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云服务云服务都包括什么啊
云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服务包括云查询、云存储、云计算、云安全等等。
云安全的策略构想是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覆盖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只要某个网站被挂马或某个新木马病毒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
“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1)网络云设置组护的规则不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在选择云服务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让业务领导者(不只是IT)拥有一席之地,这确保你的业务目标明确传达,并且最终由提供商理解。
安全和成本也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比较供应商的成本和安全性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简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追查供应商成本和安全战略相关的信息也不容易。企业还应该采取措施来简化对与两家云服务合作的成本的评估。
② 网络布线一般的规则是
1.0.1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配合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信息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搞好建筑与建筑群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综合网络建设,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1.0.3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之中。
1.0.4 综合布线系统应与大楼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 楼宇自动化(BA)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
1.0.5 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要求,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施和管线的设计。
工程设计必须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6 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7 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generic cabling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既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又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点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
2.1.2 配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
配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配线电缆或光缆、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国外称之为水平子系统。
2.1.3 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backbone subsystem
干线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国外称之为垂直子系统。
2.1.4 工作区 work area
工作区为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 管理 administration
管理是针对设备间、交接间、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2.1.6 设备间 equipment room
设备间是安装各种设备的房间,对综合布线而言,主要是安装配线设备。
2.1.7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
建筑群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
2.1.8 交接间
安装楼层配线设备的房间。
2.1.9 安装通道
布放综合布线缆线的各种管网、电缆桥架、线槽等布线空间的统称。
2.1.10 安装空间
安装各种设备所需的房间或场地的统称。
2.2 符号
3 系统设计
3.0.1 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需要。
3.0.2 综合布线系统宜按下列六个部分进行设计:
1 工作区;
2 配线子系统;
3 干线子系统;
4 设备间;
5 管理;
6 建筑群子系统。
3.0.3 建筑与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配置的综合布线系统。当网络使用要求尚未明确时,宜按下列规定配置:
1 最低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1)每个工作区由1个信息插座;
2)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
3)干线电缆的配置,对计算机网络宜按24个信息插座配2对对绞线,或每一个集线器(HUB)或集线器群(HUB群)配4对对绞线;对电话至少每个信息插座配1对对绞线。
2 基本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1)每个工作区由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
2)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
3)干线电缆的配置,对计算机网络宜按24个信息插座配2对对绞线,或每一个集线器(HUB)或集线器群(HUB群)配4对对绞线;对电话至少每个信息插座配1对对绞线。
3 综合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
1)以基本配置的信息插座量作为基础配置;
2)垂直干线的配置:每48个信息插座宜配2芯光纤,适用于计算机网络;电话或部分计算机网络,选用对绞电缆,按信息插座所需线对的25%配置垂直干线电缆,或按用户要求进行配置,并考虑适当的备用量;
3)当楼层信息插座较少时,在规定长度的范围内,可几层合用HUB,并合并计算光纤芯数,每一楼层计算所得的光纤芯数还应按光缆的标称容量和实际需要进行选取;
4)如有用户需要光纤到桌面(FTTD),光缆可经或不经FD直接从BD引至桌面,上述光纤芯数不包括FTTD的应用在内;
5) 楼层之间原则上不敷垂直干线电缆,但在每层的FD可适当预留一些接插件,需要时可临时布放合适的缆线.
4 配线设备交接硬件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电话的配线设备,宜选用IDC卡接式模块;
2) 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配线设,备宜选用RJ45或IDC插接式模块.
3.0.4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分级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连接硬件设备。
3.0.5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3.0.5所列的规定;
表3.0.5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
注:①100m的注的信道长度中包括10m软电缆长度;分配给接插软线或跳线、工作区和设备连接用软电缆,其中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的总电气长度不超过7.5m(指电气长度7.5m,相当于物理长度5m)。
②3000m是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
③信道长度超过100m时,应核对具体的应用标准.
3.0.6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3.0.6所示的规定:
3.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3和《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YD/T838.1-4标准的各项规定。
3.0.8 综合布线系统宜设置中文显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当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
3.0.9 在系统设计时,所选的配线电缆、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类别必须相一致。如采用屏蔽系统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3.0.10 系统设计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宜符合下规定:
1 对于使用功能比较明确的专业性建筑物,信息插座的布置可按实际需要确定,其中办公用房部分按普通办公楼的要求布置,机房部分按近、远期分别处理,近期机房按实际需要布置,远期机房的水平电缆可暂不布线,将需要的容量预留在FD内,待确定使用对象后进行二次装修时再行布线。
2 对于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办公楼,信息插座的配置宜按本规范第3.0.3条和第5.0.1条的规定办理。
3 对于房地产部门开发的写字楼、综合楼等商用建筑物,由于其出售或租赁对象的不确定和流动等因素,宜采用开放办公室综合布线结构,并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多用户插座宜安装在墙面或柱子等固定结构上,每一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最多包含12个信息插座;各段缆线长度应符合表3.0.10的规定。
表3.0.10 各段缆线长度限值
注;各段缆线长度也可按下式计算:
C=(102-H)/1.2
W=C-7≤20
式中 C=W+D—工作区电缆交接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长度总和;
W—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
H—水平布线电缆的长度。
2)采用集合点时,集合点宜安装在离FD不小于15m的墙面或柱子等固定结构上.集合点是水平电缆的转接点,不设跳线,也不接有源设备;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或同时存在转接点(TP);从集合点引出的水平电缆必须终接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户信息插座上。
3)在上述两种方案都难以实施,且房屋有计划推迟由用户入住前进行二次装修时,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也可与之同步实施。
4 对于具有电磁干扰环境的场合,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
3.0.11 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符合相应的接入网标准。
4 系统指标
4.0.1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在内,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
注:1 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 测量衰减时,如包括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应扣除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的衰减。
4.0.2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以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设备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4.0.2 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限值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 在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和来衡量。
3 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提高一个数值△
△=6dB+10lg(n+1)dB
式中 n—— 电缆中相邻的对称电缆单元数。
4.0.3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表4.0.3 电缆接口处最小回波损耗限值
4.0.4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4.0.4的规定(对于A、B、C级链路,其ACR值可由本规范表4.0.2和表4.0.1给出的值相减得出)。
表4.0.4 最小ACR限值
注:ACR(dB)=aN(dB)-a(dB)
式中aN— 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
a— 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4.0.5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本规范3.0.5条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4.0.5的规定。
表4.0.5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
4.0.6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时延限值,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表4.0.6 最大传播时延限值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时延不得超过1μs.
4.0.7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
注:1 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μm;并应符合《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T12357规定的A1b或A1a光纤;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20℃ );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20℃ );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GB/T9771标准的B1.1类光纤;
130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1310nm时色散应时色散应≤6PS/km•nm;15550时色散应≤20PS/km•n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回波损耗:多模20dB,单模26dB.
4.0.8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布线链路,在本规范4.0.7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0.8的规定.
表4.0.8 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大衰减限值
注: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本规范4.0.7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衰减。
4.0.9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4.0.9的规定。
表4.0.9 多模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
4.0.10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布线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10的规定.
表4.0.10 最小的光回波损耗限值
4.0.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应符合100Ω标准,
在频率大于1MHz时偏差值应为± 15Ω。
5 工作区
5.0.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 估算,或按不同的应用场合调整面积的大小。
每个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数量应按本规范3.0.3条规定配置。
5.0.2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应加装适配器;
2 当开通ISDN业务时,应采用网络终端或终端适配器;
3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4 对于不同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5 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区的适当位置。
6 配线子系统
6.0.1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6.0.2 配线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的数量及其位置;
3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预测情况;
4 一次性建设或分期建设的方案。
6.0.3 配线子系统应采用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配线子系统的配线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90m。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
6.0.4 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对绞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
6.0.5 信息插座应采用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
6.0.6 配电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
6.0.7 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
7 干线子系统
7.0.1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的干线电缆组成。
7.0.2 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芯数,其容量可按本规范3.0.3条的要求确定。对数据应用应采用光缆或5类对绞电缆,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90m,对电话应用可采用3类对绞电缆。
7.0.3 干线子系统应选择干线电缆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且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道敷设干线电缆,也可与弱电竖井合用。
7.0.4 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
7.0.5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和交换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将话音电缆连至交换机房,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7.0.6 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
7.0.7 设备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应符合本规范6.0.6条的规定。
8 设备间
8.0.1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BD)。电话、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引入设备可合装在一起。
8.0.2 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8.0.3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8.0.4 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并预留安装相应接入设备的位置。
9 管理
9.0.1 管理应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规模较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宜按图纸资料进行管理,并应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
2 综合布线的每条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均应给定唯一的标志。标志中可包括名称、颜色、编号、字符串或其他组合;
3 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硬件均应设置不易脱落和磨损的标识,并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和图纸资料;
4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编号;
5 设备间、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9.0.2 配线机架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供未来扩充之用。
10 建筑群子系统
10.0.1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CD)和跳线等组成。
10.0.2 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10.0.3 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包括天线馈线)进入建筑物时,都应设置引入设备,并在适当位置终端转换为室内电缆、光缆。引入设备还包括必要的保护装置。引入设备宜单独设置房间,如条件合适也可与BD或CD合设。引入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当规范的规定。
10.0.4 建筑群和建筑物的干线电缆、主干光缆布线的交接不应多于两次。从楼层配线架(FD)到建筑群配线架(CD)之间只应通过一个建筑物配线架(BD)。
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1.0.1 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大于3V/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1.0.2 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1的规定。
表11.0.2-1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注:1 当380V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0mm.
2 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
3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2的规定。
表11.0.2-2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注:如墙壁电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避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按下式计算:
S≥0.05L
式中S— 交叉净距(mm)
L—交叉处避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11.0.3 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干扰低于上述规定时,宜采用非屏蔽缆线和非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
2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干扰高于上述规定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也可采用光缆系统。
3 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采用金属管线进行屏蔽。
11.0.4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2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
3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必须良好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宜接地,两端的接地应连接至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11.0.5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铜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导线或铜导体的截面应符合标准,接地导线应接成树状结构的接地网,避免构成直流环路。
11.0.6 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 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11.0.7 干线电缆的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中心位置。
11.0.8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电缆的金属护套或光缆的金属件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11.0.9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采用过压、过流保护措施,并符合相当规定。
11.0.10 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与配线设备的机架应绝缘,并用单独导线引至接地汇流排、与配线设备、电缆屏蔽层等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11.0.11 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和对材料的耐火要求,综合布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应采用阻燃的电缆和光缆;在大型公共场所宜采用阻燃、低烟、低毒的电缆或光缆;相邻的设备间或交接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
12 安装工艺要求
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章适用于新建、扩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安装工艺要求,对改建工程可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2.2 设备间
12.1.1 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
2 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3 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接地;
4 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30℃ 之间,相以湿度应保持20%-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
5 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面积最低不应小于10m2 。
12.2.2 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H3,NO2 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12.2.2的规定。
表12.2.2 尘埃限值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12.2.3 在地震区的区域内,设备安装应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并符合《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98的相应规定。
12.2.4 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 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mm;
3 在设备间安装其他设备时,设备周围的净空要求,按该设备的相关规范执行。
12.2.5 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V、10A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12.2.6 设备间的安装工艺要求除上述规定外,应满足《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5003-94中有关配线设备的规定,如果安装电信设备或其他应用设备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定。
12.3 交换间
12.3.1 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楼层范围来考虑。如果配线电缆长度都在90m范围以内时,宜设置一个交接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可设两个或多个交接间,并相应地在交接间内或紧邻处设置干线通道.
12.3.2 交接间的面积不应小5m2 ,于如覆盖的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应适当增加面积.
12.3.3 交接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本规范12.2.4和12.2.5的相关规定.
12.3.4 交接间应有良好的通风,安装有源设备时,室温宜保持在10-30℃ ,相以湿度宜保持在20%-80%.
12.4 电缆
12.4.1 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当电缆在地板下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布线、网络地板布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地板下管道布线等安装方式。
12.4.2 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源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预埋暗管或电缆桥架方式。
12.4.3 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12.5 工作区
12.5.1 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采用防水和抗压的接线盒;
2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3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户信息插座模块,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12.5.2 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1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
2 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
③ 良好的网络设备安全配置管理原则
网络配置与管理
第一章
1.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按逻辑功能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资源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面向用户的部分,负责数据处理工作。
通信子网是网络中数据通信系统,它用于信息交换的网络节点处理机和通信链路组成,主要负责通信处理工作。
3. 网络设备,在现代网络中,依靠各种网络设备把各个小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也就是Internet。网络设备主要包括:网卡(NIC)、调制解调器(Modem)、集线器(Hub)、中继器(Repeater)、网桥(Bridge)、交换机(Switch)、路由器(Router)和网关(Gateway)等。
4. 集线器是一种扩展网络的重要设备,工作在物理层。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是最简单的的局域网延伸设备,主要作用是放大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于连接同类网络。交换机分为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二层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根据MAC地址转发帧。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层,根据网络地址转发数据包。每个端口都有桥接功能,所有端口都是独立工作的,连接到同一交换机的用户独立享受交换机每个端口提供的带宽,因此用交换机来扩展网络的时候,不会出现网络性能恶化的情况,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网络扩展设备。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它的作用是连接局域网和广域网。网关工作在应用层。
5. 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Internet)4种。
7. 局域网的分类,局域网主要是以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基本上是企业和事业的局域网。
8. 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10G以太网。
9. 令牌环网,在一种专门的帧称为“令牌”,在环路上持续地传输来确定一个结点何时可以发送包。
10. FDDI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同IBM的令牌环网技术相似,并具有LAN和令牌环网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
11. ATM网,异步传输模式,ATM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ATM的优点:使用相同的数据单元,可实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无缝连接。支持VLAN(虚拟局域网)功能,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的管理和配置。具有不同的速率,分为25、51、155、622Mbps,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速率。ATM采用“信元交换”来代替“包交换”进行实验,发现信元交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12. 无线局域网,所采用的是802.11系列标准,它也是由IEEE 802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目前一系列标准主要有4个标准:802.11b 802.11a 802.11g 802.11z,前三个标准都是针对传输速度进行的改进。802.11b,它的传输速度为11MB/S,因为它的连接速度比较低,随后推出了802.11a标准,它的连接速度可达54MB/S。但由于两者不兼容,所以推出了802.11g,这样原有的802.11b和802.11a标准的设备都可以在同一网络中使用。802.11z是一种专门为了加强无线局域网安全的标准。因为无线局域网的“无线”特点,给网络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为此802.11z标准专门就无线网络的安全做了明确规定,加强了用户身份认证制度,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13.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为:语法,语义,同步。
14. 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通常使用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15. OSI模型将通信会话需要的各种进程划分7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16. TCP/IP参考模型包括4个功能层: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及接口层
17. 协议组件 IP:网络层协议。 TCP:可靠的主机到主机层协议。 UDP:尽力转发的主机到主机层协议。 ICMP:在IP网络内为控制、测试、管理功能而设计的多协议。
18. IP地址介绍,地址实际上是一种标识符,它能够帮助找到目的站点,起到了确定位置的作用。IP 地址分为A B C DE类地址。
19. IP地址的使用规则:
20. 网络号全0的地址保留,不能作为标识网络使用。主机号全0的地址保留,用来标识网络地址。
网络号全1、主机号全0的地址代表网络的子网掩码。
地址0.0.0.0:表示默认路由。
地址255.255.255.255:代表本地有限广播。
主机号全1的地址表示广播地址,称为直接广播或是有限广播。可以跨越路由器。
21. 划分子网后整个IP地址就分为三个部分:主网号,它对应于标准A,B,C类的网络号部分。借用主机位作为网络号的部分,这个被称为子网号。剩余的主机号。
22. 子网掩码的意义,在掩码中,用1表示网络位,用0表示主机位。
23. IPV4地址不够用了,所以出现了IPV6地址。,在表示和书写时,用冒号将128位分割成8个16位的段,这里的128位表示在一个IPV6地址中包括128个二进制数,每个段包括4位的16进制数字。
第二章
1.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连接设备,用来连接不同的网络以及接入Internet。
IOS是路由器的操作系统,是路由器软件商的组成部分。
2. 路由器和PC机一样,也需要操作系统才能运行。Cisco(思科)路由器的操作系统叫做IOS,路由器的平台不同、功能不同,运行的IOS也不相同。IOS是一个特殊格式的文件,对于IOS文件的命名,思科采用了特殊的规则。
4. 网络互连:把自己的网络同其他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消息。网络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执行最多是网桥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5.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寻径:判断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路由器选择算法来实现。
6. 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7.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RIP执行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
8.ROP已不能互连,OSPF随机产生。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
9.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
10.路由表的优先问题,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他路由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11. 路由算法有一下几个设计目标:最优化 简洁性 快速收敛性灵活性坚固性
路由算法执行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
通常所执行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第三章
进入快速以太网接口配置模式命令: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rthernet interface-number
配置IP地址及其掩码的命令: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ip-address ip-mask【secondary】
启用接口的命令:Router(Config)#no shutdown
进入接口SO配置模式:Router1(config)#interface serial 0
配置路由器接口SO的IP地址:Router1(config-if)#ip address 172.16.2.1255.255.255.0
配置Router1的时钟频率(DCE):Route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开启路由器fastetherner0接口:Router1(config)#no shutdown
第四章
静态路由的优点:1.没有额外的路由器的cpu负担2.节约带宽3.增加安全性
静态路由的缺点:1.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网络的整个拓扑结构
2.如果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管理员要在所有的路由上动手修改路由表
3.不适合于大型网络
默认路由是在路由选择表中没有对应于特定目标网络的条目是使用的路由
华为路由器配置默认路由:【RunterC】ip route-static 0. 0.0.0.0.0.0.0 192.168.40.1
静态路由的默认管理距离:1
目前使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又两种: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RGP)
三种路由协议: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链路状态(Link state)和混合型(Hybrid)
RIP目前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RIPv1是个有类路由协议,而RIPv2是个无类路由协议
路由更新计时为:30秒 路由无效计时为:180秒保持停止计时为:大于等于180秒 路由刷新时间:240秒
复合度量包括4个元素:带宽、延迟、负载、可靠性
访问控制列表(ACL)是应用路由器接口的指令列表,这些指令列表用来告诉路由器哪些数据包可以接收,哪些数据包需要拒绝
ACL通过在访问控制列表中对目的地进行归类来管理通信流量,处理特定的数据包
ACL适用于所有的路由协议,如IP,IPX等
设置ACL的一些规则:
1. 按顺序地比较,先比较第一行,再比较第二行,直到最后一行
2. 从第一行起,直到一个符合条件的行,符合以后,其余的行就不再继续比较下去
3. 默认在每个ACL中最后一行为隐含的拒绝,如果之前没找到一条许可语句,意味着包将被丢弃
两种主要的访问控制列表:1.标准访问控制列表2.扩展访问控制列表
ACL号为1-99和1300-1999
扩展ACL使用的数字表号在100-199之间
第五章
交换机对数据包的转发是建立在MAC地址基础上
冗余路径带来的问题:广播风暴、重复帧拷贝、MAC地址表表项不稳定
STP(生成树协议)的主要任务是防止2层的循环,STP使用生成树算法(STA)来创建拓扑数据库
IEEE版本的STP的默认优先级是32768,决定谁是根桥。假如优先级一样,那就比较MAC地址,MAC地址小的作为根桥
运行STP的交换机端口的5中状态:堵塞、监听、学习、禁用、转发
交换机对于数据的转发有一下三种方式:1.存储-转发式交换方 2.直通式交换方式 3.消除片断式交换方式
可堆叠交换机就是指一个交换机中一般同时具有UP和DOWN堆叠端口
可堆叠交换机常用的堆叠方式有两种:菊花型和星型
SVI端口的配置第三层逻辑接口称为:SVI P168
交换环境中的两种连接类型:access links、trunk links
附加VLAN 信息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有:Inter-Switch link(ISL)、IEEE 802.1Q(俗称dot 1 Q)
当出现违反端口安全原则的情况时,端口有一下几种措施:
Suspend(挂起):端口不再工作,直到有数据帧流入并带有合法的地址
Disable(禁用):端口不再工作,除非人工使其再次启用
Ignore(忽略):忽略其违反安全性,端口仍可工作
计算机网络按逻辑功能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网卡工作在网络模型的物理层
集线器是多端口中继器,工作在网络模型的物理层,所有端口共享设备
宽带
中继器工作在网络模型的物理层,是局域网的延伸设备。
网桥工作在网络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用于连接同类网络
交换机工作在网络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根据MAC地址转发数据帧,每个端口
独占宽带。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模型的网络层,根据IP地址转发数据包。
网关
网络有线通信介质通常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
计算机网络按地里范围可以分为LAN、MAN、WAN、INTERNET
标准以太网宽带为10Mbps,实用CSMA/CD的访问控制方法,遵循
IEEE802.3标准,使用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为介质
10Base-5,使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500M,基带传输
10Base-2,使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185M,基带传输
10Base-T,使双绞线,最大网段长度100M
快速以太网宽带为100Mbps,使用CSMA/CD的访问控制方法,使用双绞线
和光纤
100Base-TX,使双绞线,使用2对线路传输信号
100Base-T4,使双绞线,使用4对线路传输信号
100Base-FX,使用光纤,使用4B/5B编码方式
令牌环网,使用专门的数据帧称为令牌,传送数据
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使用光纤为传输介质,采用令牌传递数据
ATM异步传输模式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数据
无线局域网WLAN采用802.11系列标准,有802.11a、802.11b、802.11g、
802.11n、802.11z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关键要素之一,它的三要素为:语法、
语义、同步
TCP/IP中文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使用IP
地址通信
IPX/SPX中文为NetBIOS增强用户接口,特点是简单、通信效率高的广播型协
议
OSI参考模型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
层、应用层
物理层:传送单位是比特流,定义物理特性
数据链路层:传送单位是数据帧,确保链路连接
网络层:传送单位是数据包,提供网间通信
传输层:传送单位是信息,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会话层:管理通信双发会话
表示层:负责数据编码转换
应用层:提供应用服务接口
TCP/IP模型四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应用层协议:Telnet、FTP、SMTP、HTTP等 传输层协议:TCP、UDP
网际层协议:IP、ICMP、IGMP
网络接口层协议:ARP、RARP
④ 网络营销组合策略包括哪些方面
网络营销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在市场中所处地位不同而采取的一些网络营销组合,它包括网页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和顾客服务策略。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网络品牌策略
网络营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并推广企业的品牌,知名企业的网下品牌可以在网上得以延伸,一般企业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树立品牌形象,并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网络营销策略网页策略
中小企业节省很多广告费用,而且搜索引擎的大量使用会增强搜索率,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小企业者来说比广告效果要好。
网络营销策略产品策略
在网络营销中,产品的整体概念可分为5个层次,相应地有不同的策略:
1、核心利益或服务层次。企业在设计和开发产品核心利益时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要根据上次营销效果来制定本次产品设计开发。要注意的是网络营销的全球性,企业在提供核心利益和服务时要针对全球性市场提供,如医疗服务可以借助网络实现网络远程医疗。
2、有形产品层次。对于物质产品来说,必须保障品质、注重产品的品牌、注意产品的包装。在式样和特征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来进行针对性加工。
3、期望产品层次。在网络营销中,顾客处主导地位,消费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不同的消费者可能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因此,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必须满足顾客这种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4、延伸产品层次。在网络营销中,对于物质产品来说,延伸产品层次要注意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送货、质量保证等。
5、潜在产品层次。在延伸产品层之外,由企业提供能满足顾客潜在需求的产品。
网络营销策略价格策略
1、定制定价策略
定制定价策略的核心是价格会变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定价。要实行定制定价策略,需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建立数据库,将每一个客户都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定制定价策略常适用于服务类,如品牌传播服务、网站优化推广、网站关键字推广等,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其难度,从而定制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2、低价定价策略
低价定价策略可以说是一种耳熟能详的定价策略,低价定价策略的核心是薄利多销和抢占市场。薄利多销的前提是产品的需求量大,生产的效率高,就如日常的生活用品纸巾、洗发水等。而抢占市场适用于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为了提高市场的知名度,为了树立消费者的认知,新产品的低价定价策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拍卖定价策略
拍卖定价策略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定价策略,物品起始的价格非常低,甚至为零,但是经过一番消费者的争夺后,其价格便会无限制的上涨。甚至其竞拍的价格会高于货品一般的价格。如一些数量稀少难以确定价格的货品都可设置拍卖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的前提是稀少、市场需求大。
4、捆绑价格策略
捆绑定价策略是现代最为普遍的一种定价策略。捆绑定价策略多运用于配套的产品或服务,也可运用于类似的产品销售。但是捆绑定价策略不可令消费者产生负面的印象,需要令消费者满意。
5、品牌定价策略
在现代的产品销售中,定价除了考虑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品牌性,而现代消费者消费也具有品牌针对性。当消费者认准了一个品牌后,未来的消费都会倾向于该品牌。品牌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不断的推广维护上的,所以在进行网络营销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品牌性,如着名的世界品牌,其定价便需要定高些,这样才能显示其品牌价值。
6、尾数定价
尾数定价,又称奇数定价,或者零头定价,是利用消费者在数字认识上的某种心理制定尾数价格,使消费者产生商品价格较廉、商家定价认真以及售价接近成本等信任感。
7、差别定价
差别定价又称“弹性定价”,是一种“以来顾客支付意愿”而制定不同价格的定价法,其目的在于建立基本需求、缓和需求的波动和刺激消费。当一种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在不同的市场上的定价与它的成本不成比例时,就产生差别定价。
网络营销策略促销策略
网络促销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的促销活动,也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传递有关的服务信息,以引发需求,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的各种活动。网络促销形式有四种,分别是网络广告、站点推广、销售促进和关系营销。
网络广告主要是借助网上知名站点(ISP或ICP)、免费电子邮件和一些免费公开的交互站点(如新闻组、公告栏)发布企业的产品信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站点推广是利用网络营销策略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上网者访问网站,起到宣传和推广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效果。
销售促进,就是企业利用可以直接销售的网络营销站点,采用一些销售促进方法如价格折扣、有奖销售、拍卖销售等方式,宣传和推广产品。
关系营销是借助互联网的交互功能吸引用户与企业保持密切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提高企业收益率。
网络营销策略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的渠道应该是本着让消费者方便的原则设置。为了在网络中吸引消费者关注本公司的产品,可以根据本公司的产品联合其他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为自己企业的产品外延,相关产品的同时出现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网络营销策略顾客服务策略
可以根据特定的目标客户群,特有的企业文化来加强互动,节约开支,形式新颖多样,可以看一下中麒网络 的五大营销策略,避免了原有营销模式的老套单一化。
网络营销策略营销策略
一、战略整体规划:市场分析、竞争分析、受众分析、品牌与产品分析、独特销售主张提炼、创意策略制定、整体运营步骤规划、投入和预期设定。
二、营销型网站:网站结构、视觉风格、网站栏目、页面布局、网站功能、关键字策划、网站SEO、设计与开发。
三、传播内容规划:品牌形象文案策划、产品销售概念策划、产品销售文案策划、招商文案策划、产品口碑文案策划、新闻资讯内容策划、各种广告文字策划。
四、整合传播推广:SEO排名优化、博客营销、微博营销、论坛营销、知识营销、口碑营销、新闻软文营销、视频营销、事件营销、公关活动等病毒传播方式。
五、 数据监控运营:网站排名监控、传播数据分析、网站访问数量统计分析、访问人群分析、咨询统计分析、网页浏览深度统计分析、热门关键字访问统计分析。
网络营销策略SNS营销策略
作为最火的SNS社交网站,人人网和开心网一鸣惊人,这两年发展迅速。SNS营销也迅速发展,成为了网络营销新贵。SNS营销都有哪些方式?又有多大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SNS营销。 众所周知,全民偷菜让大众都知道了人人网和开心网,这两个社交网站在学生和年轻白领中间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随着诸如开心农场之类的游戏应用的被追捧,人们发现了社交网站的网络营销新契机。其中,SNS营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植入游戏。
目前有多家公司将他们的产品和广告植入到App游戏中,像伊利牛奶成功的把营养舒化奶植入到了人人餐厅小游戏里,王老吉更是开发出了“王老吉庄园”,“纯果乐”则是植入到了阳光牧场里,通过“纯果乐果园”让用户深入了解其生产过程,推广其多种口味的产品,让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去了解其产品,这种营销推广比传统营销更加精准有效。还有因特尔、中粮集团等多家企业瞄准了社交网站小游戏这个非常好的营销推广平台,先后开发了与自身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游戏。
二、打造公共主页。
自从人人网开发出了公共主页之后,有众多的名人和媒体、企业加入到其中,用户可以成为其粉丝和好友,关注其动态。这就是在培养深度的用户群体,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吸引更多的用户,加深用户黏度。像诺基亚、惠普等知名企业都开通了自己的公共主页。
三、横幅广告。
由于在人人网和开心网上活跃的都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这是电子产品和网上商店的最重要客户,所以为企业提供了最精准的营销目标。凡客诚品等企业都在上面投放了广告。
四、组织冠名活动。
还有就是在人人网组织冠名各种活动,一般都是公益性的活动,这样可以聚集大量的人气。SNS营销还有其他多种方式。
SNS营销具有一下几个优势:1.精准的目标用户。因为SNS网站的用户群相对比较固定,而且可以掌握详细的用户资料,可以最大程度的有效到达目标用户,无论是广告投放还是推广都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目标。
2.庞大的用户群、浏览量和黏度。经过这两年的发展,SNS网站,尤其是人人网和开心网在中国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而且黏度特别高,活跃用户非常多,这是一笔庞大的资源。用户群是展开营销的基础,SNS营销的基础就很好很强大。
3.强大的口碑营销,传播的速度快,效率高。以朋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圈,可以形成巨大的口碑营销场所,消息传播的速度快,使得营销效果更加容易达到。
五、设计与网络购物的深度对接
在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和行为是由终端用户来产生和主导的,比如博客、微博。 设计与网络购物的深度对接一般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专注于商品信息的,比如Kaboodle, Thisnext是比较早期的模式。主要是通过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个人购物体验、在社交圈推荐商品的应用。另一类是比较新的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直接介入了商品的销售过程,例如社交团购网站Groupon.。还有就是社交网店:平台法国的Zlio、中国的辣椒网Lajoy。这类是让终端用户也介入到商品销售过程中,通过社交媒介来销售商品。
基础分析编辑
1、消费者策略
进行网络营销,首先应找到目标消费者在哪里。毫无疑问,对于综合性网站和专业网站,其消费者的定义是不同的。然后,需要进一步接近和了解消费者,并学会和他们一样进行思考,进而找到有效的、互动的沟通和传播途径。
2、成本策略
人们在进行营销策略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琢磨出新的营销怪招:价格的定位术、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定位术、传播的一致性、非正式价值策略等。然而同时发现:消费者有时并不注重价格,甚至忽略成本,“实惠”有时并不是消费者唯一的要求。
3、方便性策略
方便性策略指的是不强调固定的分销渠道,而重视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方便性。一切以消费者的方便与否为中心开展网络营销工作。方便性是网络企业竞争力的又一关键点,是网络营销传播在品牌忠诚力经济下诠释消费者就是企业上帝的又一基本表现。
4、沟通策略
网络企业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多种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消费者往往一“点”而过,一“击”不回。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传播的方式不对,还是互动手法存在问题?所以,最后应提出沟通策略,这是营销传播的更高层次,其实际就是双向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的产生为传统营销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营销者开辟了一种新的营销思路。一种如何在创业初始阶段占领市场、推广品牌、营销产品、获得利润的模式。
⑤ 阿里云怎么配置安全组
阿里云的安全组是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则,
登陆阿里云,打开ecs-安全组。找到配置规则
如果不懂可以留言问我,或者去我博客看看相关内容吧,老魏写过这方面的教程的。
⑥ ECS云主机安全组规则添加时为什么不能选择公网网卡
你用的应该是vpc网络,经典网络才可以区分选择内网公网
⑦ ip地址的设置规则
IP地址的设置规则分为网络地址规则和主机地址规则两种。
1、网络地址规则
网络地址必须唯一。网络标识不能以数字127开头。在A类地址中,数字127保留给内部回送函数(127.1.1.1用于回路测试)。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255。数字255作为广播地址。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0”,“0”表示该地址是本地主机,不能传送。
2、主机地址规则
主机标识在同一网络内必须是唯一的。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1”,如果所有位都为“1”,则该机地址是广播地址,而非主机的地址。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0”,如果各个位都为“0”,则表示“只有这个网络”,而这个网络上没有任何主机。
(7)网络云设置组护的规则不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设置IP地址时注意事项:
1、由于某些网络设备或应用程序拥有自动分配IP地址功能,因此,在采用该IP地址段时,往往容易导致IP地址冲突或其他故障。所以,除非必要,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上述两个C类地址段。
2、不要采用过大的子网掩码,每个网段的计算机数量都不要超过250台计算机。同一网段的计算机数量越多,广播包的数量越大,有效带宽就损失得越多,网络传输效率也越低。
3、建议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以获取更多的IP网段,并使每个子网中所容纳的计算机数量都较少。当然,如果必要,可以采用变长子网掩码,适当增加可容纳的计算机数量。
4、为网络设备的管理WLAN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段,以避免发生与网络设备管理IP的地址冲突,从而影响远程管理的实现。基于同样的原因,也要将所有的服务器划分至一个独立的网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IP地址
⑧ 怎么选择云服务器配置
云服务器的配置规格影响价格,也直接决定了它的计算能力和特点,是在采购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选云服务器配置,看这三个维度
云服务器的配置规格主要取决于类型、代别、实例大小三个最重要的维度。
维度一:类型
云服务器的“类型”或“系列”,是指具有同一类设计目的或性能特点的云服务器类别。
通常来说,云厂商会提供通用均衡型、计算密集型、内存优化型、图形计算型等常见的云服务器类型。这些类型对应着硬件资源的某种合理配比或针对性强化,方便你在面向不同场景时,选择最合适的那个型号。
vCPU 数和内存大小(按GB计算)的比例,是决定和区分云服务器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用均衡型的比例通常是1:4,如2核8G,这是一个经典搭配,可用于建站、应用服务等各种常见负载,比如作为官网和企业应用程序的后端服务器等。
如果 vCPU 和内存比是1:2,甚至1:1,那就是计算密集型的范畴,它可以用于进行科学计算、视频编码、代码编译等计算密集型负载。
比例为1:8及以上,就被归入内存优化型,比如8核64G的搭配,它在数据库、缓存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较为常见。
图形计算型是带有GPU能力的虚拟机,一般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随着 AI的火热,这类机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研发和生产环境中。
在主流云计算平台上,常常使用字母缩写来表达云服务器的系列。比如,AWS 的通用型是M系列,阿里云的内存优化型为R系列,Azure的计算优化型为F系列。
https://www.wy.cn/computing/wcloud/all?utm_source=wemedia
⑨ 云计算的特点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如下
(1)资源配置动态化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
(2)需求服务自助化
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云系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客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3)以网络为中心
云计算的组件和整体构架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于网络中,同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而客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的访问,从而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
(4)服务可计量化
在提供云服务过程中,针对客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
(5)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
对云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各种底层资源(计算、储存、网络、资源逻辑等)的异构性(如果存在某种异构性)被屏蔽,边界被打破,所有的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成为所谓的“资源池”,从而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对用户而言,这些资源是透明的,无限大的,用户无须了解内部结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可。
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特点如下:
(1) 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 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通俗的来讲,云计算就是让计算变成像水、电、煤气一样的基础设施,人们可以像购买水、电、煤气一样购买计算服务,因此可以说云计算重新定义了IT软硬件资源的设计和购买的方式,从而可能引发IT产业的大规模变革。
云计算主要分为四类:公共云、私有云、社区云及混合云。公共云是利用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云计算服务;私有云是利用企业内网和专网,面向单一企业或组织提供云计算服务,这些服务是不提供于公众使用的;社区云是利用内网、专网及VPN,为多家关联部门提供云计算服务;混合云是上述两种或三种云的组合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有三种:(1)软件即是服务(SoftasaService,简称SaaS),对应的用户主要是直接使用应用软件的终端用户,提供的服务是终端用户所需要的应用软件,终端用户不用购买和部署这些应用软件,而是通过向SaaS提供商支付软件使用或租赁费的方式来使用部署在云端的应用软件。(2)平台即是服务(PlatformasaService,简称PaaS),对应的用户主要是使用开发工具的应用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服务是开发商所需要的部署在云端的开发平台及针对该平台的技术支持服务。(3)基础设施即是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简称IaaS),对应的用户主要是使用需要虚拟机或存储资源的应用开发商或IT系统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开发商或IT系统管理部门能直接使用的云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部署在云端的虚拟化硬件资源。
云计算的特点和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成本
云计算将建设成本转化为运营成本,用户不需要为峰值业务购置设施,不需要大量的软硬件购置和维运成本就可以享用各种IT应用和服务。
2.灵活性
云计算可以快速灵活的构建基础信息设施,并可以根据需求灵活的扩容IT资源。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短期使用IT资源的灵活性(例如:按小时购买处理器或按天购买存储)。当不再需要这些资源的时候;用户可以方便的释放这些资源。
3.可计量性
云计算具有对IT资源的计量能力,该能力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使IT系统向更为便捷、更加智能化与更具可计量性转变。
⑩ “网络云”是什么
网络云就是将普通的独立服务器,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功能性整合管理,形成一个功能强大高效快捷和安全可靠的虚拟网络服务体系,提供给网络用户按需取用,用之付费。
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
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物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数据,各类行业数据皆需要强大的系统后盾支撑,智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