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没有人知道国内有哪几家公司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还有待遇怎么样呢
编号 单位名称
001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002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003 重庆邮电大学
004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005 杭州家和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006 山东省计算中心
007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008 安徽大学
009 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010 清华大学
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012 东南大学
013 中国科学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
01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01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016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01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018 上海大学
019 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020 苏州博联科技有限公司
021 西北工业大学
02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023 北京邮电大学
024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025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26 北京交通大学
027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
0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0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030 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31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032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033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034 南京邮电大学
035 北京清远华程科技有限公司
03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
037 中国海洋大学
038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039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040 西安优势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041 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042 上海城基中控技术有限公司
04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044 浙江大学
04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046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047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048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
049 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050 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
051 上海华魏光纤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05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053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054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05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056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
057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058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05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060 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
06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06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063 山东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股份有限公司
064 广州国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65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066 四川久远新方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67 郑州轻工业学院
068 大连理工大学
069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070 杭州物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071 爱思开电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07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073 华南理工大学
074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075 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076 金鹏电子信息机器有限公司
077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07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79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080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081 重庆大学
082 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
08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084 苏州华天亚迅科技有限公司
085 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086 晨讯科技集团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087 成都伦力表具有限公司
088 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89 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090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威讯紫晶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天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常州视觉龙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成都理工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艾默生过程管理
霍尼韦尔工业
西门子
邦纳
ABB
❷ 什么是无线电传感网络
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 MEMS)、片上系统(SOC, System on Chip)、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并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带来了信息感知的一场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❸ 无线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请高人指点,谢谢
更小、更廉价的低功耗计算设备代表的“后 PC 时代”冲破了传统台式计算机和高性能服务器的设计模式;普遍的网络化带来的计算处理能力是难以估量的;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简称 MEMS)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设计和实现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简称 SOC)的基础.以上 3 方面的高度集成又孕育出了许多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模式,传感器网络就是其中一例.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 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形式多样的传感器测量所在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信号,从而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众多我们感兴趣的物质现象.在通信方式上,虽然可以采用有线、无线、红外和光等多种形式,但一般认为短距离的无线低功率通信技术最适合传感器网络使用,为明确起见,一般称作无线传感器网络.但也不绝对,Berkeley 的 Smart Dust因为可以像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有效地避免了障碍物的遮挡,因此采用光作为通信介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无线网络(如 WLAN 和蜂窝移动电话网络)有着不同的设计目标,后者在高度移动的环境中通过优化路由和资源管理策略最大化带宽的利用率,同时为用户提供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除了少数节点需要移动以外,大部分节点都是静止的.因为它们通常运行在人无法接近的恶劣甚至危险的远程环境中,能源无法替代,设计有效的策略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问题.当然,从理论上讲,太阳能电池能持久地补给能源,但工程实践中生产这种微型化的电池还有相当的难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初期,人们一度认为成熟的Internet技术加上Ad-hoc路由机制对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是足够充分的,但深入的研究表明:传感器网络有着与传统网络明显不同的技术要求.前者以数据为中心,后者以传输数据为目的.为了适应广泛的应用程序,传统网络的设计遵循着“端到端”的边缘论思想,强调将一切与功能相关
的处理都放在网络的端系统上,中间节点仅仅负责数据分组的转发,对于传感器网络,这未必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一些为自组织的 Ad-hoc 网络设计的协议和算法未必适合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应用的要求.节点标识(如地址等)的作用在传感器网络中就显得不是十分重要,因为应用程序不怎么关心单节点上的信息;中间节点上与具体应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融合和缓存也显得很有必要.在密集性的传感器网络中,相邻节点间的距离非常短,低功耗的多跳通信模式节省功耗,同时增加了通信的隐蔽性,也避免了长距离的无线通信易受外界噪声干扰的影响.这些独特的要求和制约因素为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技术问题.
这是引用软件学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段话。
国内做的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中科院、国防科大、哈工大、西北工业大学等等
国外相当好的:UC Berkeley、mit 、 贝尔实验室、韩国诸多院校、香港科技大学(这个大家都是这么归类的,不是我卖国)等。
提问者可以上中国知网搜EI源刊看一看国内研究现状
再上google学术搜索wsn,如果有条件就直接去sci的搜索平台搜一下研究现状。
❹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是有接收器和发射器。接收器上可以接多个传感器的。输送都是两三百米、频率是2.4GHz。如果需要传输更远的距离的话就需要跳频了。这样整个形式就是无线传感器的网络了。
❺ 刘航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教育背景
1996年西北工业大学 电气技术 工学学士
2001年 西北工业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工学硕士
2008年 西北工业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工学博士
工作履历
1996年7月 – 2001年12月 西北工业大学 助教
2002年1月 – 2008年3月 西北工业大学 讲师
2008年4月 - 今 西北工业大学 副教授
2011年11月-2012年11月 加拿大University of Victoria 访问学者
科研方向
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嵌入式系统网络,网络信息安全
学术兼职
陕西省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会员
科研项目
Ø *无人机组网技术研究,爱生创新基金(在研)
Ø *车载电台自组网技术研究,北方信息控制集团课题(在研)
Ø 车载移动自组织网络实物验证系统,北方信息控制集团课题
Ø 远程网络化控制技术研究,横向课题
Ø IPSec协议中加密算法的硬件实现优化,西北工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Ø *加密芯片应用技术,国防基础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
Ø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化网络控制系统,公安部科技创新项目(技术负责人)
Ø *加密芯片的研制,国防基础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
Ø 基于ASIC安全芯片的*平台研究,国防基础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
主要论着
[1]一种新的竞争与分配相结合的MAC协议[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2] Skein算法的流水线结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科学,2012,01
[3]基于跨层快速邻居感知的OLSR协议[J]. 传感技术学报,2012,01
[4]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异步MAC广播机制[J]. 传感技术学报,2011,05
[5]移动硬盘硬件加密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22
[6]基于日志式混合映射的FTL算法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07
[7]集成硬件加密的加密固态盘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05
[8]嵌入式ATA主机控制器IP核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01
[9]加速有限域GF(2~m)上Montgomery乘法实现的指令集扩展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01
[10]一种改进的高安全性密钥恢复机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11
[11]一种基于数据库加密的安全可恢复密钥管理机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10
[12]基于硬盘加密卡的CRC并行算法及其仿真[J]. 计算机仿真,2008,08
[13]密码指令集扩展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06
[14]改进的指纹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06
专利
[1]一种USB接口的ATA类存储设备中数据的加密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 授权,
[2]一种USB接口的ATA类存储设备中数据的加密装置, 实用新型, 授权,
❻ 无线传感网络求助
全新物联网安防系统
本系统通过物联网及传感网络的深入运用,实现了特定区域的安全防范以及智能控制等功能,结合人机对话以及逻辑判断技术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具有前瞻性。
系统采取独立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对系统的各项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可有效避免系统的同一性(即任何2套系统之间都有较大区别),保证了系统的唯一性,并且预留用户自我修改界面,可方便用户自行对系统的各种状态进行修改。
功能说明:
安全防范部分
安防部分分为三部分1.外围周界检测及防御 2.过渡区检测及防御 3.核心区域检测及紧急防御。
1.外围周界检测及防御
此部分主要对周界进行智能分析检测,可对外围徘徊进行语音警告,并对翻越人员进行有效防御,采取智能检测可有效避免误检和漏检,通过软件智能分析可有效区分人员动物或干扰。
2.过渡区检测及防御
过渡区位于外围防御区与核心区域之间,对于住宅用户既院落部分,系统对于此部分采取跟踪定位,当外围区域被侵入后迅速定位侵入人员并启动防御措施对其进行防御,同时可结合视频设备对其进行抓拍,防御手段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制。
3.核心区域防御
此区域为住宅的居住部分,包括门窗的检测防御,以及会客区的紧急防御等功能,同时对房屋的主要出入口采取缓冲措施,即对出入口区域设定缓冲区,当缓冲区内存在多人的情况下系统需要多人全部身份验证后才可允许进入,可有效避免跟随以及人员内外结合进入的可能性。
紧急防御功能,此功能只在有访客到来以及核心区域被侵入的情况下才可启动,在特殊情况下保护用户的安全,同时避免了无侵入情况下的误触发的可能性。以上三个部分相互协同相互感知,彼此相互联动,大大的加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并且系统还具备完善的燃气泄露及消防报警功能系统在有燃气设备的区域设置了燃气检测及处理功能,当系统发现某一区域燃气浓度超标时,将第一时间通知用户不要进入,同时系统自动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处理,例如关闭燃气总阀,打开通风设备以及切断相应区域电源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用户人身安全,当系统检测已无危险时会自动解除相应状态同时通知用户危险已经解除,火灾等突发情况处理同样。
同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为系统设置了备用电源系统确保住宅供电失常情况下,系统可保持一定时间的正常使用,通讯畅通无阻,避免有不法分子企图通过切断电源来入侵系统。
智能家居部分
传统智能家居无法摆脱大量的遥控器以及面板式的操作,而本系统无需任何额外的操作即可享受系统带来的高度智能化得家居享受。
1.灯光控制
在房屋各个功能区采取出入口控制以及区域定位技术,将采集数据反馈到处理单元,对数据统一分析处理并发送至控制单元,通过控制输出对各个功能区灯光进行调节控制,模式改变等。同时设置本地控制开关与系统并联使用,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进行灯光场景的设置,方便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的选择。
在客厅部分,系统通过出入口计数来判断区域人员数量,同时结合室内光线强度自动开启灯具,并调节光亮度以达到舒适的光线,系统根据门禁系统反馈信号,调用访客数据对客厅区域灯光模式进行选择,可由用户自行定制不同的会客以及休息等模式下,灯光开启方式数量强弱等。
在餐厅区域,系统根据处理单元自带系统时钟,以及光线条件以及人员移动,来自动调节控制灯光模式数量等,同样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轻松DIY各种控制模式,彰显个人品味。
在主卧室设置光线感应器,可根据室内的光线来调节照明灯的亮度,以寻求最舒适的感受,同时结合人员定位当无人时自动延时关闭灯光,当用户起夜时系统将自动为其开启床头灯,同时根据其移动轨迹开启相应区域灯,避免影响他人休息。
同时灯光系统可与安防系统联动,当家中无人时如有不法分子妄想偷窃财务,系统将自动开启个别区域的灯光吓止其企图。
对于室外、装饰、泛光等照明方式的控制,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同时预留多种方案供用户自行切换。本系统还可以提供其它各种智能控制功能,尤其是该系统灵活方便,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随时方便的更改,而不必对现场线路进行任何改动
2.门窗控制系统
本系统具有完善的门窗及窗帘控制功能,对于门的控制系统根据门禁系统反馈信号,通过控制输出单元直接控制电控锁的开关。窗及窗帘的控制系统采取多种控制方式,例如卧室窗的控制,系统可根据室内空气成分以及外部天气自动开窗通风,也可根据人员位置开关,还可以根据传感信号用户自选开关。卧室窗帘控制我们采取人性化控制,系统检测用户是否起床,外部光线条件,以及卧室区域是否有人等进行分析判断决定其开启或关闭,同时保留手动开关定时开关等功能供用户自由搭配选择使用。
3.居家电器控制
居家电器控制部分,系统实现了无操作自动服务,即所有电器设备只要与系统相连即可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工作模式,系统根据人员移动自动开启,以热水器为例,当用户设定好其工作模式后(水温,水量等),当用户回家或到预定时间后将自动运行至所需条件,同时也可远程设定各种参数,当用户使用时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所有电器设备的控制我们根据用户喜好进行设计,同时预留多种模式搭配供用户自行切换使用
人机界面部分
人机界面系统是本系统实现,用户与系统沟通的窗口。我们在设计时充分征求用户意见及喜好,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其个人品味的人机窗口,方便用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求对系统进行修改,轻松便捷轻松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各种功能的搭配。
❼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
结构
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EndDevice、汇聚节点Router和管理节点Coordinator。
大量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部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监测的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地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监测数据可能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后路由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到达管理节点。用户通过管理节点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
传感器节点
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小容量电池供电。从网络功能上看,每个传感器节点除了进行本地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外,还要对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融合,并与其他节点协作完成一些特定任务。
汇聚节点
汇聚节点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强,它是连接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 等外部网络的网关,实现两种协议间的转换,同时向传感器节点发布来自管理节点的监测任务,并把WSN收集到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上。汇聚节点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增强功能的传感器节点,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和更多的、Flash和SRAM中的所有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通过汇编软件,可很方便地把获取的信息转换成汇编文件格式,从而分析出传感节点所存储的程序代码、路由协议及密钥等机密信息,同时还可以修改程序代码,并加载到传感节点中。
管理节点
管理节点用于动态地管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者通过管理节点访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
无线传感器测距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量节点间距离的方法主要有TOA(Time of Arrival),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超声波、RSSI(Received Sig nalStrength Indicator)和TOF(Time of Light)等。
❽ 无线传感网络实现了数据的哪三个功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
❾ 无线传感网络的问题
涉及的内容是挺多的,
1.硬件方面的(目前处除了军用,或其他一些特定应用外,我们国家很多传感器芯片用的还都是国外的,没有过硬的技术啊)。
2.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研究。根据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结合应用,量身打造更合适的通信协议。
3.软件方面的。目前有系统级别的Tiny OS,编程语言nesC,针对特定应用编写轻量级程序。
4.无线传感器数据管理层面。可以研究网络数据流挖掘之类的。
哪个最有前景?1最有发展空间,但难度大。3是基础,最容易上手,想有突破很难。2和4,自己想吧。
以上都是个人粗浅见解,做个参考。
❿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的无线传输功能,常见的无线传输网络有RFID、ZigBee、红外、蓝牙、GPRS、4G、2G、Wi-Fi、NB-IoT。
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特点,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网络拓扑、安全、实时性、以数据为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