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阻礙人類登陸火星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頭號難題是國會和總統,從阿波羅時代甚至更早美俄就有各種載人火星任務方案了。很多技術問題有錢就可以繞過,例如液氧、液氫、液態甲烷在太空長期低溫儲存問題可以改用常溫儲存的自燃推進劑(毒發)甚至固體燃料火箭來解決,只不過比沖低。火箭載荷不夠在太空組裝堆砌,可以建空間站作為物流中心、匯合點,利用空間站的長桁架掛著固定發射上天的飛船組件而不是放任亂飄、用長機械臂協助組裝而不是自主對接組裝。然後就像坎星玩家那樣喜聞樂見堆罐子了,25噸LEO載荷的火箭就能慢慢發。
途中的補給問題消耗最大的是水,不過水循環處理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氧氣的話國際空間站也成功種菜種小麥過還有藻類生物反應器(可以養小球藻之類的)等,能減緩氧和食物消耗。其他補給多帶就是了,包括容易出故障的耗材(從高級過濾網、半透膜到機器零備件等)、各種葯物等,活性炭的重新活化復原也不難用蒸汽處理就行。
為了防設備故障可以多備份,還有兩艘以上飛船一起出發可以互相照應、團隊里加專業技師、飛船上裝迷你機床、3D列印機、迷你熔爐(空間站上成功搞過冶金實驗)等製造零備件。
微重力導致的健康和生活不便問題也好辦,兩艘飛船進入霍曼轉移軌道後互相靠近用繩索連接然後像流星錘一樣旋轉就行,你想要多大都行反正繩索可以加長到好幾百米來大旋轉半徑避免轉速高而暈眩,抵達火星准備減速時停止旋轉再分開。
輻射防護問題有錢就好堆防護了,可以拿備用補給和送到火星地表的貨物兼顧額外屏蔽,NASA也在研究給宇航員穿防輻射馬甲,就像醫院放射科穿的鉛防護服一樣、飛船設立太陽風暴避難所等等。著陸問題的話有錢就能盡可能的用火箭發動機暴力減速 ,毒發、固體火箭都行,起飛也是。盡情浪。
火星地表居住的防護問題也好辦,不用找熔岩管鑽地洞。帶上遙控電動挖掘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給組合對接後的居住艙上堆土或者壘沙袋就行堆個兩米厚,就像建造野戰工事掩體一樣。外部施工還可以帶輪式機器人,上半身類似人類,通過VR和動作捕捉服來遙控。這些機械可以自帶RTG(核電池,反正有錢)就不需要充電、夜晚照樣能工作。
電力問題光伏發電+大容量電池組+迷你核反應堆,蒙塵問題可以給光伏板裝上類似汽車雨刷的除塵刷就行。食物問題前面也提過了,水栽種菜種小麥、生物反應器養小球藻。廢物處理問題也有很多成熟解決方案,從生物處理堆肥到超臨界二氧化碳、濕法氧化等。其他沙塵危害可以開發火星優化型真空吸塵器,絕對有商家願意倒貼錢研製競標、免費送,畢竟那是很好的廣告,在出艙活動回來後用高科技吸塵器把宇航員和艙門密封圈等都吸干凈還能清理其他設備。
至於火星地表的低重力,每人每天強制一定鍛煉量就行 ,同時多帶相關營養補充劑、葯物。還有配備專門醫生搞個小醫院服務火星科考基地確保人命安全。火星救援那種窘境是不可能存在的。火星氣壓低風沒那麼猛,加上基地完善多插幾個艙、多幾輛火星車、多幾個專業人員(特別是會修設備和人體的)、多幾部遠程通信設備、多運物資儲備等等,所以別怕放心的科考吧,火星的科考價值絕對比南極高無數倍。
火星的低溫,因為火星大氣稀薄氣壓為地球的0.7%左右,熱對流傳熱低得多。所以實際上火星的保溫隔熱需求比南極低得多,甚至不會比西伯利亞高。
不過問題來了,離家遠、任務時間長情緒可能不穩定例如擔心被綠啥的,那讓配偶一起去吧,經過訓練包括職業培訓後一起去火星基地,可以負責種菜、下廚、內務啥的科考站日常運作,讓隊員可以專心科考和搞基地建設。隨著基地的壯大人員的增長、不停的運來更多新設備,慢慢的從科考站變成小城鎮,設立政府、警察局、開礦、建廠等開始開發定居火星了,畢竟人多了雜了管理和服務、產業也要跟上。最終成為人類開發火星的橋頭堡,以此為依託擴張,像藤一樣蔓延。
為了更好的籌集資金提供使用率,火星科考站可以國際合作+商業化像國際空間站一樣。有實力的國家可有自己的居住艙、實驗室等模塊,共享科考站、火星鎮的服務。還有可以引入商業化給企業在火星做實驗、打廣告,負擔不起居住艙實驗室的國家和企業可以租借買實驗服務。
南極麥克默多科考站居民超過1000人
只要錢給夠(阿波羅那種重視程度),10年內在火星建個科考站沒太大問題。問題是錢不夠,於是得降低去的成本,就像90年代的大哥大手機幾萬一部是土豪的身份象徵,大眾消費不起,技術成熟了手機又強又便宜大眾才用得起才能普及。能用錢解決的只能叫問題不能叫難題,像是決賽里如何讓英國隊戰勝中國隊才是真正的難題,用錢解決不了。
② 有關火星基地的資料
怎麼你們地球人總想打我們火星的主意,不跟你們玩了,bye-bye
———此信息,以100倍光速的速度,向地球發送成功———
③ 宇宙中通訊是一大難題,如何解決
宇宙的尺度和地球截然不同,在地球通信,利用無線電信號就已經足夠,即使跨越半個地球,也可以通過信號基站或衛星實現快速通信。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光學信號通信開始逐漸普及,利用光學信號進行信號傳遞,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和通信質量,很多家庭都能看到的光纖、各國開始發射的激光衛星,都是利用光學信號進行信息傳遞。
進入到宇宙中,人類依舊只有兩種通信方式——無線電信號和光學信號。然而這兩種信號的傳遞速度最快只能到達光速,如果進行火星通信,那麼就會出現20分鍾左右的延遲,與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球通信,就需要等待幾百萬年,在宇宙尺度下,無線電信號和光學信號都很難做到實時通信。
迄今為止,人類只了解無線信號和光學信號,也只從宇宙中接收無線信號和光學信號。
或許正是因為人類不了解宇宙真正的通信方式,因此無法接收到外星生命的信號,人類的孤獨,其實正是因為科技不夠發達而導致的結果。
無線信號和光學信號都不適合在宇宙中遠距離傳輸,未來科學家發現宇宙真正的交流方式時,或許就會發現,宇宙中充滿了無數的信息,整個宇宙其實生機勃勃~
④ 有關火星的電影,開始是火星基地受到不明生物的襲擊啟動了自我封閉模式,然後地球有人去調查
毀滅戰士
http://ke..com/view/96140.htm#sub5092471
版本一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公元2145年,地點是在火星一處荒涼偏遠地方的科學探測站。火星艦隊總部接到從該地區傳來的微弱求救信號,而在那裡科學探測站正在進行著遺傳密碼破解的重要實驗,一旦該地區失去控制,無疑將會造成整個人類的一場大劫難。
聯合航空公司請求美國政府派出一隻部隊到達火星基地回收研究成果和消滅未知的敵人。最終選定了由勇猛中士沙加(巨石強森 飾)率領的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快速反應小組(Rapid Response Tactical Squad,簡稱RRTS)前往該地營救,該小組包括綽號分別為「 山羊 」· 「小鬼」 · 「死神」 · 「破壞王」 · 「麥克 」·「 波特曼」 · 「公爵 」的特種隊員。到達地球分部之後地球分部主管設定任務為標準的6小時封閉狀態,如果6小時之內他們完不成任務名為「方舟」的時空隧道將自動打開,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航程將縮短為幾秒鍾,到了那個時候變異生物將佔領地球分部,之後毀滅地球。[1]
當RRTS到達火星基地時,這里還有幾十名倖存者,但是研究火星生物的部門已被系統自動封閉,為了取回研究成果消滅敵人還有聯合航空公司答應付給隊員們的的賞金,隊長沙加只好率領隊員進入已經變成人間地獄的火星生物部門。大量來歷不明的可怕生物來襲,將這里的其他人類全部殺光,之後倖存者被緊急通過「方舟」送回地球。RRTS惟一可以做的是把通往地球的通道用免疫隔離系統封鎖,再背水一戰,用盡身上每一件終極武器,將這班魔怪一一殲滅
版本二
2145年,在遙遠的火星基地上,一群瘋狂科學家進駐了基地,在那裡開始進行秘密實驗,打算發掘人類的心靈感應能力,以此製造一場新技術革命。就在實驗臨近結束即將大功告成的一刻,實驗室突發意外,所有試驗項目被迫取消,在實驗室與地面失去聯系的前一刻,他們發出了求救信號。
很快,在空中巡邏的星際特別行動小組接到火星實驗室發來的最後求救信號,得知那裡受到了不明生物的襲擊。特別行動隊隊長瑞博爾(卡爾·厄本飾)、士官長薩吉(「岩石」 約翰遜飾)帶著六名隊員迅速登陸以救援基地內的倖存者,可當他們進入基地時,發現實驗室不僅一片狼藉,而且實驗室里滿是怪物。更可怕的是,這些行為怪異的生物並非來自外星,而是受到某種未知病毒感染後的人類!面對隨時可能被感染的危險,薩吉必須和他的隊員們利用手中的每一件武器,深入到實驗室中心,找出真相,完成他們的使命:沒有被感染的生物能從這兒走出一步!
⑤ 中國進行的火星探測都計劃了什麼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是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計劃,中國國家航天局會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共同探索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但該計劃的主要問題還有很多。首先要解決運載火箭的難題,要讓探測器脫離地球引力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這樣才能確保探測器不奔向其他天體”,焦維新指出,而中國運載“嫦娥”的火箭的速度只有10.9公里/秒。在茫茫太空,信號十分微弱,需要建立深空探測網,但中國還沒有建立起像美國那樣覆蓋全球的深空探測網。所以,現在計劃的火星任務還是困難重重。
⑥ 人類移民火星以後如何與地球保持通訊
目前實現遠距離通訊(月球還不算遠,一秒延遲就到了,空間站和飛船等就更近了)通常就是用大型天線,大功率發射信號出去實現控制。
不過對於火星,和地球之間有幾十秒延遲吧??這樣視頻和語音幾乎很難實現,延遲那麼長,現在打電話延遲幾秒的話,估計N多人都很難受
所以延遲那麼長,感覺好象你說一段,他看完了再回一段,類似郵件的方法還比較恰當。
這個延遲,就是電磁波的傳輸,需要時間,這個目前認為最快的東西,他都需要那麼長時間,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除非發現其他更快的東西能傳遞信息才成。
現在比如火星上的探測器,除了說地球和火星的軌道假設能夠正常傳遞信號時,也需要大概幾十秒到幾分鍾後才能收到信號,
⑦ 關於火星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總結
作為職場新人,第一次接觸到這樣專業的設計大團隊還是蠻興奮和緊張的,團隊的設計氛圍很好,師兄師姐們也都很熱情。團隊里有很多大牛,我們UED有一個平台可以看到大家上傳的項目作品,同時也經常會有分享活動,可以學習他們的經驗。總之接觸這樣的團隊讓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接下來整理一下我在公司里實習幾個月的一些收獲總結,跟大家共同學習進步。拿到項目先思考清楚了再動手記得一開始接手第一個項目的時候,經常會犯這個錯誤——拿到需求就馬上在電腦上畫界面,這樣一方面會導致缺乏前期分析而思考不夠全面,方案產出少且創新性不足;另一方面則是過早陷入細節,進度緩慢。而在後來參加一次虛擬項目時,和一堆開發同學(也都是實習生)討論方案,發現很多人常陷入技術實現的細節中去,這時我懂得了試著把大家討論的重點往方案的大框架方向帶一帶,以提高會議的效率。所以,思考清楚再做,不要過早陷入細節。目標。目標。用戶的目標是什麼。做項目的時候,我常會糾結於當前的方案是否足夠完美,總是感覺還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又實在沒能想出來更好的它們,這樣子糾結著很久,結果啥也沒干成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⑧ 美國為什麼會實施火星基地計劃
1989年7月20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美國要在月球上建設基地,著手實施向火星制訂載人飛行的計劃,這意味著外星人很可能在火星上也設立飛碟基地。
在火星周圍經常有飛碟出沒,這已不是什麼秘密,這是否可以證明,飛臨地球的飛碟有的就直接來自火星呢?至少,外星人把火星作為他們的星際考察中的基地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從目前所知的情況來看,金星地表的自然環境比火星還糟得多。它的表面溫度高達500攝氏度,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達90%以上,那裡的熱風暴比地球上的12級強台風還猛烈許多倍。它被濃厚的雲層包裹著。
因此,1960年至1981年,美國、蘇聯先後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但仍然不能揭開它的真面目。
1989年1月,蘇聯發射的一個探測器終於穿過了金星表面濃厚的大氣層,通過對其發回照片的科學分析,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金星地表分布著20000座城市的遺跡。
在金星的城市廢墟下面是否真的還有活著的金星人,誰都很難否定這種說法,因而外星人把金星作為飛碟基地,那更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⑨ 求生之路阿爾法火星基地
毫不留情
map l4d_hospital01_apartment(1.公寓)
map l4d_hospital02_subway (2:地鐵)
map l4d_hospital03_sewers(3:下水道)
map l4d_hospital04_interior(4:醫院)
map l4d_hospital05_rooftop(5:屋頂終局)
死亡喪鍾
map l4d_smalltown01_caves(1:收費公路)
map l4d_smalltown02_drainage (2:水溝)
map l4d_smalltown03_ranchhouse(3:教堂)
map l4d_smalltown04_mainstreet (4:小鎮)
map l4d_smalltown05_houseboat(5:船庫終局)
靜寂時分
map l4d_airport01_greenhouse (1:花房)
map l4d_airport02_offices(2:起重機)
map l4d_airport03_garage(3:建築工地)
map l4d_airport04_terminal (4:終點)
map l4d_airport05_runway(5:跑道終局)
血腥收獲
map l4d_farm01_hilltop(1:森林)
map l4d_farm02_traintunnel(2:隧道)
map l4d_farm03_bridge(3:橋)
map l4d_farm04_barn (4:火車站)
map l4d_farm05_cornfield(5:農舍終局)
⑩ 趙立堅提到520說祝融號帶著愛繼續前行,你對於祝融號有何期待
趙立堅提到520說祝融號帶著愛繼續前行,你對於祝融號有何期待?火星是我們中國一個既定目標,未來很可能會在火星建立基地,所以說現在祝融號,確實讓我們有很多期待,下面給大傢具體說明一下,朋友們以參考:
第三,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期待,祝融號能夠在火星上,有全新發現,從而為中國在火星上,建立基地創造有利條件:
火星研究最重要一點就是能夠在火星上建立基地,這樣就能夠為人類未來天王火星打下堅實基礎。祝融這次能夠登陸火星成功,是一個非常大的喜事,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期待祝融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火星數據,為中國建立火星基地打下基礎。科學數據越多,那麼未來建立火星基地就有了更多科學依據,這樣就會加速中國在火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中國人如果能夠第一時間在火星建立基地,浙江創造中國歷史,也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