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被认为是是世界互联网的发明者。
博纳斯.李于1990年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互联网络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能够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博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向公众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
如果没有博纳斯.李的发明,也就没有今天的“WWW”网址。因特网可能还只是少数几个计算机专家的特有领域。芬兰技术基金会奖励他1百万欧元(120万美元)作为他为互联网作出的贡献。
(1)网络资料来源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说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
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
因为在互联网技术上的杰出贡献,伯纳斯·李被业界公认为“互联网之父”。他的发明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然而比他的发明更伟大的是,伯纳斯·李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为“WWW”申请专利或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的向全世界开放。
《时代》周刊将伯纳斯·李评为了世纪最杰出的100位科学家之一,并用极为推崇的文字向大家介绍他的个人成就:
“与所有的推动人类进程的发明不同,这是一件纯粹个人的劳动成果……万维网只属于伯纳斯·李一个人……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的发明在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中有多大的意义,这就像古印刷术一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为全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贰’ Internet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 )
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的高潮,美国国防部(DoD)认为利用电路交换网来支持核战时的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因为,线路或者交换机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因此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高冗余、可迂回的新网络来满足要求。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DARPA)和麻省坎布里奇(剑桥)的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 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ARPAnet。ARPAnet采用称之为接口报文处理器(IMP)的小型机作为网络的结点机,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每个IMP至少和其它的两个IMP通过专线连接,主机则通过IMP接入ARPAnet。IMP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和远程登录等服务。ARPAnet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 1975年夏天,ARPAnet结束试验阶段,网络控制权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DCA),DCA在ARPAnet基础上组建了美国国防数据网(DDN); 1976年,ARPAnet发展到60多个结点,连接了100多台主机,跨越整个美国大陆,并通过卫星连至夏威夷,触角伸至欧洲,形成了覆盖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在DARPA资助开发ARPAnet的同时,许多厂商和用户也预见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纷纷开展研究,例如:IBM公司推出IBM公司网络产品,DEC公司组建DECNET等;尤其是70年代末期的微型计算机问世,导致了局域网的发展。网络的多样化促使DARPA开始研究网络互连技术,1980年左右,DARPA开始致力于"The Interneting Project"(互连网技术)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被简称为Internet,即我们现在提到的因特网。促使DARPA开展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另一个因素是ARPAnet随着用户的增多,覆盖范围的增大,原有的专为单个网络设计的管理技术亦不敷使用,必须加以改进。事实上,在ARPAnet仍处于试验阶段时,人们也发现当时ARPAnet选择的协议并不适合在多个网络上运行,许多人已经开始了各种协议的研究。最着名的研究成果是文顿*瑟夫和卡悬(Cerf. V和KaHN. R)于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该协议的思想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并被作为提出了支持因特网的首选方案。TCP/IP协议集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得ARPAnet成为初期因特网的骨干网。根据因特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因特网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网络,而是一种互连技术,或者是网连网。
为了推广TCP/IP协议集,美国国防部采取了两个较大的动作:
1) 1983年前后,国防部秘书处取值性地要求连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必须使用TCP/IP协议集;
2) 资助BBN在UNIX上实现TCP/IP协议集,同时资助Berkeley公司将TCP/IP协议集写进UNIX操作系统。
这些动作有力地促进了TCP/IP协议集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人们使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可以选择的网络软件又实在太少。推动TCP/IP协议集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部门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5年,NSF筹建了六个拥有超级计算机的中心;1986年,资助形成了NSFNET,速率T1,连接所有的超级计算机中心; 同时还对各地的科研协会进行资助,形成区域网,鼓励学校和研究部门就近连入区域网,共享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资源;所有NSF资助的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作为Internet的一部分。
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意识到仅靠政府资助,难以适应应用的发展需求,鼓励商业部门介入。MCI、IBM和MERIT公司联合组建ANS(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建立覆盖全美的、T3(44.746M)的ANSNET,连接ARPANET和NSFNET。随后,DARPA和NSF拆消对ARPAnet、NSFNET的资助,因特网开始商用。商业机构的介入,出现大量的ISP和ICP,丰富因特网的服务和内容。美国政府通过因特网发布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信息。
TCP/IP技术的推广、因特网的商业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热心接入因特网,并纷纷采用美国政府的方针:现由政府资助,逐渐转入自我良性循环。
从80年-86年,七年时间,因特网覆盖了数以百计的单个网络,连接了近20000台分布于大学、政府机构和合作实验室的计算机;90年达到3000个网络和20万台计算机;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主计算机数达680万台,用户数达4000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97年7月,欧洲市场协会统计:上网人数1.37亿(其中:英语国家7200万,欧洲国家3360万,亚洲1400万),并且每年仍有数万台网络服务器诞生,而用户数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据我国的国家因特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10月,我国的上网人数为62万,计算机29.9万台;1998年6月,上网人数117.5万,计算机54.2万台;1998年12月,上网人数达到21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74.7万台。
显然,因特网要求因特网标准(TCP/IP协议集)的支持,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在标准化方面,因特网的原则是:当国际标准适用时,采用国际标准;当国际标准不适用时,研制新的因特网标准;当新的国际标准出现,并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时,因特网标准将向国际标准迁移。
‘叁’ 互联网的起源
一、起源于阿帕网
1968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
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 520 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 3 倍。
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
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 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
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 15 个节点。1973 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小故事互联网发送的第一个信息是“L”和“O”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 10 点 30 分,克兰罗克在洛杉矶向在斯坦福的比尔·杜瓦传递信息。
这是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 Login,意思是“登录”。在打入“Lo”后,系统死机了,仪表显示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信无法继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信试验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o”。
二、成为互联网
1975 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网络出现,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时网)等。
1982 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 1983 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
在同一年,“阿帕”网的 TCP/IP 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我们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 / 因特网协议,又名网络通信协议,是 Internet 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 IP 协议和传输层的 TCP 协议组成(来源于网络)。
TCP/IP 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从此,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
1991 年 8 月 6 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 alt.hypertext 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
三、中国互联网
中国用了近 7 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本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 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 年 11 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 年 11 月 28 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 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 1994 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992 年 12 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 年 3 月 2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第一根专线。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国家。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另一个推动 Internet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NSF网也采用TCP/IP协议,且与Internet 相连。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其主要目的为用户提供共享大型主机的宝贵资源。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net上开展了商业活动。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net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
网络-互联网
‘肆’ 互联网诞生于哪一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
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
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
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4)网络资料来源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互联网发展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的研究。1960年,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1974年,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文顿·瑟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他们在2004年也因此获得图灵奖)。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1991年8月,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创建了HTML、HTTP和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项目。
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上稳步增长。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其间,经过一个十年,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
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互联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联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互联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互联网上称霸。互联网的成功,可从“Internet”这个术语的大、小写分化窥知一二。
最初,互联网一词代表那些使用IP协议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已引申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再局限于IP网络。于是以小写的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小写字母)为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
而大写的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大写字母)专指前身为ARPA网,后使用IP协议将各种实体网络链接成此单一逻辑网络。大写的互联网是小写互联网的其中一种形式,反过来却不然。
2002年起,有学者开始提议将“internet”一词用小写表示,理由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专有的意义。
2016年,美联社认为“互联网”已和“电话”一样成为一件一般的事物,不具有专属商标的意义,于是开始在其格式手册中规定“internet”和“web”一词全部小写,纽约时报也随后跟进,但同时亦有媒体提出不同意见。
‘伍’ 中国现在的网络用的还是美国的吗
中国现在的网络用的还是美国的。
从本质上看,目前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是由美国发明的一张网,也就是因特网(Internet)。是由美国主根控制的网络而不是全球共有的网络,并非“国际互联网”。中国公众使用的也不是“中国互联网”,中国人使用的网络一直是主根服务器在美国的因特网,并非多张独立的网,因此,中国没有互联网。
2013年末,希拉里•克林顿曾说过一句话:“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China”,翻译过来是“跨越中国古老的长城,穿越中国的现代防火墙,美国人能够到达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吕述望教授认为希拉里没有吹牛。美国人通过提供“优质”技术与服务,事实上占据了网络战的高地,这将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严重挑战。
(5)网络资料来源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吕述望教授谈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还需要国委改变自身的认识。Internet能够为世界提供服务,中国也应有这个准备,用自己的网络为世界提供服务。二十多年来,国民一直把美国的Internet称为中国互联网,吕教授认为这是不合适的。2015年我国教育部把网络空间安全界定为一级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等学科并列。在教育的时候,网、互联网应有明确定义。
所以对于网络技术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懂得网络主权是什么,怎么不受制于人。网络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仅是国委和网络技术工作人员,作为中国公民,应首先了解关于网络拓扑和网络互联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大家自然会在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陆’ 现在中国用的网是哪个国家的
为美国的。
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IPv4根服务器只有13台(这13台IPv4根域名服务器名字分别为“A”至“M”),1个为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
在与现有IPv4根服务器体系架构充分兼容基础上,中国主导,并联合国际互联网WIDE机构的“雪人计划”于2016年在全球16个国家完成25台IPv6根服务器架设,事实上形成了13台原有根加25台IPv6根的新格局,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6)网络资料来源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根域名服务器的相关情况:
1、2018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2020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超过50%,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IPv4地址。
2、根服务器为国际互联网最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是互联网通信的“中枢”。“雪人计划”作为一个实验项目,目的并不在于完全改变互联网的运营模式,而在于为真正实现全球互联网的多边共治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3、“雪人计划”基于IPv6等全新技术框架,旨在打破现有国际互联网13个根服务器的数量限制,克服根服务器在拓展性、安全性等技术方面的缺陷,制定更完善的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运营规则,为在全球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