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安全分為幾個級別
網路安全分為四個級別,詳情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 人為行為,比如使用不當,安全意識差等;黑客」 行為:由於黑客的入侵或侵擾,比如非法訪問、拒絕服務計算機病毒、非法連接等;內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竊取等。
網路協議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等等。網路安全威脅主要包括兩類:滲入威脅和植入威脅。滲入威脅主要有: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❷ 移動等級B3是什麼意思
移動B3級:安全域級,要求用戶工作站或終端必須通過信任的途徑連接到網路系統內部的主機上;採用硬體來保護系統的數據存儲區;根據最小特權原則,增加了系統安全員,將系統管理員、系統操作員和系統安全員的職責分離,將人為因素對計算機安全的威脅減至最小
拓展:
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LTEFDD許可TD-LTE和LTEFDD都是新一代移動通信的國際標准,TD-LTE和LTEFDD相互融合並共同發展已成為未來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趨勢,手機終端多模多頻發展,LTE系統設備共平台研發製造。目前全球已有17個TD-LTE和LTEFDD的商用雙模網路。我國統籌發展TD-LTE和LTEFDD符合全球移動通信網路發展規律。在TD-LTE已商用的情況下,發放LTEFDD牌照,可以更充分利用我國已規劃的TDD和FDD制式的無線電頻率資源,方便用戶在國內國外都能很好使用移動通信業務。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各在56個城市開展了LTE混合組網試驗,系統驗證了兩種制式融合組網的技術成熟度和發展模式,積累了發展經驗。
❸ 互聯網網路安全信息通報實施辦法的附件二: 信息分級規范
一、預警信息分級
1、一級(紅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特別重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一級預警信息。
2、二級(橙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二級預警信息。
3、三級(黃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較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三級預警信息。
4、四級(藍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一般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四級預警信息。
二、事件信息分級 分類 對象 特別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 較大事件 一般事件 IP業務 互聯網接入(含寬頻、窄帶接入,固定、移動或無線接入)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全國網內100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全國網內10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某省、直轄市、自治區網內5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某省、直轄市、自治區網內1~5萬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專線接入 N/A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50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10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2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重要信息系統數據通信 N/A 造成某個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造成某個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造成某個地市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基礎IP網路 國際互聯 5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3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1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國際互聯設備、電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國內骨幹網互聯 某個全網直連點1個以上互聯單位方向全阻1小時以上。 某全網直連點1個互聯單位方向網間直連(或某個交換中心)全阻1小時以上。 交換中心1個互聯單位方向全阻1小時以上。 直連設備、電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運營單位IP網 2個以上省網(或2個以上3.2級以上城域網)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1個省網(或1個以上3.1級以上城域網)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1個以上城域網(3.1級以下)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IP骨幹網重要節點或鏈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IDC N/A 3.1級以上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2級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其它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域名系統 國際根鏡像和gTLD鏡像伺服器 N/A N/A 國際根和通用頂級域名鏡像伺服器解析服務癱瘓。 N/A 國家頂級域名(.CN)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癱瘓,對全國互聯網用戶的域名解析服務失效。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半數及以上頂級節點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國家域名頂級節點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1%;國家域名解析系統重點域名相關解析數據出錯。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半數以下頂級節點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國家域名頂級節點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01%;國家域名系統注冊服務不可用4小時以上。 國家域名系統注冊服務性能下降或查詢服務不可用。 域名注冊服務機構管理的權威域和遞歸解析伺服器 1家或多家重點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癱瘓。 1家或多家重點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性能下降,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或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1%。注冊服務機構域名系統核心資料庫丟失或非正常修改,並影響到國家域名核心資料庫導致產生國家頂級域名重大事件。 1家或多家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性能下降,解析成功率低於8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或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1%。 1家或多家注冊服務機構域名注冊系統服務不可用。 基礎和增值運營企業的權威域域名解析伺服器 N/A 重點域名解析權威伺服器癱瘓1小時以上。 N/A N/A 基礎運營企業的遞歸伺服器 N/A 為一個或多個省份提供服務的遞歸伺服器癱瘓1小時以上。 N/A N/A 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網上營業廳、移動WAP業務、門戶網站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1個小時以上,或造成100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1個小時以下,或造成10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或造成1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公共互聯網環境 計算機病毒事件、蠕蟲事件、木馬事件、僵屍網路事件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單個木馬和僵屍網路規模達10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特別重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同一時期存在一個或多個木馬和僵屍網路總規模達5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同一時期存在一個或多個木馬和僵屍網路總規模達1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較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木馬和僵屍網路事件等,對社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域名劫持事件、網路仿冒事件、網頁篡改事件 N/A 發生涉及重點域名、重要信息系統網站的域名劫持、仿冒、篡改事件,導致10萬以上網站用戶受影響,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點域名、重要信息系統網站的域名劫持、仿冒、篡改事件,導致1萬以上網站用戶受影響,或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域名劫持、網路仿冒、網頁篡改事件,造成一定社會影響,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網頁掛馬事件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00萬人以上,造成特別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0萬人以上,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萬人以上,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網頁掛馬事件,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拒絕服務攻擊事件 N/A 發生涉及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的拒絕服務攻擊,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的拒絕服務攻擊,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拒絕服務攻擊,造成一定社會影響。 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 N/A 發生涉及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發生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一定社會影響。 〔注〕:
1、嚴重擁塞是指鏈路時延>110ms或丟包率超過8%。
2、本辦法中重要信息系統指政府部門、軍隊以及銀行、海關、稅務、電力、鐵路、證券、保險、民航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使用的信息系統。
3、「信息分級規范」中所稱「以上」包括本數,所稱「以下」不包括本數。
❹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國家標准
等級保護2.0標准體系主要標准如下:1.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條例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准則3.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實施指南4.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5.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6.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設計技術要求7.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8.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過程指南。
第一級(自主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指導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監督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強制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專控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相較於1.0版本,2.0在內容上到底有哪些變化呢?
1.0定級的對象是信息系統,2.0標準的定級的對象擴展至:基礎信息網路、雲計算平台、物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使用移動互聯技術的網路以及大數據平台等多個系統,覆蓋面更廣。
再者,在系統遭到破壞後,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的由原來的最高定為二級改為現在的最高可以定為三級。
最後,等保2.0標准不再強調自主定級,而是強調合理定級,系統定級必須經過專家評審和主管部門審核,才能到公安機關備案,定級更加嚴格。
總結通過建立安全技術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構建具備相應等級安全保護能力的網路安全綜合防禦體系,開展組織管理、機制建設、安全規劃、通報預警、應急處置、態勢感知、能力建設、監督檢查、技術檢測、隊伍建設、教育培訓和經費保障等工作。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三十一條國家對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實行重點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具體范圍和安全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國家鼓勵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以外的網路運營者自願參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