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汉东湖新区谁了解吗主要是哪些建筑或者产业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科技部批复的国家三大现代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之一,与上海、成都共同肩负国家信息安全防线。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烽火通信、华工安鼎、安天信息等相关企业50余家,其中烽火通信、天喻信息、精伦电子3家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与信息安全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在信息安全领域,武汉光谷孕育了一大批“隐形冠军”——烽火通信的大容量骨干网络监控软件,占全国80%以上份额;天喻信息不仅金融IC卡产品占全国半壁江山,城市一卡通产品同样把持了全国40%以上份额;华工安鼎的Web日志安全分析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达梦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产品,是国内惟一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连续5年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局负责人介绍,从行业细分角度看,武汉光谷信息安全产业在光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安全数据库管理、智能卡、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移动反病毒软件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同国际巨头相比,仍需经过爬坡期。
[1] [2] 下一页
Ⅱ 武汉数谷在哪里
送你个答案,人民日报的标准官方回答,这种东西网上一搜就有。
人民日报关注武汉发展新产业:光谷数谷,江城明珠
汉网
09-04 12:09
编者按:2019年9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光谷数谷 江城明珠》,关注了武汉发展新产业的情况。全文如下:
武汉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光谷数谷 江城明珠
武汉正在蝶变。随着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快速发展,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稳步推进,一个“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的万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今年上半年,武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8%。
来到武汉,当地人经常会自豪地向客人介绍“光谷”和“数谷”。
“光谷”位于城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俗称。“数谷”位于城北,因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超算等产业而得名。
“光谷”和“数谷”,一南一北,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近年来武汉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努力与成就,展现着这座“钢的城”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新产业,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在“数谷”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网安基地)展示中心内,工作人员向建华正在忙碌。“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现在已成为一个国家级新基地。”向建华介绍话语中充满自豪。
2016年9月30日,中央网信办复函武汉,支持武汉开展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内首个独具特色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
国家网安基地积极引进产业项目,目前已注册企业95家,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约2000亿元,基本形成了从数据存储到数据传输、处理和应用的网络安全产业链。京东方等一批液晶屏幕制造巨头在此聚集,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投产。
今明两年,京东方企业将会聚集2万的高新人才,同步伴随网安基地二期工程落地,政府预计该片区未来三年会汇集6万常住人口。京东方与北京着名上市房企当代置业携手打造生活配套居住区,据称,整体体量高达85万方。据京东方内部透露,整个居住区毗邻武汉市唯一的省级湿地公园——杜公湖湿地公园,面积高达360万方左右;另外部配备京东方自建三级甲等医院、社区内部配有17万方综合商业体,及幼儿园与小学,是集娱乐、休闲、医疗、教育为一体的超配大城。投资价值和居住环境在区域内都是非常高的。
Ⅲ 武汉经纬度是什么
武汉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中心城市。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北郊的盘龙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距今有3500年历史。民国时期汉口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
武汉简介。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上百座大小山峦,166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四分之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4年,在汉高等院校98所;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数仅次于北京居中国第二,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 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07.26万人 ,居世界第一。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武汉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Ⅳ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开设有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具备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科教平台架构完整、师资队伍机构齐整、经验丰富,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国内领先条件,现拥有2个国家级平台:网络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平台: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网安智库),还积极参建国家级平台8个、省部级平台14个、校企合作平台10个;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 22人,博士生导师22人;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育人与合作科研,我院还建设有一支由校外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组成的兼职教授队伍。
Ⅳ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有多少学生
我院在可信计算与系统安全、网络威胁感知与安全保障、数据隐私保护、密码专用芯片设计与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两年来,学院主持网络空间安全方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国防预研项目等逾70项,到账经费达6000万元。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9年新增1项)、二等奖1项;学院还积极发挥武汉大学综合学科交叉优势,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制定、舆情分析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本科生771人、研究生335人,自2001年信息安全专业创办以来,已为国家输送近4000名高水平网络安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主要网络安全业务部门,业界口碑极佳。
Ⅵ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怎么样
2016年武汉大学作为首批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高校之一,积极响应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部署,成立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合作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创建极具特色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模式。
学院现拥有2个国家级平台:网络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平台: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网安智库),还积极参建国家级平台8个、省部级平台14个、校企合作平台10个。
学院成立两年来,主持开展的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 973 计划课题 1 项、 863 计划课题 2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项目 30 余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院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院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
院系特色:武汉大学与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内唯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打造极具特色的网络安全学院 + 网络安全产业谷的办学模式。位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占地 40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建有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新院区,新校区按照“21 世纪国际一流大学建筑的标杆”目标设计建造。新院区将为我院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科研创新等提供更加优越的科教条件。
Ⅶ 网安基地武大和华科哪个学生人多
差不多
2020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正式开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1300多名本硕博学生,成为首批入学学子,此外还有140名左右教师职工入驻。
作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两所高校都建有顶尖的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两座实验室均按照校方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建设,能够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实训平台。
Ⅷ 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怎么样值不值得去
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很好,值得去。
1、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分级通关”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国内唯一在本科教学中系统性推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校。
2、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云计算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课题等多个国家重要项目;
3、在平台建设方面,在依托现有国家、省部级相关平台外,建设有大数据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武汉网络安全战略与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网安基地的智库和产业创新源头。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在多年积累信息安全教学和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2年建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同年设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国内较早成立本专业的高校之一。
2007年成为国内首批“信息安全特色专业”;
2016年2月获得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Ⅸ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是谁的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是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北京化工大学设立,详见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公告【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