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州大学网络中心的主要职责
(1) 学校校园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2) 学校校园网的运行管理;
(3) 学校信息服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4) 学校网络用户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5) 网络远程教学;
(6)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研究;
(7) 网络应用课程的教学在校园网建设方面。
Ⅱ 南开信息学院计算机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哪个实力强,哪个好就业
中科院的实力与名气毋庸置疑,网络中心地处北京是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中科院每个导师就带1到2名学生,项目也比其他院校多,在这里你能得到超强的锻炼。个人建议选择中科院网络中心,这里学到的东西更多,就业平台更加突出
Ⅲ 重庆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的介绍
重庆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是重庆大学的二级业务直属部门,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重庆主节点单位。中心是在1980年5月成立的“重庆大学计算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5年,学校成立“网络中心”,挂靠计算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1997年,学校“计算机及网络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成立了三校合并的“网络技术与管理中心”。2007年1月,为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强信息管理职能,更名为“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2007年7月,“一卡通管理中心”挂靠“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
Ⅳ 华中科技大学是怎样的一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简称 华中大 , 亦称 华工 、 华中科大 ;创立于1953年,位于武汉喻家山麓,东湖之畔。为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是一所理工和医学实力强大,其它方向皆有专长的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最成功大学之一,被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历史沿革 华中理工大学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合并组成 华中工学院 。设有武昌本部、长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举行了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 1953年10月24日,长沙分部举行开学典礼。 1954年分部开始搬迁到武昌总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迁完毕。 1955年6月,国务院的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彭天琦、刘乾才、朱九思为副院长。 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华中工学院相对较好的保护了一批理工类专家学者,为日后的腾飞打下基础 1980年,华中工学院创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建立英语系,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1984年7月13日,华中工学院成立研究生院 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改名为 华中理工大学 2000年5月,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改为 华中科技大学 ,英文名称不变。 200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大典。 同济医科大学 1907年10月1日, 德文医学堂 在上海成立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同济医工学堂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1927年8月,同济医工大学更名为 国立同济大学 1950年2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和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合并后新成立的学校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学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 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6月,同济医学院更名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迎来百年院庆。 新的历史时期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原同济医科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 2003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大典,并同时庆祝原同济医科大学建校96周年,原武汉城市学院建院51周年。 到目前为止,通过购并周边土地和大规模的建设规整,学校主校区已经同东校区成功融为一体,目前学校拥有主校区与同济校区两个校区。 历任校长 查谦 朱九思[1](1975~1984) 黄树槐[2](1984~1988;1988~1993 期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杨叔子[3](1993~1997) 周济[4](1997~2000 期间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樊明武[5](2001~2005) 李培根[6](2005至今) 学校现状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门 学校主校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校园总面积近452万平方米。同济校区位于汉口航空路13号。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7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点248个,博士点17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其中29个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另外有1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0余人(其中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610人,教授1016人,副教授1348人。在校学生7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60人。 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中国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368万册。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及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等着名科研单位组成。旨在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光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和产业发展。 “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承担,根据计划,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五年后将建成与美、法、荷、日并列的世界五大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将在武汉建成与美、法、德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 国家级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现有7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按非覆盖算法,共有29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目前7个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为25个,在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学科)还有15个。 院系设置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经济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 政治教育系 社会学系 历史研究所 法学院 体育部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文华学院(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武昌分校(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大学生艺术团 网络与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第一临床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Ⅳ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历史沿革
1989年8月 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简称NCFC,国内称为“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项目进行投标评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投标,中国科学院中标。自此,开始启动NCFC建设。
1990年5月 中国科学院批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成立,挂靠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90年11月 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 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 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中国与Internet实现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4年5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国内设置了CN域名服务器,对中国用户进行域名注册登记,并管理和运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
1995年3月 为统一组织NCFC和“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两大工程任务的建设和服务,加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和便于对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管理,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转发国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转发中编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院决定正式明确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Ⅵ 台湾的资讯类(软件计算机)大学排名 前10就可以了,鄙人想去台湾读研求指教。 简单介绍下你所了解的。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不像高中生要去台湾念本科都只能选些私立大学.
台湾的资讯类软件计算机专业就是资讯工程学系,前10绝对台湾工科的四大(台清交成)四中(中央中山中兴中正)双科(台科北科),校友大多在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大企业里就也业.而陆生另一所热门读研院校的国立政治大学没有资工.该校都是以文法商、社会科学专业为主.
资工目前排行大概是:
国立台湾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本科已是985院校的童鞋就只会推荐这十所,在这以下就较不值得去读研.
Ⅶ 南华大学计算机中心在哪
二栋
Ⅷ 计算机网络的由来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于军事目的的通信网络。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经过独断发展,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将之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与INTERNET电子邮件的连通
第二个阶段:与INTERNET实现全功能的TCP/IP连接
1994年4月
中国科技网
(科技)
1995年5月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商业)
1995年11月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教育)
1995年11月
中国金桥信息网
(商业)
计算机网络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进一步扩大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
(1)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将共用信息在网上发布,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信息传输
将信息利用互联网传输,实现低成本、快捷、高效,无时空间限制的传输方式。
(3)远程登录
远程登录是指允许一个地点的用户与另一个地点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对话。
(4)传送电子邮件
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通信媒介,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把电子邮件(E-mail)发送到世界各地,这些邮件中可以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
(5)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计算机网络在商业中的一种重要的应用形式。它以共同认可的数据格式,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代替了传统的贸易单据,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提高了效率。
(6)联机会议
利用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通过个人计算机参加会议讨论。联机会议除了可以使用文字外,还可以传送声音和图像。
国际互联网的新功能是层出不穷的,但一般来说,各种新功能的开发都是基于以上的几个主要功能衍生、发展而来的。总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