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营销 > 网络接口驱动有哪些

网络接口驱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28 02:54:19

1. 设备管理器中的网络适配器下有哪些驱动程序

第一个是网络的免费WiFi驱动

第二个是主板自带网卡驱动

第三个是无线USB网卡驱动

2. win7网络适配器里应该原有几个驱动,各叫什么名字

如果是笔记本电脑,那么至少两个,一个有线,一个无线的。

这个名字可不能给你肯定的答案,因为硬件品牌的不同,驱动名字也是不同的。

你可以下载一个驱动精灵类的软件更新驱动即可。

3. 有哪些不同类型的jdbc驱动

Type 1: jdbc-odbc桥 Jdbc-odbc 桥 是sun公司提供的,是jdk提供的的标准api. 这种类型的驱动实际是把所有 jdbc的调用传递给odbc ,再由odbc调用本地数据库驱动代码.( 本地数据库驱动代码是指 由数据库厂商提供的数据库操作二进制代码库,例如在oracle for windows中就是oci dll 文 件) jdbc-odbc桥|odbc|厂商DB代码---数据库Server只要本地机装有相关的odbc驱动那么采用jdbc-odbc桥几乎可以访问所有的数据库,jdbc- odbc方法对于客户端已经具备odbc driver的应用还是可行的.但是,由于jdbc-odbc先调用 odbc再由odbc去调用本地数据库接口访问数据库.所以,执行效率比较低,对于那些大数据量 存取的应用是不适合的.而且,这种方法要求客户端必须安装odbc 驱动,所以对于基于 internet ,intranet的应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你不可能要求所有客户都能找到odbc driver. =====一般ACCESS用到的比较多,初学者用。实际项目是不用的。

Type 2: 本地Api驱动 本地api驱动直接把jdbc调用转变为数据库的标准调用再去访问数据库.这种方法需要本地 数据库驱动代码. 本地api驱动|厂商DB代码---数据库Server这种驱动比起jdbc-odbc桥执行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它仍然需要在客户端加载数据库厂商 提供的代码库.这样就不适合基于internet的应用.并且,他的执行效率比起3,4型的jdbc驱动 还是不够高.

Type3:网络协议驱动 这种驱动实际上是根据我们熟悉的三层结构建立的. jdbc先把对数局库的访问请求传递给网 络上的中间件服务器. 中间件服务器再把请求翻译为符合数据库规范的调用,再把这种调用 传给数据库服务器.如果中间件服务器也是用java开法的,那么在在中间层也可以使用1,2型 jdbc驱动程序作为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网络协议驱动--中间件服务器---数据库Server 由于这种驱动是基于server的.所以,它不需要在客户端加载数据库厂商提供的代码库.而且 他在执行效率和可升级性方面是比较好的.因为大部分功能实现都在server端,所以这种驱动 可以设计的很小,可以非常快速的加载到内存中. 但是,这种驱动在中间件层仍然需要有配置 其它数据库驱动程序,并且由于多了一个中间层传递数据,它的执行效率还不是最好.

Type4 纯JAVA驱动 这种驱动直接把jdbc调用转换为符合相关数据库系统规范的请求.由于4型驱动写的应用可 以直接和数据库服务器通讯.这种类型的驱动完全由java实现,因此实现了平台独立性. 本地协议驱动---------数据库Server 由于这种驱动不需要先把jdbc的调用传给odbc或本地数据库接口或者是中间层服务器.所 以它的执行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它根本不需要在客户端或服务器端装载任何的软件或驱动. 这种驱动程序可以动态的被下载.但是对于不同的数据库需要下载不同的驱动程序.

4. packet和NDIS2网卡驱动

ndis驱动和PKT驱动是DOS下的网卡驱动程序的两种标准。1、Packet Driver Packet drivers provide a simple,comm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that allows multiple applications to share a network interface at the data link level.可参看: http://www.ncu.e.tw/~center5/prog/pktdrv/PacketDriver/sld003.htm 符合此标准的网卡驱动程序通常是一个扩展名为.COM或者.EXE的文件,要加载它只要在命令行下行运这个文件即可。例如8139网卡的驱动程序为RTL8139.COM,则在DOS提示符下输入 rtl8139 0x60 -m 100full 2、NDIS2 Drivers NDIS是网络驱动接口规范(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的简写,设计NDIS的最初目的是为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定义一个标准API。一块网络接口卡(NIC)的硬件执行细节都被封装在一个称为媒体访问控制器(Media Access Controller,MAC)的设备驱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通过共有的编程接口来访问应用于同一种媒体(例如:以太网)的所有NIC。 NDIS也提供一个函数库(有时被称作“封装”),可供MAC驱动或更高层的协议驱动(例如:TCP/IP)使用。封装函数库是为了隐藏(在某种程度上)平台依赖,使得MAC驱动和协议驱动的开发变得更加容易。 NDIS早期的版本是由Microsoft公司和3COM公司共同开发的,目前应用在Windows For Workgroups(WFW)、Windows 9x、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上的NDIS的版本都是Microsoft拥有版权的规范。符合此标准的网卡驱动程序是一个扩展名为.DOS的文件。要在DOS下加载此种驱动请确认你有以下文件: 首先 当然是网卡的驱动程序了,我这里以AMD PCNet Family Ethernet Adapter为例,它的驱动是PCNet.DOS 其次 是Microsoft的NDIS支持文件,包括Protman.exe、protman.dos、Netbind.com三个文件 第三 是Ghost中自带的Dis_pkt.dos 最后 是编写一个protocol.ini文件

5. 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的介绍

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 (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NDIS))是通过将不同的协议从网络接口卡上拆除,使得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协议。在设计过程中,协议并不需要关于网络卡的任何情况。没有网卡规范接口,只有一个对协议的通用接口。为了使用NDIS卡,需要安装卡和它的驱动程序,装入希望使用的所有协议并通过使用一个称为NETBIND的命令将它们连在一起。

6. NDIS2 是什么

NDIS是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即网络驱动接口规范。NDIS的主要目的就 是为NIC(网络接口卡,Netwok Interface Cards)制定出标准的API接口。MAC(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ler)设备驱动封装了所有的NIC硬件 实现,这样一来所有的使用相同介质的NIC就可以通过通用的编程接口被访问。 NDIS同时也提供一个函数库(又时也称作wrapper),这个库中的函数可以被MAC驱动调用,也可以被高层的协议(例如TCP/IP)驱动调用。这些wrapper函数使得MAC驱动和协议驱动的开发变得更加容易。同时,这些wrapper函数也减 少了驱动程序对工作平台的依赖性。 NDIS()是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的简称。它横跨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定义了网卡或网卡驱动程序与上层协议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接口规范,屏蔽了底层物理硬件的不同,使上层的协议驱动程序可以和底层任何型号的网卡通信。 NDIS为网络驱动程序创建了一个完整的开发环境,只需调用NDIS函数,而不用考虑操作系统的内核以及与其他驱动程序的接口问题,从而使得网络驱动程序可以从与操作系统的复杂通讯中分离,极大地方便了网络驱动程序的编写。另外,利用NDIS的封装特性,可以专注于一层驱动的设计,减少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易于扩展驱动程序栈。

NDIS2就表示第二代的意思。

7. 网络接口驱动程序有什么用

动安装上了
基于红外线的传输技术最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广泛使用的家电遥控器几乎都是采用的红外线传输技术。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方式,红外线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无线电干扰,且它的使用不受国家无线管理委员会的限制。但是,红外线对非透明物体的透过性较差,导致传输距离受限制。

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红外通信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
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信效果,红外通信协议将红外数据通信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至900nm之内。

IRDA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物理层规范(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链接建立协议(Link Access Protocol:IrLAP)和链接管理协议(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LMP)。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链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和IrBus等等

8. 网络适配器里面有8个驱动

不是的。有两种驱动。
1.适配器就是网卡的学名,通常有有线网卡、无线网卡及各种特殊网卡等。这些设备通常都需要安装驱动程序,而且出现在电脑的网络设备中;
2.一般的台式机中有有线网卡驱动,如果安装有无线网卡也有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3.如果有蓝牙设备,还有蓝牙驱动程序;
4.在笔记本电脑中由于都安装了有线无线网卡,因此一般都有这两个驱动。

9. 电脑各种驱动的英文名是什么

电脑各种驱动的英文名是:

驱动程序(DeviceDriver)、主板芯片组(Chipset)、显卡(VGA)、声卡(Audio)、网卡(LAN)、无线网卡(WirelessLAN)、红外线(IR)、触控板(Touchpad)、PCMCIA控制器(PCMCIA)、

读卡器(FlashMediaReader)、调制解调器(Modem)、摄像头(camera)、蓝牙驱动(blutetooth)、读卡器(cardeader)、无线网卡驱动(wirelesslan)。

(9)网络接口驱动有哪些扩展阅读:

1.主板驱动的安装

目前所有的主板都提供“傻瓜化”安装驱动程序,只要依次用鼠标选安装条即可。笔者建议在安装驱动程序的时候先安装主板驱动程序。不少主板,特别是采用intel芯片组的产品,都要求在先安装主板驱动以后才能安装别的驱动程序。

2.显卡驱动的安装

在显卡附带的驱动盘内一般都附带了多个版本的驱动程序,但不是最新的驱动就一定最合适。安装win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的朋友最好安装通过微软认证的驱动。

驱动程序安装的一般顺序:主板芯片组(Chipset)→显卡(VGA)→声卡(Audio)→网卡(LAN)→无线网卡(Wireless LAN)→红外线(IR)

→触控板(Touchpad)→PCMCIA控制器(PCMCIA)→读卡器(Flash Media Reader)→调制解调器(Modem)→其它(如电视卡、CDMA上网适配器等等)。

10. 什么是电脑接口常用接口有哪些呀

一、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又简称为“并口”。目前,计算机中的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使用的不再是36 针接头而是25 针D 形接头。所谓“并行”,是指8 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 ,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数据也就容易出错。现在有5 种常见的并口:4 位、8 位、半8 位、EPP 和ECP,大多数PC 机配有4 位或8 位的并口,支持全部IEEE1284 并口规格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配有ECP 并口。

标准并行口指4 位、8 位和半8 位并行口。4 位口一次只能输入4 位数据,但可以输出8 位数据;8位口可以一次输入和输出8 位数据。EPP 口(增强并行口)由Intel 等公司开发,允许8 位双向数据传送,可以连接各种非打印机设备,如扫描仪、LAN 适配器、磁盘驱动器和CD-ROM 驱动器等。ECP 口(扩展并行口)由Microsoft 、HP 公司开发,能支持命令周期、数据周期和多个逻辑设备寻址,在多任务环境下可以使用MA(直接存储器访问)。目前几乎所有Pentium 级以上的主板都集成了并行口,并标注为Par-allel 1 或LPT 1,这是一个25 针的双排针插座。

2.中断处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CPU 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一直执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设交换数据准备就绪,就向CPU提出服务请求。CPU 如果响应该请求,便暂时停止当前执行的程序,执行与该请求对应的服务程序,完成后,再继续执行原来被中断的程序。中断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为CPU 省去了查询外设状态和等待外设就绪的时间 ,提高了CPU 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外设的实时要求。但是需要为每个设备分配一个中断号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此外还需要一个中断控制器(I/O 接口芯片)管理I/O 设备提出的中断请求,例如设置中断屏蔽 、中断请求优先级等,这样将会加重系统的负担。此外中断处理方式的缺点是每传送一个字符都要进行中断,启动中断控制器,还要保留和恢复现场以便能继续原程序的执行,系统的工作量很大,这样如果需要大量数据交换,系统的性能会很低。

3.DMA(直接存储器存取)传送方式

DMA 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采用一个专门的硬件电路——DMA 控制器控制内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流,无须CPU 介入 ,从而大大提高了CPU 的工作效率。在进行DMA 数据传送之前,DMA 控制器会向CPU 申请总线控制权。如果CPU 允许,则将控制权交出,因此在数据交换时,总线控制权由DMA 控制器掌握,在传输结束后,DMA 控制器将总线控制权交还给CPU,所以现在采用DMA 方式的设备CPU 占用率都比较低。

不过由于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品种繁多,而且大多采用了机电传动设备,因此现在CPU 在与I/O 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1)速度不匹配。I/O 设备的工作速度要比CPU 慢许多,而且由于种类的不同,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也很大,例如硬盘的传输速度就要比打印机快出很多。

(2)时序不匹配。各个I/O 设备都有自己的定时控制电路,以自己的速度传输数据,无法与CPU 的时序取得统一。

(3)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 设备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种,也可以分为二进制格式、ACSII 编码和BCD 编码等。

(4)信息类型不匹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造成计算机实际使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串行接口

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叫做串行接口,简称为“串口”。现 在的PC 机一般有两个串行口COM 1 和COM 2 。串行口不 同于并行口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 地传送出去的。 虽然这样速度会慢一些,但传送距离较并行口更长, 因此若要进行较长距离的通信时,应使用串行口。通常 COM 1 使用的是9 针D 形连接器,而COM 2 有的使用的是 老式的DB25 针连接器。

三、USB 接口

USB 即“Universal Serial Bus ”,中文名称为通 用串行总线。这是近两年逐步在PC 领域广为应用的新型接口技术。理论上讲,USB 技术由3 部分组成:具备USB 接口的PC 系统、能够支持USB 系统软件和使用USB 接口 的设备。

自从微软推出Win9x 以后,USB 进入实用阶段。据 Dataquest 公司统计结果显示,仅1999 年全球已有1 亿台USB 设备售出,而这个数字到2000 年已增加到1 亿 5000 万台,预计到2001 年这个数字至少还会在这个基础上翻一番。

USB 设备有两种不同的连接器,称为A 系列和B 系 列。A 系列连接器主要是为那些要求电缆保留永久连接 而设计的,比如集线器、键盘和鼠标。大多数主板上的 USB 接口都是A 系列连接器。B 系列连接器是为那些需要可以分离电缆的设备二设计的。如打印机、扫描仪、Modem 等。物理的USB 插头是小型的,与典型的串 口或并口电缆不同,插头不是通过螺丝和螺母连接。

理论上USB 可以串行连接127 个设备,但在实际应用测试中,也许串联3 ~4 个设备就已经力不从心了。

而且,作为USB 产品本身,只有键盘具备输入、输出双头设计,其 他产品一律只有一个输入接口,所以就无法再连接另外一个USB 设 备。此时如果需要进行多个USB 设备的连接,就需要一个连接的桥 梁——USB HUB 。

目前的ATX 主板一般只有两个内建的USB 接口(815E 芯片组将 此数量提升了一倍),但要连接4 个甚至4 个以上的USB 设备就必 须加装USB HUB,通过USB HUB 来扩充USB 接口数量。

USB HUB 可以连接USB 设备,同时也可以串接另外一个USB HUB 。但是USB HUB 连续串接时不能超过三个,也就是说,不能 在第3 个被串联的USB 接口上再串接USB HUB 。

USB HUB 的安装步骤如下:

首先应开启主板上的USB 接口。检查 CMOS SETUP 中的USB 选项,如果是选择为 Disabled,请将此选项改成Enabled,存 储后进入Windows 便可找到USB 控制器。一 般的HUB 有一对二、一对四和一对五3 种 类型。所谓一对二,就是通过原来的一个 USB 接口,扩充出两个USB 接口。说是一 对二,但由于会占用原先的一个USB 口, 因此虽然扩充出两个接口,但实质上只多出一个USB 接口。依此类推,一对四便可多出三个USB 接口,而一对五则可多出四个USB 接口(接口越多HUB 的价格当然也就越高,相应的耗电量也会增加)。以一对四的USB HUB 安装举例,这种USB HUB 有1 个输入接头和4 个输出接头。输出接头与输入接头的形状不一样,很容易区分。

同时,随HUB 一般都会提供一条连接USB 装置的导线,导线接头一端用来连接USB 装置(或USB HUB)的输入端。导线的另一端接头则是用来与USB HUB 输出端连接的部分,依次对接安装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USB 设备本身已经具备了USB HUB 的功能。比如某些显示器,其机壳背面有4 个USB输出接头(当然,还有一个是USB 输入接头),所以这台显示器也可承担一个USB HUB 的责任。还有一点就是电源,一对二的USB HUB 通常没有外接电源,而一对四的USB HUB 则大部分附带电源适配器,不过一对四的USBHUB就算不接电源,也是可以工作的,只是每个接口只能供电约100mA 左右,而一旦接上电源适配器,则可提升至500mA 左右。

目前最新的USB 标准为USB 2.0,它与上一版本的最大区别就是速度大幅提升。USB 2.0 数据传输率将达到480Mbit/s,整整比USB 1.1 超出40 倍。同时USB 2.0 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数据电缆和接口与以前的接口相同。换言之,USB 2.0 设备可以插在USB 1.1 接口上,而USB 1.1 设备也能够插在USB 2.0接口上使用。

时至今日,USB 已经在PC 机的多种外设上得到应用。输出设备方面 ,包括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音频系统、显示器等等。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是最早使用USB 技术的产品,这几种产品主要还是利用USB 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输入设备方面,USB 键盘、鼠标器以及游戏杆都表现得极为稳定,很少出现问题。此外还有DSL 的USB “猫”、IOMEGA 的USB ZIP 驱动器以及eTek 的USB PC网卡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都带有USB 接口,这并不是说笔记本电脑可以从USB 接口中获得多大的好处,关键在于那些经常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传输数据的用户,可以使用USB 接口提高工作效率。

四、IEEE 1394 接口

IEEE 1394 接口具有高速、可热插拔等特点,在视 频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电脑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在PC 机上看到1394 的身影了,如技嘉推出的GA-6VX7- 1394 主板就具有3 个1394 接口。IEEE 1394 的主板可广 泛利用在各种视频系统中,可通过IEEE 1394 接口简单 地将数码相机(VCR)里的数据直接送到PC 机里进行处理, 或通过IEEE 1394 接口传输到1394 硬盘里保存。而且 IEEE 1394 接口还可以用于网络连接,所有的设备均可通过IEEE 1394 接口高速传输数据。

可以预见,随着USB 和IEEE 1394 接口的发展,以后机箱后面的接口种类有可能会大大减少,也许除了这两种接口以外不会再有其他接口了。

五、磁盘接口

1.IDE 接口

IDE 接口也叫ATA 接口,只可以接两个容量不 超过528MB 的硬盘驱动器。IDE 接口的成本很低, 因此在386 、486 时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数IDE 接 口不支持DMA 数据传送,只能使用标准的PC I/O 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

2.EIDE 接口

EIDE 接口较IDE 接口有了很大改进,是目前 最流行的接口。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设不再是2 个, 而是4 个。其支持的设备除了硬盘,还包括CD- ROM 驱动器和磁盘备份设备等。 其次,EIDE 标准取消了528MB 的容量限制,并 有更高的数据传送速率和更低的系统资源占用率。

3.SCSI 接口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接口又称为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在服务器和图 形工作站中被广泛采用。除了硬盘使用这种接口 以外,SCSI 接口还可以连接CD-ROM 驱动器、扫描 仪和打印机等。

SCSI 接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同时连接7 个外设;

(2)总线配置为并行8 位、16 位或32 位;

(3)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SCSI 通常可以达到5MB/s,FAST SCSI(SCSI-2)能达到10MB/s,最新的SCSI-3 甚至能够达到40MB/s;

(4)成本比IDE 和EIDE 接口高很多,而且SCSI 接口硬盘必须和SCSI 接口卡配合使用,SCSI 接口卡
也比IED 和EIDE 接口贵很多;

(5)SCSI 接口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 的负担。在IDE 和EIDE 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CPU 必须参与,而SCSI 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是主动运行的,能在SCSI 总线内部执行具体步骤,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

此外还有蓝牙接口,红外线接口

阅读全文

与网络接口驱动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卖产品需要多少钱 浏览:505
怎么让家里的网络快速如新 浏览:512
单位网络安全要求会议 浏览:677
全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 浏览:523
笔记本网络本地连接好还是无线 浏览:822
网络贷款多少钱利息 浏览:500
沈阳哪里能网络抢票 浏览:975
智慧屏看电视需要连接网络吗 浏览:857
怎么看电脑可不可以连xbox网络 浏览:278
华为家庭网络信号全覆盖 浏览:311
施乐无线网络连接设置 浏览:45
我的移动网络密码 浏览:796
如何提高网络文化出海 浏览:110
新网络词在哪里有 浏览:427
计算机网络重点简答题 浏览:173
开数据但网络连接超时 浏览:325
移动接网络的路由器怎么更换 浏览:1001
上海美猴网络怎么样 浏览:506
3g网络哪个运营商快 浏览:921
在校园如何使用有线网络 浏览:2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