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線網卡數據包發送和接收的意思是什麼
典型的網路擁堵現象,網路出現擁堵時,你本地數據發送到伺服器的過程會出現等待,也就是所謂的本地數據包發送變少,而接收不受影響的現象。無線網卡本身網速就不快,出現這種現象有可能是你電腦後台運行了某款軟體的更新程序,或者是你在下載東西的同時瀏覽網頁。再有可能就是你的無線網路被別人分享了,如果你沒有加密的話(通常未加密的無線區域網會出現這種狀況)。總之就是說你上網會變得很卡,當然也有可能是接收的問題,比如信號強度不夠,或者建築物結構等等因素,但影響不大。
⑵ 電腦連接上無線網路,為什麼數據包發送和接收都很少
數據包多少,和你使用的聯網軟體有關
僅僅是瀏覽網頁,沒多少數據包的
⑶ 數據包是如何在網路中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⑷ 為什麼電腦無線網路數據包傳送很多,接收為零,有誰知道呀
1、無線路由可能設置了MAC地址過濾
2、無線路由進行了IP-mac綁定
3、DNS沒有自動分配需要你指定
如果是wep加密的話,只有以上三條能限制你。最好你能登陸他的路由器
⑸ 路由器如何轉發數據包
發送端的數據向外發送一個數據包;系統判斷這個數據包的目標地址是否在同一個網段;若與發送機屬於同一網段,系統直接將數據包封裝成幀,通過二層設備發送到本網段內的目標地址;
若不在同一網段,系統將數據包轉發到網關,重新封裝;網關查看數據包送達的目標ip地址;系統根據目標ip地址查找路由表,決定轉發埠;重新封裝轉發到下一個路由器;
IP數據包到路由器之後,它讀去IP包頭的目標IP地址,然後查看路由表,根據路由協議演算法,確定一條最佳的路徑。
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可以理解為實現信息的轉送。因此,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定址過程。因為在路由器處在不同網路之間,但並不一定是信息的最終接收地址。所以在路由器中, 通常存在著一張路由表。
根據傳送網站傳送的信息的最終地址,尋找下一轉發地址,應該是哪個網路。其實深入簡出的說,就如同快遞公司來發送郵件。郵件並不是瞬間到達最終目的地,而是通過不同分站的分揀,不斷的接近最終地址,從而實現郵件的投遞過程的。
路由器定址過程也是類似原理。通過最終地址,在路由表中進行匹配,通過演算法確定下一轉發地址。這個地址可能是中間地址,也可能是最終的到達地址。
⑹ 簡述路由器轉發數據的過程
網路的核心是路由器, 路由器的作用就是將各個網路彼此連接起來。因此,路由器需要負責不同網路之間的數據包傳送。網際通信的效率取決於路由器的性能,即取決於路由器是否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轉發數據包。
除了轉發數據包之外,路由器還提供其它服務。為滿足現今的網路需求,路由器還用於:l 確保全天候(24x7,即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時)的服務可用性。為了幫助確保網路的連通性,路由器使用備用路徑來防範首選路徑出現故障。
l 通過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提供集成的數據、視頻和語音服務。路由器使用 IP 數據包的服務質量 (QoS) 優先排序來確保實時通信,例如確保語音、視頻和重要數據不出現丟失或延遲。
l 通過允許或拒絕數據包的轉發來應對蠕蟲、病毒和其它攻擊帶來的影響。
路由器內部構造:路由器中含有許多其它計算機中常見的硬體和軟體組件,包括:l CPU(中央處理器)
l RAM(隨機訪問存儲器)
l ROM(只讀存儲器)
l 操作系統(Cisco IOS)
路由器可連接多個網路,這意味著它具有多個介面,每個介面屬於不同的 IP 網路。當路由器從某個介面收到 IP 數據包時,它會提取數據包的目的IP地址並和路由器的路由表進行匹配然後決定從哪個介面轉發此數據包。
路由器主要負責將數據包傳送到本地和遠程目的網路,其方法是:l 確定發送數據包的最佳路徑l 將數據包轉發到目的地(路由器使用路由表來確定轉發數據包的最佳路徑。當路由器收到數據包時,它會檢查其目的 IP 地址,並在路由表中搜索最匹配的網路地址。路由器經常會收到以某種類型的數據鏈路幀(如乙太網幀)封裝的數據包,當轉發這種數據包時,數據包的封裝取決於路由器介面的類型及其連接的介質類型。)
⑺ 中國電信無線寬頻裡面的數據包發送和收到是什麼意思
您好:
中國電信無線寬頻裡面的數據包發送和收到是客戶端與客戶端之間通訊需要相互發送數據包。如果使用面向連接的通訊方式,通訊之前需要發送通訊請求,雙方建立連接後方可通信,比如我們用的QQ。而使用無連接方式的時候是不需要的,比如你在發送email的時候,你只是把數據包發送給郵件伺服器,這個過程中是數據包的傳遞。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疑問,歡迎繼續咨詢我們。
⑻ 無線網路連接後,數據包發送有流量,收到為零,為什麼
這個說明你的網卡再嘗試連接無線,這樣就會有發送數據包的,沒有返回數據包,說明你和你那個無線的連接是不成功的,所以只是一直有發送的數據包,卻沒有返回的數據包。要正常上網的話,就必能看到上發送的和接收的數據包的。
因為數據是互動式的,TCP/IP協議你看一下就明白了。很有可能是你公司的無線網路沒有設置好,所以你連上了也上不了網。建議檢查一下無線路由里的無線的相關設置是不是正確的。或是你連接上了無線,但你沒有設置IP,你不設置IP也是可以的,前提是你的路由開啟了DHCP自動分配IP的功能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