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望岳选自什么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后人称他的诗为什麽
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杜工部集》
作 者
杜甫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 注释
▪ 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 文学赏析
▪ 名家评价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编辑
望岳
第一首
岱宗1夫2如何3?齐鲁4青未了5。
造化6钟7神秀8,阴阳9割10昏晓11。
荡胸12生曾13云,决眦14入15归鸟。
会当16凌17绝顶,一览众山小18。[1-3]
第二首
西岳崚嶒19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20,拄到玉女洗头盆21。
车箱入谷22无归路,箭栝23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24问真源。[4-5]
第三首
南岳配朱鸟25,秩礼26自百王27。
歘吸领地灵28,鸿洞29半炎方30。
邦家31用祀典32,在德非馨香33。
巡守34何寂寥,有虞35今则亡。
洎36吾隘世网37, 行迈38越潇湘39。
渴日40绝壁41出,漾舟42清光43旁。
祝融44五峯尊,峯峯次低昴45。
紫盖46独不朝, 争长嶫47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48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49限修途50,未暇51杖崇冈52。
归来觊命驾53,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54,曷以55赞我皇。
牲璧56忍衰俗57,神其思降祥。[6]
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崚嶒:高耸突兀。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xū)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国家。
祀典:祭祀的仪礼。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jì):到,及。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行迈:远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尽日,终日。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指祝融山。
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指紫盖山。
嶫(yè):高耸。
羣仙:群仙,众仙。
牵迫:很紧迫。
修途:长途。
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衰俗:衰败的世俗。[5] [7] [8-9]
译文
第一首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5]
第二首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9]
第三首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9]
创作背景编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5] [10]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8] [10] [13]
第二首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借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5] [11]
第三首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5] [11]
总结
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5] [11]
名家评价
第一首
范温《潜溪诗眼》:《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干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11]
仇兆鳌《杜诗详注》: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遁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龙门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其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卢世㴶曰:公初登东岳,似稍紧窄,然而旷甚。后望南岳,似稍错杂,然而肃甚。固不必登峰造极,而两岳真形已落其眼底。[7]
浦起龙《读杜心解》: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上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未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11]
《唐宋诗醇》:“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5]
高棅《唐诗品汇》引范云:起句之超然者也。[14]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刘辰翁:“‘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青未了’语好,‘夫如何’跌荡,非凑句也。‘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对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周珽评“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14]
王嗣爽《杜臆》:“‘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集中《望岳》诗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钟伯敬乃谓:‘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犹然俗人之见也,又谓:‘定用望岳语作结,便弱便浅。’”[14]
沈德潜《唐诗别裁》:“‘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14]
杨伦《杜诗镜铨》引刘须溪:“‘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割’字奇险。”[14]
第二首
黄生:“‘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真有掷米丹砂之巧。”[7]
作者简介编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杜甫画像
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1]
参考资料
1. 望岳(岱宗夫如何) .邵阳市第一中学[引用日期2014-02-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80-181
3. 全唐诗第216卷第005首望岳 .全唐诗库[引用日期2014-02-1]
4. 全唐诗第225卷第043首望岳 .全唐诗库[引用日期2014-02-1]
5. 李渗.杜甫诗集选:长江出版社,2009年:26-28
6. 全唐诗第223卷第028首望岳 .全唐诗库[引用日期2014-02-1]
7.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4年
8. 《望岳》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2-1]
9.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10.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0-321
词条标签:
唐诗 , 古诗
⑵ 杜甫<<望岳>>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其他作品等方面的信息.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10/31/re041030038.jpg
http://www.guoxue.com/art/ss000/tsjs/lb007.gif
⑶ 望岳作者这人是在哪死的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作关怀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身后,自然是萧条的。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关于杜甫之死,《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实在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就过了好多悲惨日子。被洪水困在一个庙里,九天没有好好吃饭,被救后暴饮暴食,当晚就撑死了。死前也许正在构思“安得粮食堆满山,大庇天下饥士俱欢颜”一类的诗句。我看这些记载,有一点意外,即杜甫竟客死于耒阳,而此地离我家乡不远,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另外一点,是更加深了我的印象:杜甫也是喜欢喝酒的。杜甫喝酒的形象,大约和当代陕西、山西、湖南等地的某几个作家类似。
杜甫死在那艘载他离开四川的旧船上,此时,他与家人已在湖南漂泊数年,正处于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而西边正是古贤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更可悲的是,直到杜甫死后的43个年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经过四处筹款,将其的灵柩迁回他的老家--河南巩县,葬在他最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坟旁……
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 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⑷ 古文搜索!!!!追加80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口技 作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
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出师表①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今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⑤。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⑥,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⑦,以光先帝之遗德⑧,恢弘志士之气⑨;不宜妄自菲薄⑩,引喻失义(11),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2),俱为一体(13),陟罚臧否(14),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7),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8)。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9),此皆良实(20),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2),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3),有所广益。将军向宠(24),性行淑均(25),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6);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1)。先帝不以臣卑鄙(32),猥自枉屈(3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4)。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3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3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9),攘除奸凶(40),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42),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4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44),以彰其咎(45)。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46),察纳雅言(47),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送东洋马生序
余幼时即辍学,家贫,无从致钱以花。每假窃于富贵人家,偷完就溜,计日不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殆。偷完,走溜之,不敢稍逾时。以是人多以和为贵,余因得遍偷全村。即加冠,亦慕偷窃之道,又患无保险药废可报。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持钱叩问。先达嚣张跋扈,土匪强盗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伺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当远征行窃也,负窃用具,行深山巨谷,穷冬列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龟裂而不知。至地,四肢僵硬不能动。(被发现)众人持汤浇灌,蒙被暴揍,久而将死。主人周再食,有残渣剩饭可享。一屋人皆披风衣,腰白金之戒,左带刀,右备铁斧,烨然若真三。吾则破衣烂衫处其间。以身有足痛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概余之勤且坚若此。
归 园 田 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⑸ 潇湘书院注册新作家在哪写作
完成注册后登陆作者后台创建新作品上传章节
⑹ 《今夜谁家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首诗的完整诗句是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抚还来。可怜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⑺ 谁家今夜偏舟子下一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⑻ 一个作者不可以同时在两个网址写小说(关于网络作家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这得看你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签约,如果只是单本小说的版权签约是完全可以的,如果签约是连人一起签进去的话是不行滴,也就是说,你想两边网站都签约,就必须在两家网站都签单本小说的版权。不能把你自己也签进去任何一家。
第二个问题,起点中文网是属于比较大的一个小说网站,人气较高,写作的作家太多,所以起点不需要借助别的小说来堆攒人气。所以就一般不会出现盗用版权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怕惹上官司等。然而在别的小说网站能找到中文网的书,但是不需要付费阅读的,属于免费性质,这牵扯商业战争的问题,利用他人的小说名气来推销自己网站的产品。这是各大网站间的一种互相利用,因为对中文网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
⑼ 叙事诗有哪些
1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2、子夜吴歌·冬歌
唐代: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阴雨
唐代: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译文: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5、乡思
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⑽ 古诗<宿建德江>描写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山螟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白石滩)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李白(襄阳歌)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李白(谢公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李白(长门怨二首)
月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
--------沈佺期(长门怨)
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
---------张修之(长门怨)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崔国辅(小长干曲)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杜甫(日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杜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杜甫(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归雁)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李端(闺情)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于良史(春山夜月)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柳中庸(听筝)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三)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___--------孟郊(古怨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_____-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秋夜曲)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___----刘禹锡(石头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__------刘禹锡(望洞庭)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_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____-------白居易(江楼月)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燕子楼)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______---白居易(寒闺怨)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______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_---------李贺(南园十三)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杜牧(润州二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___-----杜牧(泊秦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温庭筠(赠少年)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温庭筠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李商隐(无题四首)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感旧)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楚江怀古)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一丛花)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青门引)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蝶恋花)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曲栏杆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晏几道(虞美人)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苏轼(木兰花)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仲殊 (南柯子)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贺铸 (青玉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采桑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陆游(夜游宫)
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范成大(忆秦娥)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程垓(卜算子)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唐多令)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矮斋杂咏二十首·月夜吟
年代:【宋】 作者:【华岳】
一声残角送黄昏,独倚阑干空断魂。
竹景扫阶尘不动,自挨明月闭柴门。
爱月
年代:【宋】 作者:【梅尧臣】
终夜每爱月,见月常苦稀。
不雨即云晦,何能揽光辉。
傥有一夕明,岂畏露湿衣。
素娥领玉兔,孤寡命亦微。
堂堂罕开耀,多是半掩扉。
曾负万家望,空是随人归。
一岁复一岁,白发思钓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