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中國境外地區可以使用互聯網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哪些
中國實現互聯網全覆蓋,境外可以使用互聯網的國家包括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
『貳』 中國現在的網路用的還是美國的嗎
中國現在的網路用的還是美國的。
從本質上看,目前中國老百姓使用的是由美國發明的一張網,也就是網際網路(Internet)。是由美國主根控制的網路而不是全球共有的網路,並非「國際互聯網」。中國公眾使用的也不是「中國互聯網」,中國人使用的網路一直是主根伺服器在美國的網際網路,並非多張獨立的網,因此,中國沒有互聯網。
2013年末,希拉里•柯林頓曾說過一句話:「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China」,翻譯過來是「跨越中國古老的長城,穿越中國的現代防火牆,美國人能夠到達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呂述望教授認為希拉里沒有吹牛。美國人通過提供「優質」技術與服務,事實上占據了網路戰的高地,這將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嚴重挑戰。
(2)中國網路在哪裡可以用擴展閱讀
呂述望教授談網路安全的重要性
網路安全,還需要國委改變自身的認識。Internet能夠為世界提供服務,中國也應有這個准備,用自己的網路為世界提供服務。二十多年來,國民一直把美國的Internet稱為中國互聯網,呂教授認為這是不合適的。2015年我國教育部把網路空間安全界定為一級學科,與數理化地生等學科並列。在教育的時候,網、互聯網應有明確定義。
所以對於網路技術工作人員,首先應該懂得網路主權是什麼,怎麼不受制於人。網路安全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僅是國委和網路技術工作人員,作為中國公民,應首先了解關於網路拓撲和網路互聯的基本知識,只有這樣,大家自然會在中國網路空間安全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叄』 中國有自己的網路嗎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普及於全世界。中國也於1994年正式獲准接入了國際互聯網。
就中國自己本身,可以說中國有自己的互聯網。中國是先有了自己的互聯網,才而有接入國際互聯網一說。
但從你問的問題來看,你應該指的不是互聯網吧。而應該說的是中國有沒有自己的互聯網根伺服器吧。
在當今IPV4的網路協議下,全球共13台根伺服器,其中10台在美國(包括一個唯一的主根伺服器)。其他3個「輔跟」分別在英國、瑞典、日本。
咋一看,這么重要的資源——「互聯網命根子」竟被歪果仁捏在手中。自己大半夜搜索個小姐姐,這數據都要跑到美國伺服器上繞一圈。總覺得哪裡不舒服,一種莫名的便恐懼滋生起來。但,大家至少要了解一下人家的原理,再害怕不遲呀!
「根伺服器」顧名思義,就是像根一樣很重要的伺服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互聯網的中心。根伺服器其實只提供域名解析服務,即幫助我們完成從「字母域名」到「數字IP」的轉換。
我們訪問網路時會在地址欄中輸入「.com」,通過域名伺服器轉換為像「202.108.22.5」這樣的數字IP地址。因為機器只認二進制編碼,而人類更習慣記片語這樣的字母。域名解析服務就是幫助我們進行人機交互的。
美國作為當前「根伺服器」的絕對支配者,想通過掐斷某些不聽話小國的網路輕而易舉。就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2004年的利比亞戰爭期間,這些小國在互聯網上「消失了」(利比亞消失了3天),即人們訪問不到利比亞境內的網站。
而中國也就是在這個敏感時間(2003年-2004年),鏡像(即復制)了一份根伺服器上的數據,以保證國內互聯網安全。
哪怕有一天,美國真的「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掐斷中國的域名解析服務,中國雖然也會從世界互聯網上消失(歪果仁視角,即外國人登錄不了中國網站),但我們國內用戶卻不受影響,該聊天的聊天、該網購的網購……甚至可以訪問部分國外網站。
事實上,2016年起我國就開始致力於部署IPV6伺服器的雪人計劃,在新的互聯網體制下,中國將擁有4台根服務(包括一個主根伺服器)。
『肆』 哪些城市可以使用5G網路
答:用戶登陸聯通手機營業廳APP,在首頁中間點擊「5G」,或「服務-創新」欄目中點擊「5G」,即可查看聯通5G網路覆蓋。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蘇州、天津、濟南、青島、鄭州、武漢、成都、重慶14城市提供5G網路覆蓋訂。
『伍』 中國移動3G網路能在哪些地方使用農村鄉鎮有信號嗎
如果所在地方有3G信號覆蓋,就都能使用,一般來說,農村鄉鎮有信號塔,所以也是有信號的。
1、3G網路,是指使用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線路和設備鋪設而成的通信網路。3G網路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手段相結合,是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2、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3rd-generation),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能夠同時傳送聲音(通話)及數據信息(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等)。代表特徵是提供高速數據業務。
『陸』 現在5G網路全國都覆蓋了嗎是不是在哪都能用
根據相關規劃,三大運營商今年將在國內50個城市建設13萬個5G基站,明年將會是5G基站的大規模建設期。出於技術成熟度和建設成本方面的考慮,三大運營商的5G網路建設在技術選擇上,先NSA,再過渡到;而在網路覆蓋上,則先發達城市,再拓展到其他區域。
目前,已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建成1萬個5G基站的城市,僅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成都等少數城市。也就是說,5G網路的覆蓋還僅限於國內的少數地區。
以深網體驗測試使用的華為Mate30 Pro 5G為例,通過運營商手機營業廳APP可查詢5G網路覆蓋的范圍。以中國聯通在北京的5G網路覆蓋為例,打開聯通手機營業廳APP-5G專區-5G覆蓋-查看身邊的5G,便可以查看5G網路的覆蓋情況。
從查詢數據來看,北京五環內已基本覆蓋了5G網路(下圖綠色區域表示已覆蓋5G信號)。
五環內的5G網路覆蓋區域也仍未連成片。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三大運營商已在北京建設1.1萬余個5G基站,預計到年底可完成1.4萬個5G基站建設,並將實現五環內的連續覆蓋。
我在海淀後廠村附近已覆蓋5G網路的區域內多次測試發現,網路上行速率基本能維持在400 Mbps以上,下行速率則基本能維持在50Mbps以上。
『柒』 中國互聯網終端在哪裡
互聯網沒有頭沒有尾。每一台電腦都是終端。每一個路由器都是節點。
從最早的「人在機器中」到「人機交互」再到「人機融合」時代——自1969年以來,不僅互聯網終端不斷微縮化、能力大幅提升和應用不斷繁榮,終端的使用地點以及人與機器的相對位置也在劇變中……
互聯網設計用於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計算機既是終端也是網路設備。發揮網路設備功能的計算機,後來做了很多優化,專用後換馬甲叫做「路由器」;發揮終端功能的計算機很難優化,上網一直只是一項功能,因此還叫計算機。因此,可以說業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互聯網終端」的概念。
2007年後,隨著多點觸控等人機交互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徹底改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出現了以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為代表的系統軟體,以及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真正面向互聯網設計的終端設備。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優化計算機,設計專用網路設備,成就了Cisco等公司的神話,那麼近5年來,設計優化專用的移動上網終端軟硬體,成就了Apple、Google和三星等的輝煌。但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技術和產品的提供者,是「賣水者」而不是「掘金者」。
互聯網終端包括一般用戶側的客戶端和ICP側的伺服器兩大類,雖然從網路的角度看二者是完全對等的,但按默認指客戶端終端。客戶端有多種物理形態,如PC、機頂盒、智能手機等計算機「變種」,可安裝的軟體有通用功能的瀏覽器(Web方式)、專用功能的安全服務、即時通訊、下載分享、圖像處理、媒體播放、游戲娛樂等。
PC終端的互聯網客戶端軟體,走過了一個從C/S模型(早期安裝諸多APP)到B/S模型(瀏覽器為代表,App數量大幅減少)為主流的發展里程。目前仍有超過10種用戶上億、私有技術的PC客戶端軟體,但瀏覽器是主流的。移動互聯網所謂的Native App與Web App之爭,很可能也將是這樣的一個發展軌跡。
自1969年以來,不僅互聯網終端不斷微縮化、能力大幅提升和應用不斷繁榮,終端的使用地點以及人與機器的相對位置也在劇變中。
「工廠時代」的終端要選址。最早的互聯網終端是大型機,發展成熟於大約1960年到1970年初,1980年還賣出了10萬台。大型機都是龐然大物,早期要佔用好幾間房子,人在機器里工作,耗電巨大。今天的數據中心,看起來就是50年前的大型機再生。數據中心要規劃和選址,不僅耗電驚人,而且建設、運維和升級都讓人崩潰,人也是在數據中心這個龐大的「機器」里工作。
「辦公室時代」的終端可搬運。以小型機為代表,發展成熟於上世紀70年代,1985年賣出了100萬台。小型機只有冰箱大小,雖不「便攜」但也可搬動了,可以搬到辦公室、生產車間和大型企業里去了,人也從機器里解放出來了。今天模塊化數據中心(如集裝箱式),就像40年前的小型機。小型機之於大型機,就像瓦特的蒸汽機(可搬動)相對於水車(固定位置)的優勢,看似不經意卻影響深遠。
「桌面時代」的終端進入家庭。以1980年到1990年的PC為代表,2011年全球出貨量達3.50億台。PC遠比冰箱小,可以進入家庭中,放到桌面上,人可以舒服地坐下來了。照此推理,模塊化數據中心也將會進一步微型化,方便攜帶和進入家庭?已有一些企業在嘗試了。
「掌中時代」的終端在手裡。以智能手機(一隻手操作)和平板電腦(兩只手操作)為代表,互聯網終端從20~30英寸屏幕的PC來到4~5英寸屏幕的世界,2012年出貨量達到了7億部。可以躺著、走路或坐車時使用手持終端,與使用姿勢無明顯關系了。從這時開始,真正面向互聯網設計的終端開始占據主流,而不僅是借用計算機當終端。同樣的推理,手持設備是否會升級成為伺服器?目前看還沒必要,因為有雲計算幫忙了。
「可穿戴時代」終端在人身上。移動互聯網終端要拿在手上,智能眼鏡、智能手錶和智能鞋等發明要解放雙手,希望「變帶為戴」,把互聯網終端直接穿戴在身上。這一趨勢的影響如何,預測要大膽。
「未來時代」終端會進入人體內部嗎?人生來是赤條條的,是在可穿戴的互聯網還是在穿衣打扮上做功課,如果未來互聯網終端內置在身體內部,不是更方便嗎?再進一步,互聯網終端會替代人體的部分器官嗎?
MIT早已在研究只有人類細胞一半大小的微型電池,是自供電的,很適合植入式感測器。中國科學家剛剛實驗發現「反常霍爾效應」。這些都將加速這一趨勢的早日到來。
看起來,互聯網終端(客戶端)從早期的「人在機器中」發展到了「人機交互」時代,即將進入「人機融合」時代。作為另外一側的互聯網終端,數據中心正在重復著用戶側往日的故事。
『捌』 中國的網路從哪裡出來的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中國如何接入國際互聯網?
世界各國接入互聯網基本都相同,只是接入的路由品牌和公共互聯網有一點小差異,你需要知道Internet的原理,最早沒有internet,只是在實驗室里方便兩台或幾台電腦連接或訪問,組建了一個小型的區域網,後來在這個小型區域網里為了方便使用和訪問一些常用的數據,於是就在上面添加了一個伺服器,那時候應該都是dos的,後來一個區域網發展成了幾個,而伺服器也進行了改造,它們之間可以進行互聯,然後區域網擴大,伺服器訪問量提高,同時出現了早期的操作系統,這就是internet的開始,後來就出現了各大網路提供商,基於操作系統的網站,然後一直到現在,總的來說INTERNET是由於許多小的網路(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乾颱計算機(主機)。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如OSI七層模型,TCP/IP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1994年4月20日,中國終於可以全方位地訪問國外Internet。 在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錢天白研究員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Zorn教授的協助下,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的注冊,運行了中國自己的域名伺服器,在NCFC主幹網設了主伺服器,在美國和歐洲設了四個副伺服器,改變了中國的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在國外運行的歷史,揭開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互聯網正式接入中國後,中國四大骨幹網相繼展開建設,拉開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序幕。
以教育網為例,大學是在西安讀的,學校的網基本靠交換機連接,通過路由器接入到西北平台-西交大核心機房,所有西北區的網最終匯聚到西交大,從西交大再通過路由出去匯聚到清華,再通過路由接入到教育網,教育網接入到運營商,運營商接入到亞太地區,亞太地區接入到國際互聯網中,最終實現網路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