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可笑的2012!
2012并不可笑,是有依据的。不过我认为是假的。
此为蓝童预言的翻译:
(1)2010年3月份到5月份,全球爆发新一轮H1N1变种,当秘密死亡人数较多时候,各国才正式由媒体确认,为的是之前不造成社会恐慌。到5月份结束,全球将有至少3万人死于H1N1,其中美国及加拿大最严重,其次为中国。
(2)2010年3月份—9月份,中国大概四分之一地区将会持续半年干旱,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6月份最严重将会出现在云南省,半年的旱灾会导致中国1万左右的人死亡。
(3)2010年5月份,全球冰山会有相继消融,结果将导致包括南美洲、亚洲一些地区海平面升高,日本、上海会首当其冲。
(4)2010年6月,卡特拉火山会继艾雅法拉火山后大规模喷发,以此引发的洪水将会使3万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扬起的火山灰影响冰岛乃至整个大西洋沿岸城市,1年后,将会有2万人陆续死于呼吸疾病。
(5)2010年9月至10月,全球多个地区持续高温,其中记录到非洲最高气温点42.6度,上海41.2度,超历史水平。
(6)2010年末,全球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社会舆论原因为诺亚方舟的建造。传言真正的建造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俄罗斯。但中国除了上海外,也纷纷在各地秘密建立庇护所,其中拉萨将会有大量飞机进出,社会舆论将方舟的建造地又转向拉萨。
(7)2011年2月,全球二十国峰会举行,商量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将有至少200名超级富豪参与,峰会举行地在美国旧金山。最后达成协议为一方面政府下调银行利率,另一方面将保证诺言方舟的建造,结果将会使得俄罗斯、美国、中国、等国在今之后逐渐占据金融主导地位,而加拿大、日本等国逐渐沦为发展中国家。
(8)2011年3月,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震级为9.2级,死亡人数飙升到18万人,相隔不到半个月,唐山再次地震,震级为8.7级,死亡人数为11万人,专家称全球将进入地壳活跃时期。
(9)2011年5月后,各国地区相继出现大大小小地震和火山喷发,其中日本富士山将于8月份发生大火山喷发,熔岩将淹没大阪半个城市,造成至少16万人死亡和失踪。
(10)2011年9月份,地理专家称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太阳粒子暴更于11月份侵入地球磁场层,其间各国多次发生飞机坠毁事件和水下潜艇对撞事件。
(11)2011年12月,将出现全球最着名的外星人事件,ß1星的编队到达美国51区,讨论全球灾难应对事件,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等秘密出席会议,事后联合国要求美国公布谈判视频。
(12)2012年2月,国际天文台专家发现一颗离地球3亿光年的小行星正侵入太阳系,体积为地球的三分之一,预测11月至12月其间将撞击地球,全球专家讨论应对策略。
(13)2012年3月,菲律宾发生超级大地震,震级记录为9.8级,包括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将受牵连,连同激起的海啸造成50万人死亡,100万人无家可归。
(14)2012年4月,联合国正式宣布全球进入灾难时期,5月地理专家发现地球磁场发生完全两极交换,多地区发生时空交错现象,一些未来人出现,告诉现代人2012年12月22日凌晨地球发生大灾难,他自己则为届时的幸存者,来自2025年后。
(15)2012年6月,百慕大三角、麦田怪圈查明,百慕大三角等类似事件乃地球局部零磁场发生时空转移的结果,麦田怪圈为外星人的杰作,包括屠牛事件也为外星人借此研究人类基因的结果。
(16)2012年7月,联合国宣布诺亚方舟建造成功,俄罗斯有3台,中国有2台,每台可容纳100万人,可抵挡海啸、地震、火山熔岩的攻击,7月底,美国51区借助外星人力量建成3艘宇宙超级飞船,每艘可容纳60万人,据称届时人类可以飞达太阳系任何一个星球生存。
(17)2012年8月,联合国正式宣布末日将于未来5个月内来临,开始选取特定人员搭乘诺亚方舟和超级飞船,其中国家首脑、国家各方面最优秀专家人才以及深蓝血统人员将在选取范围内,另外公开船票发售,诺亚方舟门票为20亿欧元,超级飞船门(18)2012年9月,天文学家预计小行星将于3个月后撞击地球,预测将会撞击大西洋,激起的海啸会波及半个地球,届时这半个地球无人能幸免。
(19)2012年9月底,美国芝加哥发生10.5级大地震,造成美国100万人死亡,地震波及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加拿大30万人死亡,墨西哥17万人死亡,加勒比海海啸造成领近国家古巴、阿拉斯加死伤无数。
(20)2012年10月,太阳风暴再次肆虐,造成亚洲、南美洲等地区大面积电网瘫痪而停电,从此,地球半数国家进入黑暗时代。专家预测下一次最强太阳风暴将于12月底袭击地球,届时全球电网彻底瘫痪,从10月到12月,由于太阳辐射死去的人数将暴增到1亿。
(21)2012年11月,世界人口统计数字为37亿,人口从2010年8月开始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在过去三年里,人口减少了30亿。
(22)2012年12月初,方舟和超级飞船的门票销售完毕,各国预计登船人数为:中国100万、俄罗斯95万,美国150万,日本20万,超级飞船预计登船人数为美国80万,中国50万,俄罗斯20万,其他国家相对较少。以此来保证人类和物种可以在末日后继续繁衍。登船时间为12月15日至12月20日。
(23)12月5日、12月12日,12月13日美国、中国、日本相继发生超级大地震,地震波及邻近国家,多个城市成为废墟,主震国家几乎瘫痪,整个地球处于临近毁灭状态,墨西哥、冰岛分别在12月7日到20日发生超级火山,多个城市被淹没在熔岩当中。
(24)12月20日止,5艘方舟各就各位待命,3艘飞船已经飞往火星。12月21日美国时间下午17时11分,最强太阳风暴爆发,席卷的太阳风把太阳熔岩喷向地球,霎时间,非洲、南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一片火海,灾难造成未登船的15亿人死亡,美国时间晚上11时36分,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在大西洋靠东部地区,引发的海啸波及半个地球,灾难再次导致未登船的18亿人死亡。
(25)12月21日至12月22日凌晨,人类一直挣扎在火海、熔岩和海啸中,天空变得黑暗灰蒙,天空到处时不时闪现火光,大气层受到破坏,空气成分改变,将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取代。剩下的未登船人类将全部窒息而死。
(26)12月22日凌晨04时,大量外星飞船突然介入,天空各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外星飞船,闪耀着五彩的光芒,据称来自银河总系的几百个星球编队,他们到来目的仅仅为了收拾残局,他们接出方舟所有人类,但在保证人类继续繁衍后,地球将进入外星人统治时代,12月22日起,人类开始新纪元,但由外星生命支配,进入与之前毫无关系的文明,太阳也无能为力再为地球照明,光明和能源将由外星人的宇宙空间供给,该宇宙空间能转化其他星系的光源和能量给地球使用。在这之后的30年内,地球人将慢慢死去,最终,地球沦为银河总系外星人的领土。
票为30亿欧元。
2012是假的。证据如下:
神秘预言 1“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预言中提到,根据玛雅文明记载,2012年将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
科学批驳:是重新计时开始新时代
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玛雅文化研究专家、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看来,玛雅预言中关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一种被误解的说法。那一天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5125.37年。”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神秘预言2两极倒转
某些“世界末日论”的预言者声称,到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入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科学批驳:持续百万年过程很缓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马尔卢夫认为,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迹象表明,地球可能发生过这样剧烈的磁场变化,但是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数百万年的缓慢过程,缓慢至人类根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
神秘预言3天体重叠
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天体重叠”,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最中央,将会让地球处于更为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之下,会加速地球的毁灭。
科学批驳:是正常天体现象毫无威胁
莫里森解释说,“2012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天体重叠’现象,或者说只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天体现象。比如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看起来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一些星象学家或许会对这种现象很兴奋,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现象毫无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等事物的变化,也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任何影响。没有任何奇怪之处。只有认为世界即将面临末日的人才会把这些普通的天文现象看作是一种威胁。”
神秘预言4X行星撞地球
有些人预测,一颗神秘的X行星(即Nibiru行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飞来,如果行星正面撞上地球,地球将会因此而消失。即使只是轻轻擦过,也会造成地球引力变化,引起大量小行星撞击地球。
科学批驳:这个天体不存在
莫里森批驳:“不可能。可以最直接地讲,本来就没有这个天体存在。”这个关于未知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言最早出现于2003年,一位妇女声称她收到了来自宇宙某行星的信息。莫里森强调,“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如果在太阳系内确实存在这样一颗行星的话,天文学家肯定在过去十年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它了,我们肉眼也应该能看到了。”
神秘预言5太阳风暴袭击
在许多灾难预言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太阳将会于2012年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科学批驳:它不足以烤焦地球
事实上,太阳耀斑是有规律可循的,其爆发周期大约为11年。剧烈的太阳耀斑可能会破坏地球上的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地面事物,但是科学家们从来没有说过太阳会释放出强大的太阳风暴足以烤焦整个地球,至少是短期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莫里森解释说,“除非是太阳已明显不遵循其活跃周期。我们预计,太阳耀斑这个周期的最顶峰并不是2012年,而在之后的一两年。”
Ⅱ 海王星是怎么发现的
在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注意到它的轨道与根据牛顿理论所推知的并不一致。因此科学家们预测存在着另一颗遥远的行星从而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观察到海王星,它出现的地点非常靠近于亚当斯和勒威耶根据所观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经过计算独立预测出的地点。一场关于谁先发现海王星和谁享有对此命名的权利的国际性争论产生于英国与法国之间(然而,亚当斯和勒威耶个人之间并未有明显的争论);现在将海王星的发现共同归功于他们两人。后来的观察显示亚当斯和勒威耶计算出的轨道与海王星真实的轨道偏差相当大。如果对海王星的搜寻早几年或晚几年进行的话,人们将无法在他们预测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仅有一艘宇宙飞船旅行者2号于1989年8月25日造访过海王星。几乎我们所知的全部关于海王星的信息来自这次短暂的会面。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越海王星,这是人类首次用空间探测器探测海王星。它在距海王星4827千米的最近点与海王星相会,从而使人类第一次看清了远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之外的海王星面貌。它发现了海王星的6颗新卫星,使其卫星总数增至8颗;首次发现海王星有5条光环,其中3条暗淡、2条明亮。从旅行者2号拍摄的6000多幅海王星照片中发现,海王星南极周围有两条宽约4345千米的巨大黑色风云带和一块面积有如地球那么大的风暴区,它们形成了像木星大红斑那样的大黑斑。这块大黑斑沿中心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每转360°需10天。海王星也有磁场和辐射带,大部分地区有像地球南北极那样的极光。海王星的大气层动荡不定,大气中含有由冰冻甲烷构成的白云和大面积气旋,跟随在气旋后面的是时速为640千米的飓风。海王星上空有一层因阳光照射大气层中的甲烷而形成的烟雾。
旅行者2号还飞向海卫一进行了考察,发现海卫一确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沿行星自转方向逆行的大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它比原来想象的更亮、更冷和更小,表面温度为-240℃,部分地区被水冰和雪覆盖,时常下雪。上面有3座冰火山,曾喷出过冰冻的甲烷或氮冰微粒,喷射高度有时达32千米。海卫一上可能存在液氮海洋和冰湖,到处都有断层、高山、峡谷和冰川,这表明海卫一上可能发生过类似的地震。海卫一上有一层由氮气组成的稀薄大气层,它的极冠被冻结的氮形成一个耀眼的白色世界。
由于冥王星的轨道极其怪异,因此有时它会穿过海王星轨道,自1979年以来海王星成为实际上距太阳最远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才会再次成为最遥远的行星。
【计算发现的行星】
发现
伽利略在1612年12月28日首度观测并描绘出海王星,1613年1月27日又再次观测,但因为观测的位置在夜空中都靠近木星(在合的位置),这两次机会伽利略都误认海王星是一颗恒星。相信是恒星,而不相信自己的发现,是因为1612年12月第一次观测的,海王星在留转向退行的位置,因为刚开始退行时的运动还十分微小,以至于伽利略的小望远镜查觉不出位置的改变。
在1821年,Alexis Bouvard出版了天王星的轨道表,随后的观测显示出与表中的位置有越来越大的偏差,使得Bouvard假设有一个摄动体存在。在1843年约翰·柯西·亚当斯计算出会影响天王星运动的第八颗行星轨道,并将计算结果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他问了亚当斯一些计算上的问题,亚当斯虽然草拟了答案但未曾回复。
勒维耶,用数学发现海王星的人。在1846年,法国工艺学院的天文学教师勒维耶,在得不到同袍的支持下,以自己的热诚独立完成了海王星位置的推算。但是,在同一年,约翰·赫歇耳也开始拥护以数学的方法去搜寻行星,并说服詹姆斯·查理士着手进行。
在多次耽搁之后,查理士在1846年7月勉强开始了搜寻的工作;而在同时,勒维耶也说服了柏林天文台的约翰·格弗里恩·伽勒搜寻行星。当时仍是柏林天文台的学生达赫斯特(Heinrich d'Arrest)表示正好完成了勒维耶预测天区的最新星图,可以做为寻找新行星时与恒星比对的参考图。在1846年9月23日晚间,海王星被发现了,与勒维耶预测的位置相距不到1°,但与亚当斯预测的位置相差10°。事后,查理士发现他在8月时已经两度观测到海王星,但因为对这件工作漫不经心而未曾进一步的核对。
由于有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主义的作祟,使得这项发现在英法两国余波荡漾,国际间的与论最终迫使勒维耶接受亚当斯也是共同的发现者。然而,在1998年,史学家才得以重新检视天文学家Olin Eggen遗产中的海王星文件(来自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历史文件,明显是被Olin Eggen窃取近卅年,在他逝世之后才得重见天日。),在检视过这些文件之后,有些史学家认为亚当斯不应该得到如同勒维耶的殊荣。
Ⅲ 在浩瀚宇宙中除了地球孕育生命,其它星球有生命存在吗
可能还存有生命。截止到目前在人类已知的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浩瀚的宇宙空间无限,除了地球外是否还有其他有生命的行星?对该问题多的科学家始终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甚至研制了很多飞行器在一些行星表面登陆。遗憾的是在现阶段太阳系内并没有发现存有生命的迹象,这不得不让科学家们将眼光放在银河系中。从现阶段科学家们回应情况看,地球外还存有生命且可能性100%,理论依据就是发现了超级地球。
宇宙中除了地球外还有生命吗?现在看来是可能存有生命的,科学家回应可能性100%。从科学家研究中还发现,在银行系中存有3亿多颗宜居行星,且这些宜居行星还以数亿记存在于银行系。不管条件如何的苛刻,在这么庞大的数量面前还是能代表有生命存在的。
Ⅳ 天文学海王星运动轨迹的计算
海王星是距离太阳远近顺序的第八颗行星,是通过它对天王星轨道的摄动作用而于1846年9月23日被勒维耶发现的,计算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生亚当斯,也是最早被计算下来的。在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注意到它的轨道与根据牛顿理论所推知的并不一致。因此科学家们预测存在着另一颗遥远的行星从而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 年9月23日首次观察到海王星,它出现的地点非常靠近于亚当斯和勒威耶根据所观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经过计算独立预测出的地点。 1781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赫歇尔用自己研制的一台天文反射望远镜观察天空。他发现在双子星座附近有一颗黯淡的星。这是一颗新的行星,是太阳系的第7颗行星,取名天王星。
人们计算出了天王星的运动轨迹,利用计算结果来预测天王星的位置。但是,根据计算结果预测的位置与观察时它所在的位置总有相当大的差距。它仿佛不听话,自由主义思想很严重,有点“离经叛道”。
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科学家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出了差错,因为它的轨道是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在天王星之外还有一颗没有发现的行星,它干扰了天王星的运行,使它越出轨道。
1841年,22岁的剑桥大学数学系学生亚当斯根据万有引力和天王星运动的轨迹,假想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天空运行。经过一年的辛勤研究,他终于计算出这颗新行星的轨道和其他性质。1843年10月,他把这颗新行星的轨道寄给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但是,这位天文台台长对亚当斯的信不予理会。他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大学生会发现一颗新的行星。
另一位法国青年天文学家勒维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也推测是因为存在一颗未知行星的缘故。他计算出这颗行星的轨道、位置、大小,然后请德国天文学家 J·G·伽勒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1846年9月23日,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指点下,只花了一个小时,就在爱离勒维耶预言的位置不到1度的地方,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这就是后来命名为海王星的天体。发现海王星的那一年,勒维耶35岁。
水星也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它在近日点时也有类似的不遵循轨道运动的现象。1855年,勒维耶根据发现海王星的经验,预言在水星轨道内有一条行星带,它影响了水星的运动。这一次,勒维耶没有正确地结实水星的运行。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对水星的运行,他运用相对论作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释。
Ⅳ 水星逆行是怎么形成的
水星逆行实际上是一种行星视运动。本质是由于地球和水星绕日周期不一致而造成是视觉现象,就是看上去好像水星反着移动一样。
水星逆行是由于水星运行轨道与地球自转带来的黄道角度差而形成的视觉上的轨道改变,相比其他星体,水星逆行非常的频繁,每年都会发生平均三次左右。占星学中,水星象征着个体的思维心智的运作,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表达、信息谘询的传播、获取、交换等等。同时,针对社会层面,水星的影像领域范畴包括大众传媒、电子通讯网络、商业贸易、交通及物流等等方面。
与恒星们东升西落,位置相对固定不同,行星与恒星之间是存在相对运动的。虽然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做简单的圆周运动,但是以地球为参照系来观察的话情况却复杂了很多,我们称其为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视运动。
地内行星:周而复始
水星与金星,这两颗行星轨道位于地球之内,我们称其为地内行星。它们总是围绕着太阳摆动,与太阳的夹角不会超过一定的范围。当太阳、地球与地内行星三点排成一线的时候,因为日光的影响,我们通常无法看到这颗行星,这种情况叫做“合”(注:与上面提到的行星相合并不是一个概念),地球与其同居太阳一侧时称为“下合”,反之称为“上合”。
地内行星位于太阳的东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太阳刚下山的时候看见它们,这个时候我们称其为“昏星”;而它们位于太阳西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太阳上山之前看见它们,称为“晨星”。再一次合之后,昏星与太阳的夹角逐渐增大,直到达到一个极限,内地行星位于这个极限的时候称为“大距”。每颗地内行星都有它的东大距和西大距,而它们总是按照“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这样的轨迹重复运动着。
地外行星:流连反顾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位于地球之外,被称作地外行星。地外行星的运行位置不受太阳位置的限制,因为不会出现在地球与太阳中间,所以地外行星在一个周期内只出现一次与“上合”对应的“合”,“下合”对应的天文现象叫做“冲”——那时它们与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角距离为180度,此时地球与行星的实际距离最短,是最适合观测的时候。逐渐冲日,继而继续西行,直到从太阳的东侧再一次合日。
由于地球的自转,绝大多数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都是自东向西的。但是相对于恒星背景,太阳与月亮也是自东向西运动的。但是不论是地内行星还是地外行星,相对恒星背景都存在“逆行”现象,只是因为地内行星的逆行发生在下合附近,因而难以被直接观测到。
地外行星的逆行发生在冲附近,恰恰是最适合观察的时候,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但其实行星并没有逆行,它们以恒定的速度在轨道上默默公转着,只是地球与行星的运行速度不一致,导致它们看上去逆行了。逆行前后有两个短暂的相对静止期,称为“留”,而如果“留”在某些亮星周围,则习惯称为“守”。
Ⅵ 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分别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发现的急
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耳在其妹C·L·赫歇耳的协助下,用自制的望远镜在作巡天观测时,发现了天王星。1930年3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宣布他发现了冥王星。美国科学家洛厄尔生前认为,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存在。洛厄尔将这颗未知的行星称为“行星x”,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寻找它的“倩影”,但直到他去世为止,这颗遥远的行星仍未露面。洛厄尔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年轻的汤博通过艰苦而细致的工作,终于发现了这颗星。由于这颗行星远离太阳,接收到的阳光远远少于其他行星,它的星体上是一片黑暗、寒冷、阴森的世界。因此,人们用希腊神话中生活在幽暗阴冷之中的冥界之神普鲁托(Pluto)的名字来为它命名,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冥王星"海王星是距离太阳远近顺序的第八颗行星,是通过它对天王星轨道的摄动作用而于1846年9月23日被发现的,计算者为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德国天文学家J.G.伽勒是按计算位置观测到该行星的第一个人。这一发现被看成是行星运动理论精确性的一个范例。海王星由于距离遥远,光度暗淡,即使用大型望远镜也难看清其表面细节,因而不能依靠观测表面标志的移动来定出自转周期。1928年通过观测谱线的多普勒位移测出自转周期为15.8±1h,现在采用的自转周期(见下表)是M.贝尔通等从分析约300次红外观测中定出的,海王星的快速自转使它的扁率达1/50(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500km)。1968年4月7日,海王星掩恒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观测,得出它的赤道直径为50950km,与目前的最新数据相差很小。海王星用望远镜看略呈绿色,1932年证出海王星光谱红外区的强吸收线为甲烷引起。它的大气中含有丰富的氢和氦,大气温度大约为-205°C,这个值高于从太阳辐射算得的期望值,说明要么海王星大气下层存在温室效应,要么它有内在的热源。1846年,W.拉塞尔发现逆行的海卫一,据计算它正接近海王星,将来也许会碎裂成为海王星的环,1949年发现海卫二。 海王星云层的平均温度为-193°C至-153°C,大气压约为1-3帕。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为45亿千米,公转一周要165年。海王星的亮度为7.85等,只有在望远镜里才能看到。它的直径为49,400km,是地球的3.88倍。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641km。海王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57倍,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7.22倍,平均密度为1.66g/cm3。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两极为1,180cm/s2,在赤道上约为1,100cm/s2。表面上物体的逃逸速度为23.6km/s。海王星有6颗卫星,5条光环。3。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两极为1,180cm/s2,在赤道上约为1,100cm/s2。表面上物体的逃逸速度为23.6km/s。海王星有6颗卫星,5条光环。 由于海王星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人们根据传统的行星命名法,称其为涅普顿。涅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统治大海的海神,掌握着1/3的宇宙,颇有神通
Ⅶ 20世纪人类的发现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乍得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纪科技发展带给21世纪的遗产将包括科学的全球化、社会化,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人类可以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Ⅷ to 高手们,冥王星轨道的提问
现在看来冥王星轨道不在黄道面上主要是因为它的形成方式和其他8大行星不同。其他八大行星都是由靠近太阳随之旋转的尘埃形成的。而冥王星的形成虽然原因虽然还有很多假说,但是每一种都可以说明它不会在黄道面上运行。这些假说有:
1/柯伊伯带天体:冥王星是一个柯伊伯带天体,这是处于太阳系外围的区域,主要都是一些小行星、冰块和彗星。和大行星不同,这些小天体的运行轨道范围很广,和黄道面有很大夹角的非常多。冥王星若是形成在这个区域,那他的轨道和黄道面有很大的夹角就不足为奇了
2/海王星卫星:很多人认为过去冥王星是海王星的一颗大卫星,但是因为轨道距离很远的缘故逐渐被甩出了海王星的范围从而成为了一颗独立的行星。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有些是和黄道面有夹角的,如果冥王星是从这样的一个轨道上被甩出去,也是会形成现在的轨道
3/大行星碎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冥王星是某一颗石质大行星解体后的碎片,因为一些天体摄动或者是这颗行星上的爆炸之类的影响而被推到了现在的轨道。当然这样也就很容易解释冥王星的轨道为什么这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