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认为电视剧《扫黑风暴》中,黑势力的保护伞都有什么人
‘贰’ 清末拒绝接受西方文明的守旧派,保守派代表人有哪些
当时戊戌变法也称作维新变法,主旨是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因此凡是反对戊戌变法的都应该算是保守派。
而其中保守派最大的头目,无疑是慈禧太后。
此外清末的反对派成员主要包括了三种人,一是排汉思想颇强烈的满族亲贵,如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铁良、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荣庆、醇亲王载沣、陕甘总督升允、贝勒毓朗、旗人良弼等。二是既善于揣摸亲贵心理,又与袁世凯等人矛盾较深的汉族大臣,如大学士王文韶、孙家鼎,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机,吏部尚书鹿传霖,都御史陆宝忠等。三是闭目塞听、恪守祖宗成宪不能变的顽固官吏,如内阁学士文海,京师大学堂总监刘廷琛以及大批号称“清流的御史”胡思敬、赵炳麟、刘如冀等。
‘叁’ 中国近代史上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农民革命运动先后有什么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肆’ 有的书上写的"地富反坏右"是指那些人群
这是一个“文革”时期及“文革”以前的历史性词语,简称“五类分子”,也有叫“黑五类”的。
“地”是指地主分子;
“富”是指富农分子;
“反”是指反革命分子;
“坏”是指坏分子;
“右”是指右派分子。
1957年以前只有“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反右以后加上“右派分子”就有了“五类分子”的词语。
社会对这些人当时的原则是,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
‘伍’ 过去的生产队,和贫农,中农,富农是怎么回事,地主什么时候打倒的
生产队,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国营农场中,它是劳动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农村,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制定增产措施,指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在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多余的农副产品。生产队作为一种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人民公社解体,绝大多数地区按照生产队辖域直接过渡到村民小组。下列所述生产队的体制,指人民公社化以来大跃进以后农村地区生产队成熟的分配体制。
规模,生产队成立之初的1950年代后期,户数和辖域约为一个“甲”的规模即10户左右;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家庭单位变小,到1970年代,一个生产队平均约为20农户规模;人民公社解体以前的1980年代初期一般达到25~30户的规模,人口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平均人口约100人。
组织形式,生产队为生产大队管辖下的独立预算单位。每位农民其时的身份为“社员”;生产队负责人设有队长、副队长,必须配备有会计、出纳、记工员,另外还有妇女队长。负责人中,队长和副队长每1~2年轮换,通常由社员推举或选举产生,其他负责人以推举为主,但比较固定,由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担任;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工员和出纳每年有适当的工分补贴。社员由生产队统一调度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
劳动作息,标准工作日指普通劳动的一天8小时,作息时间依照季节由生产队自行规定。全年上午作息时间多为8:00~12:00;下午作息时间依照各个季节而定,春秋二季多为下午2:00~6:00,冬季1:30~5:30,夏季2:30~6:30。
报酬,报酬以“工分”形式体现,生产队根据当年社员所获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工分”标准的制定各地大同小异,“工分”报酬为两种形式,即针对“普通农业劳动”的标准工作日报酬和针对农忙时节或特殊劳动项目的“定额报酬”。具体到每个劳动者(社员)的工分档次由生产队负责人会议核定,对负责人会议的核定出现异议则通过生产队组织的“社员大会”审定。
标准工作日计分标准,“普通劳动”指劳动强度不高,一般事务性的农业劳动。记分基准以每个“标准工作日”一个男壮年劳动力为最高,多定为10~12分,即有的生产队男壮年劳动力报酬定为10分,有的定为12分。以男壮年劳动力每标准工作日12分为例,列举如下:
成年男性
男壮年劳动力12分;
一般男性劳动力则定为9分~11分;
成年女性
女性壮年劳动力为7~9分;
一般女性劳动力(中年家庭妇女)为6~7分;
学生,指高中或以下,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
高年级男性,健壮体力素质好,9~11分;其他6~9分;
高年级女性,健壮体力素质好,6~8分;其他为4~6分;
儿童,3分。
定额报酬,定额报酬,即很多生产队在农忙时节(双抢、秋收)、特殊农业项目的采取的按工作量记工的制度。这种制度只针对某一生产项目,生产队不统一工作时间,可以由几人临时组成的小组、家庭或个人为具体工作单位。如开挖土石方按每立方米15分,水稻的早稻插秧定为每亩40分,晚稻插秧定为每亩45分;收割环节的割麦每亩定为20分,旱地脱粒每亩记45分,水田脱粒每亩50分等等方案,依照具体情况而定,相邻生产队之间存在差异。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约为中农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贫农虽然穷很穷,但是还是有地的,贫下中农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
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 。 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如果出卖部分劳动力受轻微剥削的则是下中农
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陆’ 叙利亚反对派是些什么人
1、叙利亚的政斧是什叶派中的阿拉维派掌权。叙利亚人口构成是这样的。基督教人口占17%;什叶派占14%(其中阿拉维派占11.5%),其他占1%,逊尼派占68%。阿拉维派是绝对少数派。但是却一直掌握国家政权。
2、逊尼派自然想自己掌权。如果叙利亚经济一直跟中国一样,逊尼派自然无法兴风作浪,但是叙利亚经济赶上了08年的经济危机,到了2011年经济一直不景气。巴沙尔推行改革,干不动既得利益派,所以改革无果。2011年,因国际原因,叙利亚爆发示威,逊尼派就上街,要巴沙尔政斧下台。
3、巴沙尔这个总统二代根本不同意,再加上美国的煽风点火和逊尼派看到伊拉克、利比亚的农民都翻身做了主人,于是战争就这样发生了......
关于反对派,可以自行网络 叙利亚反对派,网络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黏贴了。
‘柒’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及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
1、周进、范进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2、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
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3、杜少卿
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7)网络反农派都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捌’ 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是那两位主张招安的将领是那两位
反对招安的代表就是武松与鲁智深,主张招安的代表则是宋江与吴用。
1、反对招安
当宋江提出招安时,武松听后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的,直接顶撞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这句话杀伤力很强,不仅折了宋江的面子,而且是明确反对招安,对宋江来说可是晴天霹雳。
武松反对招安,接着李逵起来应和,再接着是鲁智深来了一句,“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三个人都反对招安。
2、主张诏安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
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8)网络反农派都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1、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在《金瓶梅》中也有登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
曾与鲁智深、杨志等人聚义青州二龙山,三山聚义时归顺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后受朝廷招安随宋江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最终在征方腊过程中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被封为清忠祖师,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2、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他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
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他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
3、宋江(?~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主人公。
原为山东省郓城县押司,眉似卧蚕,眼似龙凤,唇红囗方,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一百零八将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因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并接受了九天玄女赠送的天书,之后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接受朝廷的招安,为了报效国家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
后被朝中奸臣用毒酒毒死。在本书结局被朝廷立庙,因为十分灵验,得到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供奉。
4、吴用(?~1124)是小说《水浒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车市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
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掌管机密的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