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攻击的攻击层次
从浅入深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简单拒绝服务。
(2)本地用户获得非授权读权限。
(3)本地用户获得非授权写权限。
(4)远程用户获得非授权账号信息。
(5)远程用户获得特权文件的读权限。
(6)远程用户获得特权文件的写权限。
(7)远程用户拥有了系统管理员权限。
B.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
物理环境的安全性
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线路备份、网管软件、传输介质),软硬件设备安全性(替换设备、拆卸设备、增加设备),设备的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不间断电源保障,等等。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 2000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二是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三是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 网络的安全性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的安全性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由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产生,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DNS等。此外,还包括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管理的安全性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它层次的安全漏洞。
C. 网络对抗的涵义
一方面保证己方网络系统的完好,免遭敌方利用、瘫痪和破坏;另一方面则设法利用、瘫痪和破坏敌方的网络系统,最终夺取网络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攻防技术迅猛发展。如果说早期的网络对抗还只停留在单一网络攻击或防御方面,那么,现代信息网络对抗不仅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隐身、导航等网络系统,而且遍及空间、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盖了战场所有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战“效费比”。据美国2006年发表的一项报告称,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上年度遭到黑客袭击的次数总和达21124次,平均每次抵御攻击需耗资150万美元。为对付黑客,美国防部每年要付出300多亿美元的代价。
网络攻击由浅入深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简单拒绝服务。
(2)本地用户获得非授权读权限。
(3)本地用户获得非授权写权限。
(4)远程用户获得非授权账号信息。
(5)远程用户获得特权文件的读权限。
(6)远程用户获得特权文件的写权限。
(7)远程用户拥有了系统管理员权限。
所谓网络对抗是指综合利用己方网络系统和手段,有效地与敌方的网络系统相对抗。一方面保证己方网络系统的完好,免遭敌方利用、瘫痪和破坏;另一方面则设法利用、瘫痪和破坏敌方的网络系统,最终夺取网络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攻防技术迅猛发展。如果说早期的网络对抗还只停留在单一网络攻击或防御方面,那么,现代信息网络对抗不仅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隐身、导航等网络系统,而且遍及空间、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盖了战场所有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战“效费比”。
E. 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
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成四个层次上的安全:
1、物理安全;
2、逻辑安全;
3、操作系统安全;
4、联网安全。
F. 计算机病毒对抗属于哪个层次的网络对抗
计算机病毒对抗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增加了电子对抗的攻击途径。由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病毒能从一个系统传染到另一个系统,因此,计算机病毒对抗能间接地攻击敌方的电子系统,即病毒可以从系统中防御最为薄弱的环节侵入,进而再传染攻击真正的目标系统。这就增加了计算机病毒对抗的攻击途径。
第二,扩展了电子对抗的作用时间。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敌方的军事电子系统,就能对系统连续发起攻击,从而大大扩展了电子对抗的作用时间。
第三,增加了攻击敌人的突然性。计算机病毒能自寻的跟踪攻击目标,并长期潜伏在对方的军事电子系统中,可根据预置时间、条件或命令发起攻击,从而增加了攻击敌人的突然性。
第四,提高了攻击敌人的可靠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特性还使得计算机病毒对抗可以在战前,甚至在和平时期就预先嵌入敌方的电子系统中,这就减少了作战的非确定因素,从而提高了攻击敌人的可靠性。如今,“病毒”软件在全球已发现数千种。
G. 网络对抗的介绍
所谓网络对抗是指综合利用己方网络系统和手段,有效地与敌方的网络系统相对抗。
H. 网络层次有哪些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I. 网络对抗可能涉及哪些重要活动
网络对抗不仅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隐身、导航等网络系统,而且遍及空间、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盖了战场所有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战“效费比”。
网络信息对抗的“秘密”武器是智能信息武器,它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抗计算机病毒程序及对网络实施攻击的程序的总称。
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战武器,它的攻击目标就是网络上敌方电子系统的处理器。终极目的就是在一定控制作用下,攻击对方系统中的资源(数据、程序等),造成敌方系统灾难性的破坏,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网络对抗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的小规模网络攻防中,攻击对象不乏有使用1day,甚至是0day的攻击手段,在某些特定对象和场景中,也可能会遇到APT攻击。面对这些攻击时,一味地进行被动防御,即使不断提高防御手段,往往只是增加资源投入和成本,并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主动防御或机动防御理念,是在入侵成功之前通过精确预警,有针对性、机动地集中资源重点防御并伺机进行反击。在网络安全领域,目前其方法论和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在小规模对抗中,攻击者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但具备攻击能力的人群总数是有限的,对有生力量的精力和时间的打击和消耗,以及进行可能的自然人溯源,是目前我认为的主动防御思想的核心。
J. 究竟网络有几个层次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着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1>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3>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4>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 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 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 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1>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2>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3> 重要设备:网关。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重点:
1>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2>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