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網路信號手抄報

網路信號手抄報

發布時間:2022-04-12 15:53:20

『壹』 網路安全手抄報句子簡單

網路安全基礎知識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木馬:利用計算機程序漏洞侵入後竊取文件的程序被稱為木馬。它是一種具有隱藏性的、自發性的可被用來進行惡意行為的程序,多不會直接對電腦產生危害,而是以控制為主。防火牆(英文:firewall)是一項協助確保信息安全的設備,會依照特定的規則,允許或是限制傳輸的數據通過。防火牆可以是一台專屬的硬體也可以是架設在一般硬體上的一套軟體。後門:指房間的背後的可以自由出入的門,相對於明顯的前門。也可以指繞過軟體的安全性控制而從比較隱秘的通道獲取對程序或系統訪問權的方法。

入侵檢測(Intrusion Detection),顧名思義,就是對入侵行為的發覺。他通過對計算機網路或計算機系統中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並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網路或系統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被攻擊的跡象。

數據包監測:可以被認為是一根偷聽電話線在計算機網路中的等價物。當某人在「監聽」網路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閱讀和解釋網路上傳送的數據包。如果你需要在互聯網上通過計算機發送一封電子郵件或請求下載一個網頁,這些操作都會使數據通過你和數據目的地之間的許多計算機。這些傳輸信息時經過的計算機都能夠看到你發送的數據,而數據包監測工具就允許某人截獲數據並且查看它。

NIDS:是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System的縮寫,即網路入侵檢測系統,主要用於檢測Hacker或Cracker通過網路進行的入侵行為。NIDS的運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目標主機上運行以監測其本身的通信信息,另一種是在一台單獨的機器上運行以監測所有網路設備的通信信息,比如Hub、路由器

SYN是:TCP/IP建立連接時使用的握手信號。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建立正常的TCP網路連接時,客戶機首先發出一個SYN消息,伺服器使用SYN-ACK應答表示接收到了這個消息,最後客戶機再以ACK消息響應。這樣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才能建立起可靠的TCP連接,數據才可以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傳遞。

加密技術:是電子商務採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利用技術手段把重要的數據變為亂碼(加密)傳送,到達目的地後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還原(解密)。加密技術的應用是多方面的,但最為廣泛的還是在電子商務和VPN上的應用,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

『貳』 《走進信息世界》的手抄報!!!!!!

(一)關於信息的知識

1、什麼是信息

信息的定義

對於信息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論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於觀察事物的多維視野造成的。多維視野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橫向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不同學科有不同的信息定義,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可能出現差異很大的命題。在信息的定義這一問題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中所說的信息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數據、指令,後者多指消息、情報,但即便如此,同屬社會科學的消息、情報與信息也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的創始人香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信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信息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信息和統計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信息傳播。但這一定義指出了信息的一個價值——減少不確定性,這是信息的認知知識功能,即當一個信息為人們所感知和確認後,這一信息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知識,形成後的知識又可以作為信息來傳遞(冗餘信息);而尚未被認識的原始,則成為人們努力探討的對象,在尚未認識它們之前還不是知識(未知信息)。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對信息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所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一定義深入到了人與世界的交換關系,涉及交換內容,因此比前一個定義更適合用於研究探索人類的信息傳播。

這一定義的貢獻與缺陷都是明顯的。一方面,他確認了信息是人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橋梁,客觀世界作用於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都必須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腦是個信息處理中心,在不斷地接受、處理、儲存來自人體內部和外部的種種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造成客觀世界。但另一方面,這個定義將凡是我們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都稱為信息,我們知道世界由物質、能量和信息組成,三者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信息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同樣,信息可以轉化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信息是由事物發出的信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

我國國家標准GB4898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彙基本術語》中,關於「信息」的解釋是:「Information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減少。」

這個定義首先明確了信息的本質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體本身和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運動的物質,必然會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引起物質結構、數量等多方面的變化,事物的這些變化,便成為信息產生的物質基礎。因此,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發出的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

這個定義中首先彌補了資訊理論中對信息定義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類、非語義層的信息概念,把信息這一概念放到人類社會以及人類交往中考察,也糾正了控制論信息定義中對信息概念的泛化傾向,繼而明確指出信息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發出的消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是數據、消息中的意義。

同時,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的認知知識的功能,即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可以說,信息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信息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信息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鑒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存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是指數據與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數據與消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信息與訊息,從結構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確。

《辭海》: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心理學:信息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東西,它存在於自然界、印刷品、硬碟以及空氣之中。

描述定義:信息是用語言、文字、數字、符號、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傳遞的內容。

從測量角度: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轉換量和實際轉換量的綜合量度。

人腦的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視覺和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不是新冒出來的事物,本來就廣泛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陽東升西落帶來的信息確定時間的。南雁告春,是動物帶來了春天的信息;一葉知秋,是植物送來了秋天的信息。

學生坐在教室里學習,與親友、朋友們通信,看電影、電視,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們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確定的東西。因此,消息、新聞、報道、資料、情報都是一種信息。知識也是一種信息,是經過人們提煉、加工、系統化了的信息。

2、信息的特點

信息是活的,是在不斷擴充的。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牛頓那個時代,就會感到那時的信息少得可憐。也可以預計,再過30年、100年,信息會多得令人吃驚。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用得越多,用處也越大。

信息是可以壓縮與還原的。比如,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條簡明的定律;一大堆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這就是說,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集中、綜合和概括。同時,也能將壓縮了的信息展開。

信息是可以存貯的。信息有一定的載體,遠古時代人們只能用大腦來保存信息,後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來記存各種信息。人們把文字鐫刻在物質載體上,例如古巴比倫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紙,古代中國的青銅鼎、竹簡、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見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符號的方式記錄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過載體儲存和傳播。除此之外,信息還可以藉助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進行傳遞。今天,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自動裝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等號左側是原始信息,右側是加了工的信息。將英語譯成漢語,也是信息加工。英語是原料,漢語是成品;後者對中國人更有用。此外,像經營決策、情報檢索、資料分析、自動控制,甚至下棋、打撲克都是一種信息加工。

信息處理是指將信息縮小、放大、分類、編輯、分析、計算,加工成某種要求的數據形式,如繪制圖形、列印報表等。

過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腦來完成。在信息量小、變化緩慢的時代,大腦還能對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脹,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只依靠大腦進行信息加工已經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機械化自動化,就非用機器不行了。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就是用來進行信息加工的機器,它能夠以超凡的速度、驚人的記憶力,來完成大腦所無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以各種機器為基礎的工業,帶來了工業化的社會。信息加工的不斷發展,毫無疑問,將建立起以各種電腦為基礎的信息工業,將人類引入信息化的社會。

3、信息的傳輸

靜止的信息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只有當信息藉助與載體進行傳播的時候,才具有了實際意義。通過信息交流,人們能夠了解別人,認識世界,並傳達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廣泛傳播,賦予了人類區別於任何其他動物具有了發達的智慧,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

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盡管有這些媒介,文字出現前人類超越面對面傳播的能力還是極為有限。人類除了木頭、樹皮、獸皮或石頭上的那些圖畫以外幾乎沒有跨越時間的東西。視力、聽力和氣象條件限制了他們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如當時的人們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看到遠方的煙火信號。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訊、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科學家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收。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通過無線電波或通過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面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科學家在倫敦作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最具意義的是彩色電視的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日本也於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中國於1973年播放彩色電視節目。電視信號在地面傳送是用微波傳送的。

網路媒介

電腦作為網路媒介,一問世即倍受青睞,發展迅速,以致有人預言:以電腦為主體的電子報刊將取代普通報刊,新型網路媒介將取代大眾媒介。

網路媒介有三個顯著特點:(1)高度的綜合性。它將電腦、聲像、通信技術合為一體,是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放機、VCD機、電話機、游戲機、傳真機、列印機、電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綜合,同時又是書籍、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的優點大綜合。(2)充分的交互性。過去的人際傳播是「點對點」的「對話式」雙向傳播,大眾傳播是「點對面」的「獨白式」單向傳播,·網路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第三種傳播形式——電子「互動式」的網路傳播。這種傳播既綜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特點與優勢,又不是兩者簡單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互動式CD、互動式電視、電子信箱、電腦購物、電腦會診、電腦查詢、網路電話、網路討論、口聲郵遞、自學輔導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過網路媒介傳遞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紙張,不需要印刷、投遞,也不需要廣播電視節目發射時的昂貴而復雜的設備,它是將訊息撥號進網,在通訊線路上進行自由傳送,不分地區、不論國界,隨傳隨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錢省力。

網路媒介本來是科學家及大學之間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訊工具,今天正變成為像電台和電視台一樣的大眾傳播媒介。這種媒介「將把千百萬大腦產生的知識和信息創造性地聯系起來;人們將創造新的、不曾預料的概念和圖像,這些概念和圖像可以回答我們想知道的東西。」所以,盡管網路媒介的發展面臨「不安全、被盜看盜聽和篡改」三大威脅,出現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內容,但人類不會因噎廢食,也許網路媒介不久會成為一種既自由又守紀的新型媒介,並繼續與其它媒介共同成為有益無害的「社會公器」。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

將一個信息從倫敦送到紐約

信息傳輸的時期
傳輸方法
從發送到接收的時間間隔

1750年
帆船
6到9個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約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電報
數秒

1970年
第一個跨海直撥電話
即刻

1990年
電子計算機網路
即刻甚至更快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更新、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問世,世界上才形成龐大的郵政系統,信件報紙甚至包裹都可以通過火車、輪船、飛機運往世界各地。

但是,以往的改進只著眼於通信的方式,而電報、電話、廣播的出現,則使信息完全脫離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爾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和沃特林發明了電話。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發明了無線電廣播。這樣,信息變成電磁波發送出去,幾乎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收報機、電話機、收音機了解到消息的內容,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們仍然不滿足,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電線電纜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於是,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通信的容量是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就是說,兩億人可以同時通話而互不幹擾。激光通信被迅速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裏海底光纜已經鋪設完工。

1993年,美國人阿爾·貝爾又提議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把工廠、礦山、鐵路、學校、商店、銀行、圖書館、旅遊景點、文藝單位、研究部門、政府部門以及家庭的計算機聯網,讓人們可以隨時接受到任何地方傳播出的文字、聲音和圖像。這個提議受到各國的重視,信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僅僅過了幾年,信息網路就已經覆蓋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天涯若比鄰」已經不再是夢想。

『叄』 關於安全的手抄報怎麼

01
關於人身安全的手抄報。題目可以寫呵護生命,活著珍愛生命,用浪花把手抄報分成幾個不分,然後寫一下,小學生應該怎樣珍愛生命,例如拒絕毒品,拒絕陌生人的東西等。

02
交通安全的手抄報。題目可以寫交通安全報,畫上交通信號燈,樓梯,以及各種關於安全的標志,寫一下我們應該怎樣遵守交通規則。

03
校園安全的手抄報。大題目寫上校園安全,畫上國旗,並畫上一些我們青少年不應該做的危險動作,寫一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在校園里注意安全。

04
防溺水安全手抄報。題目寫珍惜生命,預防溺水,畫上孩子游泳的畫面,寫一下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預防溺水。

05
食品安全的手抄報。垃圾食品遍布的今天,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大題目寫上食品安全,下面畫上一些薯條,白菜,胡蘿卜,寫一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識別有危險的食物。

06
網路安全的手抄報。在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應該關注網路安全,著重從青少年怎樣防止網路詐騙方面寫。

『肆』 關於走進信息世界的手抄報資料

信息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信息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信息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鑒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存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是指數據與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數據與消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信息與訊息,從結構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確。

《辭海》: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心理學:信息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東西,它存在於自然界、印刷品、硬碟以及空氣之中。

描述定義:信息是用語言、文字、數字、符號、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傳遞的內容。

2、信息的特點

信息是可以壓縮與還原的。比如,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條簡明的定律;一大堆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這就是說,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集中、綜合和概括。同時,也能將壓縮了的信息展開。

信息是可以存貯的。信息有一定的載體,遠古時代人們只能用大腦來保存信息,後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來記存各種信息。人們把文字鐫刻在物質載體上,例如古巴比倫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紙,古代中國的青銅鼎、竹簡、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見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符號的方式記錄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過載體儲存和傳播。除此之外,信息還可以藉助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進行傳遞。今天,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自動裝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等號左側是原始信息,右側是加了工的信息。將英語譯成漢語,也是信息加工。英語是原料,漢語是成品;後者對中國人更有用。此外,像經營決策、情報檢索、資料分析、自動控制,甚至下棋、打撲克都是一種信息加工。
信息處理是指將信息縮小、放大、分類、編輯、分析、計算,加工成某種要求的數據形式,如繪制圖形、列印報表等。

過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腦來完成。在信息量小、變化緩慢的時代,大腦還能對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脹,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只依靠大腦進行信息加工已經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機械化自動化,就非用機器不行了。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就是用來進行信息加工的機器,它能夠以超凡的速度、驚人的記憶力,來完成大腦所無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以各種機器為基礎的工業,帶來了工業化的社會。信息加工的不斷發展,毫無疑問,將建立起以各種電腦為基礎的信息工業,將人類引入信息化的社會。

3、信息的傳輸

靜止的信息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只有當信息藉助與載體進行傳播的時候,才具有了實際意義。通過信息交流,人們能夠了解別人,認識世界,並傳達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廣泛傳播,賦予了人類區別於任何其他動物具有了發達的智慧,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

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盡管有這些媒介,文字出現前人類超越面對面傳播的能力還是極為有限。人類除了木頭、樹皮、獸皮或石頭上的那些圖畫以外幾乎沒有跨越時間的東西。視力、聽力和氣象條件限制了他們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如當時的人們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看到遠方的煙火信號。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訊、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科學家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收。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通過無線電波或通過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面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科學家在倫敦作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最具意義的是彩色電視的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日本也於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中國於1973年播放彩色電視節目。電視信號在地面傳送是用微波傳送的。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

將一個信息從倫敦送到紐約

信息傳輸的時期
傳輸方法
從發送到接收的時間間隔

1750年
帆船
6到9個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約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電報
數秒

1970年
第一個跨海直撥電話
即刻

1990年
電子計算機網路
即刻甚至更快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更新、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問世,世界上才形成龐大的郵政系統,信件報紙甚至包裹都可以通過火車、輪船、飛機運往世界各地。但是,以往的改進只著眼於通信的方式,而電報、電話、廣播的出現,則使信息完全脫離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爾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和沃特林發明了電話。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發明了無線電廣播。這樣,信息變成電磁波發送出去,幾乎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收報機、電話機、收音機了解到消息的內容,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們仍然不滿足,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電線電纜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於是,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通信的容量是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就是說,兩億人可以同時通話而互不幹擾。激光通信被迅速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裏海底光纜已經鋪設完工。

1993年,美國人阿爾·貝爾又提議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把工廠、礦山、鐵路、學校、商店、銀行、圖書館、旅遊景點、文藝單位、研究部門、政府部門以及家庭的計算機聯網,讓人們可以隨時接受到任何地方傳播出的文字、聲音和圖像。這個提議受到各國的重視,信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僅僅過了幾年,信息網路就已經覆蓋了許多國家和地區。

『伍』 網路安全手抄報的內容

2.1.物理安全分析網路的物理安全是整個網路系統安全的前提。在校園網工程建設中,由於網路系統屬於弱電工程,耐壓值很低。因此,在網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必須優先考慮保護人和網路設備不受電、火災和雷擊的侵害;考慮布線系統與照明電線、動力電線、通信線路、暖氣管道及冷熱空氣管道之間的距離;考慮布線系統和絕緣線、裸體線以及接地與焊接的安全;必須建設防雷系統,防雷系統不僅考慮建築物防雷,還必須考慮計算機及其他弱電耐壓設備的防雷。總體來說物理安全的風險主要有,地震、水災、火災等環境事故;電源故障;人為操作失誤或錯誤;設備被盜、被毀;電磁干擾;線路截獲;高可用性的硬體;雙機多冗餘的設計;機房環境及報警系統、安全意識等,因此要盡量避免網路的物理安全風險。2.2.網路結構的安全分析網路拓撲結構設計也直接影響到網路系統的安全性。假如在外部和內部網路進行通信時,內部網路的機器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同時也影響在同一網路上的許多其他系統。透過網路傳播,還會影響到連上Internet/Intrant的其他的網路;影響所及,還可能涉及法律、金融等安全敏感領域。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有必要將公開伺服器(WEB、DNS、EMAIL等)和外網及內部其它業務網路進行必要的隔離,避免網路結構信息外泄;同時還要對外網的服務請求加以過濾,只允許正常通信的數據包到達相應主機,其它的請求服務在到達主機之前就應該遭到拒絕。2.3.系統的安全分析所謂系統的安全是指整個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硬體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目前恐怕沒有絕對安全的操作系統可以選擇,無論是Microsfot 的Windows NT或者其它任何商用UNIX操作系統,其開發廠商必然有其Back-Door。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沒有完全安全的操作系統。不同的用戶應從不同的方面對其網路作詳盡的分析,選擇安全性盡可能高的操作系統。因此不但要選用盡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統和硬體平台,並對操作系統進行安全配置。而且,必須加強登錄過程的認證(特別是在到達伺服器主機之前的認證),確保用戶的合法性;其次應該嚴格限制登錄者的操作許可權,將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2.4.應用系統的安全分析應用系統的安全跟具體的應用有關,它涉及面廣。應用系統的安全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應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應用系統的安全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應用的安全涉及方面很多,以目前Internet上應用最為廣泛的E-mail系統來說,其解決方案有sendmail、Netscape Messaging Server、Software.Com Post.Office、Lotus Notes、Exchange Server、SUN CIMS等不下二十多種。其安全手段涉及LDAP、DES、RSA等各種方式。應用系統是不斷發展且應用類型是不斷增加的。在應用系統的安全性上,主要考慮盡可能建立安全的系統平台,而且通過專業的安全工具不斷發現漏洞,修補漏洞,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應用的安全性涉及到信息、數據的安全性。信息的安全性涉及到機密信息泄露、未經授權的訪問、 破壞信息完整性、假冒、破壞系統的可用性等。在某些網路系統中,涉及到很多機密信息,如果一些重要信息遭到竊取或破壞,它的經濟、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因此,對用戶使用計算機必須進行身份認證,對於重要信息的通訊必須授權,傳輸必須加密。採用多層次的訪問控制與許可權控制手段,實現對數據的安全保護;採用加密技術,保證網上傳輸的信息(包括管理員口令與帳戶、上傳信息等)的機密性與完整性。2.5.管理的安全風險分析管理是網路中安全最最重要的部分。責權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風險。當網路出現攻擊行為或網路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脅時(如內部人員的違規操作等),無法進行實時的檢測、監控、報告與預警。同時,當事故發生後,也無法提供黑客攻擊行為的追蹤線索及破案依據,即缺乏對網路的可控性與可審查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站點的訪問活動進行多層次的記錄,及時發現非法入侵行為。建立全新網路安全機制,必須深刻理解網路並能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因此,最可行的做法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嚴格管理相結合。保障網路的安全運行,使其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擴充性和易管理性的信息網路便成為了首要任務。一旦上述的安全隱患成為事實,所造成的對整個網路的損失都是難以估計的。因此,網路的安全建設是校園網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陸』 信息傳遞手抄報

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柒』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的手抄報圖片..

符合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回答者:qizijian - 助理 二級 5-4 21:22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ab6397518 - 試用期 一級 5-5 13:56

原始人類是通過心靈感應傳遞信息;現代人通過信件.傳真.無線電話傳遞.或許也有人幸運還保留有心靈感應這一稀有的原始功能.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捌』 關於網路新知識的手抄報小短文別太多了!

感受自然,停下你的腳步靜靜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關注這周而復始的四季,春天的訊息跳動著,所有的眼睛都注滿了渴望。天空是潔凈的,當呼嘯的鴿群劃過之後,瞬間凝固了蔚藍。南風里有青草的香味。黑黝黝的灌木叢里冒出一層暗綠的芽胞,橫豎都成行,像一封信,密密麻麻的「字」寫在灌木的手心裡。春天與人間的通信,字跡是綠色的。在柳樹那裡,枝條邊寫邊蘸浮露裊然的池水,不然字跡綠的不深。
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賦予生命,春天的腳步悄然來臨,小河之水,悠閑的魚兒貪愛,喜鵲站在電線上。聽那雲雀被俏麗的夕陽感染,嘰喳成一曲悅耳的歌,聽那麻雀的吟誦,啁啾成一首纏綿的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鴨子得意洋洋的翹起自己的尾巴上的黃羽毛,激起湖上的圈圈漣漪。魚兒們也收到了信號-春在空中盪漾。
和春天相約,必須走出家門,感受大自然,去張開雙臂,擁抱春天,和春天說一聲:「你好,春天。」小草看到花朵爭奇斗艷的盛開,而自己是滿身暗淡的綠。不好意思探出頭來。可又是打探敵情,只好換上了綠旗袍,站在山坡上一碧千里,我忽然有種居高臨下的感受。和春天相約,痛苦煩惱隨之拋到了九霄雲外,連踏青的人也異口同聲地說:「春天美好,春天美好。」
自然像一條絢麗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濃香的咖啡,自然像一曲悠揚婉轉的歌曲,生活就是蔚藍浩瀚的大海。看看大自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給生活增添了情趣。

『玖』 手機的危害手抄報內容

查看大圖

①手機作為高科技產物,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生活上的方便,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與家長聯系,也可以向老師匯報學習等。
②與以前同學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誼;與現在同學多交流,可以增進友誼,遇到疑難問題時,可以用手機進行討論。
③一些手機的拍攝功能,可以隨時拍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④裡面的鬧鍾裝置,可以隨時使用.
⑤通話記錄功能,手機不像家裡的電話一樣不在家的時候別人打電話來不知道,在手機里是有記錄的。方便查閱。
⑥手機的本身小兒玲瓏,占很小的面積可以隨身攜帶。
⑦當學生外出遊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險時可以及時向家長,老師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①簡訊聊天,影響休息,貽誤學業。多數家長反映,孩子用手機談論學習的內容少,用於同學之間聯系或發簡訊的多。調查的兩個班中,甲班成績明顯高於乙班,說明手機必會給學業造成大的影響。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靈。據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學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學生發送接受的手機簡訊息中,70%是與正常學習和生活無關的信息,10%以上是黃色簡訊息,部分學生甚至把相互轉發「黃段子」當作時尚。
③助長學生攀比成風。每到課余時間或放學以後,一些學生就會圍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園里的手機越來越多,檔次也越來越高,對那些沒有手機的學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風的影響下,有些學生開始盲目追逐,因為手機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異,學生會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這樣會讓學生把父母當成靠山,不思進取。
④額外增加父母負擔。在學校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學生購買手機的資金全部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父母,另外,還有每月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話費也需要家長掏腰包。以一年計算,家長花在孩子手機上的費用至少要500元。對於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給孩子買手機等於是給家長增添了新的負擔。
⑤手機為考試作弊提供了條件。本校高2007屆學生中就曾發生利用手機作弊而被懲罰。用手機舞弊是公開的秘密了,而且一條信息可以發給好幾個同學,作弊的范圍很廣。
⑥影響校園治安。手機是貴重物品,若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會發生偷盜現象。據反映,我校有個別班級出現錢、錢包被盜,手機若不隨身攜帶,也會被盜。在一些發達國家,學校的管理者比我們更早地遇到了這一問題,手機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也更為突出,已經引發了中學生的犯罪,有手機的中學生也成為一些犯罪分子欺騙和搶劫的對象。
⑦使用手機會妨礙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上課時有的同學手機未關機,突然來電話,影響全體同學聽課。會給整個教室帶來不愉快的情緒。本人初三月考時曾因為前座突然來電話而受影響。
⑧手機對人有輻射。許多廣告只說手機有多少多少先進功能,卻從未提對人體傷害。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階段,如果因為手機而對身體傷害,豈不追悔莫及。

閱讀全文

與網路信號手抄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安全宣傳突出主題注重實效 瀏覽:594
網路下載資源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1
手機網路變成3g回不了4g 瀏覽:48
wifi掉了跟網路有關系嗎 瀏覽:805
無線路網路為什麼可以微信聊天 瀏覽:934
網路連接方式被改為 瀏覽:932
網路用的盒子哪個功能效果好 瀏覽:167
多少兆的寬頻能用無線網路電視 瀏覽:943
華為手機為何己連接沒網路 瀏覽:12
一百米路由器有網路嗎 瀏覽:37
關掉了路由器還有網路 瀏覽:147
移動寬頻光纖網路連接路由器 瀏覽:625
路由器接iptv每個房間都有網路 瀏覽:883
迅捷路由器怎樣設置接入網路 瀏覽:131
網路電話通信系統如何算線纜的量 瀏覽:789
網路作家的低保是多少 瀏覽:452
60m的網路上傳速度怎麼計算的 瀏覽:985
w7網路dns異常怎麼辦 瀏覽:119
如何改變網路通信 瀏覽:231
茂名移動網路電話怎麼辦 瀏覽:41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