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安裝農村無線廣播
無線廣播即是調頻廣播,調頻廣播是一種以無線發射的方式來傳輸廣播的設備。具有無需立桿架線,覆蓋范圍廣,無限擴容,安裝維護方便,投資省,音質優美清晰的特點。徹底解決了傳統有線廣播布線困難、安裝復雜、擴容性差、損壞牆面及校園環境等問題。對於目前規模大、地域廣的學校來說,調頻廣播具有傳統的有線廣播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㈡ 農村信息化村村響廣播工程整體解決方案介紹
農村信息化村村響廣播的項目背景
關於農村信息化廣播建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已有大量的論述以及相關的文件。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業,最根本的是億萬農民都會進行科學種植和科學養殖,需要把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農業生產服務信息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早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中就提出:「加強預警系統和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構建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發布公用渠道,提高全社會特別是邊遠山區、農村等信息末端的預警能力,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千米的瓶頸問題」,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之前有些省份在「村村通」和「村村響」工程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購置了很多村組一級的廣播設備,建設了一批鄉村大喇叭。但由於技術問題和營運模式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麼設備閑置,要麼成了「半拉子」工程。相應的「傳遞信息服務農民、佔領農村文化陣地」的功能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央1號文件關於如何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部署及實施步驟,農民對黨政國策信息、農業科技信息及農業生產信息的渴求不斷增強,農村信息化廣播平台建設也日益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國務院有關部門、一些省份都在積極探索、爭相試點。一方面,尋求能夠普遍推廣的技術方案,同時也在探索長效的運營機制。
農村信息化廣播到底應該怎麼建?是只滿足某一方面的功能需求,比如應急廣播,解決應急預警搶險信息的發布,還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甚至基層鄉鎮村都可使用的綜合平台。應急廣播要求快速響應,在一定的范圍內統一播報。但僅僅是滿足應急需要,沒有長效運行機制,日常維護比較困難,難以確保長期運轉的可靠性,就有可能導致真正應急要用的時候急不起來,應急不了。我們認為,農村信息化廣播建設要做到平戰結合,把可運營的廣播和應急廣播結合起來,綜合應用。在日常的農村信息服務中,依靠運營來建立設備維護的長效機制。
建起來,誰來用?主要有哪些功能作用?一是提供給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用,成為黨委政府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喉舌。黨委組織部、宣傳部、農委、政府應急辦、農業局、氣象局、水利局、林業局、科技局、文化局、衛生局、計生委、公檢法等部門都可以切入進平台系統,宣傳黨政國策,宣講傳遞農林業科技信息、氣象信息、水利信息、文化信息、民主法制信息、科學育兒科學飲食與生活小竅門,發布應急預警、災害預防及搶險救災指(命)令信息,播發重要通知等。二是提供給基層政府用。鄉鎮村等基層領導,雖然單個通信很發達,但由於廣大農民朋友居住分散,要宣傳黨政國策,及時把上級黨委政府的惠農政策、制度規定、重要會議精神傳達到家喻戶曉,播個鄉政府或村委會的通知等等,還是缺乏一個有效的手段。三是提供給農業種子公司、農業機械設備公司、農葯化肥公司等直接服務於農業的經濟實體用,他們通過這個廣播平台的運營商把各自最新的產品信息及時低成本大面積的送到億萬農民手中。一個全省整體連接的農村廣播系統,有較大的廣告傳媒價值。四是直接提供給農民朋友使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現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需求也逐漸增強。張家有個喜事,李家有個高興事,都可以到村廣播室去點個歌,或播放一段祝詞,增添喜氣。
建設的資金從哪裡來?後期的運營維護怎麼辦?這是農村信息化廣播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政府不是沒有錢,問題是掏錢建設以後,長期運營維護怎麼搞?各個政府部門都有很多經費,但是單獨拿出來都不夠建設和維護一個整體的廣播網路。所以需要探索一種模式。廣播平台的建設,需要兩個重要的角色:一是平台建設的牽頭,協調組織實施;二是建好以後的運營維護。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政府各部門財政都出一點,找到投資者更好,先把廣播平台建起來。建好以後,各級各部門要使用,相應每年財政補貼一點。基層組織使用最多,每年也適當出一點。向農民朋友宣傳推薦直接服務於農業農村的新產品的企業,也出一點(這應該可以成為長期運營的主要來源之一)。這幾個方面的經費加起來,足以支撐這個平台的運轉。因此,可以圍繞農村廣播的建設成立專門的公司,打造這個新傳媒,來承擔這個平台的投資、運營、工程維護等幾方面的職責。
現有的各個廣播平台,包括有線電視、調頻電台,為什麼難以滿足農村信息化廣播的應用需求呢?因為這些廣播平台是單向的,頻道的數量也有限。農村信息化廣播系統,大多的時間是各個村、各個鄉鎮這些基層在使用。同一時間,一個省可能會有幾千個內容在播放。這種滿足運營條件的個性化播放要求要用IP網路來覆蓋。
IP終端覆蓋到哪一級?到行政村還是到自然村?要想滿足應急和日常播出的需要,必須覆蓋無盲點。所以純粹的IP網路也不行,一是造價太高,二是有些地方還沒有通IP網路。沒有IP網路的地方用低成本的調頻覆蓋方案。傳統的調頻缺乏安全性,一個發射台只有一個聲音。採用數字調頻,一個發射台可以有好幾個聲音,並且還可以加密。綜合起來,我們的終端方案就是IP加數字調頻的方案。要想幾千個節目同時在網上跑,幾萬個終端同時播出,這得用分布式網路,所以我們設計了雲廣播平台。
什麼是雲廣播?關於廣播發展的技術背景
廣播系統,作為一種高效的一對多的通信方式,在車站、機場、廠礦、學校、酒店等場所,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廣播系統的發展歷史,也經歷了定壓廣播、智能廣播、調頻廣播、數控可定址廣播等過程。這些廣播技術,雖然採用不同的傳輸方式和增加了控制數據,但聲音都還是模擬信號傳輸的。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解決傳輸過程中信號衰減和雜訊干擾的問題,傳輸的距離、接入的廣播點數目都受到限制。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及,計算機網路技術也應用到廣播領域。採用TCP/IP網路協議傳輸聲音信息的廣播系統稱之為IP廣播。在IP廣播系統傳輸的聲音信號需要先經過采樣編碼為數字信號,傳輸的是純數字信號,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失真,信號傳輸距離不受限制,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了模擬廣播在信號傳輸上的缺陷。IP廣播主要由伺服器軟體系統、IP終端設備以及中間的網路傳輸設備構成,伺服器軟體將音頻流發送到指定終端,終端將接收到的音頻流解碼還原為模擬信號,驅動喇叭播放聲音。
隨著IP廣播系統越來越多的應用,人們希望採用IP廣播技術構建更大規模的廣播網路,譬如全省、全地區統一建立的農村廣播,連鎖機構廣播系統,集團公司廣播系統等等。現有IP廣播系統,大多數廠家所採用的技術,基於單伺服器架構模式,伺服器硬體性能、網路帶寬限制了廣播終端節點數目,一般單台伺服器能夠支持的終端節點數目為200-500個。為了突破了單合伺服器性能瓶頸,支持大規模IP廣播網路,西派雲廣播技術應運而生。什麼是雲廣播呢?雲廣播就是採用雲計算的模型分布部署實施的廣播系統。雲廣播系統,突破了單台伺服器性能瓶頸,支持多層次跨地域廣播,構建全省乃至全國的IP網路廣播系統,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村、連鎖機構等需要跨地域統一建設的廣播系統中,促成了廣播系統再一次質的飛躍,開創廣播系統應用的新紀元。
農村信息化村村響廣播功能要求
實現最小細分單位到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語音通播、分區組播和點對點廣播。實現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性質、程度、可控性和范圍等分類分級廣播。實現播放內容提前推送並存儲到終端,由終端在指定時間本地離線播放。實現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發布。實現來源於郵件、簡訊、文件等途徑的文本轉換語音廣播(TTS)。系統具有可靠的容災備份能力。系統具備全網設備運行狀態監測,支持部分參數遠程配置。實現對其他公共信息的發布支持。無盲點,覆蓋自然村。
農村信息化村村響廣播建設原則
先進性:為應對復雜多變的突發事件,系統實現信息的分級定向分發,實時聯網發布,多級管控。適應性:農村自然環境復雜,容易受地勢、氣象等影響,要求相關設備成熟、穩定、適應能力強,以保證系統在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經濟性:合理利用現有設備和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投資,同時考慮農村的現有經濟狀況,盡量採用低能耗產品。實用性:應急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終端延伸到廣大農村,應急終端必須安裝維護簡單,易學易用。安全性:系統必須要有安全保障管理,對所發布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存檔、日誌記錄。信息發布傳播機構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敏感性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機制和手段。
可靠性:突發應急系統要求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極高的可靠性,具體要求包括電源熱備份、設備(鏈路)冗餘、軟體冗餘、終端自用電源等。確保應急預警信息能第一時間發出,沒有時延。
維護性:從人員、制度、技術上保證該系統正常運行,系統中所有重要設備應具有遠程可控可管功能。
農村信息化村村響廣播工程整體解決方案 www.ceopa.com 德國西派電子國際集團
㈢ 村村通廣播是什麼
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第一輪工程至2005年結束。根據第一輪實施效果,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按照「鞏固成果、擴大范圍、提高質量、改善服務」的要求,構建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全面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的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村村通廣播系統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一部分,早期的解決方案是採用無線調頻廣播的方式,有信號不穩定,音質不好,分級管理難於實現等缺點,隨著GMTD網路村村通廣播的實現,這套農村網路廣播方案基於電信通信網路和數據網路進行部署,為政府部門提供專業的服務解決方案。
村村通網路廣播系統通過現代通訊技術,把全市各村的大喇叭進行聯網,實現多級管理和信息的實時發布,通過它不僅可傳播農業知識與技術,還可以把國家的農業政策、農民政策、農村政策傳達給廣大的農民,把政府想做、要做的事情告訴農民。使科技信息服務三農,收聽就有收獲。提高農民的政治意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村村通廣播是一套GMTD農村廣播系統,以便快速、高效、全面的傳播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傳播農業科技、農村信息;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㈣ 道真自治縣2010年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方案內容
一、工程建設任務
(一)建設任務。2010年9月20日前,全縣共需建設完成「村村通」工程37294戶。各鄉(鎮)具體建設任務如下:
玉溪鎮:5038戶 上壩鄉:2178戶 三江鎮:1936戶
隆興鎮:4598戶 舊城鎮:1298戶 桃源鄉:1958戶
忠信鎮:1326戶 洛龍鎮:1418戶 陽溪鎮:2552戶
河口鄉:2596戶 大磏鎮:4246戶 三橋鎮:5170戶
平模鎮:2618戶
剩餘362戶根據各鄉(鎮)完成情況和實際需求再另行分配。
(二)建設方式。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覆蓋方式。
(三)建設資金。此次「村村通」工程建設資金來源主要分四部分(國家、省、市和受益農戶出資)組成,國家和省的資金全部以設備形式投入,受益農戶只需出資100元作為設備安裝調試和輔材費用。
二、工程建設原則
(一)「一個確保、兩個暫不安排」原則。「一個確保」就是確保優先把設備安排到偏遠村組,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有線、無線等)覆蓋的農戶。「兩個暫不安排」就是農戶居住地無線信號已經覆蓋或將來可以覆蓋的村組暫不安排;經濟條件較好的、有線電視工程通達或將來可通達的村組暫不安排。
(二)集中整片推進原則。項目實施盡量做到統一規劃,集中整片(20戶以上集中村寨)推進,確保安排一個,完成一個,不留遺漏。
(三)群眾自願原則。項目規劃區內的農戶,需要安裝「村村通」設備的,必須填報《道真自治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安裝申請表》,凡不按時提交申請,一律視為自動放棄。
(四)遵照「十一五」規劃實施原則。設備必須定向發放和安裝,嚴謹設備流入非規劃區,若規劃區已通達有線電視或無線覆蓋信號可進行適當調整。
三、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新時期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十件實事」之一。「村村通」工程點多、面廣、要求高,工作難度非常大,必須高度統一思想,嚴格按照省、市關於「黨委政府為主導、廣電部門為實施主體、廣電網路公司參與」原則,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有效推進」村村通」工作。
(一)成立2010年縣「村村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雷後良(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組長:冉劍波(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余家學(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
成 員:鄭國平(縣監察局局長)
江叢林(縣發改局局長)
王國才(縣審計局局長)
張雙權(縣財政局局長)
賈福國(縣廣電網路公司經理)
萬小紅(玉溪鎮人民政府鎮長)
周科芳(上壩鄉人民政府鄉長)
韓 譽(三江鎮人民政府鎮長)
楊代勇(隆興鎮人民政府鎮長)
冉小勇(棕坪鄉人民政府鄉長)
李經緯(舊城鎮人民政府鎮長)
鄒俊華(桃源鄉人民政府鄉長)
馮 毅(忠信鎮人民政府鎮長)
周永強(洛龍鎮人民政府鎮長)
馮 懿(河口鄉人民政府鄉長)
駱科生(陽溪鎮人民政府鎮長)
鄧國書(大磏鎮人民政府鎮長)
王克領(三橋鎮人民政府鎮長)
謝忠仁(平模鎮人民政府鎮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文體廣電旅遊局,余家學兼任辦公室主任,王江、賈福國兼任辦公室副主任。
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在項目實施中的具體工作。
(二)明確工作職責
1.縣「村村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對全縣「村村通」工程負總責,負責工程的實施及協調指導工作。
2.縣「村村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工程建設中的設備發放、技術指導、檢查驗收、建立檔案、統計上報等工作,掌握全縣工程實施動態,並監督檢查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
3.鄉(鎮)「村村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對該鄉(鎮)「村村通」工程負總責,負責該鄉(鎮)「村村通」工程的實施、督促檢查和協調指導工作。
4.鄉(鎮)「村村通」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該鄉(鎮)「村村通」工程實施中的宣傳發動、調查摸底、資料收集整理上報、督促檢查、協助縣廣電網路分公司做好有關工作。
5.縣廣電網路分公司:負責「村村通」設備的倉儲管理,上下運輸,安裝調試,費用收取,檔案收集、信息錄入、證本的填寫發放等.
6.成員單位:建立健全「村村通」工程實施監督管理辦法,杜絕一切違法違紀行為,營造高效、透明、安全的工程建設環境,確保工程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三)建立包保責任制
建立責任到人、分片指導的包保責任制。
四、嚴把關鍵環節,注重精細化管理
(一)嚴把實施對象確定關
1.嚴把宣傳發動關。要嚴格按照實施原則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建設數量小與群眾需求大的矛盾,確保社會穩定。
2.嚴把安裝申請關。符合規劃條件的農戶,需要安裝「村村通」設備的,須填報《道真自治縣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安裝申請表》,並且同時提交1張戶主身份證(或戶口本)復印件,凡不能提供身份證(或戶口本)復印件的,一律不予審批。
3.嚴把用戶信息審核關。2010年所實施的「村村通」,全部採取智能卡加密方式進行授權,用戶信息是否准確,直接關繫到該用戶接收設備是否能准確解碼,是用戶能否收聽收看好廣播電視的關鍵。因此,必須嚴格審核申請農戶基本信息,確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確性。必須做到「三個確保」:
= 1 * GB2 ⑴確保用戶信息的100%准確。要特別要注意「戶主姓名」必須與身份證一致,身份證號必須准確無誤。還要填寫「收費時間」、「設備領取」(包括領取時間、領取人簽字並蓋章)、「設備安裝時間」,《設備發放清單》和《設備安裝清單》。
= 2 * GB2 ⑵確保收費發票上的「戶主姓名」與《」村村通」工程實施對象花名冊》上的「戶主姓名」完全一致。
= 3 * GB2 ⑶確保《設備保修單》上信息100%准確。在設備發放到戶前,廣電網路公司要組織專門人員依照「設備安裝清單」准確填寫《設備保修單》相關信息,兩者相關信息必須100%吻合,同時,按相關要求粘貼好「設備三號」(機頂盒序列號、加密序列號、智能卡號)。
(二)嚴把實施對象的公示關
各鄉(鎮)要將實施對象名單在村委會公開欄進行張榜公布,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三)嚴把收費關
1.嚴禁亂收費。縣廣電網路公司必須明確專人負責按收費標准進行收取,不得亂收費。
2.採取合理有效的收費辦法。收費與設備發放工作同步進行,實行流水作業。每天收取的資金必須於當天及時繳入「村村通」專戶。
(四)嚴把設備驗收、保管關
設備到縣後,先全部存放於庫房並指派專人擔任庫管,負責設備保管、發放。設備到貨時,由縣「村村通」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庫管共同驗收。主要檢查以下內容:
1.設備到貨的數量、質量。
2.包裝情況。檢查設備是否按照有關要求進行包裝,在運輸過程中是否出現明顯撞擊、受潮或腐蝕等情況。
3.開箱抽查。按照1%-3%的比例進行開箱抽檢。
(五)嚴把設備發放關
縣「村村通」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分配計劃,負責將設備調運到鄉(鎮);鄉(鎮)負責本鎮設備的倉儲保管工作。村委會協助縣廣電網路公司發放設備。
設備發放到戶時重點把握以下關鍵環節:
1.嚴禁把設備委託他人代發。縣廣電網路公司要成立專門的設備發放小組,根據安裝計劃,在安裝前,分村集中發放到農戶手中。
2.嚴格遵守設備發放流程。 = 1 * GB2 ⑴通知到位:根據工程實施計劃,鎮、村協助縣廣電網路公司提前發放設備領取通知,通知內容包括:領取時間、領取地點、繳費金額,注意事項等。用戶領取設備時原則上必須是戶主持本人身份證或戶口冊(可是復印件)簽字並蓋私章後領取。
= 2 * GB2 ⑵設立好發放窗口:發放地點必須是當地村委會,發放前由村委會准備好設備保管室,收費室,設備發放室,並設立好收費窗口、發放窗口.
= 3 * GB2 ⑶嚴格遵守發放流程:第一步,審查資料。仔細核查發票、身份證或戶口冊、「實施對象花名冊」上的用戶姓名及身份證號碼是否統一;第二步,在「設備保修單」對應欄目粘貼設備「三號」(機頂盒序列號、加密序列號、智能卡號),粘貼完成後必須把「設備保修單」重新放入包裝箱。為加節省發放時間,此步驟可以多人提前進行;第三步,設備出庫,填寫「設備保修單」上用戶信息;第四步,用戶在「設備保修單」和「設備領取清單」上簽字並加蓋私章;第五步,把「保修單第四聯」和「設備安裝證明」裝入設備包裝箱;第六步,叮囑用戶嚴禁私自開拆設備包裝箱,嚴防設備配件、保修單、安裝證明單遺失,否則一切後果由用戶自負。
(六)嚴把工程質量、進度關
1.採取合理有效的施工組織辦法。採取「先點後面,先易後難」的方式推進「村村通」工程建設。先選取基礎工作和施工條件最好的一個鄉鎮,採取集中力量逐村整鎮推進的方式先行試點,探索總結工作經驗,條件成熟後,再逐步擴大實施面,確保工作有條不紊、扎實推進。
2.嚴把設備安裝質量關。安裝人員要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為用戶安裝好設備,要特別注意天線牢固性和安全性,盡量做到防雷、防風和防雨。確保用戶高質量收聽收看好全部電視廣播節目。
3.嚴把信息錄入關。各村設備發放結束後,設備發放人員要及時把「保修單前三聯」報縣「村村通」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便及時錄入直播衛星用戶管理系統。信息錄入時,要做到錄入一戶審核一戶,確保准確無誤。
(七)嚴把檢查驗收關
「村村通」工程建設主要分為前期准備工作階段、公示及費用收取階段、安裝調試階段。包保責任人要及時深入鄉(鎮)、村檢查指導驗收各階段工程建設情況,每個階段必須經驗收合格後方能進行下一個階段工作。
五、工作流程及時間安排
(一)前期准備階段(3月1日-3月31日)
1.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建立縣、鄉(鎮)兩級「村村通」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任務,確定工作人員。
2.制定實施方案。結合實際,制定縣、各鄉(鎮)的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
3.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採用多種形式向項目規劃區的廣大群眾宣傳該工程建設的有關政策規定,讓該工程實施的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4.做好農戶安裝申報工作。組織農戶填報《「村村通」工程安裝申請表》,按照項目實施原則,嚴格確定實施對象。
5.報審《實施對象花名冊》。各鄉鎮將核實後的《實施對象花名冊》報送縣「村村通」領導小組審核。
6.公示實施對象名單。「村村通」領導小組審核同意《實施對象花名冊》後,由鄉(鎮)在村委會公開欄對實施對象名單進行張榜公示。
7.確定施工隊伍,做好技術培訓。
(二)安裝調試階段(2010年4月1日至9月20日)
1.做好費用收取、設備調運和發放工作。
2.做好入戶安裝工作。
3.做好信息錄入工作。
(三)全面檢查驗收階段(2010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1.對未完成建設任務的村組進行重點幫扶。
2.縣廣電網路公司組織力量全面自查,自查後報請領導小組驗收。
3.縣「村村通」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人員組成檢查驗收工作組,對完成工程建設進行全面驗收。
4.完成竣工報告,報請上級主管部門驗收。
六、獎懲
(一)縣政府將對在「村村通」工程建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依據主要包括:按時完成任務,工作進度快;實施對象時做到公平公正,公示及時,群眾認可;積極督促、協助網路公司做好施工組織管理,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
(二)對工作不負責任,影響工程進度和質量的責任單位和個人,將取消獎勵資格,並視其情節輕重對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
(三)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把工程實施情況作為對鄉(鎮)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的主要內容。
㈤ 組建農村無線網路
安裝無線區域網應該沒有人制止,但不見得誰都肯掏錢。首先你需要一根不少於4M帶寬的廣域網的網線,然後一台高可靠性的有線路由器,對應的連接若乾颱無線AP或無線路由器(大功率天線可拆卸的那種,每台價錢可能不少於300元)連上高架的定向天線,推薦大鍋蓋(單純鍋蓋的價錢應該不到100元,但你需要好幾個)這樣你就有了不少於3公里的信號范圍,然後在村莊散布大功率無線路由器,並按裝不少於9db的全向天線,當做網橋用就可以了。村民接收信號需要自購小型定向天線和帶sma接頭的無線網卡就可以自己上網了。當然你還要配備專人維護。
不算村民自購的,你可能需要花8000左右,主要是散布在村中的大功率無線路由器比較貴
㈥ 農村廣播網是怎樣建設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頒發《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其中第三十二條規定:從1956年開始,按著各地情況,分別在7年或者12年內,基本上普及農村廣播網。
中央廣播事業局確定了農村廣播網的建設: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因陋就簡,分期發展,逐步正規,先到村社,後到院戶。到1956年年底,農村有線廣播站發展到1458個,廣播喇叭50多萬只,覆蓋了全國的許多地區。全國農民聽到了廣播,聽到了黨和政府的聲音。
㈦ 農村廣播的發展歷程
農村廣播的歷史和現狀急需廣播再現當日輝煌
農村廣播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能夠傳播信息、輿 論監督、提供娛樂等。從建國到1957年開始,農村有線廣播的社會功能可以概括為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組織者。從50年代中期起到「文革」期間,農村有線廣播發揮的主要是政治功能、宣傳功能。「文革」結束至90年代初期,農村有線廣播的各項社會功能逐步恢復,政治意味消減,並突出了經濟建設功能。農村有線廣播緊扣農民的需求,精辦節目,因而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基本上發揮了傳播信息、宣傳整合、提供娛樂等多項功能,是建國以來農村有線廣播社會功能發揮最全面的一個時期。農村有線廣播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一直獨領風騷,是農民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在中國農村改革、包產到戶重組中起到了十分積極重要的作用,當時可村村通廣播,鄉鄉有放大站,並有專人負責維護。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和鄉鎮政府體制改革,農村廣播逐步走向了衰敗。90年代中期,農村廣播徹底癱瘓。90年代後期,隨著有線電視網路的興起,各地廣播電視部門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路,並迅速的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當地廣電部門工作重心都向有線電視轉移,對農村有線廣播的投入逐步減少,最終導致了全國只有極個別地區保留了農村廣播系統。
上世紀我國所建設的農村廣播網是採用定壓240V傳輸的定壓廣播系統,每個鄉鎮都建有放大站(後改為廣播電視站)。隨著廣播電視及有線電視事業20多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覆蓋面大、技術成熟的廣播電視網路。
現階段發展農村廣播,就是利用現有有線CATV網路電視系統中87~108MHZ這一廣播專用頻段,來傳輸農村廣播信號,傳輸網路不需要任何改造,無需二次投資。藉助有線電視HFC網路進行市、縣、鄉村的三級廣播信號傳輸,實現農村廣播、電視「兩網合一」。基於現有成熟的廣播電視網路作為信號傳輸載體,實現廣播電視雙入戶,這成為當今和今後一段時間傳遞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中國農村的重要地位急需農村廣播重新響起來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其中農村人口9.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0%,我國農村土地面積約佔全國領土總面積的60%,可見農村在中國版圖上的份量之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繫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繫到和諧社會的發展。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社會的全面和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廣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經濟學普遍認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出口衰退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就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在中國,強大的內需和廣大的市場恰恰來自於廣袤的農村和9億中國農民,農村經濟發展了,城鎮化進程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將推動投資和消費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和農民將成為保證中國甚至世界經濟發展的腹地。從人類歷史上看,中國農村的大發展也將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造城運動」和「致富運動」。
要創新農村建設,就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統籌規劃,配套建設,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開展村鎮基礎設施配套,讓久違了的農村廣播真真切切地響起來,使之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上一個新台階。這不僅是加快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迫切需要,也是確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客觀要求。
中國農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均消費水平持續增高,農村市場勢必會成為未來一個寵大的消費市場,農民消費也會成為一個寵大的消費群體,廣大農民急需科學技術、致富信息、文化娛樂、法律知識等,現在急需有一個專門「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話」的廣播,這對進一步落實黨的「三農」政策,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作為信息渠道來源之一的農村廣播,也隨之成為農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農村廣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國家廣電總局一度提出「廣播發展年」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積極開展「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農村調頻廣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實現城市與農村、廣播與電視「兩手抓,兩手硬」。大力發展農村廣播,使農村廣播的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真正使農村廣播的發展水平滿足農村的需求,使之符合廣播電視協調發展的要求。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和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民獲得了空前的生產自主權和生活自由度,農村基層組織影響和服務農民的手段、渠道卻越來越少。特別是行政村撤並後,村子大了,地域廣了,人口多了,事務雜了,要求高了,村民大會卻開不了,上門工作又不方便,這時農村廣播室成了基層組織管理事務,農民群眾了解村務的重要渠道,對發展農村民主政治、應對農村突發事件、促進農村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
5.12特大地震災害,廣播成為唯一的傳播渠道,災區的民眾時時聽到來自中央的聲音,來自各級政府的聲音,廣播保障了抗震救災中秩序的穩定,信息的凝聚,合力的形成,可以說大地震中的廣播信號就是永不間斷的生命線。
與此相似的還有2008年年初的雪災,也同樣也使 廣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廣播成了被困在高速路上的司機和深山裡的農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要是有個高音喇叭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了!這是重慶開縣井噴事故中一個從死神魔爪下逃出的農民發出的呼喊和嘆息。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發生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井噴事故,死亡234人,震驚中外。這是天災,也是人禍。說是人禍,是因為有很多人是在「事故發生後「而不知道」事故已經發生」而枉死的。《中國新聞周刊》的一段文字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據開縣官員稱.雖然當晚即組織幹部通知村民撤離,但因為沒有防毒面具,無法進入危險區域換家挨戶通知。當地農村已取消了高音喇叭,多數農家又沒有電話,無法及時得到通知。
農村廣播作為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肩負著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任,因此,農村廣播的存在很必要。目前,農村廣播在傳播實效性方面比電視傳播更快、更便捷,無論哪裡發生新聞事件,只需打電話到電台,馬上就能口播出來,也可以採用新聞記者現場播報的方式,這些優勢是目前有些電視台無可比擬的。農村廣播不但承擔社會宣傳的作用,同時,還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社會的主流媒體,肩負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
部分省市農村廣播電台和有線調頻廣播建設後效果良好
目前,全國已有浙江、山西、河南、安徽、陝西、山東、河北、甘肅等省相繼創辦了農村廣播電台,收到良好效果。農村廣播再次成為村民可以隨時隨地收聽信息的便捷型、性價比高的工具,農村廣播具有其他宣傳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維護農民權益的道路上,農村廣播是一道綠色的牆,帶給您最好的保障,在推進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農村廣播是一座七彩的橋,帶給您最新的思想,在加快農業發展的步伐中,農村廣播是一條金色的路,與您攜手奔向小康,山西農村廣播隆重開播以後如是說。
「親愛的村民們,中寨村廣播站開始廣播了:近幾天天氣晴好,大家要搶抓田間管理,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對秋熟作物要十黃九收……」早晨7時,雲南省西部龍陵縣碧寨鄉中寨村的廣播准時響起來,為村民送上「精神早餐」。村民們說:「以前村裡的廣播只是一些通知,現在的廣播節目有聽頭了,介紹的生產技術,致富信息聽得懂、用得上。」
2007—2008年,浙江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投資數億元搞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在原有的CATV網路基礎上增加調頻廣播,部分行政村都建有廣播室,80%的農戶能收聽到有線廣播,各村重要街道、大型活動場所、各企(事)業單位安裝街道喇叭數百隻,完成了項村、武陵、紅光等4個移民安置村的廣播室的建設,並力爭在2008年奧運會前,全鎮各行政村全部建有廣播室,廣播信號可以實行三級控制,充分發揮有線廣播的橋梁、喉舌作用,使其成為「和諧家園」建設最直接、最有效的宣傳載體。
浙江省泰順縣仕陽鎮全鎮46個自然村共安裝72個調頻廣播,全鎮廣播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其中溪東村就安裝了21個調頻廣播,實現了村村響廣播。
浙江省仕陽鎮在原有廣播村村響的基礎上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廣播進自然村和在行政村推行一村多調頻廣播的廣播村村響建設。仕陽各村,無論是村民經常集聚的村巷口,或是人口相對分散的農戶家庭,處處看到調頻廣播的「身影」。廣播安裝後收聽到的信息多了,村裡也熱鬧多了。許多村幹部表示,村裡安裝調頻廣播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惠,也給新農村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便利。廣播裝上後,無論村民走到那裡都可以聽見,有事情、有工作在廣播上通知大家就都聽到了,不用天天往農田裡找人,徹底改變了以往靠「兩條腿、一張嘴」的工作方式。以往仕陽鎮只有廣播站有一個調頻廣播,廣播覆蓋面太窄,工作緊急通知非常不便,特別是台風、火災等緊急情況發生時尤其不便。現在每村安裝了調頻廣播,廣播覆蓋面廣,收聽的人多了,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方便和服務群眾,而且還可以通過廣播及時向村民傳播信息,特別是對那些農戶分散,傳達上級精神以及緊急通知不順暢的村莊,在抗台、搶險、救災、消防、防火等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浙江婺城區箬陽鄉大應村是該區最南端的一個偏僻山村,到市區需要驅車2個半小時,全村300多人口,以生產毛竹和種植高山蔬菜為主業,人均收入較低。前幾年,由於信息不暢曾發生高山蔬菜無法銷售的情況,能通上有線廣播,了解山外情況,變得十分迫切。各鄉鎮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把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最終使該地農村廣播村村響起來。實現全覆蓋後,各鄉鎮領導不定期進入廣播站,通過廣播與農民朋友進行零距離交流和溝通,真正做到了農村廣播村村響,長期響,優質響。
農村廣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完善農村基礎建設,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設小康社會的節拍,農村廣播正邁開大步向千家萬戶走來。
㈧ 如何組建無線網路覆蓋整個農村
首先考慮吞吐量,有多少戶,多少人要上網,分配多少帶寬,然後考慮伺服器,再考慮選擇架設AP,無線接入點,這個根據需要,功率不等,距離也不等。其餘最先考慮的是經濟成本,你要花多少錢干這個事,干到什麼程度。
㈨ 農村無線廣播
農村無線廣播正在逐漸普及。
無線廣播是利用無線電波將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給廣大用戶的廣播方式。
無線廣播即是調頻廣播,調頻廣播是一種以無線發射的方式來傳輸廣播的設備。具有無需立桿架線,覆蓋范圍廣,無限擴容,安裝維護方便,投資省,音質優美清晰的特點。
中國於1959年開始進行調頻廣播實驗,並在1964年將調頻信號用於節目傳送。 1980年,調頻廣播作為大面積廣播覆蓋手段,為聽眾提供了一個新的接收頻段。1982年,中國又試驗成功並正式播出立體聲廣播。
電視廣播的圖像信號和伴音信號通常採用不同的調制方式,這是因為它們的頻帶寬度(簡稱帶寬)不同。圖像信號的帶寬達數兆赫(中國規定為6兆赫),為了不使調制後的信號頻帶過寬,圖像信號只能採用調幅方式( 用相同帶寬的信號分別進行調幅和調頻後,調頻波的帶寬比調幅波的寬得多 )。伴音信號的帶寬只有十幾千赫,故可採用調頻方式,以提高音質和抗干擾能力。為了在同一通道中同時傳送圖像和伴音信號而不互相干擾,調頻伴音信號和調幅圖像信號應該採用不同的載波頻率。中國規定,伴音載頻比圖像載頻高 6.5兆赫,每一個電視頻道的帶寬則為 8兆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