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营销 > 网络公共领域有哪些特点

网络公共领域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2022-08-26 19:36:13

A. 中国网络上是否存在公共领域

根据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一点想法:
公共领域大概就是指介于国家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公共场所,这个场所是公开的,人们平等的讨论,讨论必须是理性的,讨论的结果可以产生公共舆论。网络的存在类似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印刷资本主义这种技术手段为公共领域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是差别在于,首先哈所说的公共领域是基于一定范围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力量,中国的网络面向的人群范围更广,很难形成理性的讨论。其次,网络与公共领域的区别还在于它不是完全独立的。
当然这只是指历史范畴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更多的指一种规范范畴,说白了就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哈贝马斯认为好的东西,网络则是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形成。

B. 公共领域形成产生哪些方面的作用

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1]
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公共领域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而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它的特点是非交换性。
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中,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一种用于交流讯息和观点的网络”,这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公共判断。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他对资产阶级(Bourgeois)公共领域的上升和衰落进行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阐述。德语术语Offentlichkeit(公共领域)包含了多种意义,它意味着一种空间概念,社会场所或区域,在这里意义被关联、分布和协商,以及这种集结的过程和整体,“公共”。(Negt and Kluge 1993)
“公共领域意指特定的机构、中介、实践;然而,它也是一种一般的社会经验范围,其中所有实际上或表面上对所有的社会成员相关的事情形成一个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来理解,公共领域一方面是为一些专业人士(如政客、编辑、组织官员)提供的一个场所(matter),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涉及到每一个人,仅仅在人的思想中和他们的意识范围内才能理解的东西。”(Negt and Kluge,1993)
哈贝马斯(1989)所表达的公共领域的概念从18世纪的英国就已经真正存在。那时伦敦社会中的咖啡店变成了艺术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逐渐的伸入到经济的或者政治的如对事件的批评。在法国的沙龙,如哈贝马斯所说,“观点从经济依赖的束缚中解脱”。任何一件新的作品,或者一本书或者一件音乐作品都必须在这里得到它的肯定(legitimacy)。它不仅仅是一个自我展现的论坛,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开讨论一个观点和公共讨论议程的平台。

C. 网络公共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

摘要 你好,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这几年我们看到的网络趋势,例如互联网的娱乐化、商业化、碎片化,包括算法、假新闻、后真相,资本对于平台的垄断,都不仅仅导致了它们本身的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后果——使社交媒体正在迅速丢失它的政治讨论和公共意见传达的能力。一方面,算法让每个人都沉入自己的信息孤岛,统一的公共舆论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资本控制下的网络平台却在用“贩卖热搜”的方式,将自己的商业化、娱乐化的目标以“民意”、“大家都在看”的口号进行包装。这其实就是以自己的利益改头换面成为公共利益,进而将公共领域转为己用的一种方式,而这样必定造成商业利益对公共生活的全民渗透,以及公共舆论的彻底瓦解。

D.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相比具有什么新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具有网络传播的范围广、效率高、速度快、互动灵活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监督形式,又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特性。
(一)网络监督者可以自我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提出的,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以此影响着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发布、传播权,还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传播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网络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基础。因为网络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环境,信息的传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网络媒体中,传播权被分散到了广大受众手中,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难受到控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动性。这就建构了一种新的传受关系,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上,从而奠定了网络传播中网民自我议程设置的基础。这一点,在微博中体现得极为充分。Web2.0使得网络的互动性加强,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引导一个话题,也就是这种自媒体可以自我设置信息传播的议程。
自我议程设置就是网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的传播采取控制,以达到设置议程的目的。自我议程设置是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扩展,有时它也可能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民自我设置议程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更广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众。它可以打破单一媒体监督的片面性与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监督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二)网络传播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更透明、更真实、更公平
“公共领域”是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由各种对话构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达思想与意见。其核心内涵是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关注普遍利益、达成共识。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舆论监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种开放性与互交性就形成了网民的“公共领域”。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与别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公开性。
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在舆论监督中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监督的范围更广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是由麦克卢汉提出的,他认为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得原有以期刊报纸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瓦解,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了。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来讲,网络信息传播才真正实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被监督主体,都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四)网络传播使监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舆论压力更大
传统的舆论监督成本很高。一是监督渠道不畅造成的时间成本,二是监督手段匮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难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监督范围过小。还有,监督者不可避免地会危及到被监督都的权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监督者对监督者进行打击和报复,使监督者承担监督的风险成本,从而使大家不愿或不敢监督。
互联网的出现,解决舆论监督的渠道与范围的问题,同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监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征,可以很好地保护监督者的权益,降低了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加监督的效果。广泛的监督主体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E. 网络社会学的编辑推荐

本书是“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之一种。本书从个体、互动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检视网络社会及其运作,据此阐述网络社会原理,搭建网络社会学研究框架。
目录
绪论 可能的网络社会
第一章 网络社会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社会“空间”构成
第三节 网络社会性软件
第二章 网民
第一节 网民概说
第二节 网民的分类
第三节 网民特征——以中国的网民为例
第三章 网上身份
第一节 网上身份
第二节 网上自我认同
第三节 认同兼容
第四章 网上社会行为
第一节 社会行为
第二节 网上社会行为
第三节 网上社会行为的模式
第五章 网上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节 网上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网上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网上人际关系模式
第六章 网上社会群体
第一节 网上群体的含义
第二节 网上群体分类
第三节 网上群体分析
第七章 网上社会组织
第一节 网上组织及其结构
第二节 网上组织分类
第三节 网上非营利组织
第四节 网上营利组织
第八章 网络社区
第一节 网络社区及构成
第二节 高校BBS
第三节 网上交友社区
第九章 Web 2.0的网络社区
第一节 Web 2.0的含义与特质
第二节 Web 2.0的网络社区应用
第十章 博客
第一节 博客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博客的含义与特质
第三节 博客的交往活动与应用分析
第四节 博客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 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
第二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第四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过程
第五节 网络社会实践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
第六节 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
第十二章 网络社会的社会网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会网的基础
第二节 互联网上的社会网构成和特征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取向
第四节 一个互联网的社会网分析案例
第十三章 网络社会秩序
第一节 网络心理契约
第二节 网络社会规范
第三节 网络社会控制
第十四章 网络社会问题
第一节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第二节 网络社会问题
第三节 信息压力
第四节 网络成瘾
第十五章 网络社会变迁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Web 1.0阶段与Web 2.0阶段
第三节 未来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F. 如何看待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得以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的利益问题时,公民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的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按照这种定义,网络公共领域是指网民将网络的论坛、博客、播客等空间形式作为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讨论发生在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众话题,进而形成公共意见,对社会进行监督,从而促进社会的朝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当然,网络作为表达意义的平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媒体一起共同的促进社会或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这是媒体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公共领域在反应民生、公共议程建构、舆论监督等诸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网络媒体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呢?答案是:能。?网络媒体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网络媒体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公共领域话语沟通情景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国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业媒介构成的理想媒介生态结构做支撑。在理想的媒介生态结构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机构,主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并作为公众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资源消耗的补偿主要来源于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建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务宗旨的实现。但是,由于商业力量和政治权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个事实缺位的问题。因为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的批量化生产与单向性流动,对于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和批判性舆论的形成极为不利,公众群体所拥有的独立人格和对社会普遍利益的关注也失去了沟通的纽带。但是,网络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普遍参与、信息共享、公开透明、即时互动的特性,这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实现打造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首先,网络媒介使用者的匿名性与分散性保证了公众群体的独立人格以及对社会普遍问题的自由表达。网络媒介作为一个虚拟的交互平台,公众均以匿名的方式参与到媒介的使用中去。这种匿名、分散的特质,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一种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这种匿名性与分散性,使得成员之间互不认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控的社会精英来说也增加了困难。除此之外,它还消除了公众成员之间事实的不平等,在对社会普遍利益的批判上,每个人的意见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并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其次,在沟通媒介上,网络传播的低门槛与低成本为公众使用媒介提供了手段,而信息自由、自主、公开、快速的沟通为公众意见在国家和社会中间的生存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媒介使用上,网络传播几乎实现了“零门槛进入”,任何人只需要拥有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就可以充分享受网络媒介的各种功能:创建个人网站、公开发表留言、开辟网络论坛、建立个人博客、发起基于某一公共主题的讨论等等。这样,大众意见将不再被少数精英所认为的“主流”观点所“把关”掉,网络平台将成为各种自由流通信息的集散地,也使得“观点的自由市场”有了现实的依据和具体的可行性。
最后,网络空间实现了与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网络传播革命创造了一个“对话性”和“去中心化”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信息垄断权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个虚拟空间将导致政府垄断资源能力的削弱,而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欲望和能力都将增强。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虚拟的生存空间将不仅仅是一种认为的沟通工具,还将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独立于国家界限之外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这时的互联网空间将会形成一种高度自主的“市民社会”。总之,由信息和电信传输技术所建构而成的互联网信息生态,不但可以扩大市民社会的民主空间,而且可以使政治关系朝民主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创造公共领域,扩大公众参与的可能性,营造一种跨国多边的参与情境。

G. 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1998年8月,哈氏在回答一位中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时这样概括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它尽管与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国出现的,随后与现代民族国家一起传遍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对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广泛: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

阅读全文

与网络公共领域有哪些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卖产品需要多少钱 浏览:505
怎么让家里的网络快速如新 浏览:512
单位网络安全要求会议 浏览:678
全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 浏览:523
笔记本网络本地连接好还是无线 浏览:823
网络贷款多少钱利息 浏览:501
沈阳哪里能网络抢票 浏览:975
智慧屏看电视需要连接网络吗 浏览:857
怎么看电脑可不可以连xbox网络 浏览:278
华为家庭网络信号全覆盖 浏览:313
施乐无线网络连接设置 浏览:46
我的移动网络密码 浏览:797
如何提高网络文化出海 浏览:111
新网络词在哪里有 浏览:427
计算机网络重点简答题 浏览:173
开数据但网络连接超时 浏览:325
移动接网络的路由器怎么更换 浏览:1002
上海美猴网络怎么样 浏览:506
3g网络哪个运营商快 浏览:921
在校园如何使用有线网络 浏览:2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