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種匯流排傳輸速率總結
1. USB匯流排
USB1.1:
-------低速模式(low speed):1.5Mbps
-------全速模式(full speed): 12Mbps
USB2.0:向下兼容。增加了高速模式,最大速率480Mbps。
-------高速模式(high speed): 25~480Mbps
USB3.0:向下兼容。
-------super speed :理論上最高達4.8Gbps,實際中,也就是high speed 的10倍左右。
2. UART
RS232:傳輸速率一般不超過20Kbps,速率低,抗干擾能力差,RS-232C能傳輸的最大距離不超過15m(50英尺)。
RS422:定義了一種平衡通信介面,將傳輸速率提高到10Mbps,傳輸距離延長到4000英尺(速率低於100Kbps時),並允許在一條平衡匯流排上連接最多10個接收器。RS-422是一種單機發送、多機接收的單向、平衡傳輸規范,被命名為TIA/EIA-422-A標准。
RS485:增加了多點、雙向通信能力,即允許多個發送器連接到同一條匯流排上,同時增加了發送器的驅動能力和沖突保護特性,擴展了匯流排共模範圍,後命名為TIA/EIA-485-A標准。最高傳輸速率10Mbps,抗干擾能力強,可以傳距離1.5km。
平衡雙絞線的長度與傳輸速率成反比,在100Kbps速率以下,才可能使用規定最長的電纜長度。只有在很短的距離下才能獲得最高速率傳輸。一般100米長雙絞線最大傳輸速率僅為1Mbps。
3. SPI匯流排
全雙工通信,傳輸速率可達幾Mbps水平,比I2C快。
4. I2C匯流排:半雙工,只有2根線。數據線和時鍾線。
--------標准速度:100kbps
--------快速模式:400kbps
--------高速模式:3.4Mbps
4. Ethernet,也就是通常的網速。
--------早期的乙太網傳輸速率只有10Mbps。
--------百兆網:理論上最大100Mbps。
--------千兆網:理論上最大1Gbps。
5. SD匯流排:最高能達10Mbps。
6. SATA介面:
--------SATA1.0:理論傳輸速度是150MB/s(或者1.5Gb/s),實際也就30MBps。
--------SATA2.0: 300MBps,即3Gbps。實際也就80MBps。
--------SATA3.0: 600MBps,即6Gbps。
--------eSATA:理論傳輸速度可達到1.5Gbps或3Gbps。
7. PCI匯流排
--------PCI:32位,33MHz時鍾頻率,速率是33*4 = 133MBps,即1Gbps。
-------- PCI 2.1:64位,66MHz時鍾頻率來說:速率是66*8 = 528MBps,即4Gbps。
8. PCI-e:
PCI Express 匯流排頻率 2500 MHz,這是在 100 MHz 的基準頻率通過鎖相環振盪器(Phase Lock Loop,PLL)達到的。
串列匯流排帶寬(MB/s) = 串列匯流排時鍾頻率(MHz) * 串列匯流排位寬(bit/8 = B) * 串列匯流排管線 * 編碼方式 * 每時鍾傳輸幾組數據(cycle)
------PCI Express x1 匯流排位寬是 1位,匯流排頻率 2500 MHz,串列匯流排管線是 1 條,每時鍾傳輸 2組數據,編碼方式為 8b/10b,它的帶寬為 476.84 MB/s,即 3814.7 Mbps。(帶寬是 PCI 的 3.75 倍。)
公式是 2500000000(Hz) * 1/8(bit) * 1(條管線) * 8/10(bit) * 2(每時鍾傳輸2組數據) = 500000000 B/s = 476.8371582 MB/s,即 3814.6972656 Mbps。
下面給出其它類型組合的帶寬。
------PCI Express x2 的帶寬為 953.68 MB/s,即 7629.4 Mbps。(此模式僅用於主板內部介面而非插槽模式)
------PCI Express x4 的帶寬為 1907.36 MB/s,即 15258.9 Mbps。
------PCI Express x8 的帶寬為 3814.72 MB/s,即 30517.8 Mbps。
------PCI Express x16 的帶寬為 7629.44 MB/s,即 61035.5 Mbps。(帶寬是 AGP 8X 的 3.75 倍。)
------PCI Express x32 的帶寬為 15258.88 MB/s,即 122071 Mbps。
9.XGMII/XLGMII/CGMII
在乙太網標准中,MAC層與PHY層之間的10Gbps/40Gbps/100Gbps速率等級所對應的介面分別為XGMII/XLGMII/CGMII,由於XGMII/XLGMII是並行匯流排,而且採用的是單端信號,HSTL電平,最大傳輸距離只有7cm。所以在實際應用中,XGMII/XLGMII基本上被XAUI/XLAUI替代。XAUI/XLAUI是四通道串列匯流排,採用的差分信號,CML邏輯傳輸,並且進行了擾碼,大大增強了信號的抗擾性能,使得信號的有效傳輸距離增加到50cm。
XAUI/XLAUI在物理結構上是一樣的,收發通道獨立,各四對差分信號線。對於XAUI匯流排,每對差分線上的數據速率為3.125Gbps,總數據帶寬為12.5Gbps,有效帶寬為12.5Gbps*0.8=10Gbps (因為XAUI匯流排數據在傳輸前進行了8B/10B變換,編碼效率為80%)。
對於XLAUI匯流排,每對差分線上的數據速率為10.3125Gbps,總數據帶寬為41.25Gbps,有效帶寬為41.25Gbps*(64/66)=40Gbps(因為XLAUI匯流排數據在傳輸前進行了64B/66B變換,編碼效率為96.97%)。
㈡ 乙太網介面的信號傳輸速率大概是多少啊
目前的速率為10M/100M;但是隨著網路硬體設備、軟體和傳輸線的質量不斷提高,千兆網已經在運行了.
IEEE802.3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歷經100M乙太網在上世紀末的飛速發展後,千兆乙太網甚至10G乙太網正在國際組織和領導企業的推動下不斷拓展應用范圍。
常見的802.3應用為:
10M: 10base-T (銅線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銅線UTP模式)
100base-FX(光纖線)
1000M: 1000base-T(銅線UTP模式)
㈢ 通信原理信息傳輸速率公式
數據傳輸速率--每秒傳輸二進制信息的位數,單位為位/秒,記作bps或b/s。
計算公式: S=1/T log2N(bps) ⑴
式中 T為一個數字脈沖信號的寬度(全寬碼)或重復周期(歸零碼)單位為秒;
N為一個碼元所取的離散值個數。
通常 N=2K,K為二進制信息的位數,K=log2N。
N=2時,S=1/T,表示數據傳輸速率等於碼元脈沖的重復頻率。
2)信號傳輸速率--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數,單位為波特,記作Baud。
計算公式: B=1/T (Baud) ⑵
式中 T為信號碼元的寬度,單位為秒.
信號傳輸速率,也稱碼元速率、調制速率或波特率。
由⑴、⑵式得: S=B log2N (bps) ⑶
或 B=S/log2N (Baud) ⑷
log2=0.30102999566398,是自然對數,和數學里的log2一樣
㈣ 網路中信號傳輸速率的單位是什麼
你好網路設備上的MBps中的B通常指Bit,比特。
但是平時我們用的Mbps中的b是指byte,位元組。
1byte=8bit 也就是1位元組=8比特 所以通常網路設備的速率需要除以8、
望採納,歡迎追問
㈤ 一對lvds串列傳輸1280*480圖像,時鍾60M,速率怎麼算
LVDS是液晶屏的信號模式,是數字類型的,不是模擬的。
2ch,8-bit 就是通常所說的雙8位屏線介面,所接的屏線就只能用雙8位的。
LVDS,即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是一種低壓差分信號技術介面。它是美國NS公司(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為克服以TTL電平方式傳輸寬頻高碼率數據時功耗大、EMI電磁干擾大等缺點而研製的一種數字視頻信號傳輸方式。
LVDS輸出介面利用非常低的電壓擺幅(約350mV)在兩條PCB走線或一對平衡電纜上通過差分進行數據的傳輸,即低壓差分信號傳輸。採用LVDS輸出介面,可以使得信號在差分PCB線或平衡電纜上以幾百Mbit/s的速率傳輸,由於採用低壓和低電流驅動方式,因此,實現了低雜訊和低功耗。LVDS輸出介面在17英寸及以上液晶顯示器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雙路8位LVDS輸出介面
這種介面電路中,採用雙路方式傳輸,每個基色信號採用8位數據,其中奇路數據為24位,偶路數據為24位,共48位RGB數據,因此,也稱48位或48bit LVDS介面。
LVDS發送晶元的輸入信號來自主控晶元,輸入信號包含RGB數據信號、時鍾信號和控制信號三大類。
㈥ 差分信號,為什麼傳輸速率快
不是傳輸速率快,是抗干擾能力強。有信號時,一棵線電壓+V,另一棵線電壓-V,接收端獲得的信號是兩者的差值+V-(-V)=2V。外界的干擾信號在兩棵線中山上的是同樣幅度和極性的+v信號,在接收端差值的過程中互相抵消了。由於抗干擾能力強,數字信號不易出錯,可以避免因校驗出錯引起的重發,從這個意義上說差分信號傳輸速率。
㈦ 二進制數據在網線中如何傳輸
真的加100???-------------------------------------------------------------------------------------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網線在網路中屬於物理層,計算機中所需要傳輸的數據根據這些協議被分解成一個一個數據包(其中包括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後,按照一定的原則最後通過網線傳輸給目的機。通俗講,和我們去寄信的道理一樣,先寫好信的內容(計算機上的數據)、裝信封然後在封面上寫地址(打包成數據包,裡麵包含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寄出(傳輸),那麼網線就相當於你的地址和你要寄到的地址之間的路。
(1)如上所述,和電線傳輸電的原理一樣,只不過網線上傳輸的就是脈沖電信號,而且遵守一定的電氣規則。
(2)計算機上的數據都是用0和1來保存的,所以在網線上傳輸時就要用一個電壓表示數據0,用另一個電壓表示數據1。
(3)網線上傳輸的是數字信號
(4)網線在傳輸數據就是傳輸電信號,就會有電流通過,那麼就會產生電磁場,幾根線之間的電磁場就會互相干擾,會影響電壓,使得數據失真,所以把絞在一起就可以有效的抵消掉這種線之間的互相電磁干擾。
網線中傳輸的是數字信號,網卡工作在物理層,是將數據根據OSI的七層協議,從要傳輸的數據一級一級的轉換成幀數據,用電信號的方式傳輸出去,接收方依同樣的原理,轉換成對方的原始數據。
RJ-45的接頭實現了網卡和網線的連接。它裡面有8個銅片可以和網線中的4對雙絞(8根)線對應連接。其中100M的網路中1、2是傳送數據的,3、6是接收數據的。1、2之間是一對差分信號,也就是說它們的波形一樣,但是相位相差180度,同一時刻的電壓幅度互為正負。這樣的信號可以傳遞的更遠,抗干擾能力強。同樣的,3、6也一樣是差分信號。
網線中的8根線,每兩根扭在一起成為一對。我們製作網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讓1、2在其中的一對,3、6在一對。否則長距離情況下使用這根網線的時候會導致無法連接或連接很不穩定。
首先說一下差分方式傳輸。所謂差分方式傳輸,就是發送端在兩條信號線上傳輸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電信號,接收端對接受的兩條線信號作減法運算,這樣獲得幅值翻倍的信號。其抗干擾的原理是:假如兩條信號線都受到了同樣(同相、等幅)的干擾信號,由於接受端對接受的兩條線的信號作減法運算,因此干擾信號被 基本抵消,那麼怎樣才能保證兩條信號線受到的干擾信號盡量是同相、等幅的呢?辦法之一那就要將兩根線扭在一起,按照電磁學的原理分析出:可以近似地認為兩條信號線受到的干擾信號是同相、等幅的。 兩條線交在一起後,既會抵抗外界的干擾也會防止自己去干擾別人。一般常用的就是雙絞線。
大多數區域網使用非屏蔽雙絞線(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作為布線的傳輸介質來組網,網線由一定距離長的雙絞線與RJ45頭組成。雙絞線由8根不同顏色的線分成4對絞合在一起,成隊扭絞的作用是盡可能減少電磁輻射與外部電磁干擾的影響,雙絞線可按其是否外加金屬網絲套的屏蔽層而區分為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線(UTP)。在EIA/TIA-568A標准中,將雙絞線按電氣特性區分有:三類、四類、五類線。網路中最常用的是三類線和五類線,超五類,目前已有六類以上線。第三類雙絞線在LAN中常用作為10Mbps乙太網的數據與話音傳輸,符合IEEE802.3 10Base-T的標准。第五類雙絞線目前佔有最大的LAN市場,最高速率可達100Mbps,符合IEEE802.3 100Base-T的標准。做好的網線要將RJ45水晶頭接入網卡或HUB等網路設備的RJ45插座內。相應地RJ45插頭座也區分為三類或五類電氣特性。RJ45水晶頭由金屬片和塑料構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引腳序號,當金屬片面對我們的時候從左至右引腳序號是1-8, 這序號做網路聯線時非常重要,不能搞錯。雙絞線的最大傳輸距離為100米。 EIA/TIA的布線標准中規定了兩種雙絞線的線序568B與568A。
標准568B:橙白--1,橙--2,綠白--3,藍--4,藍白--5,綠--6,棕白--7,棕--8
標准568A:綠白--1,綠--2,橙白--3,藍--4,藍白--5,橙--6,棕白--7,棕--8
568A和568B兩者有何區別呢?後者是前者的升級和完善,但是後者還處於草案階段,包含永久鏈路的定義和六類標准。另外在綜合布線的施工中,有著568A和568B兩種不同的打線方式,兩種方式對性能沒有影響,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在一個工程中只能使用一種打線方式。
至於5類和超5類的不同主要是應用的不同。5類系統在使用過程中只是使用其中的兩對線纜,採用的是半雙工,而超5類為了滿足千兆乙太網的應用,採用四對全雙工傳輸。因而遠端串擾(FEXT),回波損耗(RL)、綜合近端串擾(PSNEXT)、綜合ACR和傳輸延遲也成為必須考慮的參數。所以超5類比5類有著更高的性能要求。6類和5類實質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帶寬不同,5類只有100MHz,六類是250MHz。它們支持的應用也因為性能的不同而不同,6類支持更高級別的應用。在性能上6類也比5類有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性能,在結構上6類比5類也要復雜一些RJ45接頭的8個接腳的識別方法是,銅接點朝自己,頭朝右,從上往下數,分別是1、2、3、4、5、6、7、8。
在整個網路布線中應用一種布線方式,但兩端都有RJ-45 的網路聯線無論是採用568A,還是568B, 在網路中都是通用的。規定雙工方式下本地的1、2兩腳為信號發送端,3、6兩腳為信號接收端,所以講,這兩對信號必須分別使用一對雙絞線進行信號傳輸。在做線時要特別注意。現在100M網一般使用568B方式,1、2兩腳使用橙色的那對線,其中白橙線接1腳;3、6兩腳使用綠色的那對線,其中白綠線接3腳,綠線接6腳,剩下的兩對線在10M、100M快速乙太網中一般不用,通常將兩個接頭的4、5和7、8兩接頭分別使用 一對雙絞線直連,4、5用藍色的那對線,4為藍色,5為白藍色;7、8用棕色的那對線,7為白棕色、8為棕色。如果網線兩頭都按一種方式這么做的話就叫做直連纜方式或直通線方式。
如果網線的兩頭不按一種方式,一頭是568B,另一頭是568A,那麼這種做法叫交*纜,其實就是只須將其中一個 頭在568B的基礎上1、2和3、6對調一下就行。不同的做法用在不同的環境,後面會討論。
很多人以為做直連纜時將線排成,這是錯誤的。這既不是568A也不是568B。這種做法3、6信號線未絞在一起,失去了雙絞線的屏蔽作用。雖然在傳輸距離近時能正常使用不容易被發現,當傳輸距離遠時會出現丟包,或者導致區域網速度慢,很多人會懷疑網卡質量和網線質量,往往不會想到是線做的有問題。
當網線作為區域網線路時,電壓不超過3伏
作為電話線路時,電話在待機狀態(即沒拿起來時)供電電壓為-48V(反向電位) 當電話被打通需要震鈴時,供電電壓為+48V(正向電位)並且疊加24V 25HZ交流,使其成為72V交流25HZ震盪信號。這樣就會震鈴了。 當拿起電話後(無論是對方打來還是你自己拿起)電壓從-48V下降並轉換為+8—+18V(這個由你線路距離局端設備遠近而不同) 電話是以恆流方式供電。也就是,電流一定,功率越大,電壓越高。並且除了震鈴之外,其他的全部為直流送電,包括脈沖直流 並且,如果是之後新裝的線路中,大多地區已經使用數字模擬混合接入,即若你的電話為06年之後購買並符合標準的,則為數字信號,用載波模式裝載到線路中傳輸,若為之前的或者局端設備還沒有更新,那麼則是模擬信號,用電流高低震盪的方式傳送。
作為電口出來的網線時,網線供電器的輸出電壓一般是24V或者48V,INTEL的設備就是24V,CISCO和神腦的設備就是48V,這樣經過100米的網線傳輸後,電壓還是足夠的,而這些網路設備內部還有一個轉換電路,將這些可能高於要求的電壓降到正常范圍內。
數字信號從Internet上下載下來,通過ISP接入你所在區域的交換機,通過D/A變換變成模擬信號,經過4線至2線的變換後,傳到你的數據機,再經過一次A/D變換,還原成計算機可接受的數字信號。
㈧ 關於網路數據傳輸速率
是描述數據傳輸系統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在數值上等於每秒種傳輸構成數據代碼的二進制比特數,單位為比特/秒(bit/second),記作bps。對於二進制數據,為:s=1/t(bps)其中,t為發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發送一比特0、1信號所需要的時間是0.001ms,那麼信道的為1
000
000bps。
在實際應用中,常用的單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
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
帶寬與
在現代網路技術中,人們總是以「帶寬」來表示信道的,「帶寬」與「速率」幾乎成了同義詞。信道帶寬與的關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則與香農(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則指出:如果間隔為π/ω(ω=2πf),通過理想通信信道傳輸窄脈沖信號,則前後碼元之間不產生相互竄擾。因此,對於二進制數據信號的最大rmax與通信信道帶寬b(b=f,單位hz)的關系可以寫為:
rmax=2.f(bps)
對於二進制數據若信道帶寬b=f=3000hz,則最大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帶寬、無雜訊信道的最大與信道帶寬的關系。香農定理則描述了有限帶寬、有隨機熱雜訊信道的最大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信噪比之間的關系。
香農定理指出:在有隨機熱雜訊的信道上傳輸數據信號時,rmax與信道帶寬b、信噪比s/n的關系為:
rmax=b.log2(1+s/n)
式中,rmax單位為bps,帶寬b單位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貝)數表示。若s/n=30(db),那麼信噪比根據公式:
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帶寬b=3000hz,則rmax≈30kbps。香農定律給出了一個有限帶寬、有熱雜訊信道的最大的極限值。它表示對於帶寬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時,無論數據採用二進制或更多的離散電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過0kbps的速率傳輸數據。
因此通信信道最大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系,所以人們可以用「帶寬」去取代「速率」。例如,人們常把網路的「高」用網路的「高帶寬」去表述。因此「帶寬」與「速率」在網路技術的討論中幾乎成了同義詞。
㈨ 差分信號的簡介
差分信號是用一個數值來表示兩個物理量之間的差異。差分信號又稱差模信號,是相對共模信號而言的。
我們用一個方法對差分信號做一下比喻,差分信號就好比是蹺蹺板上的兩個人,當一個人被蹺上去的時候,另一個人被蹺下來了 - 但是他們的平均位置是不變的。繼續蹺蹺板的類推,正值可以表示左邊的人比右邊的人高,而負值表示右邊的人比左邊的人高。0 表示兩個人都是同一水平。 圖1 用蹺蹺板表示的差分信號 應用到電學上,這兩個蹺蹺板用一對標識為V+和V-的導線來表示。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所有電壓信號都是差分的,因為一個電壓只能是相對於另一個電壓而言的。在某些系統里,系統地被用作電壓基準點。當'地'當作電壓測量基準時,這種信號規劃被稱之為單端的。我們使用該術語是因為信號是用單個導體上的電壓來表示的。 另一方面,一個差分信號作用在兩個導體上。信號值是兩個導體間的電壓差。盡管不是非常必要,這兩個電壓的平均值還是會經常保持一致。
可以想像,這兩個導體上被同時加入的一個相等的電壓,也就是所謂共模信號,對一個差分放大系統來說是沒有作用的,也就是說,盡管一個差分放大器的輸入有效信號幅度只需要幾毫伏,但它卻可以對一個高達幾伏特的共模信號無動於衷。這個指標叫做差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CMRR),一般的運算放大器可以達到90db以上,高精度運放甚至達到120db。因為干擾信號一般是以共模信號的形式存在,所以差分信號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放大器系統的信噪比。 當不採用單端信號而採取差分信號方案時,我們用一對導線來替代單根導線,增加了任何相關介面電路的復雜性。那麼差分信號提供了什麼樣的有形益處,才能證明復雜性和成本的增加是值得的呢?
差分信號的第一個好處是,因為你在控制'基準'電壓,所以能夠很容易地識別小信號。在一個地做基準,單端信號方案的系統里,測量信號的精確值依賴系統內'地'的一致性。信號源和信號接收器距離越遠,他們局部地的電壓值之間有差異的可能性就越大。從差分信號恢復的信號值在很大程度上與'地'的精確值無關,而在某一范圍內。
差分信號的第二個主要好處是,它對外部電磁干擾(EMI)是高度免疫的。一個干擾源幾乎相同程度地影響差分信號對的每一端。既然電壓差異決定信號值,這樣將忽視在兩個導體上出現的任何同樣干擾。除了對干擾不大靈敏外,差分信號比單端信號生成的 EMI 還要少。
差分信號提供的第三個好處是,在一個單電源系統,能夠從容精確地處理'雙極'信號。為了處理單端,單電源系統的雙極信號,我們必須在地和電源干線之間某任意電壓處(通常是中點)建立一個虛地。用高於虛地的電壓來表示正極信號,低於虛地的電壓來表示負極信號。接下來,必須把虛地正確地分布到整個系統里。而對於差分信號,不需要這樣一個虛地,這就使我們處理和傳播雙極信號有一個高真度,而無須依賴虛地的穩定性。 對差分信號(VDS)而言,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它們的對地阻抗是否一致,也就是對地平衡度,它們之間相對的阻抗影響並不特別重要,之間分布電容大了只會衰落信號強度,不會引入雜訊和干擾,也就是對信噪比不會產生很大影響。
差分信號只是使用兩根信號線傳輸一路信號,依靠信號間電壓差進行判決的電路,既可以是模擬信號,也可以是數字信號。實際的信號都是模擬信號,數字信號只是模擬信號用門限電平量化後的取樣結果。因此差分信號對於數字和模擬信號都可以定義。
一個差分信號是用一個數值來表示兩個物理量之間的差異。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所有電壓信號都是差分的,因為一個電壓只能是相對於另一個電壓而言的。在某些系統里,系統「地」(GND)被用作電壓基準點。當「地」當作電壓測量基準時,這種信號規劃被稱之為單端的。我們使用該術語是因為信號是用單個導體上的電壓來表示的。
VDS不是傳輸速率快,是抗干擾能力強。有信號時,一棵線電壓+V,另一棵線電壓-V,接收端獲得的信號是兩者的差值+V-(-V)=2V。外界的干擾信號在兩棵線上的是同樣幅度和極性的+v信號,在接收端差值的過程中互相抵消了。由於抗干擾能力強,數字信號不易出錯,可以避免因校驗出錯引起的重發,從這個意義上說差分信號傳輸速率更高。
差分的概念在《模擬電路》課程里已經學習過了。差分信號是一對大小相等而極性相反的對稱信號,差分信號用於傳輸有用的信號。共模信號是作用於差分信號線上的一對大小相等極性也相同的信號,共模信號往往來自於外部干擾。差分信號在接收端是靠差分放大器來檢測的。差分放大器只對兩路輸入信號之間的差值起放大作用,而對兩路輸入信號共同對地的電位不起作用。
差分傳輸的信號能夠對外部干擾起到很強的抗干擾能力。
原始的輸入信號經過倒相器和緩沖器之後形成一對大小相等而極性相反的差分信號。對模擬信號,倒相器可以用運算放大器的反相比例放大電路來實現,緩沖器可以用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跟隨電路來實現。對數字信號,可以分別用「非門」邏輯和同相緩沖器來實現。
差分信號在PCB(印製線路板)上被安排成「密近平行線」(PCB布線要領!),用電纜連接兩台設備時則採用並行排線或雙絞線。在差分信號傳輸過程中會遇到外部干擾信號,但是,由於兩根差分信號線始終在一起,因此干擾信號一般都會同時作用在兩根信號線上,形成疊加在兩根信號線上大小相等相位也相同的共模信號。
到了接收端,差分放大器只對差分信號(有用信號)敏感,而對共模信號(干擾信號)形成抑制。這樣,差分傳輸的信號就具備了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因此特別適用於中遠距離通信或高速通信。相比之下,UART的兩根信號線TXD和RXD就不適合於遠距離通信,因為不是差分信號,所以一旦遇到外部干擾,信號就會嚴重畸變,在接收端因無法區分有用信號的和干擾信號而會形成大量的誤碼。
㈩ 什麼叫做差分傳輸
RS485就屬於差分傳輸。
A線為正端,B線為負端,
RS485隻是一種硬體介面,他只是把來自單片機UART的信號,翻轉電平進行傳輸,並驅動線纜。
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