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

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

發布時間:2022-09-06 23:57:11

① OSI參考模型分哪幾個層次各層次基本功能是什麼

1、第7層應用層:OSI中的最高層。它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程序提供對osi環境的訪問。應用層決定進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基本功能:應用層不僅提供應用過程所需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還充當應用過程的用戶代理,完成信息交換所需的一些功能。

2、第6層表示層: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之間交換信息的表示。

基本功能: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解密、數據壓縮和終端類型轉換。

3、第5層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到端的連接。它提供了終端系統應用程序之間的對話控制機制。該服務包括在全雙工或半雙工模式下建立連接,盡管可以在第4層中處理雙工模式;會話層管理登錄和注銷過程。

基本功能:它專門管理兩個用戶和進程之間的對話。如果在某一時間只允許一個用戶執行特定操作,則會話層協議管理這些操作,例如防止兩個用戶同時更新資料庫中的同一組數據。

4、第4層傳輸層:傳輸層是網路體系結構中高低層之間的介面層。傳輸層不僅是單一的結構層,也是整個分析體系結構協議的核心。傳輸層為會話層用戶提供端到端可靠、透明、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

基本功能:它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傳輸層將消息分成若干組,並在接收端重新組織它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將不同的分組發送到主機。這樣,可以在不影響會話層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帶寬。

當建立連接時,傳輸層可以請求服務質量,服務質量指定可接受的參數,例如誤碼率、延遲、安全性等。它還可以實現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5、第3層網路層:該層通過定址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的傳輸層發送的數據包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並根據地址正確傳輸到目的地的傳輸層。

基本功能: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路由和中繼數據;除了路由,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擁塞,並在必要時生成計費信息。

6、第2層數據鏈路層:在這一層中,數據被框定,流控制被處理。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數據鏈路連接,並對可能出錯的物理連接執行幾乎無錯誤的數據傳輸(錯誤控制)。

基本功能:此層指定拓撲並提供硬體定址。常用設備包括電橋和開關。

7、第1層物理層:在OSI參考模型的底部。常用設備包括網卡、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

基本功能: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



(1)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擴展閱讀:

OSI參考模型的歷史:

在制定計算機網路標准方面,起著重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准化部門,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盡管它們的工作領域不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和信息處理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也成了國際電信聯盟(itu)電信標准化司與ISO共同關注的領域。

1984年,ISO發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標准,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即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② 計算機網路模型中(TCP/IP)各層次的作用分別是什麼看書上介紹的都是理論,很難理解,而且有點脫離實際

tcp/ip是目前最貼合實際的網路模型了,你理解不了只能是因為你沒有實踐。如果參加工作了多接觸一下排障,再結合結合理論很快就弄懂大概意思了。最好結合各層的規范協議來學習。比如物理層的rs232,x25,v35,鏈路層的arp、載波偵聽,網路層就是ip和路由如ospf、傳輸層就是tcp、udp,應用層http,telnet等等,細節的理解並不是能夠一兩句話說出來的,建議找一本比較好的書看看,李磊的網路工程師考前輔導就寫的很不錯

③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3)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

④ 寫出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並簡述個層的作用

看來你很需要 本來不回答0分的
===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圖2.1表示了OSI分層模型。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圖2.1 OSI七層參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層??物理層
第一層負責最後將信息編碼成電流脈沖或其它信號用於網上傳輸。它由計算機和網路介質之間的實際界面組成,可定義電氣信號、符號、線的狀態和時鍾要求、數據編碼和數據傳輸用的連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規范、10BASE-T的曼徹斯特編碼以及RJ-45就屬於第一層。所有比物理層高的層都通過事先定義好的介面而與它通話。如乙太網的附屬單元介面(AUI),一個DB-15連接器可被用來連接層一和層二。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通過物理網路鏈路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定義了不同的網路和協議特徵,其中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編址(相對應的是網路編址)定義了設備在數據鏈路層的編址方式;網路拓撲結構定義了設備的物理連接方式,如匯流排拓撲結構和環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向發生傳輸錯誤的上層協議告警;數據幀序列重新整理並傳輸除序列以外的幀;流控可能延緩數據的傳輸,以使接收設備不會因為在某一時刻接收到超過其處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潰。數據鏈路層實際上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介質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IEEE MAC規則定義了地址,以標識數據鏈路層中的多個設備。邏輯鏈路控制子層管理單一網路鏈路上的設備間的通信,IEEE 802.2標準定義了LLC。LLC支持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的服務。在數據鏈路層的信息幀中定義了許多域。這些域使得多種高層協議可以共享一個物理數據鏈路。
第三層??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它一般包括網路尋徑,還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錯誤檢查等。相同MAC標準的不同網段之間的數據傳輸一般只涉及到數據鏈路層,而不同的MAC標准之間的數據傳輸都涉及到網路層。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因而可以實現多種網路間的互聯。
第四層??傳輸層
傳輸層向高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網路數據流服務。傳輸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傳輸、虛電路管理及差錯校驗和恢復。流控管理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確保傳輸設備不發送比接收設備處理能力大的數據;多路傳輸使得多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可以傳輸到一個物理鏈路上;虛電路由傳輸層建立、維護和終止;差錯校驗包括為檢測傳輸錯誤而建立的各種不同結構;而差錯恢復包括所採取的行動(如請求數據重發),以便解決發生的任何錯誤。傳輸控制協議(TCP)是提供可靠數據傳輸的TCP/IP協議族中的傳輸層協議。
第五層??會話層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與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通信會話包括發生在不同網路應用層之間的服務請求和服務應答,這些請求與應答通過會話層的協議實現。它還包括創建檢查點,使通信發生中斷的時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個狀態。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提供多種功能用於應用層數據編碼和轉化,以確保以一個系統應用層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應用層識別。表示層的編碼和轉化模式包括公用數據表示格式、性能轉化表示格式、公用數據壓縮模式和公用數據加密模式。
公用數據表示格式就是標準的圖像、聲音和視頻格式。通過使用這些標准格式,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系統可以相互交換數據;轉化模式通過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數據表示,在系統間交換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標准信息交換碼);標准數據壓縮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被壓縮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的解壓;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表示層協議一般不與特殊的協議棧關聯,如QuickTime是Applet計算機的視頻和音頻的標准,MPEG是ISO的視頻壓縮與編碼標准。常見的圖形圖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靜態圖像壓縮和編碼標准。
第七層??應用層
應用層是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應用層並非由計算機上運行的實際應用軟體組成,而是由向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資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應用程序介面)組成,這類應用軟體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疇。應用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標識通信夥伴、定義資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為可能丟失通信夥伴,應用層必須為傳輸數據的應用子程序定義通信夥伴的標識和可用性。定義資源可用性時,應用層為了請求通信而必須判定是否有足夠的網路資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都需要應用層的協同操作。
OSI的應用層協議包括文件的傳輸、訪問及管理協議(FTAM) ,以及文件虛擬終端協議(VIP)和公用管理系統信息(CMIP)等。

2.2 TCP/IP分層模型

TCP/IP分層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稱作網際網路分層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網際網路參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圖2.2表示了TCP/IP分層模型的四層。
┌————————┐┌—┬—┬—┬—┬—┬—┬—┬—┬—┬—┬—┐
│ ││D│F│W│F│H│G│T│I│S│U│ │
│ ││N│I│H│T│T│O│E│R│M│S│其│
│第四層,應用層 ││S│N│O│P│T│P│L│C│T│E│ │
│ ││ │G│I│ │P│H│N│ │P│N│ │
│ ││ │E│S│ │ │E│E│ │ │E│它│
│ ││ │R│ │ │ │R│T│ │ │T│ │
└————————┘└—┴—┴—┴—┴—┴—┴—┴—┴—┴—┴—┘
┌————————┐┌—————————┬———————————┐
│第三層,傳輸層 ││ TCP │ UDP │
└————————┘└—————————┴———————————┘
┌————————┐┌—————┬————┬——————————┐
│ ││ │ICMP│ │
│第二層,網間層 ││ └————┘ │
│ ││ IP │
└————————┘└—————————————————————┘
┌————————┐┌—————————┬———————————┐
│第一層,網路介面││ARP/RARP │ 其它 │
└————————┘└—————————┴———————————┘
圖2.2 TCP/IP四層參考模型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ISO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I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層??網路介面層
網路介面層包括用於協作IP數據在已有網路介質上傳輸的協議。實際上TCP/IP標准並不定義與ISO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相對應的功能。相反,它定義像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這樣的協議,提供TCP/IP協議的數據結構和實際物理硬體之間的介面。
第二層??網間層
網間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網路層。本層包含IP協議、RIP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負責數據的包裝、定址和路由。同時還包含網間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來提供網路診斷信息。
第三層??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它提供兩種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其中TC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數據流運輸服務,UDP協議(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戶數據報服務。
第四層??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應用層和表達層。網際網路的應用層協議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傳輸協議)、Gopher、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Telent(遠程終端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送協議)、IRC(網際網路中繼會話)、NNTP(網路新聞傳輸協議)等,這也是本書將要討論的重點。

⑤ 計算機網路中網頁打不開,五個層次是哪一層出錯分析其原因

首先internet是四層結構的,ISO是七層的

判斷哪一層的問題,首先判斷路由有沒有問題,這是三層的,ping自己的網關——檢查是否到網關的通信有問題,
ping DNS伺服器,如果能ping通說明到互聯網的路由沒問題

使用nslookup www..com看是否能解析到網路的IP地址,解析不到就是DNS的問題(應用層),換一個DNS試試,如果解析得到的話瀏覽器打不開,那就是用telnet www..com 80,如果能進去就說明TCP層是沒問題的。如果能夠聯通就是你瀏覽器的問題了(應用層)。
如果連telnet測試都通不過那可能是你的防火牆阻攔的到外面80埠的訪問。
以上測試都是在其上一測試成功基礎上下的結論。
可以拿分了嗎?樓主。

⑥ Internet工作在osi模型的第幾層

OSI的七層結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路由選擇和中繼
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差錯檢測與恢復
排序,流量控制
服務選擇
網路管理
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過 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⑦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哪一層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

OSI參考模型的數據傳輸過程分為三層:

1、第一層物理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 如雙絞線、同軸電纜、電纜連線連接器等,計算機連網的基礎,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

(1)、中繼器:它的作用是放大信號,補償信號衰減,支持遠距離的通信。

(2)、集線器:提供信號放大和中轉的功能,有信號廣播。中繼器與集線器的區別在於連接設備的線纜的數量。一個中繼器通常只有兩個埠,而一個集線器通常有4至20個或更多的埠。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

(1)、交換機: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

(2)、網卡:有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

3、第三層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

(1)、路由器(網關):連通不同的網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

(2)、三層交換機有路由功能,一次路由,多次轉發。

(7)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擴展閱讀:

1、劃分原則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能互聯了,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功能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

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6)、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

(7)、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2、模型用途:

(1)、OSI模型用途相當廣泛,比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很多網路設備的設計都是參照OSI模型設計的。

(2)、網路設計者在解決網路體系結構時經常使用ISO/OSI(國際標准化組織/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該模型每一層代表一定層次的網路功能,最下面是物理層,它代表著進行數據傳輸的物理介質,換句話說,即網路電纜,其上是數據鏈路層,它通過網路介面卡提供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OSI參考模型

⑧ 試述瀏覽器訪問網頁的詳細內部過程中數據在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個層次所用到的協議

學弟
1月9日 16:16 CMI:技術的核心
正如您從我的上一篇文章(以及所有出版物)中所了解到的,Windows XP Embedded 使用基於 SQL 的資料庫來存儲所有組件。資料庫可以是本地或遠程的 Microsoft® SQL Server,也可以是本地的 Microsoft® 數據引擎 (MSDE)(可在 Windows XP Embedded CD 上找到)。而 Windows NT Embedded 4.0 則使用一個單一的本地 Jet 資料庫 .mdb 文件來存儲所有的組件和配置。

為了能夠從一組工具中無縫訪問本地和遠程資料庫,同時提供快捷的資料庫切換,整個體系結構中設置了一個資料庫通信層。該層稱為 CMI,或組件管理介面。它的主要目的是在 Windows XP Embedded 工具(Target Designer、Component Designer 和 Component Database Manager)和組件資料庫之間提供一個標准介面,而不管資料庫駐留在哪裡(本地或遠程、SQL Server 或 MSDE)。只要與組件資料庫中的內容有關,CMI 就會被調用。

因為所有工具都依賴於活動的資料庫連接來進行工作,所以任何工具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請求 CMI 提供一個活動資料庫連接。如果沒有可用的資料庫連接,CMI 將返回一個失敗,而工具將報告一個錯誤。總之,沒有資料庫連接,Windows XP Embedded 將不能進行任何工作。

CMI 也支持某種級別的非同步資料庫訪問,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遠程 SQL Server 資料庫和多個客戶端之間。所有涉及資料庫更改的操作都在 SQL 中處理,並在操作失敗時提供復原功能。CMI 還可以區分只讀模式和獨占模式。任何工具要從資料庫中刪除信息(當前僅限於組件資料庫管理器),都必須具有獨占訪問許可權,如果任何其他工具打開了資料庫,該工具將不能獲得這一許可權。另一方面,如果某工具已經被授予獨占訪問許可權,其他工具將不能訪問資料庫,直到該工具釋放這一許可權。

此對象非彼對象
注意:下面的討論中將使用兩個術語 - 組件和實例,二者很容易混淆。簡單地說,組件只是一組駐留在資料庫中的資源和屬性。組件添加到配置中便稱為實例,可以修改、處理和構建。可以把組件視為 cookie 模式,而實例是從該模式中創建的實際 cookie。更改 cookie 剪裁模式並不容易,但在剪裁 cookie 後,可以隨意對 cookie 進行處理。了解組件和實例之間的這種差異很重要,在本文和以後的文章中都將涉及這一問題。
因為 CMI 是工具的 COM 伺服器,這使得 Windows XP Embedded 體系結構形成這樣一個基本特性 - 把任何事物都視為對象。配置、組件、實例、資源、文件、注冊項、存儲庫都是 CMI 覆蓋下的對象。因此,Windows XP Embedded 體系結構體現了面向對象 (OO) 思想的三個原則:封裝、繼承和多態。這里我們不對 OO 設計做詳細討論,只解釋其中與 Windows XP Embedded 體系結構有關的幾個方面。討論的重點將集中在組件上,但相關的概念可以擴展到所有 Windows XP Embedded 對象。

每個 Windows XP Embedded 對象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組件帶有自己的屬性和內部代碼,以此來封裝自己,並與其他對象區分開來。

組件也能夠繼承其他組件的屬性。例如,假定一組設備都基於同一晶元組:假設為音效卡驅動器,使用虛構的 SoundExplosion 1A 晶元組。有三個音效卡使用該晶元組,但提供不同的功能:一個用於游戲埠,一個用於 MIDI 埠,另一個用於 SCSI 介面。我們不用創建三個大同小異的組件來適應不同的要求,而只需創建一個組件,將基本功能封裝進去。然後針對三種差異創建三個組件,並將基本功能組件列為「原型」。這三個組件將繼承與原型相關聯的屬性和資源,但同時也添加了自己的資源。

Windows XP Embedded 對象中的多態通常由 DHTML 配置腳本和構建腳本來處理。DHTML 配置腳本允許組件的最終用戶在組件實例中動態設置屬性,然後在構建腳本中檢查這些屬性並對其做出反應。這樣,您就可以在構建配置時更改組件的行為,以滿足開發人員的需求。

這最後一部分會進一步體現 CMI 面向對象的特性:Windows XP Embedded 中的每個對象都具有一組屬性和方法,某些對象甚至能夠對事件做出反應。屬性可以分為標准屬性(如組件名稱、組件作者和版權)和高級屬性(cmiNoHelpFiles 是組件的一個常用高級屬性)。對象的方法可以簡單地繼承自基本組件(如基本構建行為),也可以是該組件所特有的(如用戶介面核心組件,它包含 DHTML 配置腳本以及構建腳本,可以實現不同的 UI 功能)。可以在構建過程中引發事件,並可由組件腳本做出反應。

某些高級屬性已經被預定義,組件最常見的高級屬性有 cmiNoHelpFiles(構建腳本用它從構建中刪除幫助文件)、cmiLangEnableMUI(構建腳本用它來啟用組件的多語言用戶介面 [MUI] 支持)以及 cmiProtPropList(Target Designer 用它來保護預定義的屬性)。要檢查組件的高級屬性,可以在 Target Designer 中將組件添加到某個配置,然後在 Configuration Editor 中單擊該組件,再單擊 Advanced。

擴展對象模型
Windows XP Embedded 的對象特性和 CMI 應用不僅限於組件和實例,CMI 也把配置當作對象處理。配置的標准屬性包括配置名稱、所有者、作者和版權。高級配置屬性包括有關目標啟動驅動器、啟動 ARC 路徑和幫助文件的設置。要檢查這些屬性,可以在 Target Designer 的 Configuration Editor 中選擇配置名稱,然後在 Details 窗格中單擊 Advanced。

與組件和實例的對象身份一樣,它們的組成部分也都被視為對象。組件中的每個文件、注冊表或其他資源都是對象,分別具有一組屬性。要檢查這些屬性,可以在 Configuration Editor 中展開實例,然後選擇 Files、Registry Data 或 Resources。在 Details 窗格中右擊所要檢查的資源,這時便會顯示該資源的標准屬性,同時顯示 Advanced 按鈕,單擊該按鈕可以顯示資源的高級屬性。這同樣適用於與該配置相關聯的 Extra Files、Extra Registry Data 和 Extra Resources。要完成所有內容,每一個組、包、存儲庫和存儲庫集也都被作為對象處理,它們都有自己的標准屬性和高級屬性。

CMI 的運作
假設我們有一個應用程序要包含到一個運行時映像中。一般的過程是先為應用程序創建一個組件,將組件導入資料庫,將組件包含在某個配置中,然後構建運行時映像。現在我們看一下 CMI 在其中的作用。(由於要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詳細探討組件的創建,因此這里只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當啟動 Component Designer 時,CMI 首先確保具有一個資料庫連接。如果創建新組件,CMI 將創建一個新的組件對象,然後 Component Designer 使用該對象作為所定義的所有組件信息的存儲位置。基本的創建過程包括定義組件的名稱、指定要復制的文件和將其放在運行時映像中的位置,以及指定使用哪個注冊表主鍵並將其放在何處。名稱是組件的標准屬性,因此它包含在組件對象中。所指定的文件和注冊項是 CMI 創建的對象,它們將附加到組件對象中。

導入組件時,先啟動組件資料庫管理器。資料庫管理器首先調用 CMI 來連接安裝時指定的資料庫,如果 CMI 連接成功,則可以將 SLD 導入到該資料庫。(SLD 表示資源級別定義,並稱為「滑動」。由 Component Designer 輸出。)組件資料庫管理器再將 SLD 傳遞到 CMI,以便進行處理。瀏覽資料庫、刪除包和組件以及檢查對象的屬性都由 CMI 處理,CDM 的作用相當於基本 COM 對象層的 UI。

當最終准備構建運行時映像時,CMI 將再次驗證資料庫連接。(是否看到了一個模式?)創建新的配置需要由 CMI 來創建相應的對象,完成整個組件瀏覽器的內容也是如此。要將組件添加到配置,CMI 首先要基於選定的組件創建一個實例,然後將其附加到打開的配置中。同時也要為該實例的文件、注冊表和其他資源創建資源對象。在相關性檢查過程中,CMI 將負責標識相關性,並創建相關性解析所需的組件列表。在構建過程中,將調用 CMI 來訪問要復制的實際文件,同時提供詳細的屬性信息來處理相應的構建。

⑨ 以訪問百度為例,根據TCP/IP模型說明計算機網路各個層次的工作過層.

插上RJ45網頭連上雙絞線---物理層
撥號連接網路----數據鏈路層
查詢.com對應的IP地址---應用層
發出訪問網路IP地址的請求數據,經過路由器找到正確的到網路伺服器的路徑---網路層
網路伺服器返回的數據同樣經過網路層找到正確的路徑到你的計算機。
收到的數據在瀏覽器中以正確的格式顯現出來---應用層

閱讀全文

與瀏覽器工作在計算機網路模型層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向日葵只能在電腦有網路的情況 瀏覽:191
電信網路修好後無線連接不上 瀏覽:676
無線網路接收器連接上不能上網 瀏覽:340
音樂網路教育哪個最好 瀏覽:491
網路小說每章寫多少字好 瀏覽:120
蘋果電腦網路模塊是哪個廠商 瀏覽:264
長沙網路營銷哪個好 瀏覽:214
網路購物客戶信息如何保護 瀏覽:589
浙江大學無線網路連接網址 瀏覽:39
如何做一份網路協議 瀏覽:135
w7網路怎麼連接 瀏覽:74
計算機網路技術新興發展行業 瀏覽:138
iqoo通知欄怎樣設置網路名稱 瀏覽:135
手機設置定時關網路 瀏覽:712
網路安全宣傳突出主題注重實效 瀏覽:595
網路下載資源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2
手機網路變成3g回不了4g 瀏覽:49
wifi掉了跟網路有關系嗎 瀏覽:806
無線路網路為什麼可以微信聊天 瀏覽:935
網路連接方式被改為 瀏覽:93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