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出現的第一種病毒

計算機網路出現的第一種病毒

發布時間:2022-09-11 22:11:58

❶ 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是

計算機病毒的起源,到現在還沒有一一個為大家所公認的確切說法。盡管如此,對於計算機病毒的發源地,大家郡一致認為是美國。

1.計算機病毒的幾種起源說

關於計算機病毒的起源現在有幾種說法,但還沒有一個破人們所確認,也沒有實質性的論述予以證明。下面將幾種起源說簡單介紹一下:

(1)科學幻想起源說: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Liiler)寫了一本名為(Sh0ck Wave Rider沖擊波騎士)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

1977年,另一位美國科普作家托馬斯·丁·雷恩推出歪動一時的《Adolescence of p一1》。

作者構思了一種能夠自我復制、利用信息通道傳播的計算機程序,並稱之為計算機病毒。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幻想出來的計算機病毒。僅僅在10年之後,這種幻想的計算機病毒在世界各地大規模泛濫。

人類社會有許多現行的科學技術,都是在先有幻想之後才成為現實的。因此,我們不能否認這本書的問世對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所起的作用。也許有些人通過這本書才頓開茅塞、藉助於他們對計算機硬體系統及軟體系統的深入了解,發現了計算機病毒實現的可能並設計出了計算機病毒。

(2)惡作劇起源說:惡作劇者大都是那些對計算機知識和技術均有興趣的人,並且特別熱衷於那些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這些人或是要顯示一下自己在計算機知識方面的天資,或是要報夏一下別人或公司。前者是無惡意的,所編寫的病毒也大多不是惡意的,只是和對方開個玩笑,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以達到炫耀的目的。例如,美國internet網路蠕蟲病毒的編寫者莫里斯實際上就屬於此類惡作劇者,因為在他編寫這個旨在滲透到美國國防部的計算機病毒之時,也沒有考慮到這種計算機病毒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損失。而後者則大多是惡意的報復,想從受損失一方的痛苦中取得樂趣,以泄私憤。例如,美國一家計算機公司的一名程序員破辭退後,決走對公司進行報復,離開前向公司計算機系統中輸入了一個病毒程序,「埋伏」在公司計算機系統里。結果這個病毒潛伏了5年多才發作,造成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紊亂,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

雖然,計算機病毒的起源是否歸結於惡作劇者還不能夠確走,但可以肯定,世界上流行的許多計算機病毒都是惡作則片的產物。

(3)游戲程序起源說:十幾年前,計算機在社會上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應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程序員,為了娛樂,而在自己實驗室的計算機上編制了吃掉對方程序的程序,看誰先把對方的程序吃光。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病毒,但這只是一個猜想而以。 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霉

製造計算機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到目前為止,依然眾說紛壇。 1983年l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弗萊德·科恩(Fred Cohen)在美國國家計算機安全會議上,演示了他研製的一種在運行過程中可以復制自身的破壞性程序,淪.艾德勒曼(Len Adlemn)將它命名為計算機病毒,並在每周召開一次的計算機安全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來,8小時後專家們在VAXII/750計算機系統上運行,第一個病毒實驗成功。一周後獲准進行實驗演示,從而在實驗上證實了計算機病毒的存在,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毒。

可以相信,計算機病毒的產生並廣泛傳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於那些對於計算機語言及操作系統有深入了解的一些惡作劇者。不過,正像病毒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樣,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原因也並非一種。

❷ 世界上最早的電腦病毒是什麼

全球第一個電腦病毒在1988年11月2日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Robert Tappan Morris撰寫,因此病毒也被取名為Morris。總共僅99行程序代碼,施放到當時網路上數小時,就有數以千計的UNIX伺服器受到感染。但此軟體原始用意並非用來癱瘓電腦,而是希望寫作出可以自我復制的軟體,但程式的循環沒有處理好,使得伺服器不斷執行、復制Morris,最後死機。

Morris是第一個在網路上流傳的病毒;最早發現病毒的紀錄,則是1982年Xerox旗下Xerox Palo Alto實驗中心裡兩位研究人員John Shoch和Jon Hupp,發現1個有缺陷的程序,會自動復制、傳送到不同的伺服器里,但這個病毒只在Xerox的實驗中心裡流竄,沒有感染其他電腦。
http://iask.sina.com.cn/browse/browse_detail.php?qid=439323&_from=liuand*yuchi

❸ 最早的計算機病毒

全球第一個電腦病毒在1988年11月2日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Robert Tappan Morris撰寫,因此病毒也被取名為Morris。總共僅99行程序代碼,施放到當時網路上數小時,就有數以千計的UNIX伺服器受到感染。但此軟體原始用意並非用來癱瘓電腦,而是希望寫作出可以自我復制的軟體,但程式的循環沒有處理好,使得伺服器不斷執行、復制Morris,最後死機。

Morris是第一個在網路上流傳的病毒;最早發現病毒的紀錄,則是1982年Xerox旗下Xerox Palo Alto實驗中心裡兩位研究人員John Shoch和Jon Hupp,發現1個有缺陷的程序,會自動復制、傳送到不同的伺服器里,但這個病毒只在Xerox的實驗中心裡流竄,沒有感染其他電腦。

專家也指出,1980年代的電腦、網路系統與現今有極大不同,當時網路多半僅供學術機構或國家級單位使用,進入遠端系統很少需要密碼;如今電腦防護措施層層疊疊,但仍然不易抵擋病毒侵襲。Morris當時被判罪、緩刑;處勞役,並罰款1萬美元。

❹ 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產生於那一年

1987年10月,在美國,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巴基思智囊病毒(Brian)發現,這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人為製造的,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的,對計算機信息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序。

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之中。計算機中病毒後,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重則死機系統破壞;因此,病毒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損失,通常情況下,我們稱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為計算機病毒。

(4)計算機網路出現的第一種病毒擴展閱讀:

算機病毒有自己的傳輸模式和不同的傳輸路徑。計算機本身的主要功能是它自己的復制和傳播,這意味著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非常容易,通常可以交換數據的環境就可以進行病毒傳播。有三種主要類型的計算機病毒傳輸方式:

1、通過移動存儲設備進行病毒傳播:如U盤、CD、軟盤、移動硬碟等都可以是傳播病毒的路徑,而且因為它們經常被移動和使用,所以它們更容易得到計算機病毒的青睞,成為計算機病毒的攜帶者。

2、通過網路來傳播:這里描述的網路方法也不同,網頁、電子郵件、QQ、BBS等都可以是計算機病毒網路傳播的途徑,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運行頻率,計算機病毒的速度越來越快,范圍也在逐步擴大。

3、利用計算機系統和應用軟體的弱點傳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病毒利用應用系統和軟體應用的不足傳播出去因此這種途徑也被劃分在計算機病毒基本傳播方式中。

❺ 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病毒是什麼病毒

自從美國學生弗里德-科恩以測試計算機安全為目的編寫首個電腦病毒以來,全球電腦 病毒到本周迎來了二十周歲的「生日」,目前世界上約有6萬多種電腦病毒,它們已經從最初給用戶帶來小麻煩發展到嚴重威脅電腦和網路的安全。

病毒寫手已經開始利用最新的技術,而且病毒也開始通過網路進行更加快速的傳播並引發混亂。科恩在南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編寫了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病毒,他將病毒載入到了一個名為VD的圖形軟體中,然後病毒隱藏在VD軟體中並通過電腦系統進行傳播。

科恩編寫這一電腦病毒的最初目的僅僅是為了實驗,他發現自己的病毒可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傳播到系統的各個部分,最快的傳播速度是5分鍾。

科恩1983年11月10日在一個電腦安全研討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科恩在論文中充滿預見性地指出:「病毒可在電腦網路中象在電腦之間一樣傳播,這將給許多系統帶來廣泛和迅速的威脅。」

電腦病毒首先針對IBM電腦編寫,此類電腦病毒中最早的一個是1986年出現的「Brain」病毒,它來自巴基斯坦,很明顯編寫人是為了監視對他們電腦程序的盜版行為。隨著「Brain」電腦病毒的出現,此後名為「Lehigh」、「Jerusalem」、「Cascade」和「Miami」的病毒也紛紛問世。

❻ 第一例計算機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987年10月,在美國,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巴基思智囊病毒(Brian)發現,這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計算機病毒是人為製造,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對計算機信息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序。它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序之中。計算機中病毒後,輕則影響機器運行速度,重則死機系統破壞;因此病毒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損失,通常情況下稱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序為計算機病毒。

❼ 世界上第一種計算機病毒是怎樣的

1987年10月,在美國,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巴基斯智囊病毒(Brian)發現,這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它以強勁的執著蔓延開來!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用戶幾乎同時發現了形形色色的計算機病毒,如大麻、IBM聖誕樹、黑色星期五等等。

❽ 第一個病毒叫什麼名字

1998年11月2日美國發生了「蠕蟲計算機病毒」事件,給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罩上了一層陰影。

蠕蟲計算機病毒是由美國CORNELL大學研究生莫里斯編寫。雖然並無惡意,但在當時,「蠕蟲」在Internet上大肆傳染,使得數千台聯網的計算機停止運行,並造成巨額損失,成為一時的輿論焦點。美國6000多台計算機被計算機病毒感染,造成Inter net不能正常運行。這一典型的計算機病毒入侵計算機網路的事件,迫使美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國防部成立了計算機應急行動小組。此次事件中遭受攻擊的包括 5個計算機中心和擁有政府合同的25萬台計算機。這次計算機病毒事件,計算機系統直接經濟損失達9600萬美元。

這個計算機病毒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Internet傳播的計算機病毒。它的設計者羅伯特-莫里斯正是利用系統存在的弱點編寫了入侵Arpanet網的最大的電子入侵者,從而獲准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設計,並獲得哈佛大學Aiken中心超級用戶的特權。他也因此被判3年緩刑,罰款1萬美元,還被命令進行 400小時的新區服務,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因為製造計算機病毒受到法律懲罰的人,從而揭開了世界上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計算機病毒問題的新一頁。

❾ 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病毒是什麼

C-BRAIN病毒,是1987年由巴基斯坦一對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

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剩餘硬碟空間給「吃掉」。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計算機病毒始祖。

(9)計算機網路出現的第一種病毒擴展閱讀:

依據所依附的媒體類型對計算機病毒分類:

1、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感染可執行文件的計算機病毒;

2、文件病毒:主攻計算機內文件的病毒;

3、引導型病毒:是一種主攻感染驅動扇區和硬碟系統引導扇區的病毒。

基於計算機特定演算法對計算機病毒進行分類,主要病毒類型是:

1、附帶型病毒:通常附帶於一個EXE文件上,其名稱與EXE文件名相同,但擴展是不同的,一般不會破壞更改文件本身,但在DOS讀取時首先激活的就是這類病毒。

2、蠕蟲病毒:它不會損害計算機文件和數據,它的破壞性主要取決於計算機網路的部署, 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從一個計算機存儲切換到另一個計算機存儲來計算網路地址來感染病毒。

3、可變病毒:可以自行應用復雜的演算法,很難發現,因為在另一個地方表現的內容和長度是不同的。

❿ 世界上第一種電腦病毒是什麼

電腦病毒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九八二年。當時,電腦病毒這個名詞還未正式被定義。該年,Rich Skerta 撰寫了一個名為"Elk Cloner"的電腦程式,使其成為了電腦病毒史上第一種感染個人電腦(Apple II )的電腦病毒,它以軟磁碟作傳播媒介,破壞程度可說是相當輕微,受感染電腦只會在螢光幕上顯示一段小小的詩句: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1984 ― 電腦病毒正式被定義
Fred Cohen於一九八四發表了一篇名為"電腦病毒 ― 理論與實驗(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的文章,當中除了為"電腦病毒"一詞下了明確的定義外,也描述了他與其他專家對電腦病毒研究的實驗成果。

1986 ― 首種廣泛傳播於MS-DOS 個人電腦系統的電腦病毒
首宗惡意並廣泛傳播的電腦病毒始於一九八六年,該種電腦病毒名為"腦(Brain) ",由兩位巴基斯坦籍的兄弟所編寫,能破壞電腦的起動區(boot-sector),亦被視為第一隻能透過自我隱藏來逃避偵測的病毒。

1987 ― 檔案感染型病毒 (Lehigh 和 聖誕蟲 Christmas Worm)
一九八七年,Lehigh 病毒於美國Lehigh 大學被發現,是首隻檔案感染型病毒(File infectors)。檔案感染型病毒主要通過感染 .COM 檔案和 .EXE檔案,來破壞資料、損毀檔案配置表(FAT)或在染毒檔案執行的過程中感染其它程式。

1988 ― 首種Macintosh 電腦病毒的出現以及CERT組織的成立
第一種襲擊麥金塔(Macintosh)電腦的病毒 MacMag在這年出現,而"互聯網蟲"(Internet Worm) 亦引起了第一波的互聯網危機。同年,世界第一隊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Computer Security Response Team)成立並不斷發展,也就演變成為今天著名的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協調中心(CERTR Coordination Center ,簡稱CERTR/CC)。

1990 ―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上線和防毒產品的出現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Virus Exchange Bulletin Board Service, 簡稱VX BBS)於保加利亞上線,藉以給病毒編程者交換病毒程式碼及心得。同年,防毒產品如McAfee Scan等開始粉墨登場。

1995 ― 巨集病毒的出現
在windows 95 作業平台初出現時,運行於DOS作業系統的電腦病毒仍然是電腦病毒的主流,而這些以DOS為本的病毒往往未能復制到windows 95 作業平台上運行。不過,正當電腦用家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於一九九五年年底,首種運行於 MS-Word工作環境的巨集病毒(Macro Virus),也正式面世。

1996 ― Windows 95 繼續成為襲擊目標, Linux 作業平台也不能倖免
這年,巨集病毒Laroux成為首隻侵襲MS Excel 檔案的巨集病毒。而Staog 則是首隻襲擊Linux 作業平台的電腦病毒。

1998 - Back Orifice
Back Orifice 讓駭客透過互聯網在未授權的情況下遙距操控另一部電腦,此病毒的命名也開了微軟旗下的Microsoft's Back Office產品一個玩笑。

1999 ― 梅莉莎 (Melissa) 及 CIH 病毒
梅莉莎為首種混合型的巨集病毒 —它透過襲擊MS Word作台階,再利用MS Outlook及Outlook Express內的地址簿,將病毒透過電子郵件廣泛傳播。該年四月,CIH 病毒爆發,全球超過6000萬台電腦被破壞。

2000 ― 拒絕服務 (Denial of Service) 和戀愛郵件 (Love Letters) "I Love You"
是次拒絕服務襲擊規模很大,致使雅虎、亞馬遜書店等主要網站服務癱瘓。同年,附著"I Love You"電郵傳播的Visual Basic 腳本病毒檔更被廣泛傳播,終令不少電腦用戶明白到小心處理可疑電郵的重要性。該年八月,首隻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木馬(Trojan) 程式―"自由破解(Liberty Crack)",也終於出現了。這個木馬程式以破解Liberty (一個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Game boy 模擬器)作誘餌,致使用戶在無意中把這病毒透過紅外線資料交換或以電郵的形式在無線網中把病毒傳播。

2002 ― 強勁多變的混合式病毒: 求職信(Klez) 及 FunLove
"求職信"是典型的混合式病毒,它除了會像傳統病毒般感染電腦檔案外,同時亦擁有蠕蟲(worm) 及木馬程式的特徵。它利用了微軟郵件系統自動運行附件的安全漏洞,藉著耗費大量的系統資源,造成電腦運行緩慢直至癱瘓。該病毒除了以電子郵件作傳播途徑外,也可透過網路傳輸和電腦硬碟共享把病毒散播。

自一九九九年開始,Funlove 病毒已為伺服器及個人電腦帶來很大的煩腦,受害者中不乏著名企業。一旦被其感染,電腦便處於帶毒運行狀態,它會在創建一個背景工作線程,搜索所有本地驅動器和可寫入的網路資源,繼而在網路中完全共享的文件中迅速地傳播。

2003 ― 沖擊波 (Blaster) and 大無極 (SOBIG)
"沖擊波"病毒於八月開始爆發,它利用了微軟作業系統Windows 2000 及Windows XP的保安漏洞,取得完整的使用者許可權在目標電腦上執行任何的程式碼,並透過互聯網,繼續攻擊網路上仍存有此漏洞的電腦。由於防毒軟體也不能過濾這種病毒,病毒迅速蔓延至多個國家,造成大批電腦癱瘓和網路連接速度減慢。

繼"沖擊波"病毒之後,第六代的"大無極"電腦病毒(SOBIG.F)肆虐,並透過電子郵件擴散。該"大無極" 病毒不但會偽造寄件人身分,還會根據電腦通訊錄內的資料,發出大量以 『Thank you!', 『Re: Approved' 等為主旨的電郵外,此外,它也可以驅使染毒的電腦自動下載某些網頁,使編寫病毒的作者有機會竊取電腦用戶的個人及商業資料。

2004― 悲慘命運(MyDoom)、網路天空(NetSky)及震盪波(Sasser)
"悲慘命運"病毒於一月下旬出現,它利用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以"Mail Transaction Failed"、"Mail Delivery System"、"Server Report"等字眼作電郵主旨,誘使用戶開啟帶有病毒的附件檔。受感染的電腦除會自動轉寄病毒電郵外,還會令電腦系統開啟一道後門,供駭客用作攻擊網路的仲介。它還會對一些著名網站(如SCO及微軟)作分散式拒絕服務攻擊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其變種更阻止染毒電腦訪問一些著名的防毒軟體廠商網站。由於它可在三十秒內寄出高達一百封電子郵件,令許多大型企業的電子郵件服務被迫中斷,在電腦病毒史上,其傳播速度創下了新紀錄。

防毒公司都會以A、B、C等英文字母作為同一隻病毒變種的命名。網路天空(NetSky)這種病毒,被評為史上變種速度最快的病毒,因為它自二月中旬出現以來,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其變種的命名已經用盡了26個英文字母,接踵而至的是以雙碼英文字母名稱如NetSky.AB。它透過電子郵件作大量傳播,當收件人運行了帶著病毒的附件後,病毒程式會自動掃瞄電腦硬碟及網路磁碟機來搜集電郵地址,透過自身的電郵發送引擎,轉發偽冒寄件者的病毒電郵,而且病毒電郵的主旨、內文及附件檔案名稱都是多變的。

"震盪波"病毒與較早前出現的沖擊波病毒雷同,都是針對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保安漏洞,也不需依賴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它利用系統內的緩沖溢位漏洞,導致電腦連續地重新開機並不斷感染互聯網上其他電腦。以短短18天的時間,它取代了沖擊波,創下了修補程式公布後最短攻擊周期紀錄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出現的第一種病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建信息網路安全手冊 瀏覽:29
無線網路設置過濾關了怎麼辦 瀏覽:196
學校網路認證登錄拒絕連接 瀏覽:894
智能寬頻無線網路 瀏覽:755
網路安全的背景 瀏覽:575
網路連接什麼叫無ip分配 瀏覽:845
顯示網路忙不能搶紅包是怎麼回事 瀏覽:616
環形網路可用什麼來等效 瀏覽:425
在網路上購票要去哪裡等車 瀏覽:226
網路安全法對集團 瀏覽:441
怎樣關掉五g網路設置方法 瀏覽:222
計算機網路中的廣播范圍 瀏覽:660
手機為什麼用數據網路比wifi費電 瀏覽:801
網路設備有信號但連不上網 瀏覽:896
網路交換子有哪些 瀏覽:671
早退可以用什麼網路詞語代替 瀏覽:712
網路安全的基本術語是 瀏覽:875
2021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的主題 瀏覽:791
網路通信測試軟體 瀏覽:743
為什麼網路共享只能看到部分電腦 瀏覽:85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