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輿論領袖在網路傳播中的作用(能不能不少於1000字)
不少於1000字,不過確實是抄的。
輿論領袖是指能夠非正式地影響別人的態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變別人行為的個人。他們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告知他人(追隨者)有關新產品的信息;提供建議以減輕別人的購買風險;向購買者提供積極的反饋或證實其決策。所以輿論領袖是一個告知者、說服者和證實者。不過,輿論領袖只是一個或幾個消費領域的領袖,他們僅僅在這一個或幾個領域施加自身的影響,離開這些領域,他們就不再是領袖也就沒有影響了。同時,每一個社會階層都有輿論領袖,大多數情況下,信息是在每一個階層內水平流動而不是在階層之間垂直流動。
輿論領袖同其追隨者有著顯著不同的特徵:
①輿論領袖交際廣泛,同宣傳媒體和各種交易中間商聯系緊密;
②輿論領袖能夠容易被接觸,並有機會、有能力影響他人;
③具有較高於其追隨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但不能高出太多,否則,二者就難以溝通;
④更樂於創新,尤其當整個社會倡導革新時。
《淺談「輿論領袖」》
大眾傳播往往是通過人際關系來影響受眾,發揮改變受眾態度和行為的效果。其內容基本上是由大眾傳媒流向輿論領袖,然後由他們傳向他們想要影響的人們。輿論領袖既是受眾中的一部分,同時又能夠影響一部分受眾。輿論領袖在傳播過程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決定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力。
在卡茨和拉扎斯菲爾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級傳播論」中,輿論領袖是一個核心概念。其中對輿論領袖所下的定義是:人們所認識和信賴的人,往往跟他們有相同的社會地位,被認為具有某些專長和對某些問題見解深刻。輿論領袖能夠向人們提供建議和解釋,改變他們的態度和影響他們的行為。與社會正規組織的領導人物不一樣,輿論領袖是非正式的領導,給人出謀劃策,其影響力常常比大眾傳媒更大。
輿論領袖不同於行政任命的領導人,他們與輿論所涉及的社會領域相聯系。有人是公共事務方面的輿論領袖,有人是流行趨勢方面的輿論領袖。在某一領域是輿論領袖的人,在另一個與此無關的領域中不一定還能成為輿論領袖。在群體中,誰領導,誰追隨,關鍵在於涉及的問題是什麼。輿論領袖一般具有如下特點:在他居於領袖地位的領域中被公認為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能力;比一般受眾更多地接觸各種信息來源,更多地接觸群體之外的社會環境中的有關部分;在某一領域內,扮演著作為群體其他成員的信息來源和領導者的角色。
受眾群體中一般成員與輿論領袖通常同屬於一個群體,在許多屬性方面是相同的。這正是輿論領袖進行輿論傳播的重要基礎。在傳播學的擴散研究中,一些研究者稱這種共同性為 「 同根相似 」 ,就是說輿論領袖和一般受眾在信仰、價值觀、教育、社會地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於一般受眾受到生活范圍、信息來源和知識經驗的限制,對某些社會問題不如輿論領袖敏感,因而其個人態度往往是不明朗的,需要別人指點、引導。這正是輿論領袖得以產生、存在的根本原因。 輿論的參與者變數還包括輿論擴散過程中的傳播者。輿論剛剛形成的時候,其公眾范圍很小,這部分受眾就充當了傳播者的角色。傳播者自身的某些屬性對擴散的有效程度產生影響。有較高信譽度的傳播者在輿論擴散過程中更容易達到目標。
一般可以用四種方法去確認輿論領袖。其一,輿論領袖是「影響普遍的人」,即某人在一系列問題上可以給人以建議,人們碰到問題又常常向他請教和咨詢。其二,輿論領袖是「影響特殊的人」,通過研究人們特定的態度變化是受何人影響的問題,可以確定這類人。其三,輿論領袖是「日常對談人」,即跟人們經常談論問題的人,他們往往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間接地影響其他人。其四,輿論領袖也可以「自我任命」,也即向他人提供建議,或有意影響他人,並是這些建議和影響有效地作用於人們的行為的人。
B. 什麼是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又叫輿論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路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並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是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的中介或過濾的環節。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媒信息,並將經過自己再加工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的人。具有影響他人態度的能力,他們介入大眾傳播,加快了傳播速度並擴大了影響。
輿論領袖一般頗具人格魅力,具有較強綜合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被認同感。在社交場合比較活躍,與受其影響者同處一個團體並有共同愛好,通曉特定問題並樂於接受和傳播相關信息。
在對輿論領袖的研究中發現,決策過程中不同的媒介扮演不同角色,人際影響比其他媒介更為普遍和有效,能夠保持基本群體中的內部意見和行動一致。
意見領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不單單存在於西方社會中,也存在於不同的社會之中和傳播過程中,雖然存在的形貌可能有些差異。在信息傳播中,信息輸出不是全部直達普通受傳者,而是有的只能先傳達到其中一部分,而後再由這一部分人把訊息傳遞給他們周圍的最普通的受眾。有的訊息即使直接傳達到普遍受眾,但要他們在態度和行為上發生預期的改變,還須由意見領袖對訊息作出解釋、評價和在態勢上作出導向或指點。比如肯尼迪總統被刺這個震撼美國的消息,約有50%的人是他人傳告的。可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視的。
C.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領袖具有哪些特徵
屬於傳播學的范疇,這個概念。
輿論領袖是指能夠非正式地影響別人的態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變別人行為的個人。
他們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告知他人,有關新產品的信息;提供建議以減輕別人的購買風險;向購買者提供積極的反饋或證實其決策。所以輿論領袖是一個告知者、說服者和證實者。
輿論領袖的特徵:
1)輿論領袖交際廣泛,同宣傳媒體和各種交易中間商聯系緊密;
2)輿論領袖能夠容易被接觸,並有機會、有能力影響他人;
3)具有較高於其追隨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但不能高出太多,否則,二者就難以溝通;
4)更樂於創新,尤其當整個社會倡導革新時。
D. 有關網路輿論領袖的實力與影響
影響可以是平民大腦的佔用及控制
趨勢可以是官商一體的佔用及控制
E.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領袖具有哪些特徵
屬於傳播學的范疇,這個概念。
輿論領袖是指能夠非正式地影響別人的態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變別人行為的個人。
他們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告知他人,有關新產品的信息;提供建議以減輕別人的購買風險;向購買者提供積極的反饋或證實其決策。所以輿論領袖是一個告知者、說服者和證實者。
輿論領袖的特徵:
1)輿論領袖交際廣泛,同宣傳媒體和各種交易中間商聯系緊密;
2)輿論領袖能夠容易被接觸,並有機會、有能力影響他人;
3)具有較高於其追隨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但不能高出太多,否則,二者就難以溝通;
4)更樂於創新,尤其當整個社會倡導革新時。
F. 何謂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又叫「輿論領袖」,對於媒介所傳播的信息,有一部分人會積極接受並再度傳播,擴大影響,這部分人就是「意見領袖」。
1、千層專業、領域深耕:曾經有一個孕期的媽媽,在翻閱了國內很多書籍之後都未能找到真正合適、正確的喂養嬰兒的方法,於是其翻閱了很多國外的經典育兒手冊,親自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大家在看到她拿親兒子做實驗做出來的結論時,無不採用她的方法,而她也帶起來一個嬰幼兒品牌;
2、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專職跟蹤不明白的混子曰,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自己的產出和合適的結合點做廣告,輪胎噪音的解答順帶馬牌靜音輪胎的廣告,消費者在漲了知識時,還用一個不怎麼討厭的方式了解了一個輪胎產品;
3、量的積累、質的飛躍:長期積累自己熟悉,代表自身形象的東西,培養活躍用戶稱為意見領袖。
做推廣
如果你一個個的客戶去推廣,那麼,效果當然很費力,而如果你能夠找到社區的某個意見領袖,直接通過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去推廣宣傳產品,那效果一定會是事半功倍。因為意見領袖在他所處的那個群體里,已經建立了成員對他的基本信任,甚至是忠誠和依賴。
在從魚塘交叉營銷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每一個擁有客戶資源「魚塘」的塘主都是一個意見領袖,我們通過與意見領袖之間的資源互換就能實現更好、更快、更廣泛、更有效的產品推廣。
我們同樣也可以把意見領袖當作領頭羊,在必要的時候,他們能夠帶動羊群效應。
G. 從輿論話題產生的渠道來看,話題主要分為哪些
話題主要分為內容來源、相關發帖量、非強制性話題、常規話題。
1、內容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因此網路從眾的動因相應降低,網路話題中呈現出最多的網民心理是尋求認同心理,出現最少的是跟風從眾的心理。這是由於網路傳播的匿名性特點使人們對孤立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跟風從眾心理、溫州金融風暴等。
其次,是個人意見和議論圈的擴散。此外,輿論領袖在網路議題和輿論的形成過程中還具有設定討論框架,提供客觀參考意見,造成不可忽視的社會輿論效果,公眾更易對那些無法直接體驗;主旋律類型:歌頌社會主義等主題;生活休閑類型;國際新聞類型;文化教育類型;其他類型。
2、相關發帖量,呈現出「先情後理」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大部分網路言論的「代表性」及其產生的社會作用都極其有限。但進入理性分析層次的網路言論雖然數量少,卻能產生強大而持久的社會影響力。
3、非強制性話題:強制性議題指受眾可以直接體驗的議題;非強制性議題指受眾不能直接體驗、必須通過大眾媒介獲知的議題。
4、常規話題:議題的溢散效果和共鳴效果在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非常規話題常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易導致它以較快速度演化為其他的事件;傳統媒體的跟進成為網路議題轉化過程中的一大助推力,使討論走向更遠更深的層次。
有研究表明;彰顯個性心理,促使網路輿論轉移、轉變等作用,其帶來的共鳴效果可以將話題的影響力最大化、引發心理張力、釋放張力再產生心理平衡的過程,非常規突發事件具有復雜性。罕見性使得現有的應對策略不足以應付事件的發展,均為非強制性話題。
H. 輿論領袖的輿論領袖的特點
輿論領袖不同於行政任命的領導人,他們與輿論所涉及的社會領域相聯系。有人是公共事務方面的輿論領袖,有人是流行趨勢方面的輿論領袖。在某一領域是輿論領袖的人,在另一個與此無關的領域中不一定還能成為輿論領袖。在群體中,誰領導,誰追隨,關鍵在於涉及的問題是什麼。輿論領袖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①意見領袖的社會附加屬性被淡化。傳統傳播模式中意見領袖的生活閱歷、社交性和社會經濟地位這二種社會給予的附加屬性作為二項必備的指標。但網路的匿名性使意見領袖失效。同時讓產生意見領袖的范圍擴大了。但這並不意味這成為意見領袖的「門檻」的降低。
②意見領袖及其追隨者之間具有更大的異質性。主要表現在意見領袖的影響范圍擴大了。網路具有開放性,使得參與其中的人不會受地域、社會方式、地位北京等因素的限制,具有了很大的差異性,這決定了他們及他們所傳播的信息的異質性。這從根本上導致了網路意見領袖影響力范圍的擴大,「蝶化效應」一觸即發。
③網路意見領袖地位確立的快捷性和不穩定性。網路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使得網路意見領袖的言論、觀點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傳遞開來、形成規模,使網路意見領袖地位的確立有了「捷徑」可走。但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意見領袖如果不能在長時間里持續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很容易成為「曇花一現」;同時,由於網路上信息和人才的豐富性,加之「快餐」式的信息消費模式,意見領袖追隨者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而使意見領袖的地位受到威脅。這都讓網路意見領袖具有了很強的不穩定性。
④意見領袖「信息傳遞者」的角色被弱化。在互聯網時代,通過搜索引擎等技術受眾可以輕而易舉地直接獲得任何所需要的信息,網路意見領袖傳遞信息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他們的影響力更多的表現在信息分析、觀點引導和態度示範的作用上。
⑤意見領袖觀點傳播的低噪性。在網路中,網路意見領袖的觀點是通過文字、圖像等文本形式來進行傳播的,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網路意見領袖的觀點在傳播過程中的不失真。因此很容易在這種雙向的溝通中獲得消解。這樣能將網路意見領袖觀點傳播的噪音降至最低。
⑥意見領袖的觀點更具客觀性。網路信息傳播方式的扁平化,讓意見領袖與更多的其他群體成員處在了同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中,促成了他們之間更密切的交流和互動,這些群體成員通過互動和交流又成為了意見領袖社會化的參照。即網路的平權性和及時性使得網路受眾並不僅僅甘於對意見領袖「俯首稱臣」,他們更喜歡的是「對話式」和「討論式」地在交流與分享過程中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這便給網路意見領袖提供了充足的反饋信息用來進行自我的調整,使他們的觀點能夠綜合各方的聲音更具客觀性。
I. 什麼是大學生網路輿論領袖
網路輿論的特點,主要集中於網路輿論快速及時、互動性強、呈多元分散性以及普通公眾話語權的獲得等諸多方面,這是網路輿論區別於一般輿論形態的主要特點。分析大學生的網路輿論行為特點,自然離不開這些基礎性的把握。大學生年齡、心理、思維特徵以及他們在社會中所處的狀態和角色,讓大學生群體在意見、信念、態度和情感等的表達上呈現特有的方式,形成具有群體特徵的網路輿論行為特點。
1、大學生更加註重互聯網的溝通交流媒介功能,網路輿論行為獲得較大認同。互聯網作為人類社會「第四媒介」,可以實現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的傳播需求,是迄今為止功能最為復雜全面的傳播媒介。互聯網可以作為資料庫、資料庫使用,也可以作為信息傳播媒介使用,還可以作為人際溝通和意見共享交流的平台使用,各種各樣的需求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根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69%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是「一種相互交流溝通的載體」,65%的人認為互聯網是「一個豐富的信息資源庫」。可見,上網交流和溝通是大學生使用網路的重要動機。大學生在網上的溝通交流就構成了人際傳播、媒介傳播的傳播形態,通過態度、意見、情感情緒等的表達和交流,形成了網路輿論。
2、網路輿論特點符合大學生行為特點和思維、情感、心理習慣需要。大學生越來越依賴網路進行溝通交流,其原因在於網路的便捷、寬松以及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個人隱私保護,這為他們率真的思考、無拘束的情感表達和便捷的溝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間。大學生群體正處在思維、情感活躍的年齡階段,他們對於社會的認知和把握也處在逐步深入、逐漸成型階段,這樣的階段勢必需要有思考、判斷、分辨,直至作出是非選擇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合適的表達、交流的空間和機會。在網路空間,無論對與錯、主流與另類、宣洩與安慰、困惑與詮釋都可以被容納,有存在的理由、表達的渠道、被尊重被理解的機會。在這樣一種寬松自在的空間里,大學生的成熟與成長能夠得到相對比較好的尊重和理解,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網路輿論行為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青睞。
3、大學生網路輿論表達是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認同並接納尊重大學生思想、情感、態度等的行為和意見。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性較其他群體更強,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自主意識,不希望一味地接受灌輸、接受被動影響,他們更多地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在獲得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展開主動的溝通和交流,在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和提高。在一項關於「在論壇上可以做什麼」調查的多項選擇中,高達71.99%的大學生選擇「展示個性,自由討論」,其次是「自由發泄情緒、情感」,佔40.03%,可見大學生對於網路行為中獲得自我實現需要的重視,對獲得尊重和理解的關注。在這種態勢之下,教育者迫切需要改變以往那種單純從教訓、防範和懷疑的定位出發來對待大學生網路輿論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4、大學生網路輿論以理性表達為主,尊重並贊同理性的思考和行為,反感偏激、情緒化的思維和行為。大學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形成的對於文化素養、學識才乾的尊重,使得他們在表達意見、態度、情感時,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為主,尊重並贊賞有理有據的思想行為,這樣的態度同樣延伸到網路世界,在大學生網路輿論行為中得到廣泛的體現。調查中有59.62%的大學生認為「網路世界的言論同樣需要負責任,網路是現實生活的延伸,同樣需要網路道德的約束」,僅有12.37%的人認為「網路世界言論不需要負責任,網路是絕對自由區」,72.16%的大學生表示「在網上能夠做到自律,因為要對自己和網友負責」,僅有6.70%的人覺得「網路世界是自由的,無需自律」。大學生網路輿論雖有情緒化、偏激乃至過激行為,但是從總體上看,理性的聲音仍占據主流,即使一些情緒化或者明顯偏激、過激的言論帖子,跟帖中的理性反思、思考也會幫助其糾正一些偏頗。這表明了大學生群體在網路輿論行為上總體理性和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
5、大學生群體較高的文化教育素養和對於規則的尊重,反映在大學生網路輿論行為選擇上,體現為總體上尊重有序管理,認為作為現實世界延伸的網路世界同樣需要負起應有的責任,需要有相關法律和規則的制定。調查中有70.23%的大學生認為「嚴格管理網路傳播信息是必要的,只要管理規則是大家認可的」。大學生網路輿論還包括大學生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隨想手記、簡單的感觸感想等,通過發帖和跟帖等多種方式展開,引發思考和討論,獲得共鳴與反響。這個特點是與大學生群體受教育程度和年齡心理特徵相吻合的。
因為網路傳播的互動性、和兩會博客本身體現的交流目的,傳播者和受傳者不易界定,就先認為是參與者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