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宝应莲藕有什么特点
宝应莲藕色泽鲜艳,表皮光滑,体白个大,产量高,品质优秀。用它加工的多种藕菜也非常着名,明代为朝廷贡品,入选《中华名菜谱》,并被列入国宴“国菜”之列。
㈡ 中国莲藕之乡的宝应
宝应,闻名全国的荷藕之乡。这里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五湖四荡象九颗明珠镶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逢盛夏,密密匝匝的荷叶从近向四面八方铺陈开去,直至天地相接,浑成一色,形成颇为壮观的“百里荷花香”的景色。
早在隋唐时期,宝应就开始人工栽培荷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宝应藕农代代相传,使荷藕越长越盛、越长越好。特产的莲藕粉具有“纯、白、薄、大” 的特点,向为明清御膳用品,有“鹅毛雪片”的美誉。
千年的荷藕种植史也造就了宝应源远流长、七彩纷呈的荷文化,古今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咏荷颂藕的佳作。清朝干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乘兴吟诗作对,惊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乡景色,留下许多千古佳话。荷藕因其营养丰富、脆甜爽口,越来越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荷藕的主体— —莲藕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既可生食,也 可做菜。嫩藕生食,清凉解暑;老藕蒸食,补中益气。除此之外,荷花有益色驻颜、养心安神之功能,荷叶则可清热解暑,莲子更是保健佳品,荷蒂、荷梗、藕节也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荷藕全身都是宝”。
宝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荷藕第一县,其荷藕产量、加工量、出口量均冠绝全国。宝应藕农通过历代摸索,掌握了藕薄轮作、立体种植、多熟栽培、育苗诊断、合理用肥、科学田管等种植绝窍。荷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县内种植荷藕达10 多万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宝应县荷藕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荷藕批发市场在荷藕上市季节每天向外省市批发荷藕20多万公斤。全县所有产藕乡镇都建立了荷藕交易市场,共有2万多人常年从事荷藕的购销和运输, 宝应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荷藕批发中心。荷藕的加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县现有一定规模的藕制品加工企业达11家,其中省级集团3家。
㈢ “中国荷藕之乡”扬州市宝应县有着丰富的荷藕资源,某荷藕加工企业已收购荷藕60吨,
(2006•扬州)“中国荷藕之乡”扬州市宝应县有着丰富的荷藕资源.某荷藕加工企业已收购荷藕60吨,根据市场信息,如果对荷藕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8吨,每吨可获利1 000元;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0.5吨,每吨可获利5 000元.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
(1)设精加工的吨数为x吨,则粗加工的吨数为60-x
60-x
吨,加工这批荷藕需要15x+608
15x+60
8
天,可获利(4000x+60000)
(4000x+60000)
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为了保鲜的需要,该企业必须在一个月(30天)内将这批荷藕全部加工完毕,精加工的吨数x在什么范围内时,该企业加工这批荷藕的获利不低于80 000元?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分析:(1)根据题意直接列式即可;(2)根据“一个月(30天)内”“获利不低于80000元”列不等式求解即可.解答:解:(1)60-x,x 0.5 +60-x 8 =15x+60 8 ,4000x+60000
(2)由题意列不等式组得: x 0.5 +60-x 8 ≤30 5000x+(60-x)×1000≥80000
解得:5≤x≤12.
所以当5≤x≤12时,该企业加工这批荷藕的获利不低于80000元.
㈣ 中国荷藕之乡的荷藕之乡简介
宝应,闻名全国的荷藕之乡。这里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五湖四荡象九颗明珠镶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逢盛夏,密密匝匝的荷叶从近向四面八方铺陈开去,直至天地相接,浑成一色,形成颇为壮观的“百里荷花香”的景色。
早在隋唐时期,宝应就开始人工栽培荷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宝应藕农代代相传,使荷藕越长越盛、越长越好。特产的莲藕粉具有“纯、白、薄、大” 的特点,向为明清御膳用品,有“鹅毛雪片”的美誉。
千年的荷藕种植史也造就了宝应源远流长、七彩纷呈的荷文化,古今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咏荷颂藕的佳作。清朝干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乘兴吟诗作对,惊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乡景色,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荷藕因其营养丰富、脆甜爽口,越来越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荷藕的主体— —莲藕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既可生食,也可做菜。嫩藕生食,清凉解暑;老藕蒸食,补中益气。除此之外,荷花有益色驻颜、养心安神之功能,荷叶则可清热解暑,莲子更是保健佳品,荷蒂、荷梗、藕节也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荷藕全身都是宝”。
宝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荷藕第一县,其荷藕产量、加工量、出口量均冠绝全国。宝应藕农通过历代摸索,掌握了藕薄轮作、立体种植、多熟栽培、育苗诊断、合理用肥、科学田管等种植绝窍。荷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目前,县内种植荷藕达10 多万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宝应县荷藕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荷藕批发市场在荷藕上市季节每天向外省市批发荷藕20多万公斤。全县所有产藕乡镇都建立了荷藕交易市场,共有2万多人常年从事荷藕的购销和运输, 宝应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荷藕批发中心。荷藕的加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县现有一定规模的藕制品加工企业达11家,其中省级集团3家。 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有限公涉农信息服务大全司核心层企业已建成盐渍藕生产线两条、水煮藕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 以中日合资企业——宝应腌制品厂为核心的江苏得宝集团有限公司97年加工荷藕1 万多吨,实现销售5000多万元,创汇500多万美元。今年以来,公司在扩大盐渍、 水煮产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花香藕真空包装产品,糖水藕、清水藕、桂花藕片等新产品也将陆续问世。与此同时,江苏五琼浆集团年产5000万罐藕汁饮料扩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荷藕加工品种日趋丰富,有盐渍藕、水煮藕、速冻藕片、多维速溶藕粉、珍龙茶、藕汁饮料等多种莲藕制品,主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县年出口荷藕达2.5万吨。
2004年7月“宝应荷藕”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㈤ 谁知道宝应莲藕的外形特征·用处莲藕为什么是宝应的特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本就亭亭于世的荷花更添一分散不去的人文气息,让我们走进荷藕之乡——扬州宝应。
据明代《隆庆县志》载:“清水湖在县南,东西长十二里,南北阔十八里,西南连汜光湖;汜光湖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十里,南会津湖,西通洒火湖;洒火湖在县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阳河,东北入汜光湖;津湖在县南六十里,东通大运河,西北会汜光湖。清水、汜光、洒火、津湖汇合为一,人称宝应湖。”宝应湖属浅水、封闭型湖泊。
荷园位于水泗乡新区的西侧,总面积近两万亩,其中荷藕种植面积1.5万亩。园区内河渠纵横,水网密布。荷藕品种有“美人红”、“大紫红”、“雁来争”、“水选1号”、“野莲”等,近年又引进了“武植2号”、“鄂莲”、“洪湖莲”、“太湖莲”、“太空莲”等,是江苏省莲藕新品种引进和良种培育基地。园区的东湖和西湖盛产鱼、虾、蟹、龟、鳖等水产品,遍长芦苇、蒲草,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有“苏中沙家浜”之美称。
因为盛产荷藕的缘故,宝应得蜜饯捶藕也成为宝应十大名菜之首,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饯、白莲为主原料,配以青梅、桔饼、蜂蜜等佐料,经焖、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此菜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 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之功效 。
宝应的荷藕不仅仅为宝应人带来富饶和美味,还为城市的绿化添一分独特,人在田田荷叶中行走的景象,城中处处可见,可谓美哉!
http://county.aweb.com.cn/2005/9/1/1037229.htm
其实外型没什么特别
一个专做宝应藕的公司网页,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www.lufood.com/cp1.htm
㈥ 中国荷藕之乡的宝应荷文化
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宝应植藕早在唐朝已见于文字记载,唐代诗人储嗣宗《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可以令人想象出当时莲叶接天,芙蓉映日,姑娘们一面采莲,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乡风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为宝应大宗生产的土特产品,《万历志》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宝应十二景”中有“莲叶接天”,植荷盛况可知。明清时期的宝应画家如陶成、刁锐、陈务人等都喜欢画荷花。宝应诗人咏及荷花的诗词更不胜枚举,如乔莱诗“莼丝绕翠频留棹,荷盖分青远送人”。乔大鸿诗“十里尽荷蒲,迷漫失溪口”。陈钰诗“沦涟水照白菡萏,萧疏苇立红蜻蜓。”朱雯“霜稻几畦镰似月,风荷一片藕如船。”王孙晋诗“赤脚捕鱼何处郎,素手卖藕谁家女?”等等,这些诗句都散发着荷藕之乡的一片清香。
明清时期宝应科举兴盛,达官贵人纷纷在宝应城郊修筑园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纵棹园湖泊,昔为一片荷塘,学宫前原有爱莲池。城东莲池庵,“高朗雅洁,竹梧疏密相错,庵前有池,池种藕,春则田田绿叶,夏则亭亭红蕖,秋则离离碧莲,致足乐也。”其附近有刘家珍藕花书屋,“绛纱浮水朝霞起,翠盖凭栏落日低”,别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门外有朱曰藩之白莲堂,荡舟荷花荡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园庄。运西宝应湖边又有朱曰藩的镜心楼,旁有水乐亭,“楼下有荷花荡,可数百亩,夏日棹小舟采莲,莲高于叶,叶高于人,前后皆不可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湖滨又有吴礼的蓼花庄,有诗云:“荷花香里双兰桨,杨柳荫中一草亭。”在宝应最大的园林——纵棹园中,有“竹深荷净堂”,盖取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诗意也。 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瑶池散步,他们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宝应东荡百里方圆,万顷碧波,水光连天,好一派湖荡风光,恰似人间仙境,但缺少花卉点缀,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撒向宝应的金湖银荡。从此,这里莲叶田田,荷花盛开,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瑶池仙境。
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人间仙境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风靡国内外数十年,一曲“九九艳阳天”传唱了我国几代人。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来我县獐狮荡拍摄了神话故事片《八仙的传说》,从此,这里便被人们称为荷仙姑的家乡。九十年代,宝应将荷花定为县花,并逐步形成以水泗荷园和荷仙生态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景点,被纳入运河旅游风光带。
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的宝应东荡水泗荷园,占地2万亩,其中植藕15000亩,另有芦苇、蒲草等水生作物,并盛产鱼虾蟹鳖,园有曲桥、风车、沙鸥浮游,白鹭翱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被誉为“苏中沙家浜”。每年荷藕节期间,迎来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2002年荷花盛开时期,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法国公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到荷园取景,拍摄专题片,并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播放,产生了国际影响。 宝应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县,秦建东阳县、汉为平安县、射阳“九里一千墩”是汉文明的象征,隋称安宜县,唐改宝应县。宋代文天祥留下军师庙。元代马可.波罗将宝应写入了他的游记,明代泰山殿号称“天下第一名山”,清代又出了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三鼎甲”,水巷口3号是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历史名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诗人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京剧鼻祖高朗亭、经学大师刘宝楠等。干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题匾赋诗,这里是吴风汉韵的交汇处,淮扬文化的融合区,民风淳朴,尤具水乡情韵。
当代宝应 人不但爱荷、赏荷,而且对荷文化也颇有研究。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刘世昌同志,在中国荷花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早在1992年就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中国荷文化》一书,《中国当代着作家大词典》评价说:“《中国荷文化》一书分为荷花概论、荷花之美、品种辨异、芙蓉轶事、莲花 与美女名人、莲花与佛教名山、莲花与文学艺术、全国荷景揽胜及历届荷展共8章93篇,并附咏荷诗文选萃。花卉界认为此书实为我国首本系统研究荷花历史文化现象的专着。”这本书曾在第七届全国荷展上交流,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华诗词学会会刊主编晨崧先生赠诗曰:“轻吟重唱醉荷花,玉洁凌波濯万家。二十四番春信后,泛舟争向世昌夸。”1994年10月,刘世昌的论文《孙中山、郭沫若与“中日友谊莲”》又获“中国现代史优秀研究成果奖”,为此他还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荣誉状》。2004年他又为县质监局编写了《荷之舞》画册,为荷藕节礼品书。
1993年,陈宗道、陈跃父子编着出版了《莲藕世界》,分“涉足莲藕世界、摸熟莲藕脾气、结识莲藕家族、发展莲藕生产、开拓莲藕领域”等五章,详细介绍了宝应莲藕的栽培方法。
2002年,刘海鹏、薛水利出版了《荷之恋》摄影作品集。2004年邓连俊出版了《荷趣》摄影作品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荷花的自然之美,玉洁冰清、活色生香,迎阳带露,娇艳无比,令人赏心悦目,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
㈦ 宝应荷藕的生产情况
早在唐朝,荷藕种植就有文字记载。诗人储嗣宗《宿范水》:“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至明代,荷藕已成为宝应大宗生产的土特产品,《万历志》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宝应十二景”中有“莲叶接天”,植荷盛况可知。1933年《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刊》载:“宝应植藕85000亩,亩产1500斤,年产藕12750万斤;藕粉2000担,品质纯真,性黏味美,富营养质。”20世纪70年代时,宝应开始“沤改旱”,湖荡减少,但依然留下了“五湖四荡”:宝应湖、白马湖、汜光湖、广洋湖、射阳湖、獐狮荡、绿草荡、和平荡、三里荡,共90万亩滩涂水面。其中,荷藕种植面积20万亩。 据2010年统计,宝应县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遍及全县乡镇,商品藕年产量突破30万吨,实现年产值10.6亿元,是江苏乃至全中国着名的荷藕产区。全县围绕荷藕食品开发的大小企业有49家,其中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全县荷藕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县各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保鲜、水煮、盐渍等八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
21世纪以来,县内加工企业与扬州大学、武汉水生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准备进行NEC果蔬汁、浓缩汁、果胶等项目的开发,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种类。全县荷藕加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创汇3500万美元,其中宝应的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以上份额。为大力发展荷藕产品流通,宝应荷藕基地建设逐步优化,订单农业稳步发展。荷藕加工龙头企业主动与乡镇、村、种藕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加强了产业链条的衔接,大力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共同体。到2010年,全县还有荷藕流通经济服务组290多个,从业人员2500多人,从事商品藕的批发销售。
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宝应荷藕这一传统农业支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0年,宝应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宝应荷藕节。吸引了一批全球知名公司和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促进了全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㈧ 江苏宝应县 怎么样啊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全县总面积145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66.7%,水域占33.3%。辖13个镇,17个乡和一个农场,总人口90。61万。 宝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
1996年,宝应县国内生产总值4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5.2亿元,第二产业1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9%、35.2%和26.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23元,增长21.3%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6.1亿元。利税1.69亿元。全县有5个企业销售过亿元,10个企业销售过5
[宝应县]
宝应县
000万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3家。30家重点企业销售和利税分别占全县总量的60%、86%。宝胜集团产销、利税跃居全国同行第一位,跨入江苏省1996年十大重点企业集团、机械工业部百户巨人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1000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 农业总产值17.1亿元,多种经营70%。粮食总产57.2万吨,比上年增长13.5%,棉花总产0.9万吨,油料1.8万吨,河藕9.3万吨。水产品总量6.6万吨,蛋品总量3.75万吨,生猪出栏42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7元。
建筑业年产值16.4亿元,实现增加值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9%和46.4%。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兴建了苏北规模最大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沿淮江公路宝应临城段两侧兴建了钢瓶灶具市场。全县拥有52个各类市场,年成交额8亿元。商品流通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
财政收入1.62亿元,基本保持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0.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6.3亿元,贷款余额21.4亿元。
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新进区项目4个,总投资2000万元,区内共完成总投资10亿元。
完成盐金公路宝应运东段35公里建设和淮江公路宝应段46公里GBM工程;铺设县乡黑色公路53公里。城乡电话扩容23400门,全县电话普及达每百人4.2部。220千伏变电所正式投运,形成了以220千伏为龙头、110千伏为主体、35千伏为基础的供电新网络。实施安居工程,建成6万平方米商品房,其中经济实用房1.18万平方米。通过了省级卫生城的复验和环境综合整治的验收,荣获省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称号。
开发科技产品100多个,其中电子、机械、食品等方面的13个新产品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和省级新产品,有5个新产品获国家新产品博览会金、银奖,新产品产值率达20%。3月份,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