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SI是什麼意思
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英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為 OSI),簡稱為OSI模型(OSI model),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准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定義於ISO/IEC 7498-1。
在制定計算機網路標准方面,起著重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准化部門,與國際標准組織(ISO),雖然它們工作領域不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與信息處理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比較模糊;
這也成了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准化部門和ISO共同關心的領域。1984年,ISO發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標准,它定義了網路互聯的7層框架,也就是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影響:
OSI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2.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連網(OSI)參考模型有7個層次,那它門中的最高參次是什麼
最高層是第7層:應用層。
第7層應用層: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序界面溝通,以達到展示給用戶的目的。 在此常見的協議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表示層: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終端類型的轉換。
第5層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會話層管理登入和注銷過程。它具體管理兩個用戶和進程之間的對話。如果在某一時刻只允許一個用戶執行一項特定的操作,會話層協議就會管理這些操作,如阻止兩個用戶同時更新資料庫中的同一組數據。
第4層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傳輸層把消息分成若干個分組,並在接收端對它們進行重組。不同的分組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傳送到主機。這樣既能獲得較高的帶寬,又不影響會話層。在建立連接時傳輸層可以請求服務質量,該服務質量指定可接受的誤碼率、延遲量、安全性等參數,還可以實現基於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層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除了選擇路由之外,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上的擁塞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生成計費信息。
第2層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數據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除了物理層之外其他層都是用軟體實現的。
3. iso/osi七層網路通信協議的含義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是一個邏輯上的定義,一個規范,它把網路從邏輯上分為了7層。每一層都有相關、相對應的物理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
網路發展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便是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國際標准組織)對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七層網路模型的定義。它不但成為以前的和後續的各種網路技術評判、分析的依據,也成為網路協議設計和統一的參考模型。ISO國際標准組織所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各層功能。它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從此網路不再神秘,它也是有理可依,有據可循的。
建立七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異種網路互連時所遇到的兼容性問題。它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 能有效刺激網路技術革新,因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范圍內進行,不需對整個網路動大手術;
● 便於研究和教學。
----------------------------------------------------------------------------------------------------------------------
OSI 七層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框架性的設計方法
OSI 七層模型通過七個層次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路之間實現可靠的通訊,因此其最主
要的功能使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現數據傳輸
編輯本段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換言之,你提供了一個物理層。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據出錯率。網路物理問題,如電線斷開,將影響物理層。
用戶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做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如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的類型、傳送信號的電壓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d比特。
編輯本段
數據鏈路層(Datalink Layer)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如果在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這一幀。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和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它也不關心是否正在運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由於它們要對幀解碼並使用幀信息將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所以它們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
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編輯本段
網路層(Network Layer)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路由,而路由器因為即連接網路各段,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網路層負責在源機器和目標機器之間建立它們所使用的路由。這一層本身沒有任何錯誤檢測和修正機制,因此,網路層必須依賴於端端之間的由D L L提供的可靠傳輸服務。
網路層用於本地L A N網段之上的計算機系統建立通信,它之所以可以這樣做,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路由地址結構,這種結構與第二層機器地址是分開的、獨立的。這種協議稱為路由或可路由協議。路由協議包括I P、N o v e l l公司的I P X以及A p p l e Ta l k協議。
網路層是可選的,它只用於當兩個計算機系統處於不同的由路由器分割開的網段這種情況,或者當通信應用要求某種網路層或傳輸層提供的服務、特性或者能力時。例如,當兩台主機處於同一個L A N網段的直接相連這種情況,它們之間的通信只使用L A N的通信機制就可以了(即OSI 參考模型的一二層)。
編輯本段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編輯本段
會話層(Session Layer)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維持和終止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你可能常常聽到有人把會話層稱作網路通信的「交通警察」。當通過撥號向你的 I S 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請求連接到網際網路時,I S P 伺服器上的會話層向你與你的P C 客戶機上的會話層進行協商連接。若你的電話線偶然從牆上插孔脫落時,你終端機上的會話層將檢測到連接中斷並重新發起連接。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編輯本段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
編輯本段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簡版:
1層物理層: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介面類型、光纖的介面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傳輸比特流(就是由1、0轉化為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在轉化為1、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模數轉換與數模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比特。
2層數據鏈路層:主要將從物理層接收的數據進行MAC地址(網卡的地址)的封裝與解封裝。常把這一層的數據叫做幀。在這一層工作的設備是交換機,數據通過交換機來傳輸。
3層網路層:主要將從下層接收到的數據進行IP地址(例192.168.0.1)的封裝與解封裝。在這一層工作的設備是路由器,常把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數據包。
4層傳輸層:定義了一些傳輸數據的協議和埠號(WWW埠80等),如:TCP(傳輸控制協議,傳輸效率低,可靠性強,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UDP(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恰恰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後在進行重組。常常把這一層數據叫做段。
5層會話層:通過傳輸層(埠號:傳輸埠與接收埠)建立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需要互相認識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6層表示層:主要是進行對接收的數據進行解釋、加密與解密、壓縮與解壓縮等(也就是把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東西轉換成人能夠能識別的東西(如圖片、聲音等))
7層應用層 主要是一些終端的應用,比如說FTP(各種文件下載),WEB(IE瀏覽),QQ之類的(你就把它理解成我們在電腦屏幕上可以看到的東西.就 是終端應用)
4. IOS國際標准組織開發的什麼通信標准
ISO協議:開放系統互聯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的一種標准參考模型,被公認為是計算機通信和 internet 網路通信的一種基本結構模型。包括七層參考模型,第一層 物理層、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第三層 網路層、第四層 傳輸層、第五層 會話層、第六層 表示層、第七層 應用層。
5.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和ISO分別是指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的OSI,即OSI模型,指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簡稱OSI。這是一種事實上被TCP/IP 4層模型淘汰的協議。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大規模使用。
計算機網路中的ISO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80年代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個模型將計算機網路通信協議分為七層。這個模型是一個定義異構計算機連接標準的框架結構。這七層具有如下特點:
①網路中異構的每個節點均有相同的層次,相同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②同一節點內相鄰層次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③相鄰層次間介面定義原語操作,由低層向高層提供服務。
④不同節點的相同層次之間的通信由該層次的協議管理,
⑤每層次完成對該層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次功能不影響其它層、
⑥僅在最低層進行直接數據傳送。
⑦定義的是抽象結構,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6. 什麼是ISO體系,都有哪些
ISO: 即國際標准化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簡稱,成立於1947年2月23日,是世界上的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體系認證包括哪些呢?
1·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系列)
iso9001
ISO9001不是指一個標准,而是一類標準的統稱。是由TC176(TC176指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委員會)制定的所有國際標准,是ISO12000多個標准中最暢銷、最普遍的產品。
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適合希望改進運營和管理方式的任何組織,不論其規模或所屬部門如何。然而,要獲得最佳的投資回報,公司應准備在整個組織中實施該體系,而不是只在特定場所、部門或分部內實施。
此外,ISO 9001可以與其他管理系統標准和規范(如OHSAS 1800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ISO 14001 環境管理體系)兼容。它們可以通過「整合管理」進行無縫整合。 它們具有許多共同的原則,因此選擇整合的管理體系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2·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
iso14001
ISO 14000是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代號。其中包括(iso14001——iso14100等多種細分體系領域)ISO 14000 系列標準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制訂的環境管理體系標准。是針對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的消失等重大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順應國際環境保護的需求,依據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3·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ISO13485)
ISO13485中文叫「醫療器械 質量管理體系 用於法規的要求」 由於醫療器械是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特殊產品,僅按ISO9000標準的通用要求來規范是不夠的,為此ISO組織頒布了ISO13485:1996版標准(YY/T0287 和YY/T0288),對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出了專用要求,為醫療器械的質量達到安全有效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4·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O27000)
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要求ISO/IEC27001的前身為英國的BS7799標准,該標准由英國標准協會(BSI)於1995年2月提出,並於1995年5月修訂而成的。1999年BSI重新修改了該標准。BS7799分為兩個部分: BS7799-1,信息安全管理實施規則 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規范。 第一部分對信息安全管理給出建議,供負責在其組織啟動、實施或維護安全的人員使用;第二部分說明了建立、實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的要求,規定了根據獨立組織的需要應實施安全控制的要求。
5·溫室排放標准(ISO 14064:2006)
(ISO 14064:2006)可以說是iso14000的一個分支體系,但是由於涉及到標准計算與索賠等問題,將其單獨羅列出來了。該標准規定了國際上最佳的溫室氣體資料和數據管理、匯報和驗證模式。 人們可以通過使用標准化的方法,計算和驗證排放量數值,確保1噸二氧化碳的測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 這樣使排放聲明不確定度的計算在全世界得到統一,最終用戶群,如政府。
6·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
iso22000
來自政府和消費者的不斷提高的要求、規則,使得食品製造商們的日子越來越不舒服了。他們轉向本地的標准化團體要求制定自願性標准以滿足社會需求。作為這種要求的結果,許多國家如丹麥、荷蘭、冰島、澳大利亞等推出了本國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標准。丹麥標准化協會(DS)據此提出應建立統一的國際標准。在2001年,在他們建議下成立了ISO/TC 34食物製品技術委員會,丹麥擔任了秘書處工作。為了同一目的,工作組(WG8)同年11月成立。他們為形成ISO/AWI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必要條件》准備了工作計劃和時間表 。他們建議,新標准應該在2004年年底出台。這一標准將會與聯合國有關組織已經推出的規則相協調,並ISO有關導則相一致。
7·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ISO 20000)
iso20000
ISO 20000是面向機構的IT服務管理標准,目的是提供建立、實施、運作、監控、評審、維護和改進IT服務管理體系(ITSM)的模型。建立IT服務管理體系(ITSM)已成為各種組織,特別是金融機構、電信、高科技產業等管理運營風險不可缺少的重要機制。ISO 20000讓IT管理者有一個參考框架用來管理IT服務,完善的IT管理水平也能通過認證的方式表現出來。
8·ISO/TS16949
ISO/TS16949:2009是對汽車生產和相關配件組織應用ISO9001:2008的特殊要求,其適用於汽車生產供應鏈的組織形式。目前,國內、外各大整車廠均已要求其供應商進行ISO/TS16949:2009認證,確保各供應商具有高質量的運行業績,並提供持續穩定的長期合作,以實現互惠互利。
7. ISO定義的網路模型是什麼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特點: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8. iso提出的七層網路模型是什麼
七層模型,亦稱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參考模型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一個用於計算機或通信系統間互聯的標准體系,一般稱為OSI參考模型或七層模型。它是一個七層的、抽象的模型體,不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術語或概念,也包括具體的協議。
OSI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實際上只是HoneywellInformationSystem公司的一個小組完成的,小組的技術負責人是CharlieBachman。在70年代中期,這個小組主要是為了開發一些原型系統而成立的,主要關注資料庫系統的設計。70年代中,為了支持資料庫系統的訪問,需要一個結構化的分布式通信系統體系結構。
於是這個小組研究了現有的一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IBM公司的SNA(SystemNetworkArchitecture)、ARPANET(Internet的前身)的協議、以及為標准化的資料庫正在研究中的一些表示服務(presentationservices)的相關概念,在1977年提出了一個七層的體系結構模型,他們內部稱之為分布式系統體系結構(DSA)。
9. ISO制定的網路管理標准有那些
核心標准——「ISO 9000系列標准」
1987版本ISO 9000系列的5個標準是ISO 9000族標準的核心,它們是:
ISO 9000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准——選擇和使用指南
ISO 9001 質量體系——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 9002 質量體系——生產和安裝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 9003 質量體系——最終檢驗和試驗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 9004 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指南
其中,在1994版本的編號中,ISO 9000已被ISO 9000-1代替,ISO 9004 已被ISO 9004-1 代替。
什麼是ISO14000標准?
ISO14000系列標準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第207技術委員會(ISO/TC207)組織制訂的環境管理體系標准,其標准號從14001至14100,共100個標准號,統稱為ISO14000系列標准。它是順應國際環境保護的發展,依據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目前正式頒布的有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ISO14040等5個標准,其中ISO14001是系列標準的核心標准,也是唯一可用於第三方認證的標准。
10. ISO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標准有哪些啊
ISO
制訂了OSI
RM成為研究和制訂新一代計算機網路標準的基礎。各種符合OSI
RM與協議標準的遠程計算機網路、局部計算機網路與城市地區計算機網路開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