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事件比较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热点事件
1、涉“官”与涉“腐”。“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舆论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一些相关情绪的言论在网上很有市场。一般的社会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员,往往会引起网民密切关注。
2、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社会转型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并激化。在贫富问题上,网民对一些依靠不正当手段和渠道而暴富的群体深恶痛绝,心理极不平衡,以至于在网上只要是涉及富者的事件,网民就会提出很多质疑。
3、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事件。在社会矛盾复杂的今天,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极为强烈,一些特权现象、司法不公问题成为批判的焦点,网民对弱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异常敏感,借助网络的介质,不少网民以“网络大侠”、“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维护公平与正义”。
4、涉及民族主义以及宗教信仰、中外关系的话题。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热点较多,中国地处局势较为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一些中日、中美关系等的话题,非常容易拨动国内网民的神经。
比如中日关系,历史上的慰安妇事件、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历史教科书事件都曾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任何网上出现的中日之间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暴风骤雨般的反应。
5、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当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不少专家称社会“信仰缺失”、“伦理缺失”,网民对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的缺失深感痛心,网上常见“礼崩乐坏”、“物欲横流”这类字眼,一些有悖社会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事件往往在网上引起“声讨”。
6、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近几年,车价、房价、油价、股价等价格动态,以及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动态,都牵动广大网民的心。
7、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事件和话题。近几年来,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由于事件涉及公众安全,每次发生时,除了在现实社会中引起社会各界群众关注外,在互联网上也成为网民极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2005年冬天的由于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带来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广东非典事件,以及矿难、地震等,都是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8、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的新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公众企业、敏感地域,处于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一举一动,在网上也往往会成为炒作的“猛料”。
❷ 陌生人要连接热点,有危险吗
1. 当陌生人请求连接你的热点时,你应该警惕可能存在的风险。
2. 数据泄露是一个主要担忧:如果通过未知来源的热点上网,你的敏感信息和隐私可能被盗取,包括但不限于浏览历史、登录密码和信用卡信息。
3. 另一个风险是病毒或恶意软件的感染。不法分子可能会设置伪装的热点来传播恶意软件,这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信息被盗或被黑客控制。
4. 钓鱼攻击也是一项威胁,黑客会冒充合法Wi-Fi网络,诱使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输入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从而使他们能够窃取这些信息。
5. 因此,在公共场合应避免随意连接不明Wi-Fi热点。若不可避免,确保热点安全,包括验证热点来源、使用强密码和保持设备安全防护,并在活动结束后立即断开连接。
❸ “一机两用”公安网络安全宣贯
在公安信息化的背景下,"一机两用"是指公安信息网络中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连接公安网与互联网(非公安信息网)或在公安网与互联网间切换的行为,包括将存储公安涉密信息的电脑单独接入互联网的情况。这种行为,如图所示,潜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一机两用",不仅可能导致公安涉密信息的泄露,还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重要入口。对交警部门和企业而言,后果不堪设想。例如,交警支队因这种行为遭遇网络安全隐患,其行为严重违反了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直接导致计算机被公安部监控系统锁定,相关人员因此受到通报批评乃至辞退的严厉处罚,相关单位也面临高额罚款和通报批评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此类安全事故,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深刻理解并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坚决不触碰"一机两用"的红线。每一次的疏忽或大意,都可能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无法估量的声誉损害。公司对此类违规行为将严格执行惩处制度,绝不姑息。
网络安全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警醒,时刻守护,以确保我们的信息安全,防止任何"一机两用"事件的发生。
让我们携手,筑起坚实的网络安全防线,确保业务的平稳运行和公司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