service)。整個無線區域網定義了9種服務:
* 5種服務屬於分配系統的任務,分別為,聯接(Association)、結束聯接(Diassociation)、分配(Distribution)、集成(Integration)、再聯接(Reassociation)。
* 4種服務屬於站點的任務,分別為,鑒權(Authentication)、結束鑒權(Deauthentication)、隱私(Privacy)、MAC數據傳輸(MSDU delivery)。
4. 什麼是無線網路什麼工作原理
也是使用tcp/ip協議通信傳輸網路,和有線網大同小異,只是傳輸介質不同,有線使用銅線介質傳輸,無線使用無線電波傳輸,這樣無線電有頻率和波段,大多數咱們使用的無線路由器WiFi都是2.4G或5G 波段的信號傳輸。
與有線傳輸相比,無線傳輸具有許多優點。或許最重要的是,它更靈活。無線信號可以從一個發射器發出到許多接收器而不需要電纜。所有無線信號都是隨電磁波通過空氣傳輸的,電磁波是由電子部分和能量部分組成的能量波。
在無線通信中頻譜包括了9khz到300000Ghz之間的頻率。每一種無線服務都與某一個無線頻譜區域相關聯。無線信號也是源於沿著導體傳輸的電流。電子信號從發射器到達天線,然後天線將信號作為一系列電磁波發射到空氣中。
信號通過空氣傳播,直到它到達目標位置為止。在目標位置,另一個天線接收信號,一個接收器將它轉換回電流。接收和發送信號都需要天線,天線分為全向天線和定向天線。在信號的傳播中由於反射、衍射和散射的影響,無線信號會沿著許多不同的路徑到達其目的地,形成多徑信號。
無線通信原理——基本原理
無線通信是利用電波信號可以在自由空間中傳播的特性進行信息交換的一種通信方式。在移動中實現的無線通信又通稱為移動通信,人們把二者合稱為無線移動通信。簡單講,無線通信是僅利用電磁波而不通過線纜進行的通信方式。
1,無線頻譜
所有無線信號都是隨電磁波通過空氣傳輸的,電磁波是由電子部分和能量部分組成的能量波。聲音和光是電磁波得兩個例子。無線頻譜(也就是說,用於廣播、蜂窩電話以及衛星傳輸的波)中的波是不可見也不可聽的——至少在接收器進行解碼之前是這樣的。
「無線頻譜」是用於遠程通信的電磁波連續體,這些波具有不同的頻率和波長。無線頻譜包括了9khz到300 000Ghz之間的頻率。每一種無線服務都與某一個無線頻譜區域相關聯。例如,AM廣播涉及無線通信波譜的低端頻率,使用535到1605khz之間的頻率。
當然,通過空氣傳播的信號不一定會保留在一個國家內。因此,全世界的國家就無線遠程通信標准達成協議是非常重要的。ITU就是管理機構,它確定了國際無線服務的標准,包括頻率分配、無線電設備使用的信號傳輸和協議、無線傳輸及接收設備、衛星軌道等。如果政府和公司不遵守ITU標准,那麼在製造無線設備的國家之外就可能無法使用它們。
2,無線傳輸的特徵
雖然有線信號和無線信號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包括協議和編碼的使用——但是空氣的本質使得無線傳輸與有線傳輸有很大的不同。
正如有線信號一樣,無線信號也是源於沿著導體傳輸的電流。電子信號從發射器到達天線,然後天線將信號作為一系列電磁波發射到空氣中。信號通過空氣傳播,直到它到達目標位置為止。在目標位置,另一個天線接收信號,一個接收器將它轉換回電流。
3,天線
每一種無線服務都需要專門設計的天線。服務的規范決定了天線的功率輸出、頻率及輻射圖。
無線信號傳輸中的一個重要考慮是天線可以將信號傳輸的距離,同時還使信號能夠足夠強,能夠被接收機清晰地解釋。無線傳輸的一個簡單原則是,較強的信號將傳輸的比較弱的信號更遠。
正確的天線位置對於確保無線系統的最佳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於遠程信號傳輸的天線經常都安裝在塔上或者高層的頂部。從高處發射信號確保了更少的障礙和更好的信號接收。
4,信號傳播
在理想情況下,無線信號直接在從發射器到預期接收器的一條直線中傳播。這種傳播被稱為「視線」(Line Of Sight,LOS),它使用很少的能量,並且可以接收到非常清晰的信號。不過,因為空氣是無制導介質,而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路徑並不是很清晰,所以無線信號通常不會沿著一條直線傳播。當一個障礙物擋住了信號的路線時,信號可能會繞過該物體、被該物體吸收,也可能發生以下任何一種現象:發射、衍射或者散射。物體的幾何形狀決定了將發生這三種現象中的那一種。
(1)反射、衍射和散射
無線信號傳輸中的「反射」與其他電磁波(如光或聲音)的反射沒有什麼不同。波遇到一個障礙物並反射——或者彈回——到其來源。對於尺寸大於信號平均波長的物體,無線信號將會彈回。例如,考慮一下微波爐。因為微波的平均波長小於1毫米,所以一旦發出微波,它們就會在微波爐的內壁(通常至少有15cm長)上反射。究竟哪些物體會導致無線信號反射取決於信號的波長。在無線LAN中,可能使用波長在1~10米之間的信號,因此這些物體包括牆壁、地板天花板及地面。
在「衍射」中,無線信號在遇到一個障礙物時將分解為次級波。次級波繼續在它們分解的方向上傳播。如果能夠看到衍射的無線電信號,則會發現它們在障礙物周圍彎曲。帶有銳邊的物體——包括牆壁和桌子的角——會導致衍射。
「散射」就是信號在許多不同方向上擴散或反射。散射發生在一個無線信號遇到尺寸比信號的波長更小的物體時。散射還與無線信號遇到的表面的粗糙度有關。表面也粗糙,信號在遇到該表面是就越容易散射。在戶外,樹木會路標都會導致行動電話信號的散射。
另外,環境狀況(如霧、雨、雪)也可能導致反射、散射和衍射
(2)多路徑信號
由於反射、衍射和散射的影響,無線信號會沿著許多不同的路徑到達其目的地。這樣的信號被稱為「多路徑信號」。多路徑信號的產生並不取決於信號是如何發出的。它們可能從來源開始在許多方向上以相同的輻射強度,也可能從來源開始主要在一個方向上輻射。不過,一旦發出了信號,由於反射、衍射和散射的影響,它們就將沿著許多路徑傳播。
無線信號的多路徑性質既是一個優點又是一個缺點。一方面,因為信號在障礙物上反射,所以它們更可能到達目的地。在辦公樓這樣的環境中,無線服務依賴於信號在牆壁、天花板、地板以及傢具上的反射,這樣最終才能到達目的地。
多路徑信號傳輸的缺點是因為它的不同路徑,多路徑信號在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的不同距離上傳播。因此,同一個信號的多個實例將在不同的時間到達接收器,導致衰落和延時。
5,固定和移動
每一種無線通信都屬於以下兩個類別之一:固定或移動。在「固定」無線系統中,發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是不變的。傳輸天線將它的能量直接對准接收器天線,因此,就有更多的能量用於該信號。對於必須跨越很長的距離或者復雜地形的情況,固定的無線連接比鋪設電纜更經濟。
不過,並非所有通信都適用固定無線。例如,移動用戶不能使用要求他們保留在一個位置來接收一個信號的服務。相反,行動電話、尋呼、無線LAN以及 其它許多服務都在使用「移動」無線系統。在移動無線系統中,接收器可以位於發射器特定范圍內部的任何地方。這就允許接收器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同時還繼續接受信號。
具體的數據傳輸原理是一樣的:數據是0和1 任何復雜的數據都是通過0和1表達出來的 比如說 發送 您好 兩個字 還原成最本質的數據就是一串0和1混在一起的數字 而0和1對於物理層來說 就是兩種狀態 所以理論上 任何能表示兩種狀態的物理現象並且可以傳播的都可以用於傳輸數據 包括光 電 電磁波等等
比如說 可以用燈滅表示0 燈亮表示1 那我在遠處對著你恍恍手電筒就完成了一次無線傳輸。
而對於日常用到的無線傳輸 採用的是電磁波的方式
電磁波的傳輸原理大概是:電流流過導體時 會對周圍產生電磁波 而導體在電磁波環境中 會產生電流
這樣 我這邊用一根鐵棍 兩邊接上電 然後控制鐵棍中的電流 就會在空間中產生一定規律的電磁波 而對應的 另一方在我產生的電磁波的范圍內 放另一根鐵棍 這根鐵棍里就會產生有規律的電流 這樣就完成了物理層面上最基本的兩種狀態的表達 從而傳輸了數據。
5. WLAN 802.11的工作原理
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AN,WLAN)是使用無線連接的區域網。它使用無線電波作為數據傳送的媒介。傳送距離一般為幾十米。無線區域網的主幹網路通常使用電纜(CABLE),無線區域網用戶通過一個或更多無線接取器(wireless access points,WAP)接入無線區域網。無線區域網現在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商務區,大學,機場,及其他公共區域。
無線區域網最通用的標準是IEEE定義的802.11系列標准。
目錄 [顯示]
1 發展歷史
2 技術簡述
3 參看
4 參考文獻
5 外部鏈接
發展歷史
無線接取器(型號:Buffalo AirStation WHR-G54S)
PC卡界面的無線網卡(型號:NETGEAR WG511)
PCI界面的無線網卡(型號:Planet WL-8310)
USB界面的無線網卡(型號:Buffalo AirStation WLI-U2-KG54L)無線區域網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MAC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 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
1999年,加上了兩個補充版本: 802.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s的物理層,802.11b定義了一個在2.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s的物理層。 2.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11標准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業界成立了Wi-Fi聯盟,致力解決符合802.11標準的產品的生產和設備兼容性問題。 802.11標准和補充。
802.11 ,1997年,原始標准(2Mbit/s 工作在2.4GHz)。
802.11a,1999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5GHz) 。
802.11b,1999年,物理層補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802.11c,符合802.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MAC) 橋接(MAC Layer Bridging) 。
802.11d,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
802.11e ,對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 QS) 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連性(Interoperability) 。
802.11g,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
802.11h,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室內(indoor) 和室外(outdoor) 信道(5GHz頻段) 。
802.11i,安全和鑒權(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補充。
除了上面的IEEE標准,另外有一個被稱為IEEE 802.11b+的技術,通過PBCC(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技術在IEEE 802.11b(2.4GHz頻段) 基礎上提供22M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但這事實上並不是一個IEEE的公開標准,而是一項產權私有的技術(產權屬於德州儀器)。
[編輯] 技術簡述
網路成員和結構
站點(Station) ,網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基本服務單元(Basic Service Set, BSS) 。網路最基本的服務單元。最簡單的服務單元可以只由兩個站點組成。站點可以動態的聯結(associate)到基本服務單元中。
分配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 DS) 。分配系統用於連接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Medium) 邏輯上和基本服務單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開的,盡管它們物理上可能會是同一個媒介,例如同一個無線頻段。
接入點(Acess Point, AP) 。接入點即有普通站點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統的功能。
擴展服務單元(Extended Service Set, ESS) 。由分配系統和基本服務單元組合而成。這種組合是邏輯上,並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遠。分配系統也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
關口(Portal) ,也是一個邏輯成分。用於將無線區域網和有線區域網或其它網路聯系起來。
這兒有3種媒介,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以及和無線區域網集成一起的其它區域網使用的媒介。物理上它們可能互相重迭。IEEE802.11隻負責在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上的定址(Addressing)。分配系統和其它區域網的定址不屬無線區域網的范圍。
IEEE802.11沒有具體定義分配系統,只是定義了分配系統應該提供的服務(Service) 。整個無線區域網定義了9種服務,
5種服務屬於分配系統的任務,分別為,聯接(Association), 結束聯接(Diassociation), 分配(Distribution), 集成(Integration), 再聯接(Reassociation) 。
4種服務屬於站點的任務,分別為,鑒權(Authentication), 結束鑒權(Deauthentication), 隱私(Privacy), MAC 數據傳輸(MSDU delivery) 。
無線區域網安全
有線網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物理的方式,限制對網路的訪問。但是,無線區域網安全問題如果沒有慎重的得到考慮,入侵者,可能通過監聽無線網路數據,來獲得未授權的訪問。大多數的WiFi認證的802.11 a/b/g 無線網路設備,提供幾種方式的安全,比如:有線等效加密(WEP: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和/或WPA/WPA2(Wi-Fi Protected Access)。
6. 無線網路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據我們所知,無線網路(wireless network)是採用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的網路。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主流應用的無線網路分為通過公眾移動通信網實現的無線網路(如4G,3G或GPRS)和無線區域網(WiFi)兩種方式。GPRS手機上網方式,是一種藉助行動電話網路接入Internet的無線上網方式,因此只要你所在城市開通了GPRS上網業務,你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來上網。首先說,無線網路並不是何等神秘之物,可以說它是相對於我們普遍使用的有線網路而言的一種全新的網路組建方式。無線網路在一定程度上扔掉了有線網路必須依賴的網線。
這樣一來,你可以坐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抱著你的筆記本電腦,享受網路的樂趣,而不像從前那樣必須要遷就於網路介面的布線位置。這樣你的家裡也不會被一根根的網線弄得亂七八糟了。無線區域網名詞解析。網路按照區域分類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調制方式,11MbpsDSSS物理層採用補碼鍵控(CCK)調制模式。CCK與現有的IEEE802.11DSSS具有相同的信道方案,在2.4GHzISM頻段上有三個互不幹擾的獨立信道,每個信道約佔25MHz。因此,CCK具有多信道工作特性。
7. WiFi的原理是什麼
先講解下什麼是WIFI?
WIFI全稱Wireless
Fidelity,又稱802.11標准.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WLAN標准。 Wi-Fi為IEEE定義的一個無線網路通信的工業標准(IEEE802.11)。Wi-Fi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MAC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
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2.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net.itkeys.cn提示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11標准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業界成立了Wi-Fi聯盟,致力解決符合802.11標準的產品的生產和設備兼容性問題。
IT問號網,做最專業的IT問答站802.11標准和補充
802.11
,1997年,原始標准(2Mbit/s,工作在2.4GHz)。
802.11a,1999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5GHz)
。
802.11b,1999年,物理層補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802.11c,符合802.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MAC)
橋接(MAC
Layer
Bridging)。
802.11d,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
802.11e,對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
QS)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連性(Interoperability)。
802.11g,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802.11h,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室內(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頻段)。
802.11i,安全和鑒權(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補充。
802.11n,導入多重輸入輸出(MIMO)技術,基本上是802.11a的延伸版。
除了上面的IEEE標准,另外有一個被稱為IEEE802.11b+的技術,通過PBCC技術(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
在IEEE802.11b(2.4GHz頻段)
基礎上提供22M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但這事實上並不是一個IEEE的公開標准,而是一項產權私有的技術(產權屬於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也有一些被稱為802.11g+的技術,在IEEE802.11g的基礎上提供108Mbit/s的傳輸速率,跟802.11b+一樣,同樣是非標准技術,由無線網路晶元生產商Atheros所提倡的則為SuperG。
-------------------------另外,你指的兩個網路WiFi互相,是指兩個路由級設置互聯,還是指兩個WLAN電腦信號源之間互聯? 或者是最簡單的WLAN路由器跟普通無線本本或IPAD之類的WLAN設備之間的互聯? 其實都可以實現的,呵呵。
8. 鑒權的作用是什麼簡述gsm系統的鑒權過程
1用戶申請入網時,由AUC發「鑒權請求」,系統產生一隨機數(RAND,128位), RAND通過無線介面傳給移動台。
2通過鑒權演算法A3,移動台和網路同時用RAND和Ki分別計算出密鑰KC(64位)和符號響應(SRES,32位)。
3 RAND, SERS, KC作為一個三參數組一起送給HLR。
4 移動台將算出的SRES通過無線介面傳回網路側,與網路算出的SRES進行比較,以確定移動台是否合法(相等為合法,否則非法)。
9. 鑒權的簡介
鑒權(authentication)是指驗證用戶是否擁有訪問系統的權利。
鑒權包括兩個方面:
用戶鑒權,網路對用戶進行鑒權,防止非法用戶佔用網路資源。
網路鑒權,用戶對網路進行鑒權,防止用戶接入了非法的網路,被騙取關鍵信息。
(9)無線網路鑒權原理擴展閱讀:
移動網路對鑒權時機的要求為:
2G、3G網路中,鑒權發生在開機、呼叫、位置更新以及在補充業務的激活、去活、登記或刪除操作之前。
2G網路中,運營商都是啟用的「按比例鑒權」方案。
3G網路中,用戶首次接入網路必須鑒權,此後啟用「按比例鑒權」方案。
IMS網路中,網路可以通過注冊或重注冊過程,在任何時候對用戶進行鑒權。
10. 什麼是無線網路運用了什麼工作原理
1、所謂無線網路,就是利用無線電波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構成的無線區域網(WLAN),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
2、常見標准有以下三種:
IEEE 802.11a :使用5GHz頻段,傳輸速度54Mbps,與802.11b不兼容
IEEE 802.11b :使用2.4GHz頻段,傳輸速度11Mbps
IEEE 802.11g :使用2.4GHz頻段,傳輸速度54Mbps,可向下兼容802.11b
目前IEEE 802.11b最常用,但IEEE 802.11g更具下一代標準的實力
3、光有無線網卡無法連接無線網路,還必須有無線AP,相當於有線網路的集線器.只有在無線AP可以覆蓋的區域內,進行適當的設置,才能連接無線網路.
無線上網是靠無線網卡,當然,配套的還需無線路由(無線貓)。
無線網卡相當於是接收器,無線路由(無線貓)相當於發射器。其實還是需要有線的Internet線路接入到無線貓上,再將信號轉化為無線的信號發射出去,由無線網卡接收。
一般無線路由可以拖2~4個無線網卡,工作距離在50米以內效果較好,遠了通信質量很差。這種無線方案嚴格的說,只是無線布網,工作環境必須緊挨著有線網路。
一套的售價在300~800不等。
另外一種就是純粹的無線了,這就需要通信器材,比如衛星接收器,或可以上網的手機等等,這些東西通過專用的數據線接入電腦,由他們接收來自衛星或無線網路服務的信號,但是速度不怎麼樣,通信費用超貴。並且衛星接收器和手機的價格也不菲,通常在3000~5000不等,優點就是,即使你在荒山野嶺也能上網(當然要有電腦)
這兩種方案都可以用在筆記本和台式機上,當然,台式機本來移動就不方便,無線就沒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無線網卡的作用類似於乙太網中的網卡,作為無線網路的介面,實現與無線網路的連接.無線網卡根據介面類型的不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PCMCIA無線網卡,PCI無線網卡和USB無線網卡.
PCMCIA無線網卡僅適用於筆記本電腦,支持熱插拔,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移動式無線接入.
PCI介面無線網卡適用於普通的台式計算機使用.其實PCI介面的無線網卡只是在PCI轉接卡上插入一塊普通的PC卡.
USB介面無線網卡適用於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支持熱插撥.不過,由於USB網卡對筆記本而言是個累贅,因此,USB網卡通常被用於台式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