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1)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时延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① 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s)/信道带宽(bit/s)
由此可见,对于一定的网络,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送的帧长(单位是比特)成正比,与信道带宽成反比。
②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间要略低一些。
③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④ 排队时延。
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的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四种时延之和: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⑵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1、第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初级的计算机网络模型。此阶段网络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这个阶段的网络严格说来仍然是多用户系统的变种。
2、第二阶段: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网络数据共享和网络硬件设备共享。这个阶段的里程碑是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网络。
3、第三阶段:计算机解决了计算机联网与互连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M)”,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此阶段网络应用已经发展到为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服务时代。
4、第四阶段:计算机网络向互连、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发展,并且迅速得到普及,实现了全球化的广泛应用。代表作是Internet。
(2)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类型:
1、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局域网随着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普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局域网。
2、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这种网络一般来说是在一个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区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城域网多采用ATM技术做骨干网。ATM是一个用于数据、语音、视频以及多媒体应用程序的高速网络传输方法。
3、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WAN) 这种网络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MAN)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
4、互联网
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属于传媒领域。指的是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
⑶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特点: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
⑷ 在如今计算机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文献检索机构(如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为何
超过1W字了,看见把你信箱给我发过来,发到网络消息里。
索引服务是中国索引学会走向社会的主要道路
《中国索引》编辑部
学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决定,2004年起要加大索引服务的力度,争取在我国索引
事业发展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学会的宗旨和会员活动准则是:真诚、求实、开拓、奉献。开展索引服务,是学会走向社会,融入信息服务业,促进我国索引事业前进的主要道路。
我们学会创建12年来,在索引服务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工作,主要是举办了十多期索引业务培训班,少部分会员曾接受委托,为一些单位代编过一批索引,为某些数据库进行过代标引与设计咨询等服务,通过写文章和会议交流作过一些索引和数据库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服务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极为有限,形不成规模。
我们国家无论在历史文献方面还是在当代出版的书刊方面,就其品种数量来说,都称得上“文献之邦”。但是,我国索引事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有很大差距。促进索引事业迅速发展,是我们这个专业学术团体和全体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大索引服务的力度,实在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开展各种形式的索引服务,不仅可以多做些促进我国索引事业发展的实事,而且可以促进学会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也可以促进会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索引服务的范围和方式是广泛多样的,大体可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1) 索引和数据库知识的宣传普及;
(2) 索引和数据库人员的业务培训;
(3) 组织会员业余代编各种索引和数据库;
(4) 研制和供应各种索引和数据库编制的专用软件,促进这类软件的商品化;
(5) 开展索引和数据库设计、编制方面的咨询;
(6) 会员索引技术水平的考核和颁证;
(7) 开展索引服务的中介活动;
(8) 学会独立创办或与相关单位(如图书情报机构、出版机构、网站、数据库公司等)联合创办索引与数据库企业。
为了组织好索引服务,当前应开展两项调查:对索引服务对象的调查和对愿意参加索引服务的会员的调查。
对索引服务对象的调查主要包括:需要委托代编索引或数据库的文献资源的类型和载体形态(手稿、印刷型或数字化资源)、学科或专业、文字(文言文或白话文文献等)、年代、数量;需要编制的索引或数据库的类型、检索性能和质量要求;完成时限;可以接受的付酬标准等等。
对愿意参加索引服务的会员的调查主要包括:从事过索引或数据库编制的经历或受过索引或数据库专业培训的情况;可以进行索引服务的时间;学科或专业;是否懂文言文;是否能使用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报酬标准等等。
为了搞好培训,需要制定教学大纲,编制相应的教材和准备教学参考材料。
需要研制若干种索引和数据库编制软件,确定哪些索引和数据库值得推广。
为了顺利推进索引服务,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学会的刊物和网站应紧密配合,分工合作。
我们还应争取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援助。
<<回到目录
·索引与数据库论坛·
文献的可标引内容
张 琪 玉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 200433)
摘 要 准确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是控制文献标引质量的重要环节;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准则;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层次性、包含性、隐含性和可适应多种需要;文献可标引内容的相对性;各种学科文献的可标引内容举例;各种类型文献确定可标引内容的特点举例。
关键词 文献可标引内容 文献主题分析
1 准确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是控制文献标引质量的第一关
文献标引,是查明所标引文献的整体或局部内容对哪些学科专业、哪些专门问题的研究、哪些读者(用户)的工作、学习有参考价值,并用检索标识(检索词、分类号、索引标目等)表达出来,提供准确、有效的检索途径的处理过程。
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一般称为主题分析,即查明所标引文献内容对哪些学科专业、哪些专门问题的研究、哪些读者(用户)的工作、学习有参考价值的过程,是进一步用检索标识准确表达该内容以提供准确、有效的检索途径的前提。而准确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和用检索标识准确表达文献可标引内容,这两者则是保证检索系统有较高检索效率(主要是检全率和检准率)的前提。所以,准确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是控制文献标引质量的第一关。
2 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准则
2.1 参考价值准则
这是确定文献可标引内容的最重要的准则。文献可标引内容必须是:① 文献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的;② 有一定参考价值的;③ 可以成为检索对象的。
如果文献内容不具备参考价值,就不能予以标引。因为把没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检索出来,只会浪费读者(用户)的宝贵时间乃至费用,而不会使他有任何收获。
对于论文检索工具来说,不具备参考价值的内容包括:
① 文献中既未明确论及又未隐含的内容,或者只是一提而过,没有具体论述的内容;
② 文献中虽有具体论述,但无参考价值的内容,如众所周知的内容、回溯性的内容;
③ 一般性的介绍、论点、论据、推理、材料、设备、方法、手段、实验、结论;④ 假设性的内容;
⑤ 被比较的项目或内容;
⑥ 引用、借喻、比喻性的内容;
⑦ 没有进行的工作;
⑧ 对于特殊的设备和方法,可视具体情况只提取两者之一,若两者都提取就属多余;
⑨ 不必要的检索特征,如:高压高炉炉顶装料装置,如果确定可标引内容为“高炉+炉顶+加料设备”,其中的“炉顶”是多余的;
⑩ 虽有参考价值但不符合具体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主题范围的内容。
对于专着(书)索引,可标引内容的标准可以略为放宽。特别是一些虽未具体论述但确实有检索意义的各种事项的名称,也可以归属为可标引内容。
所谓参考价值准则,还要依据文献的权威性和情报量、读者群的需要特征等来调整。
2.2 重点内容和新颖内容优先选取准则
即当检索工具的标引深度有限制时,应优先选取文献中的重点内容和新颖内容作为可标引内容。
2.3 适度选取准则
某一文献的一项可标引内容一般称为一个文献主题。一篇文献可分析出的主题数量不限。但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可标引内容的数量:
① 具体文献的情报量都不是无限的。对某一具体文献而言,在确定可标引内容时,若少于它实际具有的可标引内容最终会造成漏检,若多于它实际具有的可标引内容最终会造成误检;
② 所用情报检索语言类型的制约;
③ 所编制的检索工具的专业范围的制约;
④ 读者群(用户,如综合型读者群、单纯研究型读者群等)的要求的制约;
⑤ 人力和时间的可能性。
2.4 准确概括可标引内容准则
文献可标引内容确定后,要将该内容概括为一个主题概念,这个概括过程必须准确。
3 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层次性、包含性、隐含性和可适应多种需要
3.1 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层次性
不论一种文献是否有章节结构,其可标引内容一般均可区分为依次展开的下列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包括文献的整个内容,即整体主题;
中间层次,仅包括文献的部分内容,即局部主题;
最低层次,是构不成一个主题的内容,即主题因素,指文献中所涉及的地区、人物、机构、事件、生物、矿物、产品、设备、方法、工艺、公式、数据、着作等各种事项的名称,这些名称所指的事物虽在文献中并未被具体论述,但可以牵引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具有一定的检索意义。
上述的三个层次与文献对某一知识内容的叙述是一致的。从重要性看,整体主题大于局部主题,局部主题大于主题因素。
上述三个层次在确定可标引内容时,对于题录检索工具和对于专着索引,其取舍是不同的:
3.2 文献可标引内容的包含性
从3.1节图示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局部主题是整体主题的细化,故整体主题包含局部主题的内容;主题因素是局部主题的细化,故局部主题包含主题因素的内容。在文献标引时,除整体主题外,之所以要细分出局部主题和主题因素,是因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使文献能匹配更多的检索要求,使查寻专细内容的读者能方便地直接查到具体内容的所在。
在标引深度受到一定限制时,对于题录检索工具可省略某些或所有局部主题的内容,对于专着索引可省略某些主题因素的内容。
3.3 个别文献可标引内容的隐含性
文献可标引内容的隐含性是指:某些文献具有未用文字正面、明确、直接论述的可标引内容。如《一个取代高残杀菌剂的理想品种》一文,其可标引内容似乎是“杀菌剂,(新)品种”,它没有直接用“高效低毒农药”这样的术语来表达,但实际隐含有“高效低毒农药”的可标引内容。
3.4 同一文献内容可适应多种需要
同一文献,可以供多种研究课题作参考,可适应多种需要,因此,同一文献内容,可作为多个可标引内容。例如,《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年》一文,其可标引内容可以是“抗日战争(1937-1945)”和“七七事变(1937)”;《加压素治疗休克引起冠心病》一文,其可标引内容可以是“休克,药物治疗”、“加压素,临床应用”、“冠心病,化学诱导”、“加压素,副作用”等多个。
4 文献可标引内容的相对性
(1) 用某一检索标识表达的内容,在这一文献中可能是一个整体主题,在那一文献中可能是一个局部主题,在第三种文献中可能只是一个主题因素,所以,在同一概括表达文献可标引内容的标识之间,其情报量往往会相距甚远;
(2) 某一知识内容,在这一检索工具中属于可标引内容,在那一检索工具中却不属于可标引内容。
5 各种学科文献的可标引内容略举
各种学科文献都有一些其特有的可标引内容,如:
历史文献——国家、地区、朝代(历史时代)、民族、人物、机构和团体、事件(如革命、起义、战争)、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制度、政策、改革举措、会议、法规、着作,等等;
地方文献——历史变迁、经济(各业)状况、自然、气候、矿藏、物产、民族、风俗、语言、文化、教育、人物、行政管理、机构和团体、事件、山川、河流、交通、名胜古迹,等等;
医学文献——疾病、诊断法、治疗法、护理法、预防法、病理、病因、诊疗方法和器械、药物,等等;
农业文献——农作物、品种、育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农药,等等;
工业技术文献——工业产品品种、结构和零部件、设计、制造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艺,等等;
教育文献——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机构、教育人物、学校管理、教学法、各级各类教育,等等;
各种学科文献的可标引内容,是词表分类表选词列类的主要依据。
6 各种类型文献确定可标引内容的特点略举
学术专着——其全部可标引内容最少应该与专着的详细提纲相当,并且要求不遗漏各种有检索价值的主题因素(有检索意义的概念,特别是新概念);
网络全书——其全部条目都应是可标引内容,某些条目之下的特殊内容也可作为可标引内容;
词典——有释义的专业词典每一条目都可作为可标引内容;双语对照的专业词典的每个对照词一般均可作为可标引内容(如附于英汉词典的汉英索引)。
年鉴——除全部章节应成为可标引内容以外,在章节之下的局部主题和有检索意义的主题因素(概念)也应作为可标引内容;
教材——确定其可标引内容应比较宽泛,对专业名词术语尽可能作为可标引内容,以方便学习者查检;
期刊论文——其整体主题必然是可标引内容,其局部主题是否作为可标引内容,以检索工具的具体要求而定。对于相邻专业的文献,可只选对本专业有用的局部主题作为可标引内容。主题因素一般不作为可标引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琪玉.论索引项.图书馆杂志,1994(5)
2 钱起霖.《汉语主题词表》标引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296
张琪玉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会议及论文征集信息
1. 南非索引家和书目家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rn African Indexers and Bibliographers)成立十周年庆典大会
南非索引家和书目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大会将于2004年9月17日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主题为“图书的标引及其他(Book Indexing and Beyond)”会议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索引家、图书馆员、出版商、研究人员、档案工作者等参与,一起讨论索引事业的未来。联系方式如下:
Marlene Burger (for papers) at [email protected]
Tel+2712 4296585
Fax+2712 4293221
2. 澳大利亚索引家学会(Australian Society of Indexers)2005年年会
澳大利亚索引家学会下一年年会将于2005年3月18日至19日在墨尔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索引编制:从事、启发、富裕(INDEXING: engage, enlighten, enrich)”。会议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书后索引,将讨论各种学科各类索引的编制。联系方式如下:
Australian Society of Indexers Conference Committee
GPO Box 1251
Mel 3001
tel/fax:+613 9500 8715
email:[email protected]
<<回到目录
引文索引的理论与应用(节载之二)
(美)尤金·加费尔德着 侯汉清译 刘煜审校
第十章 有关科学家的引文分析(续)
优势与缺陷
任何把引文分析作为评价科学家工具的公正评价都必须承认,我们对于被引频次的含义尚有很多地方未弄清楚。我们仍然不能精确地知道它们评价的科研绩效的质量。我们对影响被引频次的社会学因素知之甚少。有关低被引频次的成因,亦知之甚少。对于不同领域的引文模式的变化,仍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我们知道被引频次表明了某人的科研工作所做出的贡献,至少在科学界的同仁们发现其中的功效和兴趣方面。我们现在知道,高被引频次与同行专家对科研贡献的先进性和重要性的评议相关。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总的引文模式以及影响它们的变量,打算设计一种有用的统计模型去预测一个科学家毕生的被引频次(按照科学家的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计算)。
这种模型已经由N.L.Geller、J.S.deCani及R.E.Davies研制和试验。它是基于我们对总的引文模式和科技文献的年度增长情况的了解。输入此模型的是科学家个人现有论文(至少4年)的被引用历史。以这些为出发点,此模型推算出40年期间(一般认为,一篇论文的寿命为40年)每篇论文的总的被引频次。每篇论文的终生平均被引频次可以从40年的被引总频次中计算出来。该模型还开发出一种确认技术,去识别那些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论文,因为这些论文的被引用历史表明其引文模式显然不同于一般论文。
这样一种模型的开发是走向系统利用引文统计、减少方法性错误的影响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仍需谨慎从事,仍需弄清引文统计作为相对的科研绩效评测的局限性。就像使用任何方法一样,引文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与运用引文分析的技巧是高度密切相关的。引文计数的简明性掩蔽了与引文统计相关的不少敏感性问题。忽略这些敏感性问题的肤浅的引文研究,往往会严重误导别人。正确的引文研究要求充分了解进行被引频次比较时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处理那些被引频次不特别高的情况时,尤其应当如此。
前面已经论述了支持和反对把被引频次作为评价工具的种种理由。对于这场争论,其中有两个事实是基本的。其一,当科研机构变得越来越大,它们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时,确认机构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员和小组的评价工作,就变得越加困难、越加昂贵和越加必要。其二,引文测度被证明是一种同行专家评议的有效方式,它把一些有用的、客观的因素引入到评价过程中,而且只涉及到少量的使用调查技术的费用。而引文分析与凭直觉判断相比,有时花费的时间和工夫,则显然要多得多。但是专业的评价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足以表明这种投入是正确的。
结束语:引文索引法的未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引文索引法的过去和现在。引文索引法的未来将会如何呢?
引文索引法预示着它的未来将像现在这样的强劲发展。引文索引作为一种进行科技文献回溯检索的工具将会继续普及,而且可能会加速普及。
引文索引法的加速普及将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联机检索在全球的普及,将会使SCI检索系统为大多数科学家和学者所掌握。联机检索软件的改进,将会使熟悉SCI的人们增加对该检索系统的利用。
不断增加的、对引文索引用作研究评价工作一个组成部分的了解,将会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去学会使用SCI。优秀的“裁判”终将有希望阻止那些貌似公允合法、实为折衷的做法。
检索SCI、SSCI等数据库将会变得越来越方便。微存储技术或微型计算机最终将使得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小组拥有自己的此类数据库,变得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同时,联机检索及对存储在中央计算机中的数据库的远程联接成本的不断降低,将会增加检索的便利性。
另外,ISI正在认真考虑生产基于某一学科期刊文献的专业引文索引的想法。但是,被引文献和引用文献将会反映出这一学科领域范围的广泛性及分散性。这种专业引文索引将收录该学科着者的全部引文以及非该学科的着者指向该学科的引文。
⑸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哪四个阶段,特点
四个阶段是:
1、以单机算计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网络进入到面向终端的阶段,以主机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实现与远程终端的数据通信。
特点:主机不仅负责数据处理还负责通信处理的工作,终端只负责接收显示数据或者为主机提供数据。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一致性号,但主机负荷大,可靠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
2、分组交换网的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若干台计算机相互连接成一个系统,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网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性成果:提出分组交换技术形成TCP/IP协议雏形这个时期,主机只负责数据处理,而数据通信的部分由分组交换网完成。
3、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小型计算机等连接起来,以达到资源共享和相互传递信息的目的。
但是,这一时期计算机之间的组网是有条件的,在相同网络中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无法接人。这个情况就阻碍了网络的互联发展,促使了网络标准化的产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ARPANET为基础,形成了TCP/IP网络体系结构,风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连的高速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4个发展阶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5)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允许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计算机系统,多个终端同时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分时系统能够令人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当时的PC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分时系统的特点包括:及时性、独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时性:没有及时性,就没法让多用户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了。
2、独占性:分时系统本身最重要的特点。题外话,操作系统对进程的抽象就是让每个进程在某个CPU时间片有“独占性”,好像此时此刻只有一个进程占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
3、交互性:人机交互,不必多说。还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统或者计算机?那它有何用?计算机的作用就是要为人类提供服务。
4、多路性:这样才能连接过多个终端。
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早期年代,过去人们开始将彼此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完成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准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组交换,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
3、因特网时代,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
(6)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因特网时代: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⑺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公路(ISHW)真正建成前,如何在现在条件下,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是人们
关心的焦点。Internet和Telescript在这里担负着重要角色。
Internet正在发挥巨大作用
一谈起Internet(国际网),有人总认为是离一般人很遥远的属于UNIX世界的科研用网络
。其实,美国的Internet已意味着商业。现在做生意的美国人在给别人的名片上,往往印有
Internet的地址。
连接到Internet的大规模商用网,仅北美便超过50个。加入Internet的公司与日俱增,
用户数目一年内增加一倍。到1993年底Internet的商业用户便超过1500万人,堪称是世界上
最大的网络。通过对分散于各地的网络之间进行对等连接,网络单位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Internet是由对等的网络所组成,所以可视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模型。
但是,Internet也存在问题。一是这么大的网络将在什么地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目
前这种检索用的信息还不完备。这也是意料中的事,因为网络规模与日俱增,这些工作始终
无法跟上。另一问题是用户界面使用不方便。因为Internet最初是作为学术网络而发展起来
的,以供具有计算机专门知识的用户使用为前提。同现在的个人机用户界面相比,当然相形
见绌。
UNIX和PC正在融合
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使用原先供学术用的Internet还在犹豫不决。因此如何降低使用时的
难度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正通过UNIX同PC融合来解决。
目前,连接到NetWare等个人机网络上的情况比连接到UNIX网络上的多。UNIX和PC究竟
是不是格格不入?答案是否定的。Internet正在促使UNIX同PC融合。一些个人机用的连接Int
ernet的软件最近已开始出售,这使使用Internet越来越容易。
不过,许多人仍觉得Internet的用户界面不容易掌握。但是,随着UNIX和PC的日益融合
,二者相互促进,这一问题将逐渐解决。现在已有World Wide Web等指导使用Internet类的
指导软件上市。
Telescript成为当前实现ISHW的关键性软件
近来,General Magic公司的名为Telescript的通信用语言,作为便携式终端无线通信
时的强有力工具而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虽然它的详细情况还未公开,但许多人认为,这一语言的应用范围绝不只限于无线通信
。它将是在终端通信通路传输容量还不够的情况下,成为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性软
件。总之,把这种语言同Internet结合,即使在现有的通信容量下也能建立高水平的多媒体
网络。而且Telescript有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Internet存在的网络响导(找出所需信
息在什么地方,并带到那里取得信息)问题。
简单了解一下Telescript的工作原理,便可找到这种说法的根据。Telescript是以"代
理人(agent)"为基础的语言。与以前的语言不同,只在一个封闭的计算机中工作。Telescr
ipt首先要记述所需要的信息特征,遇到这类信息时应采取的态度,用以确认对方所进行的
"对暗号"办法等(实际上这并不是由人来记述的)。这些被称为"高Telescript"。高Tele
script(即客户机)利用Telescript动力机的变换部分,改写为经过压缩的低Telescript。然
后,这一低Telescript(即客户机代理人)利用Telescript动力机的执行部分(解释程序)进行
解释。客户机代理人以Go命令开头,Go命令后面跟着地址。只要看到Go命令,Telescript动
力机便把这一客户机代理人送到位于计算机之外的网络去。
"代理人"在Telescript中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客户机代理人有了地址便万事大吉,而是对手一方还必须有Telescript动力机,
必须能够解释作为客户机代理人语言的低Telescript。但是CPU没有必要是一样的。
客户机代理人借助于Telescrip动力机同服务器对话。如果有所希望的信息,便把它取
出来,送返给它所由出来的客户机。如果没有所希望的信息,便向Telescrip动力机请求送
到别的服务器。当完成作用后,客户机代理人便消失了。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应使客户机的计算机同服务器之间交接手续减到最简单的
程度。通常的方法是,让客户机代理人同服务器之间,在服务器的计算机上交互对话,并在
网络上进行通信联络。当然这种通信联络也需要麻烦的通信手续。
因为好多对话是在服务器上进行,所以尽管终端的传输容量小,也许也能够实现信息超
高速公路的目标。从以上工作原理概要类推,网络响导也非常可能变得容易。
提供第一种Telescript服务器的,是AT&T不久前提供的名为"Personal Link"信报服
务。
Telescript的工作过程
上面是用专业语言来说明Telescript的工作原理,下面用日常生活作为譬喻,来说明其
工作原理,也许更直观容易被理解。
把客户机、代理人、服务器等活跃的场所(也就是存在Telescript动力机的场所)称为"
Place"。客户机一侧为一个Place,而在运行多个服务器的计算机上有与之相应数目的Plac
e,即许多个Place。存在多个Place的地方称为"市场广场",或者叫"购物中心"。每一
个Place根据其经营内容起个店名(telename)。例如,"菜店"、"照相馆"、"洗衣铺"
、"花店"、"酒店"等。在这种购物中心里,几乎什么行业都找得到。
客户机代理人在这里看着店名,走入自己想去的Place。同店里的服务器代理人开始对
话(meeting)。对话通过"Connection"来进行。在这里通过基于Telescript语言进行对话
,客户机代理人便能判断对方的服务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成交"了,客户机代理人
便向服务器代理人发出订单,并通知自己的客户机所发出订单的内容。然后到下一个指示要
去的Place。
对代理人权限的限制
在一个Place完成了使命以后的代理人,要去下一个Place之前,需要取得客户机的许可
。而且只能去客户机所规定区域(region)的Place。
这些限制使得一次委托的代理人,不至于永远在由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社会中生存下
来。否则, 过多的代理人会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窒息而崩溃。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Telescript使用了限制Place和代理人权限的"permit(许可)
"概念。作为代理人的限制条件,用"秒"规定其寿命,用"字节"规定其规模,并有"预
算"限制其"花费"。超越任何一个限制的代理人,便由Telescript动力机予以取消。由于
禁止代理人使用Go命令,这样代理人更只能去一个地方的高Telescript。
充分利用信息将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人们能够利用全世界存在的信息。例如加入了Internet,便能
接触到许多信息。但Internet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网络过于庞大,如果没有好的网络响导
,就无法知道需要的信息在哪里。通过以UNIX为母体的Internet同个人机世界相结合,这个
问题有可能得到逐步解决。因此UNIX世界已有积累丰富信息和建立网络的经验,而个人机世
界经过激烈竞争,已有不少优秀软件脱颖而出。把这些软件用到通信网络领域,有助于解决
巨型网络的响导问题。这样,世界各国人民便可打破国界、打破行业限制,访问沟通全世界
的网络。人类的不同文化将更好互相交流,人类文明也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⑻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少数人出于好奇,经常在网上窃取他人的电子邮件 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
D
⑼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特点:
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 。
(9)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网络的交换功能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
2、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树型网、总线网、环型网、网状网等;
3、根据网络的通信性能可以分为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网络;
4、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5、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⑽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
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
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着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 Ring)。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三阶段: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10)在计算机网络高速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