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时代如何传承民族语言

网络时代如何传承民族语言

发布时间:2022-07-01 14:58:17

1.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包括编辑网页和编程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设施、技术有关的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人们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词语和符号。该类词语和符号,生成速度快,使用频率高,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已经堂皇地步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中学校等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①本文就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礼俗等差、伦理道德和语言文字)进行论述,以期使网络语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光大作用。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②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等差性特点。所谓“等差”,即等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见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③这种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种等级关系,根本职能就在于按照等差原则调整社会关系,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④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由于传统礼俗过度强调等差关系,重在保障尊者、长者和贵者的权益,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由此积聚着一种压抑的心理,正常的个性不敢张扬,正确的主张不敢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敢争取。但是,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他们始终在等待或寻求机会,以张扬其个性,表现其主张,实现其利益,始终会把成为高层或优势群体作为终身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但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很难给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以这种机会。然而,新兴的网络却给接触它的群体慷慨地提供了这种机会。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交流的对象即便是官员,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长辈,他可以称他为“BB”(孩子);即便是仇人,他可以“爱老虎油”(我爱你);即便是妻子,他可以把她当作“BB”(情人);自己是男性,可以“娶”交流的男性对象为“妻”,甚而“结婚、登记、生子”。交流当中,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伦,没有贵贱之等、亲疏之分,没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更没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乐网不疲,就是因为在网络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网络语言,通过网络语言,释放现实沉重的压抑,享受内心渴望的平等。诚然,这种虚拟世界的发泄与享受,不失为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调剂。但是,这种原本只在网络中流行的思想方式与行为,已经来到了现实生活。许多年轻人用自我标准去评价长辈或上级领导,凡不合自我标准的长辈或领导就不尊重,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的决策,凡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就不执行或消极执行。这是一种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并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而出现社会的无序。
事实上,传统礼俗等差秩序有其可继承和发扬的一面。现代社会的长幼之间、管理层面的上下级之间,尽管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长者和上级也应该虚心、认真听取下辈或下级的建议、意见甚至批评。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想的角度不同,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具的经验和能力不同,一般而言,长者和上级的决策相对而言更为正确,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认真执行他们的决定。在其他方面也一样,为了保障社会和谐,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还是必须要有的。
因此,从网络语言在传统礼俗等差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们既要调整过于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传统礼俗规约,但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必要的传统礼俗秩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存在和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⑤他还提出了孝、悌、忠、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⑥具体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父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⑦四端又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行为规范。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伦理,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总体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光大。同时,传统伦理道德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价值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德,比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崇尚圣贤,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驳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⑧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肆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误导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TMD(他妈的)、S## (神经病)、K ick your ass(踢你的PP)、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TNJJ(踢你的JJ)等等。
网络语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网民的道德素质。网民的道德素质取决于平时的道德教育,平时道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的好坏在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道德行为表现的好坏在于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与取舍。网络语言反映的道德问题表明,我们高度重视的道德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中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真实地反映出网民们低层次的道德素质。网民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所表现的道德反差,既显示出当今社会的道德环境存在着问题,也表明网民们接受了现实的道德环境,习惯了这种表里不一的道德行为。这些现象,实际上是道德的缺失,尤其严重的是,网民以及更多的人们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没有感觉,而有感觉的人们,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改变这种现象在责任上进行逃避。
因此,我们要从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的非道德现象中,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辅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使伦理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⑨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了便利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它的形体的简明化。人们的这种追求,以及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但是文字的发展变化,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文字变化的一定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自觉的努力自然促成的。
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尤其是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和书写工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替主页.用“气死我乐”代替气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第二,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的。(1)错别字替代,像“在——再”、“这——着”、“厚厚——吼吼”、“泥称——昵称”、“似忽——似乎”、“飞常——非常”等。(2)拼音缩写,像“MM——妹妹”、“GG——哥哥”、“XDJM——兄弟姐妹”、“PMP——拍马屁”、“JS——奸商”、“BS——鄙视”、“BT——变态”、“BD——笨蛋”等。(3)英文缩写,像“GF——女友”、“BF——男友”、“LOL——大笑”、“PK——比拼”、“VG——Very Good很好”、“PC机——个人计算机”等。(4)字母和数字谐音,像“CU——See you(再见)”、“I Love U——I Love you(我爱你)”、“3X——Thanks(谢谢)”、“9494——就是就是”、“555555——哭”、“7456——气死我了”、“847——别生气”等。(5)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像“乐一乐——Happy”、“兴奋——High”、“一般——So so”、“追星族——Fans”、“动画——Flash”等。(6)中英文音译,像“Cool——酷”、“爱老虎油——I Love you(我爱你)”、“FANS——粉丝,迷”、“E-mail——伊妹儿”、“Show——秀”等。(7)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像“恐龙——长得难看的MM”、“菜鸟——初级水平的电脑新人”、“婚检——系统检测、杀毒”、“写情书——编写应用程序”、“顶——支持”、“偶像——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蠢材”、“耐看——耐着性子看”、“善良——善变又没天良”、“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楼上——上面的帖子”等。(8)用方言音替代词语,像“粉——很”、“偶——我”、“木油——没有”、“速哦——是哦”、“搞掂——搞定”、“嘎哈——干什么”、“东东——东西”等。
由于聊天、交流的时候,网民的心情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他们依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输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选择计算机最易显现的信息,作为表达思想的具象来交流。同时,聊天、交流处于特定的语境,双方彼此能够理解随意替代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词语的替代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很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发挥各自智慧,故意创新词语。这种简洁、随意、创新的网络语言恰好符合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加上频繁的接触和使用,网络词语便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词语。
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⑩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年轻学生通过大量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四、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11)
我们要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但不能对它放任自流。我们应适时建立与网络语言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光大作用。
注释:
①于根元、熊征宇:《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⑤王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③《礼记·祭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5页。
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页。
⑥《孟子·公孙丑上》,广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⑦《礼记·中庸》,广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1页。
⑧孙绍荣:“浅析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英才高职论坛》2006年第3期,第15页。
⑨邢公畹:《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⑩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第61页。
(11)于根元:《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8页。

2. 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该如何传扬传统文化

现今是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濒临失传的地步,不是老一代的艺术家不愿意教,而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这门艺术了。传统文化快要失传的情况下,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传统文化、再推出传统与新艺术相结合、最后要热爱和传播传统文化。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我们应该不懈的继承和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需扶持和推广

现在有些传统手艺做工繁杂、没有几年的基本功是干不下来的,很多年轻人耐不住这个寂寞往往没有学成,而有些手艺工序老旧很快被新的工业给取代,也有些手艺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利润,连生计难以维持如何谈传承。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推广和扶持。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情况,所以很多电视台都举办了大型的节目来推广。

中国传统文化是老一辈人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带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并坚信中华的传统文化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3.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流失,怎样才能让此延续下去

方言是我国民族在社会发展的不断演变下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正在慢慢流失,针对这样子的情况,我们要想办法拯救少数民族的文化。我觉得方言之所以会消失,其实是因为人们觉得方言没有经济价值。所以要想办法提高方言的经济价值,可以安排一些适合方言的工作。

三、方言文化的传播

方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同样我国也认可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方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载体这一属性,也认可了方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方言文化的传播我们义不容辞。

4. 如何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一、传承民族文化需要用科学技术来辅助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生活习惯、自身独特的政治、宗教、价值观念和乡土知识等。
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他始终保持了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性质,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在尊重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语言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民族传统技艺,如黄晓的《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里所提到的民族文化需要吸收那些自己能消化的东西,在冲突、磨石、调适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二、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
少数民族地区,学期班到2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本民族语言去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因此,在这过程中、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仅可以让民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做到不忘本民族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深刻地懂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三、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
在潘世华的《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教育》文章里指出千百万年来,民族人民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存在,它也是形成了民族社会的一个根本要素,第一生命线。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人民生产劳动创造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5. 壮族的语言文化,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壮族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虽然壮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基数比较大,但还是没有办法与汉族的人口基数相比较的,同样,汉语的影响力也远远的超过了壮语的影响力。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我国其他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就会这样随着时代的变化销声匿迹,无法传承吗?这个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现在汉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他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就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壮族语言文字想要传承下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壮族的语言文字也是壮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结晶,也是壮族人民劳动的硕果,壮族的语言文字如今已经有了自己成熟完整的体系,想要继续的传承下去,就要从小孩子开始抓起,毕竟语言是要血脉代代相传的,语言与血脉融合在一起,才算是这个民族的代表。另外,壮族语言还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6. 如何保护和推广传统民俗文化在网络时代

1、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文化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府层面的多部管理,造成部门利益纷争。这种多部门的管理体制往往因部门或地方价值取向差异而产生标准冲突和利益纷争。这种冲突和纷争往往又在客观上给文化管理和经费的筹措带来了困难。二是支持性机构的缺乏,造成保护力量单薄。三是遗产单位与相关机构关系缺乏规范,造成保护机制不顺。正是由于上述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了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当前税务、工商等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建立文化垂直管理体制,这样既加强了对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整体协调性,也为文化管理与发展的经费筹措提供了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措施。包括建立奖励机制、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生产合作等政策,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培植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打造有代表民族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同时,完善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营造干净的文化发展环境。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必须立法,应用法律来保障文化发展权。通过立法切实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这一点在目前民族文化消失较快的全球化过程中显得十分迫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强制性的。有了法律,对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就有了依据。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法律还十分欠缺,目前仅有《文物保护法》
、《知识产权法》相关内容,以及一些保护条例。法律的缺失给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3、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发展与保护意识,激起最广泛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社区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有效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认为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东西,并不主动参与。事实上政府所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发展在一个民族中的民众角色,只有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才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加强民族地区
和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生态建设。全球网络时代的媒介生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信息传播遍布全球;受众遍布全球;人人都可以成为传者;全球范围的即时传播;海量的信息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这种媒介生态给民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
5、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建设。互联网传播是当前信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占领了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卫星技术、跨国电视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迅速抢占国际文化传播高地,加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影响,唤起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了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才有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动力。

7. 网络语言丰富传统语言

资料一
●华南理工大学讲师谢老师认为,网络有语简洁,生动形象,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正确地引导和规范,让孩子明白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环境,并文明用语,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走错路,还会让孩子们学习到语言发展的规律。

●某网络专家认为,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包括网络文章、网络聊天……而网络文化追求的正是简单、快乐,至于传统,在网络文化之前很难有立足之地。两人聊天,无论打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你看懂就好;两人聊天,我说话是不是颠三倒四,你听得懂就好,这都是网络文化所能理解的。因此,他认为,网络语言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有网络存在,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接受。

●天河取某小学周老师说,“网络语言只是一种符语,并不具备语言特征,不能把他们当作一种语言,如果过多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我看到现在孩子们不仅在网络上使用,还用于日常对话,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加以规范教育,我担心汉语的传统规范可能被颠覆和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资料二
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新兴工具时,它已作为网络文化的急先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落里了。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出现在电脑里、手机上,也慢慢走进我们的心里。妙趣横生的短信让我们忘记烦恼,用快乐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和关怀的短信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用温暖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非典期间,收到朋友发来的十多则短信,每一则都让我心里暖乎乎的。他们的短信让寂寞的日子不再单调,让忐忑的心灵不再恐惧。在特殊的日子里收到的短信让人的心永远沉浸在关爱和幸福之中,酿出人间真情。现在,朋友多的人,哪一天不收一两条短信呢!阅读短信的那一刻就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因此,爱屋及乌,我喜爱短信,也就对网络语言产生了兴趣。

网络语言来源于两条途径:传统词汇被赋予新义、新词汇产生。比如“冲浪”一词,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它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的感觉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器”、“账号”等也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中,而使它们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现在,非传统的新词汇渐趋网络词汇的主流,它的来源十分广泛。有英文外来词,如E-mail——伊妹儿,Internet——因特网,hacker——黑客;有港台借词,如“网路”一词来自台湾,“菜鸟”一词来自香港;有规范造词,即按原有语法和词汇的特点,创造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词汇,以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上网、在线、掉线、离线、网站、服务器、主页、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还有不规范造词。如标音词,来自台湾的“美眉”;如为了追求戏谑和可爱,没有道理可讲的表示东西的“东东”一词。

总之,网络语言有其产生环境的特殊性。因其具有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交互性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和喜爱。除此,网络上广泛使用的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也让人耳目一新,它们既大大地简略了人们交流的语言,也大大地弥补了网络交流不能谋面的缺憾。人们的奇思妙想让网络交流的语言丰富、形象且有趣。

缩略语主要来自3个方面:英文、汉语拼音、数字。英文如BBL:be beck later一会就回来,CU:see you再见,,F2F:face to face面对面,DS:nce smiley傻笑,TY:thank you谢谢你,WYMM:will you marry me你愿意嫁给我吗?。汉语拼音如MM美眉。数字如886拜拜了,596我走了,9958救救我吧,687对不起。缩略语最大的特点是简洁,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表达了双方各自的意思,无线电报或许也不如它来得干净、来得快。这些缩略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时间宝贵、制造新奇感、隐讳。不懂缩略语的人上网,特别是进入聊天室后,可能就被这些英文、数字缩写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表情符号的出现是对传统语言学的冲击,这也是引我探究网络语言的美丽切入点。表情符号是通过各种符号组合,以人脸为轮廓,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它直观可视、不标记语音,模样可爱新奇,让人一见难忘。表情符号分“正视表情”、“侧视表情”两种,前者正视即可看明白,如“^_^”,后者则需转脸90°,或把手机转90°,如“:-)”。表情符号十分丰富,光表示笑的就有十余种:“|-)”眯着眼笑、“:-9”舌头舔着嘴唇笑、“^Q^”吐舌头笑、“~c~”坏笑、“:-<”苦笑等等;表示惊讶的:“:-@”惊讶的张大嘴,连小舌头都看见了、“:-0”吃惊或恍然大悟、“:-o”目瞪口呆等等。表示生气和痛苦的:“:-*”生气了,嘟着嘴巴、“〉:-〈”眉毛竖起来了要发狂、“*c*”哭了等等。非常有趣,看完它们,笑从心底溢出。我非常佩服它们的发明者,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开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随着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语言将更多地介入到人们的交流中。但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过于自由和主观,所以,它的发展还需适当的引导。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网络语言流行是因为它动感地反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但它能否持久地发展,只有靠时间去做见证了。不管网络语言能否走到底,它毕竟在我们孤独时、痛苦时、欢乐时、战斗时,给过我们扶持、安慰、快乐、鼓舞,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爱的空间。

资料三
专家研讨 部分网络语言将加入《新词词典》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梁睿 陈建栋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

8.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华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文化积淀。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共同遵循的生存智慧,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几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认识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9. 如何传承运用民族语言。是语言

如果传承运用民族语言是语言。是中国语言。普通话

10. 民族语言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写一篇作文.

1.传承民族文化需要用科学技术来辅助
2.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生活习惯...
3.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基层的、本土的民族老师 少数民族地区,学期班到2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靠本...
4.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 在潘世华的《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教育》...
5.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人民生产劳动创造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传承

与网络时代如何传承民族语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没有网络信号 浏览:791
酒店wifi网络状况不佳 浏览:345
无线网络摄像机套装 浏览:212
疫情期间怎么办理网络 浏览:638
无线网总是连不上无线网络 浏览:440
用公司的网络用自己的路由器 浏览:176
网络安全空间专家 浏览:859
网络用语黄鳝什么意思 浏览:240
现在网络电话还有哪个能用 浏览:65
手机网络添加不起该怎么办 浏览:76
自营网络手机 浏览:742
满格网络只有一两格信号 浏览:347
小米8恢复网络设置 浏览:574
流量卡网络无信号怎么办 浏览:150
网络无线桥接器哪个好 浏览:936
无线网络能替代有线网络吗 浏览:928
为什么说创业必须会网络营销 浏览:991
网络电视机顶盒如何安装软件 浏览:431
苹果开发者账号网络错误 浏览:538
网络犬有哪些 浏览:459
© Arrange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