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技术简史中第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技术简史中第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发布时间:2025-05-23 22:20:41

1. 手机简史

手机发展简史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话通讯服务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最近二十年来,电话技术和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信的地点由固定方式转向移动方式。

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移动通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下面我们将会以介绍移动电话产品的方式对中国手机发展的历史做出详细的阐述。中国手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模拟手机时代、GSM时代、2.5G时代和3G时代,其中2.5G和3G代表着中国手机的发展趋势,因为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在此暂不详述。

中国的模拟手机时代,大概可以从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算起,到2001年6月3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停止模拟移动电话网客户的国际、国内漫游业务截止。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凡号码以“9”字开头的手机都属模拟网。模拟蜂窝移动电话通过电波所传输的信号模拟人讲话声音的高低起伏,因此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模拟方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的质量完全可以与固定电话媲美,使通话双方能够清晰地听出对方的声音。但模拟移动通信与数字移动通信相比保密性较差,极易被并机盗打;只能实现话音业务,无法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网络覆盖范围小且漫游功能差;模拟手机体积大、重量沉、样式陈旧,加之手机供应商早已停止生产模拟手机,使模拟手机的维修与更新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将于2001年12月31日后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20世纪80年代,全球移动电话业务发展非常迅猛。80年代后期,全球使用无线电话终端的用户数年增长率为40%,远远超过同期有线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在90年代前几年中,无线寻呼用户的年增长率达30%-40%,无绳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为30%左右,而移动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则高达40%-50%。移动电话已由模拟转向数字发展,包括GSM和CDMA制式的数字移动电话正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

摩托罗拉是最早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它曾经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处于模拟手机时代的手机大部分都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记得看当年的港台电影,上面有不少大老板,身边都有一个人拿着移动电话,在必要的场合甚至可以作为武器。旁边的这款摩托罗拉3200大概就是属于此种。看着它硕大的机身,巨长的天线,简直觉得这哪里是电话嘛,简直就是一兇器。

●第一款揭盖式手机:摩托罗拉8900

摩托罗拉8900俗称“大砖头”,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在中国人称“大哥大”,亦可作防身之用,最高售价曾达到3-4万元。虽然其貌不扬,但千万别小瞧它哦,它可是第一款揭盖式手机呀。由于带翻盖,放在口袋里不会因为不小心碰了某个键而开机发出信号,保险!稍后,摩托罗拉公司又于90年代初推出了8900的后继产品9900,因其体积小、轻便耐用,曾是白领女性的专宠。但它与8900型一样,采用镍铬电池,电量太小。在1995年之前,一直引领手机时尚,最高售价曾达2万元左右。

模拟移动电话时代手机的功能往往仅仅只是局限于通话功能,而且受到技术、材料各方面的限制,款式上相当单一,缺乏变化,大可称为手机的史前时代。中国的GSM数字网大概可以从1994年在中国建成第一个GSM通讯网络开始,2001年的模拟网转网,GSM数字网全面替代以往的模拟和GSM两网并存的格局,发展至今。现在在我国广泛使用的GSM技术采用窄带的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数字网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在模拟手机时代,没人能和摩托罗拉抗衡,8900、9900手机被称为“大哥大”一度成为中国手机的代名词。到了GSM时代后,各大手机厂家看好这一新的机会,争相拓展在这一市场上的份额,摩托罗拉不肯舍弃已有的地盘抱死了模拟网络,以至没能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其霸主地位迅速下滑。与此同时,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后来居上,并称三大霸主。

●第一款进入中国大陆的GSM手机:爱立信GH337

在模拟网的时代,GH337可谓是第一款登陆中国大陆的GSM手机,当时广东省的GSM网络刚刚开通,GH337作为一款数字手机,其性能各方面都较模拟手机好得多,惹得大家竞相购买。GH337重达220克,三围为130×49×24毫米,适用于900MHz的GSM网络,与同时代的模拟手机相比较有抢线快、接收信号比较灵敏的特点。

●第一款可编铃声的手机:爱立信GH398

不知为什么这款纯黑色手机总令我联想到熊猫518,方方正正的体形实在不逗人爱。爱立信于1995年推出的GH398净重170克,三围为130×49×23毫米,配备有650毫安的镍氢电池。介绍它不是因为它英俊潇洒,而是因为它是第一款可以自编铃声的手机,但那时候GSM手机还是属于高级消费品,很多手机用户都使用音乐铃声,避免让人误会是玩具手机。但正因为爱立信的牵头,才会有99年的手机铃声大放异彩。

●第一款无天线手机:汉诺佳CH9771

这款由汉诺佳推出的采用了机械控制和符合人体工学S型设计的CH9771,虽然冷冷的线条让人觉得缺乏亲和力,但它是第一款使用了内置天线的手机,CH9771重达168克,有灰、黑、红三种颜色可选。虽然,这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反响不大,但内置天线设计却为诺基亚和西门子等公司采用,在手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诺基亚变色龙6110

一直主攻年轻人市场的诺基亚是手机游戏的首创者,后来一直被其它品牌的手机模仿,游戏类型也越出越多。但诺基亚推出的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当属6110,内置有贪食蛇、记忆力、逻辑猜图三款游戏,其中“贪食蛇”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诺基亚手机的传统项目。6110重达142克,三围为129×47×28毫米,有蓝、灰、紫三种颜色可选。

●第一款折叠式手机:摩托罗拉掌中宝328C

摩托罗拉掌中宝328C在以前大可算作是经典中的经典,摩托罗拉的这一发明使折叠式手机从此发扬光大。328C重仅95克,在当年可以称得上轻巧了。特别是翻盖式的设计,让当时爱立信的拥蹩们大跌眼镜。

●第一款双显示屏的手机:三星SGH-A288

折叠手机固然惹人喜爱,但每次要看是谁的来电或时钟都要打开手机,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厂商陆陆续续推出了自己的双显示屏折叠手机。走在最前面的当属三星SGH-A288。SGH-A288沿袭了折叠式手机超小、超轻型设计,体积只有79X38X23毫米,重量也仅有77克,至于颜色则有香槟金、珍珠白、银灰色三种可选

●第一款双频手机:诺基亚6150

双频系统实际上是GSM技术在不同频带(两个频带900HZ与1800MHZ)上的应用,即在原来的GSM900MHZ系统上迭加制式标准完全一样的GSM1800(亦称DCS1800)系统形成双频系统,理论上可以增加一倍的用户。在外观上,6150跟6110差不多,但其双频的特性在当时却是其仅有的。6150重达142克,三围为129×47×28毫米,适用于GSM900MHz/DCS1800MHz网络,有蓝、红两种颜色可选。

●第一款三频手机:摩托罗拉L2000

摩托罗拉L2000除了支持GSM 900/1800MHz之余还支持北美PCS 1800MHz的工作频率,令用户可以真正享受到GSM的全球漫游服务。但真正能够享受到三频服务的消费者寥寥可数,三频的作用只可以说是“未雨绸缪”罢了。但无可否认的是三频功能的确可以方便那些经常到美国公干的商务人士。L2000重达108克,三围为130×46×24.5毫米,适用于GSM900MHz/DCS1800MHz/PCS1900MHz网络,有雅典黑、银河灰、深海蓝三种颜色可选。另外L2000还内置Modem,当使用外接数据线与电脑连接时可进行数据传输、发送传真、电子邮件及上网浏览。

●第一款全中文手机:摩托罗拉CD928+

如果讲外形,我只会想到香皂,如果你不是在路上使用CD928+,而是在浴室里,你肯定会把它当成一块力士香皂。CD928+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中文手机!不光编辑短信可以中文输入;甚至连电话簿也可以输入中文名字。在手机中文化的过程当中,CD928+是当之无愧的“功臣”。CD928+重达210克,三围为122×54×22毫米,颜色有香槟色、银河灰、雅典黑三种可选,而且是一款GSM900MHz/DCS1800MHz双频手机。

●第一款整合MP3音乐功能/带有移动存储器的手机:西门子6688

从体积很小的MP3便携机到MP3手表,现在又有了MP3手机。虽然将MP3功能融合手机之中,西门子并不是第一个,爱立信有MP3Handsfree、三星亦有部SGH-M100。不过有MMC插卡式设计的MP3手机,6688却是全球第一部,使6688除了带有MP3功能外,更具备移动存储器的特性。6688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已经是人所共知:带有可更换的32MB MMC卡配合与电脑相连接的机座可以传输及存储MP3歌曲以及其它资料;支持MP3歌曲的播放,6688录音功能亦非常强劲。用一张32MBMMC最长可以连续录制5小时语音备忘录,还有声控拨号和声控指令,声控功能可以说是手机中最全的。这款6688采用了流行的银色,整个机器显得高档又活泼,三围为105×42×17毫米,重量仅有88克。

●第一款内置内置蓝牙功能的手机:爱立信T39mc

蓝牙是由移动通信公司与移动计算公司联合起来开发的传输范围约为10米左右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用来设计在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其它移动设备之间建立起一种小型、经济、短距离的无线链路。为了开发蓝牙技术,由爱立信发起,包括诺基亚、爱立信、IBM、Inlel和东芝等公司在内组成了一个蓝牙联盟。蓝牙技术运行在统一频段,使用这种技术可使无线数据传输速率达到720bPs到1Mbps。蓝牙技术包含一套完整的加密和认证机制,因此具有很强的安全性。蓝牙的传输距离决定了它可以作为一种小型局域网的终端设备来与其它室内或身上的无线设备交换数据。一直以来,蓝牙一直只是作为爱立信手机的一种可选配件存在,不过2001年8月爱立信终于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内建蓝牙芯片的手机T39mc,这部手机也是爱立信第一部支持GSM三频及GPRS高速上网的手机,并且还有先进的个人信息管理应用程序(PIM),功能相当强大。T39mc重约86克,外型上与T29相似,颜色有玫瑰白、经典蓝、熏衣草紫三种。

●第一款三防手机:爱立信R250 PRO

●第一款WAP手机:诺基亚7110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三学习过的生产力的知识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其实手机的发展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手机从模拟时代走进GSM时代时,各大品牌的手机就迅速发展起来,造成竞争激烈,使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快。2.5G时代和3G时代也相继出现,现在也逐渐跳进了CDMA时代,这种制式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这代表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切都印证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活动的最终决定力量。现在我国的手机品牌虽然还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时间里,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树立世界性的品牌。

事实上,手机发展的历史不光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从模拟到GSM、从GSM到GPRS、从单频到双频、从英文菜单到中文输入、从语音到短信……手机发展的速度与日剧增。上面所介绍的几款手机,在手机历史上,特别是中国的手机史上起着分界点的作用,每一项新技术的采用,都对手机的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力,让我们永远记住它们的名字。

2. 网络是什麽时间发明

【网络概念】

网络:英文一般翻译为:internet 或network。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实现网络的四个要素:

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2、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
3、网络软件软件支持
4、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发展】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事实上,Internet的时代早已经来临,只是限于连接速率和费用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能够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和越来越快的连接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很好地享受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带来的冲击和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冲击,让我们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个宽带的时代!

在学习宽带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网络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使用网络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处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电脑相互间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系统,是连接全世界计算机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的范围,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业不仅可以从网上索取大量的商业信息,更可以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是当今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最实用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的信息内容非常庞大,我们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计算机网络,而要把它视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们也希望你把 Internet当作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来理解,世界各地上百万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电子邮件通信;可以与别人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宣传你的信息;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可以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软件资源。

二、Internet发展简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着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三、中国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2.今后发展重点

尽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但政府还是对中国Internet今后的发展重点作了部署,了解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宽带生活非常有用:

(1)根据国务院已颁布的《电信条例》和《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已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并根据网络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规;

(2)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避免重复建设,使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

(3)在基础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价格降低,改善服务,解决带宽这个制约网络发展纳瓶颈问题;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公共数据库等,丰富网上中文内容;

(5)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项科研计划专门研究,一些成果已开始应用。

(6)加强中国与国际网络界的联系。中国教育和科研部门已经开始与国外的关于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国外研究发展的,中国起步虽晚,但是通过努力已经逐渐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四、Interne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Internet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中国Internet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中国Internet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CMWAP接入指的是wap网的接入网关,智能浏览wap网站,CMNET是可以接入internet浏览www网页的。
(1) 两个接入点
在国际上,通常只有一种GPRS接入方式,为什么在中国会有CMWAP和CMNET两兄弟呢?(彩信之所以单独配置接入点是因为彩信服务需要连接专用的服务器,在这里不作探讨。)
其实,CMWAP 和 CMNET 只是中国移动人为划分的两个GPRS接入方式。前者是为手机WAP上网而设立的,后者则主要是为PC、笔记本电脑、PDA等利用GPRS上网服务。它们在实现方式上并没有任何差别,但因为定位不同,所以和CMNET相比,CMWAP便有了部分限制,资费上也存在差别。
(2) WAP
WAP只是一种GPRS应用模式,它与GRPS的接入方式是无关的。WAP应用采用的实现方式是“终端+WAP网关+WAP服务器”的模式,不同于一般 Internet的“终端+服务器”的工作模式。主要的目的是通过WAP网关完成WAP-WEB的协议转换以达到节省网络流量和兼容现有WEB应用的目的。
WAP网关从技术的角度讲,只是一个提供代理服务的主机,它不一定由网络运营商提供。但据我所知,中国移动GPRS网络目前只有唯一的一个WAP网关: 10.0.0.172,有中国移动提供,用于WAP浏览(HTTP)服务。有一点需要注意,WAP网关和一般意义上的局域网网关是有差别的,标准的WAP 网关仅仅实现了HTTP代理的功能,并未完成路由、NAT等局域网网关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它在应用上所受到的限制。
(3) 中国移动对CMWAP的限制
为了从应用中区别两者的定位,中国移动对CMWAP作了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CMWAP接入时只能访问GPRS网络内的IP(10.*.*.*),而无法通过路由访问Internet。(少数地区的移动网络可能不存在这一限制。)我们用CMWAP浏览Internet上的网页就是通过WAP网关协议或它提供的HTTP代理服务实现的。
说到这里,就让我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我们公司的网络,相信不少工作的朋友都有类似的体会。公司的网络在网关上不提供路由和NAT,仅仅提供一个可以访问外网的HTTP代理。这样,我们就无法直接使用QQ、MSN等非HTTP协议的应用软件了(好在它们还提供的有HTTP代理的连接方式)。CMWAP也正是
(4)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CMNET拥有完全的Internet访问权,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让我们来看看CMWAP。因为有了上面提到的限制, CMWAP的适用范围就要看WAP网关所提供的支持了。目前,中国移动的WAP网关对外只提供HTTP代理协议(80和8080端口)和WAP网关协议(9201端口)。

3.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因特网,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因特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因特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因特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因特网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我国因特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我国因特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4. 网络的发展史

Internet(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4)技术简史中第一代网络安全技术扩展阅读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50年代

1957 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amk:) 。

阅读全文

与技术简史中第一代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衡水移动网络怎么样 浏览:134
荣耀7x网络运营商设置 浏览:484
网络千兆双频路由器冒红灯 浏览:225
武汉移动网络质量如何 浏览:310
电脑打开某个软件网络连接暂停 浏览:142
计算机网络技术内部风险 浏览:961
上海游族网络怎么样 浏览:326
斐讯盒子有线网络怎么设置 浏览:313
为什么登火影的时候突然网络异常 浏览:781
知识共享网络学习 浏览:860
网络阅读优秀软件 浏览:635
网络柜一u等于多少 浏览:243
哪个网络贷款好一点 浏览:210
手机怎样设置使网络更强 浏览:687
oppor9s怎么调2g网络 浏览:513
移动wifi是一个独立的网络吗 浏览:942
vivo手机如何关闭切换网络 浏览:964
wpa2无线网络 浏览:324
缤越如何关闭网络 浏览:212
网络机顶盒启动软件太慢 浏览:9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