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於網路言論有什麼法律
對於網路言論的相干法律有: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1)網路救濟有哪些擴展閱讀:
1、2013年,中國最新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子2013年9月10日起實施。
2、一般來說,中國有關網路誹謗的民事侵權成立,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
(1)要有損害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為通過網路傳播了有損特定人名譽的文字、圖片或語言。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行為人明知傳播內容必然或可能會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卻希望和放任結果發生的,為故意。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結果導致他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為過失。
⑵ 網信辦加強被網暴重點群體救助保護,具體出台了哪些措施
網曝現象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特別是社交平台上的網暴現象,會更加的頻繁和嚴重,對此網信辦具體出台了以下幾項措施來:
採取實名制制度。在剛剛有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平台進行注冊,只需要手機號就可以,而且不用進行實名認證,一個人可以同時注冊多個社交平台賬號這對網報重點群體的保護是有不利影響的,因此在新時代的互聯網之下,各個社交平台都要對用戶進行實名注冊,如果賬號顯示沒有實名,則要對用戶進行提示,在以後的注冊新的賬號中都要進行實名認證,不然就沒有辦法使用社交平台APP。
社交平台要建立新的語言過濾機制。這些過濾機制主要包括對一些極端語言的敏感詞彙和不恰當詞彙進行自動屏蔽,讓這些網路暴力人員沒有辦法對其他人產生語言攻擊,如果多次違規過濾機制將給予警告或封號處理,這些處罰措施也會進一步加強被網暴重點群體的救助保護作用。
⑶ 網信辦表示加強被網暴重點群體救助保護,具體該怎麼做
暴力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互聯網現象,網信辦也表示要加強對這些群體的幫助和保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做起:
平台可以關閉被網暴對象的個人隱私信息和私信功能。網路上的很多網暴現象,都是網友對網暴對象視頻下方的評論或者進行私信,對此現象相關的管理部門要及時的進行制止,並且要開啟防護功能的措施。同時在第一時間內要收集和掌握網報人員的各項網報證據,並在以後對其進行處罰。
各個平台對網路暴力需要有進一步的完善措施和規范管理。在過去針對網路暴力的現象,只是實施懲罰封號的處理,但對於賬號本人並沒有太多懲罰的辦法。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網路暴力管理處罰規定。
⑷ 法律救濟途徑有哪些
法律分析:法律救濟途徑有以下途徑:
1、訴訟渠道:訴訟救濟,也稱司法救濟,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救濟,人民法院依法對糾紛做出公正裁決,為相對人提供救濟。
2、非訴訟渠道:行政救濟渠道,主要是指行政申訴和行政復審制度;其他救濟渠道。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范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對權利受到侵害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符合本意見規定情形的,可以採取一次性輔助救濟措施,以解決其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
⑸ 網路救濟
可能是系統關系。
建議全新安裝系統,不要克隆版的,推薦安裝XP上海市政府版或俄羅斯高手破解版。
系統裝好後,克隆一下,以後如中毒了,可很快地進行系統恢復。一勞永逸!
⑹ 網路作品著作權保護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網路作品著作權保護方式:(1) 行政救濟。根據著作權法和其實施條例及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的規定,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負有對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與著作權有關的違法行為,可以實施行政處罰。(2) 仲裁救濟。我國著作權法第54條規定,著作權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根據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3) 司法救濟。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不服的,有兩種救濟途徑,一種是申請行政復議。另一種是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五十四條 著作權合同糾紛,當事人可以根據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⑺ 網路詐騙能獲得救濟嗎
法律分析:參照《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但根據最高法關於審理詐騙罪有關問題的司法解釋,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數額較大以2000元為起點。因此你現在可以向警方報警,由公安局最終偵查確定嫌疑人的詐騙數額,超過兩千的話,就構成詐騙罪,要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低於兩千的話,只能由警方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⑻ 網貸救助中心有沒有
沒有,都是假的,不要相信,所謂的網貸救助中心只是噱頭。
(8)網路救濟有哪些擴展閱讀
網貸處處是坑不謹慎就陷入其中,只要你一輸入個人信息,不管是否下款都會被記錄在大數據內,嚴重時會影響到個人的信用。
一定要有上岸的決心,把APP,網貸賬戶都注銷,或者刪了,不要再給自己留下任何機會!以及拿出自己的還款方案,借了多少、還了多少、哪些平台,這些都要搞清楚,只有這樣家人也才會看到你想上岸的決心。
當我們有需求時,正確、合理的去選擇和申請網貸;當陷入網貸泥潭時,不要破罐子破摔,債務只能積極面對,努力掙錢還貸。
⑼ 在遭遇電信詐騙後有哪些渠道和方式得到救濟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路和簡訊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最高法院2011年4月7日對外通報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解釋,電信詐騙行為將受到從嚴懲處。解釋將電信詐騙行為規定為可酌情從嚴懲處的情節,規定了5種情形酌情從嚴懲處:通過發送簡訊、撥打電話或者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發布虛假信息,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的;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款物的;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⑽ 司法救濟途徑有哪三種
法律分析:1、訴訟渠道:訴訟救濟,也稱司法救濟,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救濟,人民法院依法對糾紛做出公正裁決,為相對人提供救濟。 2、非訴訟渠道:行政救濟渠道,主要是指行政申訴和行政復審制度;其他救濟渠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案件辦理程序規定(試行)》
第一條 人民法院的國家司法救助案件,由正在處理原審判、執行案件或者涉訴信訪問題(以下簡稱原案件)的法院負責立案辦理,必要時也可以由上下級法院聯動救助。
聯動救助的案件,由上級法院根據救助資金保障情況決定統一立案辦理或者交由聯動法院分別立案辦理。
第二條 人民法院通過立案窗口(訴訟服務中心)和網路等渠道公開提供國家司法救助申請須知、申請登記表等文書樣式。
第三條 人民法院在處理原案件過程中經審查認為相關人員基本符合救助條件的,告知其提出救助申請,並按照申請須知和申請登記表的指引進行立案准備工作。
原案件相關人員不經告知直接提出救助申請的,立案部門應當徵求原案件承辦部門及司法救助委員會辦公室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