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Pv4版本的因特网总共有多少有效A类地址网络
IPv4版本的因特网总共有3种有效A类地址网络;
1、A类IP地址 一个A类IP地址由1字节(每个字节是8位)的网络地址和3个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127。每个A类地址可连接16387064台主机,Internet有126个A类地址。
2、B类IP地址 一个B类IP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28~191。每个B类地址可连接64516台主机,Internet有16256个B类地址。
3、C类IP地址 一个C类地址是由3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92~223。每个C类地址可连接254台主机,Internet有2054512个C类地址。
地址协议
Internet依靠TCP/IP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硬件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系统的互联。在Internet上,每一个节点都依靠唯一的IP地址互相区分和相互联系。IP地址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的地址,由4个8位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用点号隔开,用于标识TCP/IP宿主机。
每个IP地址都包含两部分:网络ID和主机ID。网络ID标识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宿主机,主机ID标识该物理网络上的每一个宿主机,于是整个Internet上的每个计算机都依靠各自唯一的IP地址来标识。
IP地址构成了整个Internet的基础,它是如此重要,每一台联网的计算机无权自行设定IP地址,有一个统一的机构——IANA负责对申请的组织分配唯一的网络ID,而该组织可以对自己的网络中的每一个主机分配一个唯一的主机ID,正如一个单位无权决定自己在所属城市的街道名称和门牌号,但可以自主决定本单位内部的各个办公室编号一样。
㈡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是一本全面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教材。第四版新增了关于802.11(WiFi)、802.16(WiM.AX)和蜂窝网络的内容,扩展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本书更新了P2P应用程序的内容,包括文件共享协议、BitTorrent等文件分发协议以及Skype的IP话音等新型多媒体应用。局域网和多媒体网络的章节也得到了更新,以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在第1章中,新增了有关端到端吞吐量分析的材料,并全面修订了课后习题,增加了循序渐进的Ethereal实验。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科书(第1~5章或根据需求取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可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的高级专题章节(第6~9章)作为教材。对网络从业者、具有一定网络基础的人员甚至专业网络研究人员,《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教科书之一,采用了作者独创的自顶向下的方法来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协议,即从应用层协议开始沿协议栈向下讲解,强调应用层范例和应用编程接口,使读者尽快进入每天使用的应用程序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和“创造”。《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的讲解以因特网为例,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法,深入浅出地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㈢ 鍝浣嶅ぇ浣链 璁$畻链虹绣缁滃熀纭鍙婂簲鐢锛堢4鐗堬级锛岃繖绉嶉珮娓呮暀𨱒愮栌搴︾绣鐩樿祫鏂欐湁浜哄垎浜钖
鎴戞垜杩欓噷链夋偍𨱍宠佺殑璧勬簮锛岄氲繃锏惧害缃戠洏鍏嶈垂鍒嗕韩缁欐偍锛
https://pan..com/s/13XVrBSoNG9vpckwdlot54A
涓烘弧瓒宠昏呭圭绣缁滃簲鐢ㄥ熀纭鐭ヨ瘑涓庣绣缁灭郴缁熼泦鎴愭妧链瀛︿範镄勯渶瑕侊纴链涔﹀逛笂涓鐗埚唴瀹硅繘琛屼简瀹屽杽锛屾瘆杈幂郴缁熷湴浠嬬粛浜呜$畻链虹绣缁灭殑锘烘湰姒傚康銆佹暟鎹阃氢俊镄勫熀纭鐭ヨ瘑銆佽$畻链虹绣缁灭殑浣撶郴缁撴瀯銆佽$畻链哄眬锘熺绣銆佺绣缁滀簰镵斻佺绣缁沧搷浣灭郴缁熷拰缃戠粶绠$悊銆両nternet 鍙婂叾搴旂敤銆佽$畻链虹绣缁滃畨鍏ㄣ傛湰涔﹂毦搴﹂备腑锛岀悊璁虹粨钖埚疄闄咃纴鑳藉熷弽鏄犵绣缁沧妧链镄勬渶鏂板彂灞曘备负鏂逛究璇昏呭湪瀛︿範鐞呜虹煡璇嗙殑钖屾椂锛屽张鑳借幏寰楀疄鐢ㄦ妧鑳斤纴链涔︽疮绔犻兘閰嶆湁缁冧範棰桡纴骞跺湪绗9 绔犱笓闂ㄥ畨鎺掍简瀹炰緥鍜屽疄璁锛屼緵璇昏呬笂链哄疄璺点 链涔﹀彲浣滀负楂樿亴楂树笓璁$畻链虹绣缁滆剧▼鏁欐潗浣跨敤
㈣ 关于谢希仁着《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的两个问题
1。连接简单;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总线结构省线。星型结构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线出问题了都不会影响其他端口;不使用共享总线,所以不会有总线拥塞问题;可扩展性好,可以通过级联扩展网络。
2.
1)首先强调关于HDLC的定义问题:
约束通信双方按一定规则进行通信的体系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DLCP),也叫数据通信控制规程(DCCP)。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和大财团都在研究制定此类规程。从发布的规程体系看,共包括两类——面向字符的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的规程,典型代表有美国标准协会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国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后来,IBM公司在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比特的规程。再后来,ANSI和ISO两组织以IBM的SDLC为基础发展了两个类似的规程,一个是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另一个就是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即HDLC。
(2)一般情况下,HDLC规程帧格式中的8位地址码段已经足够(256个地址),若实在不够,则该8位地址是可以扩展的(按8位扩展),并且可以许循环扩展下去,具体扩展方式是将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个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扩展(没有扩展时则表示是控制码段)。
(3)地址的命名规则以实际系统构造方式为前提,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系统,对规则的定义是不同的,应结合具体系统来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个地址是等同的,扩展后,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统,后256位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128位与256位的组合形成新的独立地址码(但在解码时需要设计具体进程)。还可以是其它解释,一切看自己的系统规程设计。
(4)如第(2)点所说的地址扩展方式,一切以具体系统的具体规程为原则,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是网络层地址”(此情况仅指你目前正在认识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地址扩展方式下,很容易区分网络层地址和接入系统地址。
(5)MAC是和网络拓扑及具体互联媒质相关的协议规程。但是,仅仅适合于局域网的规定结构方式(不能与网络拓扑重构概念混淆)。在许多网络中,其互联媒质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有所规定,因此不存在MAC问题,但在局域网中,由于结构形式、联结媒质可以多样化,因此相关规程中作了一些定义,试图全方位适应各种情况的规程协议(也是目前流行规程),将MAC接入控制作为规程要点之一。当然,目前一些局域网技术规程有扩大化应用趋势(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点是根据具体媒质和具体拓扑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进程控制方式或规程,是比地址码概念更外围的规程,一旦选定具体MAC规程(可以是动态选择),通信进程便按照设计的HDLC规程约定完成
3.交换机应该用在局域网负荷重的那个网络。
4.因为无线网可靠性比较差,丢包率高,在底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比较划算。以太网物理介质可靠性高,在高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