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有哪些特點
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信息資源及表現形式豐富和使用方便等特點,這為以盈利為目的色情服務業提供了難得的營業場所。
這些網站為吸引顧客,往往在主頁上張貼色情圖片,使任何在網上沖浪的人有意無意地就能看到,中小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一旦接觸這些內容,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國家曾經對網路公共信息安全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但是仍然有不良網站為吸引客戶大打黃色暴力牌,一些網站的登錄首頁就會自動彈出有關色情、賭博、暴力的宣傳。
一方面在直觀上造成對學生好奇心理的特別吸引;另一方面,這些網站本身就是以贏利為目的誘惑學生花錢來瀏覽這些不健康的內容;更有甚者,有一部分網站甚至直接將一些不健康內容惡意捆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流氓軟體),如果我們稍不留神,或者缺乏對網路安全知識的把握,很輕易就會被這些不良商家鑽了空子。
2. 公共網路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是什麼
公共網路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是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單個的網路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路,最開始是單個的分組交換網路,所有的主機直接與最近的節點交換相連。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不可能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來通信,然後專家們有開始研究網路連接的問題。後來就有了網路的出現,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在1983年就有了tcp/ip協議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標准協議。也就在1990年單個網路正式宣布關閉。
第二個階段就是三級結構的互聯網。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或則企業網。這種三級計算機網路覆蓋了全美國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這就成為了互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後來研究人員覺得互聯網不應該限於這些平台的使用,必須擴大范圍的使用,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互聯網主幹網路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單位可以收費。到1992年互聯網上的主機就超過100萬台。那個時候的互聯網速率最高也就45Mbit/s。
3. 公共網路在互聯網初期叫什麼
就叫公共網路
4. 什麼是公共網路
公共網路是通過股權共享來盤活這一超級基礎設施,服務實體產業的一場社會試驗。公共網路是賦予我們在互聯網領域創造的數據和信息價值的手段。
在公共網路內,每個賬號是基礎信用單元。消費者獲得的信用源自消費者未來必然會提供休閑時間、智能手機和消費。企業和商戶獲得的信用源自企業和商戶的歷史貢獻和供貨能力。消費者、企業和商戶,用自己獲得的信用可以投資創新項目。
全民完成投資之後,只要企業、商戶和勞動者(消費者的另一個身份)以產品、服務和勞動承兌自己的投資信用的支付,那麼就等於已經給創新項目投資了充足的資金,創新者就可以從容的,把屬於全民的創新項目落地。
(4)公共互聯網路有哪些擴展閱讀:
公共網路的原始股權是金股, 金股包含所有創新方向下產生的創新項目原始股權的50%。就如同將納斯達克所有股權的50%融為一體, 變成與科技進步同步增值的黃金股權,成為全民信譽之源。
互聯網是由軟體、公眾的休閑時間、公眾的智能手機、電腦和筆記本搭建起來的超級機器,是一種全新的超級生產資料。
要使這樣的超級生產資料發揮最大價值,需要重新建設全民與中國製造聯合持股的公共網路,讓公共網路的股權價值成為全民和中國製造的新增基礎資產和信任紐帶。 公共網路內生股權和提貨權,前者是公共網路長期服務價值的數字資產化,後者是公共網路短期服務價值的數字貨幣化。
5. 互聯網的公共資源包括哪些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公共空間(包括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虛擬公共空間的發展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主要特徵有:個人傳播賦權增強;UGC成為內容主流;智能移動終端成為時代標配;移動帶寬和固網帶寬需求不斷提高;獨立運營自媒體群落成為社會重要群體。
6. 有沒有什麼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例子
1-互聯網在公共事業領域發展迅速,基於支付寶的入口,覆蓋了大量的生活場景。
2-如,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與新浪微博,共同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3-互聯網+城市服務,不是簡單的把政務服務放在網上或手機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層系統、數據與服務平台及入口的整體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服務要在雲、網、端的打通和構架才是「互聯網+智慧城市」。一是雲計算大量數據為基礎,二是「互聯 網+」,改變了傳統了服務的概念,三是端到端的技術。
比如實名認證能力、信用能力、支付能力等,都可以跟很多行業的機構服務能力深度結合和連接,同政府機構和一起,將服務能力互聯網化,輸送給用戶。
4-信用的倍增效應
信用不僅服務金融行業,也服務生活行業,包括公共事業的政務和民生方面。信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互聯網+信用」可以助力政府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將由技術驅動升級為信用驅動,信用覆蓋度、信用普及度和信用便捷度成為判斷信用城市建設的三個標准。
技術和信息驅動帶來的智慧城市將走向以人文的信用驅動的信用城市。信用將成為社會的通行證,更多的人將享受到「信用+科技」帶來的便利,如廣州婦兒中心和芝麻信用聯合推出的先診療後付費,掛號、診療、化驗、拿葯,全程不付費,回家之後把全程的費用做一個代扣,節省大量的排隊付費時間。
「互聯網+信用」,在用戶授權後通過採集方方面面的數據,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讓沒有信貸歷史的人也享受到了信用帶來的普惠金融便利。究其本質還是徵信,是經濟信用的評價和違約概率的預測。
「互聯網+信用」改變的地方有三點:首先是信用數據採集更便捷,而且信用數據實時、多維、全量,這是最大的改變;其次是信用評價更准確,新技術的應用,讓信用的洞察更為快速、精準,讓效果變得更好;第三是信用的應用、服務場景更豐富、用戶體驗更便捷。
7. 互聯網 什麼都有哪些
可以將互聯網基礎產品歸為以下幾個個分類:
一、門戶。如:AOL、新浪、搜狐。無疑,門戶是最初的互聯網產品,門戶的內容本質上就是新聞資訊,門戶其實是一種傳統媒體的替代形式。
二、搜索引擎。如:網路、360、雅虎。搜索引擎是虛擬世界的指南針、路標和地圖。
三、社區。如:twitter、facebook、天涯、貓撲、MySpace、wikipedia、youtube。社區是內容和關系交織的產品,是虛擬世界的公共交流空間。必有人質疑youtube的劃分,我的理由是youtube是人與內容互動的模式,視頻只是內容載體。
四、通訊工具。如:網易(網易最核心的產品是163郵箱)、騰訊、微軟(微軟的Microsoft Live)。通信工具即虛擬世界人與人的溝通工具。
五、電子商務。如:amazon、ebay、阿里巴巴、淘寶、攜程、apple(istore是音樂版權交易的電子商務模式)。電子商務即虛擬世界的商務貿易方式。
六、網路游戲。如:魔獸世界、盛大(盛大是中國的游戲運營商)。網路游戲即虛擬世界的娛樂方式。
七、系統軟體。如:微軟、linux等。他們是虛擬世界的無名英雄,是上述所有應用的基石。
互聯網十年,沉澱下來這7類基礎應用,或許第8種還會出現。彼得德魯克曾預言真正改變世界的資訊革命即將誕生----今天,這一切被證實。資訊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社會模式,而7大應用似乎在勾畫人類社會的抽象的、虛擬的、主流的組成方式。
8. 公共網終在互聯網的初級階段叫什麼
初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單個的網路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路,最開始是單個的分組交換網路,所有的主機直接與最近的節點交換相連。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不可能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來通信,然後專家們有開始研究網路連接的問題。後來就有了網路的出現,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在1983年就有了tcp/ip協議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標准協議。也就在1990年單個網路正式宣布關閉。
9. 互聯網+有哪些項目
目前在民生、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提升作用比較明顯。
在民生領域,截至2014年底,各級政府已經在微信上開通了近2萬個公眾賬號面向社會提供各類服務。移動電子政務是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具。例如,武漢交警通過微信服務號可在60秒內完成罰款收取,此項功能全年可為武漢駕駛員窗口繳罰節省時間達140萬小時,節約警力300人。
同時,廣州、深圳和佛山率先成為微信「智慧城市」,很快武漢和上海也要加入。比如,已經有91萬廣州市民通過微信上的「城市服務」入口獲得醫療、交管、交通、公安戶政、出入境、繳費、教育、公積金等17項民生服務。醫療掛號、違章繳費、招考查詢、社保繳費,甚至報稅都可以在微信上直接完成,諸如戶口辦理等基礎服務也無需多次往返公安辦事窗口,手機上就可以一次性完結。
在教育領域,目前騰訊已與超過5000家教育機構合作開設騰訊課堂,面向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開放課程,每周上課人數超過7萬人,課程總數達3萬多門。
在醫療領域,「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使得「口袋裡的醫院」正在成為現實。目前全國已有近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服務累計超過300萬患者,為患者節省超過600萬小時,大大提升了就醫效率,節約了公共資源。
10. 公共網路第三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建立了三級網路的網際網路。
第三個階段:逐漸形成了三個層次ISp結構的網際網路。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局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三、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