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暴力到底有多恐怖
網路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藉助網路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非常可怕。這些惡語相向的言論、圖片、視頻的發表者,往往是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因網路上發布的一些違背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觸及人類道德底線的事件所發的言論。
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1)網路暴力多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作用方式
(1)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
(2)間接攻擊
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
『貳』 為何明星受到的網路暴力越來越多
一直以來,很多明星都普遍遭受著嚴重的網路暴力,前有楊丞琳、袁姍姍,然後張藝興、喬任梁,都不同程度遭到網路暴力攻擊,而這一次又降臨到了歌手王傑身上。
近期,一位名為「我就是一個謙迷」的微博網民,在私信中對王傑極盡侮辱,用詞惡劣,簡直是令人咋舌。
為何網路暴力已經被大家熟知,但是網路暴力事件卻可謂是愈演愈烈呢?
首先,對一個問題出現爭論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太恰當的打個比方,網路是一個大黑箱,連接了我們這些用戶。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網路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屏障以隱藏自己的身份。
一、准入門檻降低,最開始,互聯網初期的用戶是相對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大家都是明白事理的人或者說是體面的人,即便對於一些話題有爭議,也是會理性的文明的去辯論。現在的互聯網幾乎是沒有門檻的,除了偏遠山區幾乎家家都有網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等等,這樣用戶群體已經出現了相當大的差異,學歷素養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然而現在大量用戶的湧入,就像溶劑一樣稀釋了這部分溶質。平均水平大幅度下滑。
二、用戶群的原因,其實這個應該包含於第一個裡面。高素質的人仍然高素質,他們仍然會理性平和的談論問題。但無法避免的,社會一定存在一部分素養和認知能力較低的群體。這個群體相對來說有一些共性,收入偏低,學歷偏低,社會身份地位偏低。
1、貧富差異加大。其實很多情況下仔細的分析都與經濟相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放在這里也很對,收入水平對於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消費觀念、社會觀念、價值觀有強力的影響。正常情況下,收入高的普遍有較豐富的見識和較高的眼光與素質,收入低的普遍低學歷低地位低品位。這就造成了觀念的差異,也是非常強的一個社會矛盾。現在的社會有相當強的仇富心理,但中產階級也在日益壯大,所以,這個矛盾在網路言論上也體現得出來。
2、群體低齡化,不僅是生理年齡還包括心理年齡。年齡不同,認知不同,價值觀不同,閱歷不同。年齡大了,看問題相對更深入也更理性,是因為他有更多的社會經驗,或者說見怪不怪;而且,年齡大了要養家工作,有更多了社會交際活動,不會閑著沒事就在網上和人罵戰;再有就是,年齡大了也是更喜歡體面和風度的。年齡小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血氣方剛,一點小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炸。閑著沒事也有精力和人持久的對罵;看問題不理性,容易偏激等等。
3、脫離社會道德,網路是虛擬化的,所以網路里的道德約束和現實社會道德約束有天壤之別。社會道德是來自於你的社交環境的,是針對你個人本身的,所以你不會隨隨便便就破口大罵一些你僅僅是不順眼的事情,頂多也就冷哼一聲走開就完。網路不一樣,雖然有大環境上的道德准則,但是這個約束是對於這個虛擬的ID,和你的現實很難搭上聯系,所以行為即便肆無忌憚也不會讓你的名聲聲名俱裂,頂多是ID被抵制反對,那時候換一個就是了,不疼不癢點兩下滑鼠而已。
4、網路法制匱乏,針對現實的法律都不完善,何況對於一個新興的虛擬世界。
三、用戶個體原因,這種網路暴力很多是因為個體性格的發展不全面或者發展層次低而產生,總結這些個體有這樣三個特點「無原則,無水平,無素質」。個體傾向於保護自己的利益,期望更高的群體里的地位。
所以有些人試圖使用否定他人來抬高自己的方法在虛擬世界博取想要的高地位,或者在一些問題上給予發表自己的意見以得到他人的贊賞,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而現在,不只是明星在面對著網路暴力,一個平常人,如果做了什麼惡性事件,往往也會在網路上被曝光,這一方面也起到了監督和制約的作用。
但是,網路暴力終究是惡性的,不要輕易去攻擊別人,因為下一秒,你也可能是網路暴力的受害者。
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看法,謝謝觀看。
『叄』 如何看待網路暴力
1、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路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網民的匿名性,網路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二有一些網民的素質原因,三有社會的不公,四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滯後等等。「網路暴力」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違法的侵權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2、表現形式: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網路暴力究竟有多可怕呢
網路暴力足以隔著網線摧毀另一個人的生命,或者是另一個人遭受心理上的嚴重打擊。
一、網路暴力引發抑鬱症
在現代社會,有些時候抑鬱症彷彿是一道保護,但是對於遭受網路暴力的人對抑鬱應該深有感受。因為很多人覺得隔著一條網線,就可以盡情享受以論自由帶來的好處,肆意的辱罵和詆毀別人,在網線的那一端接受這種辱罵的人,雖然在生理上沒有受到任何傷害,但是在心理上會遭受嚴重的打擊,不是誰都能夠堅強的面對別人的評價。這種網路暴力很有可能引發多重抑鬱,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受害者會對此感到壓力,痛苦甚至食不下咽,最終引發抑鬱。
『伍』 為什麼近年來網路暴力越來越嚴重
首先因為現在網路發達、傳播速度較快、手機各類軟體、APP也是越來越多層出不窮,不像以前發生事情需要通過電視或者報紙才讓人們知曉,所以網路暴力也越來越嚴重。
所以不得不說現代社會網路太過發達也是有弊端的,不僅僅全是益處,也會帶來一些不便。
『陸』 「網路暴力」是怎麼形成的!
目前,對於網路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有人稱網路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路事件發表網路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往往是匿名的、群體性的攻擊行為,雖然攻擊者的身份是虛擬的,但給當事人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真實的。網路暴力的形式:網路暴力除了語言暴力以外,還表現出了行為上的暴力。在網路中,人們往往無視法律責任的存在,事先並不徵求當事人同意,就隨意在網上公布屬於當事人隱私的信息,造成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侵犯。有的網路事件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網路暴力中這種暴戾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是與文明社會直接相違背的。網路暴力的特點:1.傳播活動自發形成網路暴力事件的始終,不存在任何強迫行為。無論是首次傳播,還是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都是網民的自發使然。無論是出於道德使命感還是情緒宣洩需要,網路暴力事件的傳播都是在自發狀態下進行的,縱使存在一些背後別有用心的事件操控者的主觀行為,也是在不被發現的隱性狀態下進行的,大多數參與者並沒有意識到其行為的被操控性,所以說網路暴力傳播活動基本上都是自發的,至少是在參與者自認為自發狀態下進行的。傳播內容的社會敏感性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話題是敏感的,一提起就能引起軒然大波。縱觀網路暴力事件的傳播內容往往就是這樣的一些話題:虐待、第三者、極度自私等等,不是違法的,就是悖逆公德的,或者是人們的情感較難接受的。這些話題都是社會極為敏感的話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些現象尚且嗤之以鼻,在虛擬的網路空間里就更難怪要群起聲討了。2.信息結構的開放性在網上,誰都有說話的權利和自由。只要你注冊了一個論壇,就有在這個論壇里說話的權利和自由。在整個網路暴力的傳播過程中,只要你的言論於論壇無害,一般版主就不會刪除你的發言。你可以補充任何信息,只要它是真實的,甚至只要是網民希望真實的,都可以造成新一輪的傳播活動。總之,網路暴力的傳播處於一個極度開放的傳播結構中,這就為傳播影響的不可控制性埋下了伏筆。誰都可以發言的情況下,因為不能保證發言的公正和客觀,就不能保證傳播影響總是積極的,也才導致走向了網路暴力的歪路。3.惡劣影響的虛擬促成在虛擬的網路自由世界裡,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並擁有同等的受到尊重的機會,這種特徵使網路成為人們靈魂最自由的地方。網路還由於天然的虛擬性,而使得很多在現實中不好做的事情,或者不好說的話在網路上便可以旁若無人地做,肆無忌憚地說。在這種虛擬環境下,因為多了虛擬性的保護,人們往往容易產生「這里很安全」的意識,又因為少了很多現實世界的懲罰機制,在網路的顧忌就顯得純屬多慮。在網路世界裡,人們做出一定的行為根本就用不著深思熟慮、謹慎再三,完全實現了「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的願望,以至於有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柒』 網路暴力人人憎恨,為什麼這種做法屢禁不止呢
因為犯罪成本太低。
1、網路是他們的發泄場所
大家都知道,馬路上一旦出現什麼事情總會有很多人圍觀:馬路車禍、夫妻倆吵架,原配手撕小三,甚至有人當街砍人依然有很多人圍觀。也不知道這些人為什麼這么喜歡湊熱鬧?可能一開始都沒什麼興趣,但看到那麼多人圍觀頓時來了興趣。大家都罵這個人行為不檢點,不道德,自己看了也頓時氣從心中起,跟著一起罵。罵到最後都忘了罵什麼了,就覺得圍觀罵人很爽。
現在國家對網路平台越來越加大力度進行整治,用各種處罰的例子驚醒人們: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不論在哪裡都要注意言行,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捌』 甘肅越野跑前6名唯一倖存者遭網暴,網路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甘肅越野跑6人,唯一活下來的一位,一位倖存者名叫張小濤。在5月23日的時候,張小濤通過自己微博賬號還原描述了事情的完整經過,他是中途在昏迷的時候被放羊的牧民發現救了,才得以存活。
榮獲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馬思純也曾經遭受網路暴力而患抑鬱症。因為馬思純是某著名女演員的外甥女,她被大多數網友在網路上抨擊他視頻親戚關系而獲得該獎,並且她個人的形象比較稍顯豐滿,就有很多鍵盤俠在網路上對她進行人身攻擊。
『玖』 網路暴力的危害和應對的方法
1、網路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
網路暴力混淆真假,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2、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那麼,面對如此的網路暴力,我們有哪些解決方式呢?網路暴力的解決方式如下: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
在信息泄露之後,很容易收到各種各種的郵件,接到天南海北的電話。這時候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是郵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這些信息很瑣碎,但是一旦收集好這些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維權,而且還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2)向相關部門報案。
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報案的目的一來是保護自己的權益,二來也是可以備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類似的情況,就可以一起處理。
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機關可以介入調查。
(3)委託律師維權。
可以向專業的律師咨詢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律師給予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4)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防止被騙。
個人信息泄漏後,不僅可以用這些信息盜用你的賬號,甚至還可能騙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聯系工具賬號丟失,一定要第一時間通知你的親朋好友,要他們倍加防範,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