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络暴力到底有多恐怖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非常可怕。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1)网络暴力多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作用方式
(1)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网络暴力事件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在言语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恶毒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就网络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击危害比较大,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比较明显。
(2)间接攻击
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方式跟风发表意见,即俗称的骂人不带脏字,有的也选择转播他人的直接攻击进行二次攻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无外乎都会从虚拟世界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也因此,在应对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暴力都不能忽视。
‘贰’ 为何明星受到的网络暴力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很多明星都普遍遭受着严重的网络暴力,前有杨丞琳、袁姗姗,然后张艺兴、乔任梁,都不同程度遭到网络暴力攻击,而这一次又降临到了歌手王杰身上。
近期,一位名为“我就是一个谦迷”的微博网民,在私信中对王杰极尽侮辱,用词恶劣,简直是令人咋舌。
为何网络暴力已经被大家熟知,但是网络暴力事件却可谓是愈演愈烈呢?
首先,对一个问题出现争论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太恰当的打个比方,网络是一个大黑箱,连接了我们这些用户。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网络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屏障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一、准入门槛降低,最开始,互联网初期的用户是相对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大家都是明白事理的人或者说是体面的人,即便对于一些话题有争议,也是会理性的文明的去辩论。现在的互联网几乎是没有门槛的,除了偏远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网络,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等等,这样用户群体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学历素养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然而现在大量用户的涌入,就像溶剂一样稀释了这部分溶质。平均水平大幅度下滑。
二、用户群的原因,其实这个应该包含于第一个里面。高素质的人仍然高素质,他们仍然会理性平和的谈论问题。但无法避免的,社会一定存在一部分素养和认知能力较低的群体。这个群体相对来说有一些共性,收入偏低,学历偏低,社会身份地位偏低。
1、贫富差异加大。其实很多情况下仔细的分析都与经济相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这里也很对,收入水平对于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观念、社会观念、价值观有强力的影响。正常情况下,收入高的普遍有较丰富的见识和较高的眼光与素质,收入低的普遍低学历低地位低品位。这就造成了观念的差异,也是非常强的一个社会矛盾。现在的社会有相当强的仇富心理,但中产阶级也在日益壮大,所以,这个矛盾在网络言论上也体现得出来。
2、群体低龄化,不仅是生理年龄还包括心理年龄。年龄不同,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阅历不同。年龄大了,看问题相对更深入也更理性,是因为他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或者说见怪不怪;而且,年龄大了要养家工作,有更多了社会交际活动,不会闲着没事就在网上和人骂战;再有就是,年龄大了也是更喜欢体面和风度的。年龄小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血气方刚,一点小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炸。闲着没事也有精力和人持久的对骂;看问题不理性,容易偏激等等。
3、脱离社会道德,网络是虚拟化的,所以网络里的道德约束和现实社会道德约束有天壤之别。社会道德是来自于你的社交环境的,是针对你个人本身的,所以你不会随随便便就破口大骂一些你仅仅是不顺眼的事情,顶多也就冷哼一声走开就完。网络不一样,虽然有大环境上的道德准则,但是这个约束是对于这个虚拟的ID,和你的现实很难搭上联系,所以行为即便肆无忌惮也不会让你的名声声名俱裂,顶多是ID被抵制反对,那时候换一个就是了,不疼不痒点两下鼠标而已。
4、网络法制匮乏,针对现实的法律都不完善,何况对于一个新兴的虚拟世界。
三、用户个体原因,这种网络暴力很多是因为个体性格的发展不全面或者发展层次低而产生,总结这些个体有这样三个特点“无原则,无水平,无素质”。个体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期望更高的群体里的地位。
所以有些人试图使用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的方法在虚拟世界博取想要的高地位,或者在一些问题上给予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得到他人的赞赏,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而现在,不只是明星在面对着网络暴力,一个平常人,如果做了什么恶性事件,往往也会在网络上被曝光,这一方面也起到了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但是,网络暴力终究是恶性的,不要轻易去攻击别人,因为下一秒,你也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看法,谢谢观看。
‘叁’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1、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不公,四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违法的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2、表现形式: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暴力究竟有多可怕呢
网络暴力足以隔着网线摧毁另一个人的生命,或者是另一个人遭受心理上的严重打击。
一、网络暴力引发抑郁症
在现代社会,有些时候抑郁症仿佛是一道保护,但是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对抑郁应该深有感受。因为很多人觉得隔着一条网线,就可以尽情享受以论自由带来的好处,肆意的辱骂和诋毁别人,在网线的那一端接受这种辱骂的人,虽然在生理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但是在心理上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不是谁都能够坚强的面对别人的评价。这种网络暴力很有可能引发多重抑郁,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受害者会对此感到压力,痛苦甚至食不下咽,最终引发抑郁。
‘伍’ 为什么近年来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
首先因为现在网络发达、传播速度较快、手机各类软件、APP也是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不像以前发生事情需要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才让人们知晓,所以网络暴力也越来越严重。
所以不得不说现代社会网络太过发达也是有弊端的,不仅仅全是益处,也会带来一些不便。
‘陆’ “网络暴力”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对于网络暴力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有人称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有人称网络暴力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这些言论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仅在虚拟空间上对当事人给予道德的审判和批判,而且也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往往是匿名的、群体性的攻击行为,虽然攻击者的身份是虚拟的,但给当事人所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实的。网络暴力的形式:网络暴力除了语言暴力以外,还表现出了行为上的暴力。在网络中,人们往往无视法律责任的存在,事先并不征求当事人同意,就随意在网上公布属于当事人隐私的信息,造成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侵犯。有的网络事件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网络暴力中这种暴戾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是与文明社会直接相违背的。网络暴力的特点:1.传播活动自发形成网络暴力事件的始终,不存在任何强迫行为。无论是首次传播,还是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都是网民的自发使然。无论是出于道德使命感还是情绪宣泄需要,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都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的,纵使存在一些背后别有用心的事件操控者的主观行为,也是在不被发现的隐性状态下进行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的被操控性,所以说网络暴力传播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发的,至少是在参与者自认为自发状态下进行的。传播内容的社会敏感性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话题是敏感的,一提起就能引起轩然大波。纵观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内容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虐待、第三者、极度自私等等,不是违法的,就是悖逆公德的,或者是人们的情感较难接受的。这些话题都是社会极为敏感的话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现象尚且嗤之以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就更难怪要群起声讨了。2.信息结构的开放性在网上,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你注册了一个论坛,就有在这个论坛里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在整个网络暴力的传播过程中,只要你的言论于论坛无害,一般版主就不会删除你的发言。你可以补充任何信息,只要它是真实的,甚至只要是网民希望真实的,都可以造成新一轮的传播活动。总之,网络暴力的传播处于一个极度开放的传播结构中,这就为传播影响的不可控制性埋下了伏笔。谁都可以发言的情况下,因为不能保证发言的公正和客观,就不能保证传播影响总是积极的,也才导致走向了网络暴力的歪路。3.恶劣影响的虚拟促成在虚拟的网络自由世界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并拥有同等的受到尊重的机会,这种特征使网络成为人们灵魂最自由的地方。网络还由于天然的虚拟性,而使得很多在现实中不好做的事情,或者不好说的话在网络上便可以旁若无人地做,肆无忌惮地说。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因为多了虚拟性的保护,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这里很安全”的意识,又因为少了很多现实世界的惩罚机制,在网络的顾忌就显得纯属多虑。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做出一定的行为根本就用不着深思熟虑、谨慎再三,完全实现了“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的愿望,以至于有学者称网络为“历史上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管现实生活中网民有多大的物质重压与精神压抑,都可以自由而肆无忌惮地在这里宣泄,还有可能由此引发大众对同一焦点事件的集体泄愤。与此同时,网络虚拟性也使得有效的监督机制变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在虚拟环境下,网民的诚信意识及道德意识极容易走向缺失,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谎言等各种不健康信息在网络里却可以大行其道。4.传播效果容易失控现在看来,网络暴力似乎总有失控的趋势,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多数网络暴力看起来似乎总发端于对不合情理现象的讨伐,这本身无可非议,但由于总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网络传播结构的开放性和流言传播的易失实性,使得网络暴力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被人利用,使无辜的当事人蒙冤。网络暴力的背后是以讹传讹在作祟,这些虚假或片面消息的扩散传播,影响受众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举动。导致结果是,无论被讨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缓解网络暴力的事态发展,连事件的发起者站出来要求人们取消打击行为,也都不得要领,最终走向了暴力的极端而无法收拾。“铜须门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当事人即使在道歉后也不能摆脱困境,事件的发起者声明事件原委“纯属杜撰”,要求网民取消进一步的行动,也不能缓解事态发展。
‘柒’ 网络暴力人人憎恨,为什么这种做法屡禁不止呢
因为犯罪成本太低。
1、网络是他们的发泄场所
大家都知道,马路上一旦出现什么事情总会有很多人围观:马路车祸、夫妻俩吵架,原配手撕小三,甚至有人当街砍人依然有很多人围观。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凑热闹?可能一开始都没什么兴趣,但看到那么多人围观顿时来了兴趣。大家都骂这个人行为不检点,不道德,自己看了也顿时气从心中起,跟着一起骂。骂到最后都忘了骂什么了,就觉得围观骂人很爽。
现在国家对网络平台越来越加大力度进行整治,用各种处罚的例子惊醒人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论在哪里都要注意言行,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捌’ 甘肃越野跑前6名唯一幸存者遭网暴,网络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甘肃越野跑6人,唯一活下来的一位,一位幸存者名叫张小涛。在5月23日的时候,张小涛通过自己微博账号还原描述了事情的完整经过,他是中途在昏迷的时候被放羊的牧民发现救了,才得以存活。
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马思纯也曾经遭受网络暴力而患抑郁症。因为马思纯是某着名女演员的外甥女,她被大多数网友在网络上抨击他视频亲戚关系而获得该奖,并且她个人的形象比较稍显丰满,就有很多键盘侠在网络上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玖’ 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应对的方法
1、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
2、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那么,面对如此的网络暴力,我们有哪些解决方式呢?网络暴力的解决方式如下:
(1)收集网络暴力的证据。
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2)向相关部门报案。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机关可以介入调查。
(3)委托律师维权。
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4)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
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