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網路電腦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

網路電腦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

發布時間:2022-12-10 08:53:57

㈠ 計算機與外設之間數據傳送方式有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有四種。

1、無條件傳送方式,最簡單的傳送方式,所配置的硬體和軟體最少。

2、查詢傳送方式,CPU的利用受到影響,陷於等待和反復查詢、不能再作他用;而且,這種方法不能處理掉電、設備故障等突發事件。

3、中斷傳送方式,是計算機最常用的數據傳送方式,可隨時向CPU發中斷請求信號,以便及時響應,及時處理,實現實時控制。

4、直接數據通道傳送方式,不經過CPU中轉,也不通過中斷服務程序,既不需要保存、恢復斷點和現場,所以傳送數據的速度比中斷方式更快。

(1)網路電腦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擴展閱讀

無條件傳送方式

無條件傳送方式是在假定外設已經准備好的情況下,直接利用輸入指令(IN指令)或輸出指令(OUT指令)與外設傳送數據,而不去檢查(查詢)外設的工作狀態。這種傳送方式的優點是控製程序簡單。但它必須是在外設已經准備好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否則傳送就會出錯。

所以在實際應用中無條件傳送方式使用較少,只用於一些較簡單外設的操作,如對開關信號的輸入,對LED顯示器的輸出等。

在此情況下,外設總是准備好的,它可以無條件地隨時接收CPU發來的輸出數據,也能夠無條件地隨時向CPU提供需要輸入 的數據。

程序查詢傳送方式

程序查詢傳送方式也稱為條件傳送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利用查詢方式進行輸入輸出,就是CPU通過執行程序查詢外設的狀態,判斷外設是否准備好接收數據或准備好了向CPU輸入的數據。根據這種狀態,CPU有針對性地為外設的輸入輸出服務。

一個用戶程序的執行自始至終是在操作系統控制下進行的。一個用戶將他要解決的問題用某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了一個程序後就將該程序連同對它執行的要求輸入到計算機內,操作系統就根據要求控制這個用戶程序的執行直到結束。

操作系統控制用戶的執行主要有以下一些內容:調入相應的編譯程序,將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編譯成計算機可執行的目標程序,分配內存儲等資源將程序調入內存並啟動,按用戶指定的要求處理執行中出現的各種事件以及與操作員聯系請示有關意外事件的處理等。

中斷傳送方式是指當外設需要與CPU進行信息交換時,由外設向CPU發出請求信號,使CPU暫停正在執行的程序,轉去執行數據的輸入/輸出操作,數據傳送結束後,CPU再繼續執行被暫停的程序。

目前的微處理器都具有中斷功能,而且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數據的輸入/輸出,而是在更多的方面有重要的應用。例如實時控制、故障處理以及BIOS和DOS功能調用等。

中斷傳送方式的優點是:CPU不必查詢等待,工作效率高,CPU與外設可以並行工作;由於外設具有申請中斷的主動權,故系統實時性比查詢方式要好得多。但採用中斷傳送方式的介面電路相對復雜,而且,每進行一次數據傳送就要中斷一次CPU。

CPU每次響應中斷後,都要轉去執行中斷處理程序,都要進行斷點和現場的保護和恢復,浪費了很多CPU的時間。故這種傳送方式一般適合於少量的數據傳送。對於大批量數據的輸入/輸出,可採用高速的直接存儲器存取方式,即DMA方式。

DMA傳送方式是在存儲器和外設之間、存儲器和存儲器之間直接進行數據傳送(如磁碟與內存間交換數據、高速數據採集、內存和內存間的高速數據塊傳送等),傳送過程無需CPU介入,這樣,在傳送時就不必進行保護現場等一系列額外操作,傳輸速度基本取決於存儲器和外設的速度。

DMA傳送方式需要一個專用介面晶元DMA控制器(DMAC)對傳送過程加以控制和管理。

進行DMA傳送期間,CPU放棄匯流排控制權,將系統匯流排交由DMAC控制,由DMAC發出地址及讀/寫信號來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傳送結束後DMAC再將匯流排控制權交還給CPU。一般微處理器都設有用於DMA傳送的聯絡線。

DMAC中主要包括一個控制狀態寄存器、一個地址寄存器和一個位元組計數器,在傳送開始前先要對這些寄存器進行初始化,一旦傳送開始,整個過程便全部由硬體實現,所以數據傳送速率非常高。

㈡ 主機與外設採用查詢方式傳送數據時

主機與設備是串列工作的。
主機與外設採用查詢方式傳送數據時,主機與設備是串列工作的。
主機是指計算機除去輸入輸出設備以外的主要機體部分。也是用於放置主板及其他主要部件的控制箱體。通常包括CPU、內存、主板、硬碟、光碟機、電源、機箱、散熱系統以及其他輸入輸出控制器和介面。在網路技術中是關於發送與接收信息的終端設備。

㈢ 主機與外部設備的數據傳輸方式主要有哪些請描述各種數據傳輸方式的傳輸過程。

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 CPU )、存儲器、外部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設備)及匯流排等。

①存儲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是計算機操作的依據,數據是計算機操作的對象。存儲器是由存儲體、地址解碼器 、讀寫控制電路、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組成。能由中央處理器直接隨機存取指令和數據的存儲器稱為主存儲器,磁碟、磁帶、光碟等大容量存儲器稱為外存儲器(或輔助存儲器) 。由主存儲器、外部存儲器和相應的軟體,組成計算機的存儲系統。

②中央處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按存在存儲器內的程序 ,逐條地執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處理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數據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算術邏輯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計數器(指令地址計數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設備是用戶與機器之間的橋梁。輸入設備的任務是把用戶要求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字元、文字、圖形和程序等各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計算機所能接受的編碼形式存入到計算機內。輸出設備的任務是把計算機的處理結果以用戶需要的形式(如屏幕顯示、文字列印、圖形圖表、語言音響等)輸出。輸入輸出介面是外部設備與中央處理器之間的緩沖裝置,負責電氣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轉換。

④硬體:也稱硬設備,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都是硬體是能看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

㈣ 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時,採用什麼方式

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時,採用程序查詢方式。程序查詢方式是一種程序直接控制方式,這是主機與外設間進行信息交換的最簡單的方式,輸入和輸出完全是通過CPU執行程序來完成的。

㈤ I/O設備與主機數據傳送方式有哪幾種

有四種方式:
1、查詢控制方式:
CPU通過程序主動讀取狀態寄存器以了解介面情況,並完成相應的數據操作。查詢操作需要在時鍾周期較少的間隔內重復進行,因而CPU效率低。
2、中斷控制方式:
當程序常規運行中,若外部有優先順序更高的事件出現,則通過中斷請求通知CPU,CPU再讀取狀態寄存器確定事件的種類,以便執行不同的分支處理。這種方式CPU效率高且實時性好。
3、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方式:
顧名思義,直接內存存取即數據傳送的具體過程直接由硬體(DMA控制器)在內存和IO之間完成,CPU只在開始時將控制權暫時交予DMA,直到數據傳輸結束。這種方式傳送速度比通過CPU快,尤其是在批量傳送時效率很高。
4、通道控制方式:
基本方法同上述的DMA控制方式,只是DMA通過DMA控制器完成,通道控制方式有專門通訊傳輸的通道匯流排完成。效率比DMA更高。
英特爾最新推出了第六代酷睿產品,採用全新一代的架構,性能提示、功能降低、續航更加長久、無論辦公學習、暢玩游戲或者觀看超高清音箱播放,均得心應手,您也可以試試。

㈥ 兩台電腦怎麼互傳文件

當兩台電腦之間要傳輸文件的時候,如果沒有網路,該如何快速的傳輸呢,下面就給大家演示一下。

1、首先點擊左下角的Win圖標,然後點擊設置按鈕,如下圖所示。

㈦ 電腦與電腦間傳輸文件的方法

1、區域網共享;
2、區域網使用軟體比如飛鴿傳書;
3、qq等及時通訊軟體;
4、u盤、移動硬碟等移動存儲;
5、如果是筆記本電腦還可以使用藍牙;
6、如果距離很遠,文件很大,可以使用ftp伺服器方式;
7、也可使用網路雲等方式。

㈧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㈨ 計算機組成原理主機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什麼特點

有四種傳送方式。分別為程序查詢方式,程序中斷方式,直接存儲器存取方式(DMA),以及以及I/O通道控制方式。

程序查詢的特點:控制簡單,但外設和主機不能同時工作,系統的效率很低。

程序中斷方式特點:不僅允許主機和外設同時工作,而且允許一台主機管多台外設。完成的過程中需要許多輔助的工具,如果中斷請求過於頻繁,CPU應接不暇,速度慢。

DMA的特點:在主機和外設之間有直接的傳送通道,無需經過CPU既保證了CPU的效率,有滿足高速外設。

以及I/O通道控制方式的特點:主機,外設,通道可以同時工作。

(9)網路電腦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硬體是指組成計算機的各種物理設備,也就是我們所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物理設備。它包括計算機的主機和外部設備。


主機的組成:


1. 主板:主板就像人的血管以及細胞一樣,沒有它是運作不開的;


2. CPU:CPU你可以把它當成大腦,因為全部都是由它思考;


3. CPU風扇:這個是為了幫助CPU運行過久產生的熱能導致損壞而用的,幫它散熱;


4. 內存條:內存條,其實就是你可以當作空間,比如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的空間越小,活動起來越不方便,所以內存越大,運作就順暢;


5. 硬碟:硬碟就是裝東西的,數據都是它在管理,沒有硬碟,什麼都不能操作;


6. 電源:電源就是供電的,因為都是 要安裝額定的電流才能保證配件不超過電壓,損壞;


7. 機箱:機箱就是拿來裝以上配件的 ,裝好了才能算完整的電腦主機。

㈩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方式有哪些

筆記本 與 台式機 傳輸數據是怎麼樣的,速度快嗎?方式有哪些呢?下面由我給你做出詳細的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一:

利用串口(並口)電纜進行雙機互聯:

首先,准備連接電纜, 需串口線或並口線一根。電纜可以自己製作,其中9針對9針的串口線最簡單,只需3根連線,採用2-3、3-2、5-5的 方法 焊接即可;9針對25針的串口線採用2-3、3-2、5-7的方法焊接;25針對25針的串口線採用2-3、3-2、7-7的方法焊接。並口線則需11根線相連,它在電腦配件市場比較常見,花費不足10元,也可自行製作。按照2-15、3-13、4-12、5-10、6-11、10-5、11-6、12-4、13-3、15-2、25-25的方法焊接即可。做好線後,將兩機連接起來,可採取並口對並口,或串口對串口兩種方式連接。並口連接速度較快,但兩機距離不能超過5米;串口連接速度較慢,但電纜製作簡單,兩機距離可達10米。考慮到聯機速度的需要,機器又處於同一辦公室,宜盡量採用並口電纜連接。

現在開始軟體的安裝和配置。首先,安裝直接電纜連接。在兩台機器上分別打開“控制面板→添加/刪除程序→Windows安裝程序”選項,選擇“通信”中的“直接電纜連接”項。完成後在“開始”菜單的“附件”中會增加“直接電纜連接”的程序項。

其次進行網路參數設置。兩機分別運行“直接電纜連接”程序,將性能更好的一台機器設為主機,選擇【偵聽】按鈕,另一台設為客戶機,選擇【連接】按鈕。此時,兩台計算機都應將NetBEUI、IPX/SPX、TCP/IP協議全部安裝,此外還需添加“Windows網路客戶”和“文件與列印機共享”項。經過驗證、登錄過程(為簡化操作,可不設口令),即可順利實現雙機互聯。聯機成功以後,可將該程序最小化,使其後台運行。在客戶機的“查看主機”操作框里,可看到主機的所有共享資源。還可通過“映射”操作,將主機的共享目錄設為本機的目錄,這樣可在“我的電腦”或“資源管理器”中像訪問本機資源一樣方便地訪問主機。另外在客戶機的“網上鄰居”里,可看到和訪問主機。由於“直接電纜連接”具有“單向性”,所以從主機的“網上鄰居”是不能看到客戶機的,也不能對客戶機進行讀寫操作。需要時,可交換主機和客戶機的設置。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二:

利用網卡加雙絞線實現雙機互聯的特點:

這是目前用得比較多的一種雙機互聯的方法,這種方法和其他互聯方式相比,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首先,可以真正實現雙機互聯,這種方法實現的互聯可以實現區域網能實現的功能,而不僅僅是互相傳遞文件,在使用上,也和一個區域網的操作一樣,可以很快上手,方便了用戶;其次,速度比較快,比起使用電纜或者Modem實現的雙機互聯,這種方式數據傳遞的速度要快得多;再者,從投資上說,採用這種方式的投資比較大,但是考慮到今後的擴展,這些投資是可以保留的,比如擴大到一個小型區域網的時候,網卡仍然是必要的;從設置上說,這種方式比較麻煩,不如直接電纜連接簡單,對於熟悉區域網的用戶而言,由於設置和區域網的設置相同,因此也不會有多大的困難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三:

利用網卡加雙絞線實現雙機互聯:

首先將網卡插入計算機中適當的插槽中,並用螺絲將其充分固定,然後將一根雙絞線的兩個RJ-45頭分別插入兩個計算機的網卡介面,使兩台計算機直接連接起來,中間不使用任何集線設備。此時,所需要的所有配件為:兩塊網卡、兩個RJ45頭、一段網線,以100Mbps網卡計算,總投資也不過百元左右,而連接速率最高卻可達100Mb/s。有兩點需特別注意:其一,用雙絞線連接時,兩機所配的網卡必須帶有RJ-45口;其二,直接電纜雙機互聯的雙絞線製作方法不同於普通接線製作方法,即要進行錯線,應該按照一端為白橙1、橙2、白綠3、藍4、白藍5、綠6、白棕7、棕8,另一端為白綠3、綠6、白橙1、藍4、白藍5、橙2、白棕7、棕8的原則做線。

硬體連接好了,現在開始安裝軟體。在每台機器上將各自的網卡驅動程序安裝好。然後安裝通信協議,在Windows 操作系統 中一般提供了NetBEUI、TCP/IP、IPX/SPX兼容協議等3種通信協議,這3種通信協議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應用環境。一般情況下,區域網只需安裝NetBEUI協議即可,如需要運行聯網游戲,則一般要安裝IPX/SPX兼容協議;如要實現雙機共享Modem上網的功能,需要安裝TCP/IP協議。接下來分別輸入每台計算機的計算機名和工作組名,注意兩台機器的計算機名應該用不同名字來標識,而工作組名必須是相同的。重新啟動計算機,設置共享資源,這樣就可以實現兩機之間的通信和資源共享了。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四:

利用USB實現雙機互聯的特點:

使用USB線雙機互聯是最新的雙機互聯方法,它藉助於專用的USB線通過兩台計算機的USB口連接後再實現數據交換,不僅傳輸速率大大超越傳統的串口/並口(最高可達6Mb/s,一般情況下也可超過4Mb/s),而且實現真正的即插即用。

筆記本台式機機互聯傳輸數據:: 它具有以下的特點:

(1)可提供高達6Mbps的傳輸速率。USB文件傳輸連接電纜可提供的傳輸速率比並口快500%,比串口快700%。

(2)能夠檢測到遠程的PC,可以分別在兩個窗口方便地剪切、拷貝、粘貼或拖拉文件。也可以把遠程的文件在本地電腦的列印機進行列印。

(3)具有熱插拔功能和遠程喚醒功能,傳輸的長度為2~4.5米。

(4)系統要求低。Pentium 100MHz或更高,一個USB埠,支持Windows 95、OSR2.1、Windows 98、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操作系統。

使用USB線實現雙機互聯:

只需要購買一根專用的USB聯機線即可,由於USB可以熱插拔,因此使用非常簡單方便。在插上線以後,需要安裝相應的應用程序才能實現功能,安裝完成以後可以進行共享光碟機、列印文件、運行程序等操作,和一般的雙機互聯不同的是,每一台機器都擁有對另一台機器的完全操作權利,而不管是否設置了共享。

利用紅外線實現雙機文件傳輸功能:

用紅外線口也可以將兩台電腦連接起來。紅外線聯機其實仍屬於電纜連接的范疇,只不過省去了用於直接電纜連接的串列或並行電纜線。一般筆記本電腦都有紅外口,台式電腦也可以用於紅外線通信,但是需要另配一個紅外線適配器。有了紅外適配器,台式電腦可擁有與筆記本電腦一樣的紅外線通信功能。

首先必須正確安裝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紅外線驅動程序。在Windows 98系統里紅外線設備是即插即用設備,一般在 BIOS 里開啟紅外線功能後系統即可自動完成紅外線驅動程序和紅外線應用程序的安裝。如不能自動安裝,請查看紅外線適配器的使用 說明書 或Windows 98系統的相關幫助文件。安裝完成後,在任務欄用滑鼠左鍵雙擊“紅外線通信”圖標打開“紅外線監視器”程序,通過更改設置將其激活,使之處於搜索其他紅外線設備的狀態。

閱讀全文

與網路電腦主機與設備傳送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賣產品需要多少錢 瀏覽:505
怎麼讓家裡的網路快速如新 瀏覽:512
單位網路安全要求會議 瀏覽:678
全國網路安全軍民融合 瀏覽:523
筆記本網路本地連接好還是無線 瀏覽:823
網路貸款多少錢利息 瀏覽:501
沈陽哪裡能網路搶票 瀏覽:975
智慧屏看電視需要連接網路嗎 瀏覽:857
怎麼看電腦可不可以連xbox網路 瀏覽:278
華為家庭網路信號全覆蓋 瀏覽:313
施樂無線網路連接設置 瀏覽:46
我的移動網路密碼 瀏覽:797
如何提高網路文化出海 瀏覽:111
新網路詞在哪裡有 瀏覽:427
計算機網路重點簡答題 瀏覽:173
開數據但網路連接超時 瀏覽:326
移動接網路的路由器怎麼更換 瀏覽:1002
上海美猴網路怎麼樣 瀏覽:506
3g網路哪個運營商快 瀏覽:922
在校園如何使用有線網路 瀏覽:29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