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RTO和TO的區別
效率和節能方面的區別。
RTO是蓄熱式的焚燒爐,比較節能,蓄熱的蜂窩陶瓷集聚了巨大的熱量,起到燃燒機的作用,當燃燒機處於熄火狀態時,積聚熱量的蜂窩陶瓷能夠把廢氣燃燒起來,廢氣燃燒又不斷給蜂窩陶瓷補充熱量,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它相對to又是很環保的。運行成本低,處理效率高。TO是直燃式的廢氣焚燒爐,有機廢氣通過引風機的作用直接送去TO爐。TO爐較便宜,但是運行成本高。
RTO是一種高效凈化的有機廢氣治理設備,全稱「RTO蓄熱式熱氧化爐設備」。RTO是一款將中西技術結合起來的設備。
與傳統的催化燃燒、直燃式TO爐相比,具有熱效率高(≥95%)、運行成本低、能處理大風量中高濃度廢氣等特點,當濃度稍高時,還可進行二次余熱回收,大大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RTO設備的原理是把有機廢氣加熱到760攝氏度以上,使廢氣中的VOC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產生的高溫氣體流經特製的陶瓷蓄熱體。
使陶瓷體升溫而「蓄熱」,此「蓄熱」用於預熱後續進入的有機廢氣。陶瓷蓄熱體應分成兩個(含兩個)以上的區或室,每個蓄熱室依次經歷蓄熱-放熱-清掃等程序,周而復始,連續工作。
⑵ RTO與RCO的區別
一、催化劑不同
1、RTO:RTO不含催化劑。
2、RCO:RCO含有催化劑。
二、操作溫度不同
1、RTO:RTO的操作溫度在760℃以上。
2、RCO:RCO的操作溫度在250~400℃。
三、污染物不同
1、RTO:RTO可能會產生NOX二次污染物。
2、RCO:RCO不會產生NOX二次污染物。
四、原理不同
1、RTO:其原理是把有機廢氣加熱到760攝氏度以上,使廢氣中的VOCs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產生的高溫氣體流經特製的陶瓷蓄熱體,使陶瓷體升溫而「蓄熱」,此「蓄熱」用於預熱後續進入的有機廢氣,從而節省廢氣升溫的燃料消耗。
2、RCO:第一步是催化劑對VOCs分子的吸附,提高了反應物的濃度,第二步是催化氧化階段降低反應的活化能,提高了反應速率。藉助催化劑可使有機廢氣在較低的起燃溫度下,發生無氧燃燒,分解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的熱,與直接燃燒相比,具有起燃溫度低,能耗小的特點,某些情況下達到起燃溫度後無需外界供熱,反應溫度在250-400℃。
⑶ rto是什麼意思
RTO是一種高效凈化的有機廢氣治理設備,全稱「RTO蓄熱式熱氧化爐設備」。RTO是一款將中西技術結合起來的設備。
與傳統的催化燃燒、直燃式TO爐相比,具有熱效率高(≥95%)、運行成本低、能處理大風量中高濃度廢氣等特點,當濃度稍高時,還可進行二次余熱回收,大大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RTO設備的原理是把有機廢氣加熱到760攝氏度以上,使廢氣中的VOC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產生的高溫氣體流經特製的陶瓷蓄熱體。
使陶瓷體升溫而「蓄熱」,此「蓄熱」用於預熱後續進入的有機廢氣。陶瓷蓄熱體應分成兩個(含兩個)以上的區或室,每個蓄熱室依次經歷蓄熱-放熱-清掃等程序,周而復始,連續工作。
⑷ 求助,TCP的慢啟動是什麼意思(詳細)
為了防止網路的擁塞現象,TCP提出了一系列的擁塞控制機制。最初由V. Jacobson在1988年的論文中提出的TCP的擁塞控制由「慢啟動(Slow start)」和「擁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組成,後來TCP Reno版本中又針對性的加入了「快速重傳(Fast retransmit)」、「快速恢復(Fast Recovery)」演算法,再後來在TCP NewReno中又對「快速恢復」演算法進行了改進,近些年又出現了選擇性應答( selective acknowledgement,SACK)演算法,還有其他方面的大大小小的改進,成為網路研究的一個熱點。
TCP的擁塞控制主要原理依賴於一個擁塞窗口(cwnd)來控制,在之前我們還討論過TCP還有一個對端通告的接收窗口(rwnd)用於流量控制。窗口值的大小就代表能夠發送出去的但還沒有收到ACK的最大數據報文段,顯然窗口越大那麼數據發送的速度也就越快,但是也有越可能使得網路出現擁塞,如果窗口值為1,那麼就簡化為一個停等協議,每發送一個數據,都要等到對方的確認才能發送第二個數據包,顯然數據傳輸效率低下。TCP的擁塞控制演算法就是要在這兩者之間權衡,選取最好的cwnd值,從而使得網路吞吐量最大化且不產生擁塞。
由於需要考慮擁塞控制和流量控制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TCP的真正的發送窗口=min(rwnd, cwnd)。但是rwnd是由對端確定的,網路環境對其沒有影響,所以在考慮擁塞的時候我們一般不考慮rwnd的值,我們暫時只討論如何確定cwnd值的大小。關於cwnd的單位,在TCP中是以位元組來做單位的,我們假設TCP每次傳輸都是按照MSS大小來發送數據的,因此你可以認為cwnd按照數據包個數來做單位也可以理解,所以有時我們說cwnd增加1也就是相當於位元組數增加1個MSS大小。
慢啟動:最初的TCP在連接建立成功後會向網路中發送大量的數據包,這樣很容易導致網路中路由器緩存空間耗盡,從而發生擁塞。因此新建立的連接不能夠一開始就大量發送數據包,而只能根據網路情況逐步增加每次發送的數據量,以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具體來說,當新建連接時,cwnd初始化為1個最大報文段(MSS)大小,發送端開始按照擁塞窗口大小發送數據,每當有一個報文段被確認,cwnd就增加1個MSS大小。這樣cwnd的值就隨著網路往返時間(Round Trip Time,RTT)呈指數級增長,事實上,慢啟動的速度一點也不慢,只是它的起點比較低一點而已。我們可以簡單計算下:
開始 ---> cwnd = 1
經過1個RTT後 ---> cwnd = 2*1 = 2
經過2個RTT後 ---> cwnd = 2*2= 4
經過3個RTT後 ---> cwnd = 4*2 = 8
如果帶寬為W,那麼經過RTT*log2W時間就可以占滿帶寬。
擁塞避免:從慢啟動可以看到,cwnd可以很快的增長上來,從而最大程度利用網路帶寬資源,但是cwnd不能一直這樣無限增長下去,一定需要某個限制。TCP使用了一個叫慢啟動門限(ssthresh)的變數,當cwnd超過該值後,慢啟動過程結束,進入擁塞避免階段。對於大多數TCP實現來說,ssthresh的值是65536(同樣以位元組計算)。擁塞避免的主要思想是加法增大,也就是cwnd的值不再指數級往上升,開始加法增加。此時當窗口中所有的報文段都被確認時,cwnd的大小加1,cwnd的值就隨著RTT開始線性增加,這樣就可以避免增長過快導致網路擁塞,慢慢的增加調整到網路的最佳值。
上面討論的兩個機制都是沒有檢測到擁塞的情況下的行為,那麼當發現擁塞了cwnd又該怎樣去調整呢?
首先來看TCP是如何確定網路進入了擁塞狀態的,TCP認為網路擁塞的主要依據是它重傳了一個報文段。上面提到過,TCP對每一個報文段都有一個定時器,稱為重傳定時器(RTO),當RTO超時且還沒有得到數據確認,那麼TCP就會對該報文段進行重傳,當發生超時時,那麼出現擁塞的可能性就很大,某個報文段可能在網路中某處丟失,並且後續的報文段也沒有了消息,在這種情況下,TCP反應比較「強烈」:
1.把ssthresh降低為cwnd值的一半
2.把cwnd重新設置為1
3.重新進入慢啟動過程。
從整體上來講,TCP擁塞控制窗口變化的原則是AIMD原則,即加法增大、乘法減小。可以看出TCP的該原則可以較好地保證流之間的公平性,因為一旦出現丟包,那麼立即減半退避,可以給其他新建的流留有足夠的空間,從而保證整個的公平性。
其實TCP還有一種情況會進行重傳:那就是收到3個相同的ACK。TCP在收到亂序到達包時就會立即發送ACK,TCP利用3個相同的ACK來判定數據包的丟失,此時進行快速重傳,快速重傳做的事情有:
1.把ssthresh設置為cwnd的一半
2.把cwnd再設置為ssthresh的值(具體實現有些為ssthresh+3)
3.重新進入擁塞避免階段。
後來的「快速恢復」演算法是在上述的「快速重傳」演算法後添加的,當收到3個重復ACK時,TCP最後進入的不是擁塞避免階段,而是快速恢復階段。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演算法一般同時使用。快速恢復的思想是「數據包守恆」原則,即同一個時刻在網路中的數據包數量是恆定的,只有當「老」數據包離開了網路後,才能向網路中發送一個「新」的數據包,如果發送方收到一個重復的ACK,那麼根據TCP的ACK機制就表明有一個數據包離開了網路,於是cwnd加1。如果能夠嚴格按照該原則那麼網路中很少會發生擁塞,事實上擁塞控制的目的也就在修正違反該原則的地方。
具體來說快速恢復的主要步驟是:
1.當收到3個重復ACK時,把ssthresh設置為cwnd的一半,把cwnd設置為ssthresh的值加3,然後重傳丟失的報文段,加3的原因是因為收到3個重復的ACK,表明有3個「老」的數據包離開了網路。
2.再收到重復的ACK時,擁塞窗口增加1。
3.當收到新的數據包的ACK時,把cwnd設置為第一步中的ssthresh的值。原因是因為該ACK確認了新的數據,說明從重復ACK時的數據都已收到,該恢復過程已經結束,可以回到恢復之前的狀態了,也即再次進入擁塞避免狀態。
快速重傳演算法首次出現在4.3BSD的Tahoe版本,快速恢復首次出現在4.3BSD的Reno版本,也稱之為Reno版的TCP擁塞控制演算法。
可以看出Reno的快速重傳演算法是針對一個包的重傳情況的,然而在實際中,一個重傳超時可能導致許多的數據包的重傳,因此當多個數據包從一個數據窗口中丟失時並且觸發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演算法時,問題就產生了。因此NewReno出現了,它在Reno快速恢復的基礎上稍加了修改,可以恢復一個窗口內多個包丟失的情況。具體來講就是:Reno在收到一個新的數據的ACK時就退出了快速恢復狀態了,而NewReno需要收到該窗口內所有數據包的確認後才會退出快速恢復狀態,從而更一步提高吞吐量。
SACK就是改變TCP的確認機制,最初的TCP只確認當前已連續收到的數據,SACK則把亂序等信息會全部告訴對方,從而減少數據發送方重傳的盲目性。比如說序號1,2,3,5,7的數據收到了,那麼普通的ACK只會確認序列號4,而SACK會把當前的5,7已經收到的信息在SACK選項裡面告知對端,從而提高性能,當使用SACK的時候,NewReno演算法可以不使用,因為SACK本身攜帶的信息就可以使得發送方有足夠的信息來知道需要重傳哪些包,而不需要重傳哪些包。
你也可以參考下<計算機網路>和<TCP/IP詳解>都有介紹
⑸ 容災備份中常見的RTO與RPO是什麼意思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RTO)恢復時間目標,指在故障或災難發生之後,一台電腦、系統、網路或應用停止工作的最高可承受時間。該參數定義了最大可容忍時限,必須在此時限內恢復數據。如果說系統需要在災難發生的12個小時內恢復,那麼RTO數值就是12小時。RTO具體時間長短只是從故障發生後,從系統宕機導致業務中斷的那一刻開始,到系統恢復至可以支持各業務正常運作之時,這兩個節點之間的時間段。RTO是反映系統業務恢復的及時性指標,表示業務從中斷到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RTO數值越小,代表容災系統的數據恢復能力越強。RTO=0就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目標業務有任何運營停頓。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恢復點目標,指一個過去的時間點,當災難或緊急事件發生時,數據可以恢復到的時間點,是業務系統所能容忍的數據丟失量。例如每天00:00進行數據備份,那麼如果今天發生了宕機事件,數據可以恢復到的時間點(RPO)就是今天的00:00,如果凌晨3點發生災難或宕機事件,損失的數據就是三個小時,如果23:59發生災難,那麼損失的數據就是約24小時,所以該用戶的RPO就是24小時,即用戶最大的數據損失量是24小時。所以RPO指的是用戶允許損失的最大數據量。這和數據備份的頻率有關,為了改進RPO,必然要增加數據備份的頻率才行。RPO指標主要反映了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下備用數據的有效性,即RPO取值越小,表示系統對數據完整性的保證能力越強。
⑹ 什麼是RPO,RTO以及備份窗口
RPO和RTO是不一樣的兩個名詞,請先確認你字有沒有打錯,問題有沒有描述清楚
RPO
(招聘流程外包)是指企業將招聘需求外包給第三方RPO專業公司來完成,RPO服務供應商管理著企業內部招聘的整個流程。RPO服務屬於人力資源外包(HRO)的一種方式,而RPO服務和這些常見的招聘外包的最大不同在於,它提供的是快速直通車式的服務。在這種服務中,企業外包的是內部招聘的整個流程,所謂整個流程是指從得到一個或成百上千個具體的需求職位或儲備職位的描述,到分析用人理念和職位需求、與用人部門負責人溝通,篩選簡歷,人才測評,面試到有合適的候選人上班的所有環節,其中包括員工、技術、方法和報告。也就是說,RPO服務提供的是「起點到終點」的一站式服務。
主要有下列幾個過程:
確認企業的招聘計劃和職位需求等相關招聘信息,簽署人才招聘外包服務協議(確認服務細則,價格、付款條件等相關信息並簽訂合同),給企業提供招聘解決方案,專業顧問對候選人進行綜合面試,對通過面試的人進行就職前的背景調查並幫助企業進行薪酬談判
RTO
是一種高效有機廢氣治理設備。與傳統的催化燃燒、直燃式熱氧化爐(TO)相比,具有熱效率高(≥95%)、運行成本低、能處理大風量中低濃度廢氣等特點,濃度稍高時,還可進行二次余熱回收,大大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RTO (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簡稱RTO),蓄熱式氧化爐。其原理是在高溫下將廢氣中的有機物(VOCs)氧化成對應的二氧化碳和水,從而凈化廢氣,並回收廢氣分解時所釋放出來的熱量,三室RTO廢氣分解效率達到99%以上,熱回收效率達到95%以上。RTO主體結構由燃燒室、蓄熱室和切換閥等組成。根據客戶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熱能回收方式和切換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