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早網際網路的地方~~~
1996年12月28日,回國剛剛一年多的張朝陽打了輛10塊錢的面的,把一台伺服器搬到了北京市電報局,這台1萬塊錢的PC也是中國第一台託管伺服器。在那時,網路還無法稱之為"互聯網",拓荒者要面對的只是電信相關部門;甚至直至新浪、搜狐、網易們上市時,它們也只需拿到信息產業部和中國證監會分別發出的通行證;但現在,從新聞、出版、文化到工商、司法,幾乎沒有哪個部門能脫離互聯網而單獨存在了。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⑵ 四川電信的4G網路還有多久移動都普及了。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4G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吃飽的樣子,欣欣然炸開了鍋。大號爆料起來了,媒體奔走起來了,磚家們的嘴也忙起來了。
可除了在3G上加了1G,4G究竟是啥?為什麼中國移動喜大普奔聯通電信苦笑連連?隔壁王二說的那些什麼標准牌照是怎麼回事?對那些行業和公司有影響?最關鍵的是,我們普通用戶現在和將來能獲得點啥?用一篇文章清楚解讀4G的所有問題。
一問:4G是啥?為什麼圈裡歡呼雀躍得好像台灣收回了?
答:所謂4G,就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是我們熟悉2G、3G升級版。
4G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100Mbit/s,是行動電話數據傳輸速率的1萬倍,也是3G行動電話速率的50倍。2G時代,我們通過手機打電話和發簡訊,並嘗試一些低速移動上網服務。3G時代網路速度有了提升,也帶動了智能手機的興起。如今4G來臨,對網路速度要求更高、體驗更好的應用會成為用戶新寵。
形象的說,2G是鄉間小路可以通人,3G是水泥路可以走車,4G則是柏油國道可以當高速用。
至於為什麼業內左盼右盼,很簡單——中國遲遲不發牌,投資政策不明確,運營商、設備商和終端廠商都不敢輕易做大規模投資,如今總算安下心了。至於為什麼隔壁王二60歲老媽都跟著興奮,她肯定是買了股票,或者純粹被人忽悠的。
二問:關於4G的那些所謂標准、牌照是怎麼回事?
答:4G作為移動通信技術的一個升級版,當然不止一個方向,就像從上海去北京你可以坐飛機也可以坐高鐵,還能坐船繞道天津,關鍵是那種方式最合適——不是最好,但是最合適。
目前4G的標准有五種,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升級版)、WiMax(全球微波接入)、Wireless MAN(WiMax的升級版)以及HSPA+(增強型高速分組接入技術)。
這五種標准在不同國家、不同階段、不同領域都有應用,具體的技術升級演變和發展原因都挺復雜,大家只要知道2012年1月國際電信聯盟把第二種和第四種選成了標准(都是升級版),而且中國選擇的是LTE-Advanced標准中的TDD(使用一個頻段,收、發信息不能同時完成)和FDD(使用兩個頻段,收、發信息同時完成)就行了。
其中,移動主要做TDD,聯通電信都是偏向FDD,但這兩種只是通信方式不同,而且大部分晶元和設備都准備做到多模兼容,所以實際差別並不大。
今天工信部發的牌照都是TDD(TD-LTE),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今年均表示採用TD-LTE和LTE-FDD的融合組網方式,所以電信聯通可能早起會租用移動的基站,但後期肯定會自己發展並走融合的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大力推動的TD-LTE標準是由自主產權的,且得到了國際認可。
至於牌照,就是4G的經營許可權。如同各行業的營業執照一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許可發放才可經營4G業務。
三問:為什麼4G讓移動笑開懷,聯通電信苦瓜臉?
答:簡單地說,移動在3G時代落後於聯通和電信,然後4G的風向已經出來,所以大手筆提前布局4G,今天開始收果子了。
所以,牌照的發放給中國移動彌補3G弱勢的機會——移動在試驗網和試商用城市的建設上都明顯比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要快。事實上,中國移動今年總共投資417億元,建設約有20萬個TD-LTE基站,並計劃將TD-LTE的覆蓋城市擴展到300個以上。通過,中國移動已率先在多地開賣4G手機,推出4G套餐。
此外,在4G牌照發放前,中國移動率先公布了4G業務品牌「和」,在標識的設計上採用更具親和力的線條、布局和色彩組合。雖然有業內人士評價「和」品牌不具備明顯的可識別性,但中國移動力推這一品牌的決心要遠高於「G3」品牌。
而且,聯通和電信在最近兩三年內在3G網路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因此並沒有太大的動力進行4G網路。當然這個窗口期不會維持很久。聯通和電信也不會坐等著被落下。
四問:4G在國外發展情況如何?
答:首先呢,大概從2011年開始國外主流國家已經開始從3G到4G演進,當然也是部分推進,標准選擇也是五花八門。
拿美國來說,最大的移動運營商Verizon選擇的是LTE,布局了上百個城市,後期開始向LTE-Advanced演進;第二大移動運營商AT&T採取HSPA+和LTE技術並駕齊驅;第三名的Sprint則重壓 WiMax,不過後來也開始布局LTE走雙戰略。歐洲和美國類似,選擇WiMax以及LTE兩種網路標准制式居多。
全世界走得最快的是韓國。從2011年開始,韓國三大電信運營商SKT、KT和LGU+就開始部署LTE 4G網路(同樣是三大運營商,人家三家打架結果產業迅速升級,中國……),經過兩年的發展,如今韓國的LTE普及率已經達到了51%,居全球第一。事實上韓國4G的告訴發展也對三星、LG手機也有不小促進作用。
日本4G的情況跟韓國差不多,也非常領先。其中跟中國「關系很好」的軟銀是發達國家為數不多的採用了中國推出的TD-LTE標準的運營商。日本4G的發展雖然沒有造成運營商格局變化,但卻成就了異常繁榮的移動互聯網市場,運營商從中收益良多。
五問:4G對那些公司有利?
答:上面說了不少,4G首先利好的是運營商,畢竟是主要推動者。
第二是整個產業鏈都將隨著升級而受到利好。先梳理一下4G產業鏈:
上游:射頻器件廠商、測試廠商;
中游:主設備商、傳輸配套廠商、網維網優廠商、無線終端天線廠商;
下游:運營商、CP/SP提供商、移動終端供應商(手機廠商)、電信設計規劃公司;
末游(我自己加的):主要是游戲、視頻、音樂以及新型移動應用公司。
這部分分析很多,國內不少券商都給出了各種受益股,事實上部分4G概念股已經開始拉升了,但不同公司利好程度和階段都不一樣,大家謹慎對待。
此外還離不開專利廠商。國際上4G專利的壟斷者仍然是高通,它根本就是一個技術專利公司;然後還有諾基亞、LG、摩托羅拉、三星等。
綜合來看,移動通信網路的部署可以直接和間接地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這是必然的。以3G發展為例,我國3G發展頭三年(2008~2011),已直接帶動投資4556億元,間接拉動投資22300億元;直接帶動終端業務消費3558億元,間接拉動社會消費3033億元;直接帶動GDP增長2110億元,間接拉動GDP增長7440億元。同時,3G發展也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3年直接帶動增加就業崗位123萬個,間接拉動增加就業崗位266萬個。
六問:4G這么好,是不是從現在起我們就進入4G時代,馬上鳥槍換炮可以打飛機了?
答:你可以這么理解,先做做小白鼠,很多城市已經可以升級嘍,前提是你得先買一部支持4G的手機。
1、手機。今年9月,工信部發放了國內首批4G手機入網許可,4部獲得入網許可的TD-LTE手機分別來自三星、索尼、中興和華為,手機型號為三星GT-N7108D、索尼M35T、中興U9815、華為D2-6070。此後,其他一些廠商也都相繼發布了支持TD-LTE網路的手機,目前市場上大概有20款——未來的千元4G手機還是很有可能的。
2、普及。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成熟肯定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大規模普及也需要時間。鑒於我國地大物博,人群差異化明顯,未來2G、3G和4G網路將會長期並存發展,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發展進度肯定不一樣。
按照計劃,在今年年底前,中國移動可向北京、杭州、廣州、深圳、青島、南京、溫州、廈門、上海、天津、沈陽、成都、福州等13個城市的用戶提供4G服務;明年年中,預計100個城市將具備4G商用條件;至明年年底,超過340個城市的用戶可享受到中國移動的4G服務。
3、網速。目前測試看,絕大多數城市的4G速度都能維持在60-80Mbps左右,超過同一地點實測4Mbps左右的3G網路速度,更是遠遠超過2G網路50kbps的速度(當然只是測試)。至少,玩玩微信的打飛機應該問題都不大。
4、資費。很遺憾,從目前4G建網前期的巨大投入看,套餐價格出現大幅下降非常不現實。嗯,從性價比上好過3G(尤其是移動3G)問題不大。
七問:4G會不會很快被淘汰?5G啥時候來?
答:從目前發展態勢看,4G應該算相對成熟的一代產品了,短期淘汰可能性很小,想想微軟的XP。
關於5G,目前國內外不少機構和運營商確實搶先公布了5G網路計劃細節,主要方式是計劃通過使用大量的天線元件來實現高頻帶寬的信號傳輸,相對4G來說,5G網路將會比4G快100倍。此前,華為、三星、愛立信等企業均提出過5G網路初步設想,而實際能夠開花結果的時間,多數預測為2020年,距離現在至少7年。
所以,暫時放心哦!
PS:本文為個人寫稿准備資料附帶產品,如有理解不當之處感謝指正!個人微信haochao2013,開張一周的公眾號Bata車間(BataStudio),歡迎關注,探討學習。
⑶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集體性的網站變黑色除了四川地震
我敢說,肯定是你記錯了.
從來沒有過,
以前網路也不流行呀.1995年前後中國才開始流行電腦,21世紀到來的前後才開始流行上網.
以前怎麼會有呢??!!!
⑷ 關於網路怎麼來的簡單信息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1.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數據,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網民已達6800萬,半年內增長了890萬。
在網民的特徵結構方面 ,男性、未婚、25歲以下、大專及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含無收入)網民的比例繼續在網民各特徵數據中占據相對主要地位 ;在職業方面,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仍然是網民主體 ;在行業方面,教育、製造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業、IT業是網民的主要分布行業 ;但同時可以看到,網民在特徵結構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在網民的上網途徑方面,家中仍然是網民上網的主要地點;上網設備主要是台式計算機,但同時採用其他上網設備的網民日趨增多;撥號上網是網民上網的主要方式,但專線、寬頻等其他上網方式繼續得到發展,其中寬頻(ADSL、CABLE MODEM等)上網用戶數達980萬,上網方式進一步多元化。
在網民的上網行為方面,晚上八、九點鍾仍然是網民上網的最高峰期;網民每周的上網時間分別為13.0小時和4.1天,呈增加的趨勢;絕大部分網民每月實際花費的上網費用在100元以內,比例值達68.0%,但該比例和以往相比有所下降;網民平均擁有的電子郵箱帳號數和以往相比基本未變,電子郵箱總數和免費的郵箱數分別為1.5和1.3;用戶每周收發的郵件數和2003年1月的統計數據相比呈減少狀態,分別達到7.2和5.3,但收到的垃圾郵件數繼續呈增加趨勢,達8.9封/周;網民的上網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比例值分別為46.9%和28.6%,網民的上網目的開始多樣化。
單位:萬
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正呈現出十大發展新趨勢:
※趨勢一:從玩網到用網,網民概念發生突變,網民增長進入「雪崩」期。
※趨勢二:門戶網站已經盈利,「眼球經濟」讓掌聲再次響起來。
※趨勢三:產業網站、實業網站異軍突起,網路經濟有望在漫長的低谷徘徊後沖出拐點。
※趨勢四:網路寬頻建設風起雲涌,分發存儲發展迅猛,網路瓶頸節節打通。
※趨勢五:從資源枯竭到信息海洋,網上信息源飛速增長,「內容為王」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六:網路收費全面啟動,網站經營步向務實,互聯網「收費時代」已經到來。
※趨勢七:信息化浪潮刺激巨大需求,互聯網成了國民經濟發展新增點。
※趨勢八:資本市場去而復返,第二波投資潮青睞務實企業。
※趨勢九:合縱連橫,中國互聯網處於大兼並前夜。
※趨勢十:構建產業鏈,營造生態圈,網路經濟有望在局部突出重圍。
3.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將來
美國等國家正在率先發起研究建設下一代互聯網,與現在的互聯網相比,下一代互聯網將:
更快:下一代互聯網將比現在的網路傳輸速度提高1000至10000倍。
更大:下一代號互聯網將逐漸放棄IPV4,啟用IPV6地址協議,這樣,原來有限的IP地址將變得無限豐富,大得可以給地球上的每一顆沙粒配備一個IP地址,這樣,你家庭中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分配一個IP,真正讓數字化生活變成現實。
更安全:目前困擾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大量隱患將在下一代互聯網中得到有效控制,不會象現在這樣束手無策。
在下一代互聯網,真正的數字化時代將來臨,家庭中的每一個物件都將可能分配一個IP地址,都將進入網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過網路來調控,它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變化,而是一種質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⑸ 為什麼一些鄉下連4G還沒有完全普及
中國的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都是獨立運營的企業,他們投資也是要講效益的,4G網路是一種高速網路,為了達到比較快的傳輸速率,這就要求信號頻率要高、能量要大才能滿足人們高速上網的需求,但是頻率高導致信號衰減很快,而且容易被物體遮擋,這就要求運營商的4G基站必須建設密度很大才能滿足信號全覆蓋。
所以你就應該明白了不用說野外了,就是人口比較少的農村,很可能都沒有4G,在城市裡面有的地方4G信號都不是很穩定,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5G的藍圖,越來越清晰,甚至讓人有一種即將可以用到5G的感覺。然而有一些地區,連4G網路都還連不上呢,為什麼?原因有以下幾項。
2、所在地區沒有覆蓋4G網路
若在其他地方你的手機都可以正常運用4G網路,而只是回老家或者是出差到某地不能運用4G,那麼可能是因為該地區沒有覆蓋4G網路。現在於多數地區而言,4G都已經普及了,但是依舊有部分地區處於4G信號盲區,尚未完全覆蓋,沒有4G信號覆蓋的區域,自然就沒法連接4G網路了。
⑹ 四川人還是很厲害的,從新中國成立之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四川出去的名人也很多,但是四川為何發展不起來
我大四川要發展,就得看我們自己了,同時也希望中央能給更多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吧!四川其實重來就不差,現在的四川絕大多數地方就連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小別墅,水泥路通到家(這在經濟發達地區早就實現了),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因地制宜的經濟規劃和經濟發展政策,沒有適合每個地區的相應的工業企業太少!
⑺ 四川地區什麼時候有5G網路
已經有了,只是還沒普及。第一批全國17城市試點。除了北上廣深,記得有鄭州。
⑻ 網路的起源中國何時出現的網路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 。
Internet普及化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中國作為第71個國家級網加入Internet,1994年5月,以「中科院—北大—清華」為核心的「中國國家計算機網路設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簡稱NCFC),國內也稱中關村網,與Internet聯通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Internet.
⑼ 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廣東人過來的,那為什麼沒把方言帶過來
關於四川人是廣東人遷徙過來這個問題的表達,說實話從根底上就不是很對了。認真的說,四川人應該是湖廣兩地移民過去的。而四川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粵語的存在,說實話川地一直都是有地方說粵語的,甚至還有說客家話的,比如說洛帶,或者是成都北。而真正造成這一切的,主要還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歷史事件,那便是湖廣填四川!
按照清兵屠川的思路走,為了能夠使得天下糧倉的四川不因此而荒廢,清政府自然要讓人去填滿四川的空缺。而根據不少老人的回憶,入川的人,大部分都是被抓進來的罷了。而這,便是湖廣填川的由來。
⑽ 我國哪些地方互聯網普及率較低
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四川省互聯網普及率則較低,再加上安徽和甘肅,這五個省的互聯網普及率仍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