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什么时候网络上开始失去质疑权

什么时候网络上开始失去质疑权

发布时间:2022-03-12 18:47:20

⑴ 中国网络从什么年代开始普及的 ,世界上出现互联网又是什么时候啊。还有是不是非洲很多国家用不起互联网

网络起源于70年代,最初用于军事,80年代后开始民用,逐渐发展,到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普及了。具体情况参见网络条目“互联网”。
我国则起步比较晚,始于80年代后期,就是那封着名的现在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的邮件“穿越长城,我们能达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关于普及的时间,很多人说是98年到99年,我就是那时候开始接触网络的,56K猫带一整个网吧(那时没有网吧的概念,都叫电脑室)的机子,速度慢到打开一个时下最流行的BBS等20分钟。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真正普及应该在2001到2002年以后,随着电脑价格的迅速降低,盗版系统的爆发式兴起,QQ聊天工具等的爆发,互联网时代才真正到来。

如何界定网络言论中的“质疑”和“诽谤”仅仅是言论发布者的动机吗

诽谤指捏造不存在的事实,导致对方社会评价降低;质疑指对某事物的真实性存有疑问;顺带说一下,泄露隐私,指把对方不愿意公众知道的事实公开。

⑶ "网上的质疑都需要理会吗

网络属于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平台,说的某一些言论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判定事实的依据!

⑷ 关于网络上的质疑写篇作文

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竟然当起了村官,其震撼力之大可想而知。世俗观念里,海归应该有一份令人称羡的高薪工作,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然而,秦玥飞却放弃了这些,回到农村里去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汲汲于名利反倒成了怪事,质疑声此起彼伏。怀疑其作秀,怀疑他的动机是为了以后更远的名利和权力。不禁哑然,难道正能量在社会上达到一个高峰期后又逐渐消失,每个人必定要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才会为社会做好事吗?难道社会已被名誉利益所掩埋?鲁迅说过“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中国人”。当如今作秀、炒作、炫富已司空见惯的时候,人们习惯性认为一些不合乎常理的行为背后必定藏着某些猫腻。质疑似乎已平常,却透露出社会的病态。莫名地为秦玥飞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不也正反映了社会的仇官、仇富心理吗?
有人说:每一个质疑声都将是一个进步。无法否定质疑一方面代表了人们意识的觉醒。但过分质疑却会成为另一种可怕,不管真相是什么的质疑,盲从别人的质疑起哄。这些质疑不该有,质疑本身是一种理性的发问,而不该成为愚民责难社会的利器,不该将任何一个人推至风口浪尖,去承受那莫须有的压力苦恼。
古有世人诽谤张巡、许远二公,韩愈疾呼“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世人忘记了张许二公的赫赫www.99zuowen.com战功,而将城败的罪责归于二公,加以诽谤。不正如现在的质疑声,忽略秦玥飞做的好事:筑渠、修路、装路灯,建养老院,而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他的“居心叵测”。难道事物一定有其丑陋的一面,难道人生价值就一定要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才能为人所接收吗?

⑸ 网络是什么时候有的

INTERNET的产生

概述: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为了保证4台软硬件结构不同的计算机有效地相互通信,在受到军事打击时,如果其中的一台或几台计算机被破坏,其他的计算机仍能有效地通信和工作,于是产生了ARPANET ,ARPANET ,还建立了一种使计算机在NET上能够正确交换的协议,只要计算机遵循该协议,那它连入网络就能和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这就是TCP/IP(Transportat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TCP/IP协议产生后,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即NSF)将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网络连在一起,建立了NSFnet,1989年,NSFnet对外开放,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该网络.——这就是Internet的最初骨干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而进行着军备竞赛.

195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 University)成立了着名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专门研究防范苏联轰炸的措施,而他们的主要研究项目就是“远距离预警”.

这个“远距离预警”系统,是由军方主管并操纵的一种中央控制的网络结构.按照专家们的设计,这个网络必须完成三个任务:第一,采集从各个雷达站搜集来的信号;第二,通过计算判断是否有敌机来犯;第三,将防御武器对准来犯的敌机.

这是第一个真正实时的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它能接收网络上各个军事部门传送过来的数据,能够按照输入的指令来处理这些数据.由于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人的干预,所以被称作是“半自动”的系统.1952年,系统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一个典型.这种中央控制式网络在50年代确实为美国搜集军事情报以及协调各军事部门的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中央控制式网络不久就受到了怀疑.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11月3日,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又上天了.苏联卫星上天事件对美国军方的教训是深刻的.在收到苏联发射卫星成功消息后,美国军队的威信和权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在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后第十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召集他的科学顾问进行长时间讨论.

1958年1月7日,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总统正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rrange,即DARPA),希望通过这个机构的努力,确保不再发生毫无准备地看着类似苏联卫星上天这种让美国人尴尬的事.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给网络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所以,美国军方当年提交给肯尼迪(Kennedy)总统的一份建议书中,对美国当时的网络布局设置感到担忧,并提请总统予以关注.该建议书认为:尽管美国军事网络按照当时的标准是高水平的,但是这种由中央控制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苏联的导弹只要摧毁这种网络的中心控制,就可以摧毁整个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通信联络的网络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更何况这种网络在导弹面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颗导弹就可以切断整个美国军队的联系.

这一问题立即引起总统的高度关注,肯尼迪(Kennedy)随即命令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着手改进网络结构的安全性,以保证美国军用网络系统在遭受打击后,如果其中的一台或几台计算机被破坏,其他的计算机仍能有效地通信和工作.

1964年3月,研究人员保罗.巴兰(Paul.barn)发表了《论分布式通信网络》.这篇报告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没有明显中央管理和控制的通信系统.在这种通信系统中,每一个点都可以和另一个点建立联系.这样,破坏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点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分布式网络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网络发展最具关键性的一步.它基本上奠定了如今的互联网的特质:分布、开放、不受中央控制.1966年,罗伯特.泰勒(Robert.thaler)担任了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主任.泰勒(Thaler)把着名研究专家拉里.罗伯茨(robercs)招至麾下,分布式网络的研究由此进展迅速.

DARPA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后认为,可以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ARPANET)的网络,它采用网络控制协议(Net Control Protocol)把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 University)等几所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联接.这个阿帕网(ARPANET)就是Internet的基本雏形.1972年,美国共有50多所大学接入阿帕网(ARPANET).

197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将阿帕网(ARPANET)一分为二,即民用网(Arpanet)和军事网(Milnet),并在民用网(Arpanet)的基础上建立了(Darpa internet),Internet正式诞生,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文森特.瑟夫(Vincent Cerf)和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开发出了一种使计算机在NET上能够正确交换的协议,只要计算机遵循该协议,那它连入网络就能和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这就是TCP/IP(Transportat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TCP/IP协议产生后,1982年,民用网(Arpanet)和军事网(Milnet)采用TCP/IP协议合二为一.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即NSF)将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网络连在一起,建立了NSFnet,1989年,NSFnet对外开放,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该网络.——这就是Internet的最初骨干网.

⑹ 最近的时事及评论..2篇....最好短点..急急急!!!!!!!!!!!

两岸可联手应对,菲枪击台湾渔民事件
两岸可以联手利用各自优势的实力和条件,对菲方施以经济制裁、贸易制裁、旅游制裁等多方位的强大压力。
台湾“广大兴28号”渔船在传统渔场作业时,突遭菲律宾武装公务船野蛮扫射,造成渔船失去动力,船体满身弹孔,一死三伤。事件发生后,台湾有媒体民调发现,有7成台湾地区受访者认为,假如菲当局对事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那么希望两岸合作起来对付菲律宾。
两岸同胞,同源同宗,血浓于水,老祖宗们为中华民族创下的共同财产和“历史性权利”,两岸民众没有任何理由不联手守护“祖权”。在联手的方式上,两岸可以“携手及共同护权”,也可以采取“目标同一、但各自配合或补充行动”等多种认为有效的方式。
假如菲方一意孤行,置若罔闻,对事件造成的后果拒绝采取弥补措施,两岸联手也可以施以更大压力。只要两岸联手,两岸可以利用各自优势的实力和条件,对菲方施以经济制裁、贸易制裁、旅游制裁等多方位的强大压力。
中华民族的尊严,需要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的共同维护,我们承认并同意“共同维护”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方式多样性上保持“互不针对”的配合原则,这就客观上形成了两岸联手维护中华民族共同财产和“历史性权利”的强势局面。台湾民调多达7成的受访者的两岸联手之吁请,是应天时,顺人和。

日本政要的“拜神社”与“拜选票”

日本政客们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时表现出来的左顾右盼、藏藏掖掖,正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怯意”,远没有他们面对国内听众时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
近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等多名内阁成员参拜了靖国神社,首相安倍晋三则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名为“真榊”的祭品。
安倍内阁自去年12月成立以来,包括首相安倍晋三在内,其内阁整体和阁僚组合的右翼色彩就令国际社会心怀警惕。上台前后,在记者会见和国会听证中,安倍反复表示,上次首相在任期间未能参拜靖国神社“痛悔之极”。
果不其然,在靖国神社“春季大祭”期间,包括曾任首相的麻生在内,安倍内阁重要成员再也按捺不住,以各种方式对靖国神社供奉的战争罪犯表达“崇敬”和“憧憬”之情。
而安倍本人呢?去年秋季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即参拜了靖国神社。第二次出任首相后,出于各种政治算计,特别是考虑到今年夏季参议院选举的“风险”,安倍虽尚未跨进靖国神社,但从其一贯言行看,恐怕早已对靖国神社朝思暮想。
君不见,安倍从组阁时就秉承“价值观”标准,安倍内阁半数阁僚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与安倍可谓“志同道合”。此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新藤义孝、古屋圭司在日本政坛也是出了名的保守右翼,麻生则是历史问题上的“惯犯”。安倍、麻生、新藤等人的另一共同点是:侵略战争期间,他们的祖辈某种意义上在同一战壕——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战后被盟国打入“甲级战犯”名单,新藤的外祖父栗林忠道则是二战硫磺岛一役中的日军司令官。
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的首相,内阁要员也就肆无忌惮地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了。可以说,检验战后日本政府历史观和基本外交姿态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当届首相和内阁大臣有否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问题是个老问题,曾遭日军涂炭的亚洲邻国也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昔日盟国也好,对日本政要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错误行为持一致批判立场。日本政界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实际上,日本政客们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时表现出来的左顾右盼、藏藏掖掖,正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怯意”,远没有他们面对国内听众时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
对此现象,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在国际常识中“政治不正确”的做法,在日本反而成了政客捞取政治资本的套路?俗话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归根到底,正确的历史共识也是一国一民的共同责任。或许,只有当日本大众能以选票做出符合历史良知和人类共识的选择后,靖国神社问题才能不成其为问题。

⑺ 网络什么时候出现的

1969年 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通过它,人类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因特网络、因持网,互联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从某种意义上说,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在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 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E-mail和FTP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的地位。

80年代初,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仍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提供给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统一的协议层,形成逻辑上的网络,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观点下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CSNet-Relay(一台中继计算机)进行。

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

Internet的又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80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4台巨型计算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4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5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NSFNxT进行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r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了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人N5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带来了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1993年是因特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因特网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术创新,WWW(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应用使因特网上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们在因特网上所看到的内容不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图片、声音和动画,、甚至还有了电影。因特网演变成了一个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多种媒体交相辉映的新世界,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全世界。

到2000年底,世界上网人数已突破4亿,预计在2004年将达到7亿。

Internet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我国也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与Internet的连接。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信息网络,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信息交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Internet在中国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

1987年至1993年是Internet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接触Internet资源。在此期间,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一些与Internet联网的科研课题,通过拨号方式使用Internet的E-mail电子邮件系统,并为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国际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

1986年,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即当时的国家机械委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启动了名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国际因特网项目。
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随后,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CANET开始向我国的科研、学术、教育界提供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

198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其国际合作伙伴-美国斯坦福加速器中心主机的转换,实现了国际电子邮件的转发。由于有了专线,通信能力大大提高,费用降低,促进了因特网在国内的应用和传播。
1990年,由电子部十五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和德国GMD合作,连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实现了MHS系统。因而,国内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公用电话网或公用分组交换网,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服务。

1990年10月,中国正式向国际因特网信息中心(InterNIC)登记注册了最高域名"CN",从而开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Internet电子邮件。继CANET之后,国内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也相继开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连结。

1994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接受我国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国开通并测试了64Kbps专线,中国获准加入Interne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提出要求连入Internet,并得到认可。至此,中国终于打通了最后的关节,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国际专线为标志,中国与Internet全面接触。同年5月,中国联网工作全部完成。中国政府对Internet进入中国表示认可。中国网络的域名也最终确定为cn。此事被我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从1994年开始至今,中国实现了和因特网的TCP/IP连接,从而逐步开通了因特网的全功能服务;大型电脑网络项目正式启动,因特网在我国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3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俗称"百所联网"工程),取名"中国科技网"(CSTNet)。其目标是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该网络逐步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1995年 5月,ChinaNET全国骨干网开始筹建。7月,CERNET连入美国的128K国际专线开通。 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就在这个月,CERNET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并通过了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

1996年1月,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1996年11月,CERNET开通2M国际信道,加上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cn。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

网络安全法开始的时间是哪一年

网络安全法开始的时间是2017年。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网络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条,体现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原则、共同治理原则。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向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以制度建设掌握网络空间治理和规则制定方面的主动权,是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的利器。

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亮点:

一、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举报

网络安全法明确了公民对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举报权利,政府部门受理、处置公民举报的责任,保障了公民通过网络举报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

二、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阅读全文

与什么时候网络上开始失去质疑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连接好就是不可上网为什么 浏览:51
咋直接看网络密码 浏览:600
网络信号放大器怎么使 浏览:684
智能无线网络宽带路由器 浏览:475
网络版记帐软件 浏览:967
网络主播用哪个象棋 浏览:946
最好的手机网络测速 浏览:253
四川广电网络有多少m 浏览:287
逢良网络是什么 浏览:165
网络电视不通过wifi可以用吗 浏览:997
软件本地验证和网络验证哪个好 浏览:923
极佳是什么等级网络信号 浏览:457
如何投诉网络不良现象 浏览:952
网络安全视频正能量 浏览:71
手机网络不好怎么设置宽带密码 浏览:335
苹果手机连接网络为什么没办法用 浏览:232
网络安全动图讲解 浏览:589
小米手机如何添加自己的网络 浏览:659
上海网络研发软件 浏览:586
苹果6网络信号跟wf天线有关么 浏览:9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