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暴力的成因
法律分析:
1.網路的匿名、虛擬性等特徵為網路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在網路傳播中,人們所處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路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趨近於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路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2.「人肉搜索」是網路暴力形成的內在原因,「人肉搜索」在發揮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隱私權、影響當事人正常學習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問人、人尋人的人際傳播模式,不斷地更新當事人的信息,為網路輿論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鮮材料,促使網路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使得事態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最終導致網路暴力的形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衍生問題:
被人網暴怎麼辦?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2)向相關部門報案。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生活中網路暴力的表現形式大致上分為以下三種情形: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構成網暴的條件:1、捏造某種事實:一些人憑空捏造某種事實,僅僅是通過捏造某種事實,從而對當事人造成名譽和人格上的損失。2、散布捏造事實:散布,就是指在社會中公開的去散播,將捏造的事實通過網路傳播與社會中,對他人的人格造成一定的實際損害的行為。3、破壞社會秩序一些人通過網路信息技術,對他人進行言語辱罵、恐嚇他人、從而影響社會秩序的行為。
Ⅱ 網路暴力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所謂「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為或言論侵擾,致使其權利受損的行為。
01
網路的匿名性與網民道德規范的缺失——匿名性是網路媒體特有的特徵,網民可以在網路上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任何一種角色,而道德規范卻無法以一種強制性的角色出現,匿名性這是網路受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合理且重要的渠道,同時也是檢驗人性弱點的重要法寶,因為有時候人無法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
02
從眾心理與網民理性的缺失——從眾行為是由於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而長期的社會群體的壓力會導致網民的從眾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慣性行為,在現在網路環境中,網民往往會依據自己的主觀情緒來判斷是非,缺少了基本的理性思考
03
狂歡心理與網民惡搞——迅速發展的網路文化與社會的發展相互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人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不同,而在此環境下,人的慾望在不斷地攀升,一部分人開始逃避現實或者是窺探別人的隱私,並從中獲得快感,這些因素會進一步激發網路暴力
04
媒體的作用——網路文化的不斷發展,也使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暴力傾向,這些帶有暴力傾向的因素將會蔓延到受眾心理並且永久地紮根,長此以往,也就產生了網路暴力
進入信息時代後,網路的影響更見壯大,很多網路事件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話題,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網路的影響無孔不入。但實踐證明,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一方面,網路的廣闊的言論空間和更多的言論自由推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滿足了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需要;
另一方面,謠言、情緒型輿論的滋生和泛濫、網路暴力事件的頻發等各種負面影響使得網路成了一個喧囂無序、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式」的空間。
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
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Ⅳ 網路暴力原因
(一)網路媒體的原因
1.網路的匿名、虛擬性等特徵為網路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
在網路傳播中,人們所處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路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趨近於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路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2.「人肉搜索」是網路暴力形成的內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發揮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隱私權、影響當事人正常學習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問人、人尋人的人際傳播模式,不斷地更新當事人的信息,為網路輿論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鮮材料,促使網路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使得事態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最終導致網路暴力的形成。
(二)網民的原因
1.網民的年輕化及從眾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
我國網民中10~29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為66.7%,且網民中初、高中學歷者所佔的比重達到了67.4%。網民的年輕化使得他們容易沖動、激怒,而且年齡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從眾心理又使大多數網民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多數網民對網路上的言論採取盲從的態度,這樣一來,很快就形成一種滾雪球效應,當某些「意見領袖」的聲音成為主流意見並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時,網路暴力事件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2.網民的自我表達及狂歡心理使其易於宣洩惡搞
網路媒體的迅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輿論表達的嶄新渠道,在網路傳播中沒有身份、等級的差別,普通民眾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擁有的話語權、表達權,他們把對現狀的不滿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盡情地宣洩排解,很容易出現一些極端言論,從而形成網路暴力。另一方面,網路傳媒又具有強大的消費娛樂導向,網民極易從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網路逐漸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秀場,大眾以娛樂的邏輯解讀生活,以玩笑的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他們追求「突破尺度」的開放,由於缺乏自我節制,容易忽視當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娛樂的快感,極易挑戰道德底線,沖破法律禁區。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
1.網路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由於網路的參與主體「網路人」在現實和虛擬社會都存在,其具有的現實和虛擬的雙重身份使得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而網路傳播中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使網路法律在制定和實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助長了某些網民「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致使互聯網信息發布者濫用自由表達權。截至目前,我國頒行的網路法規共有數十部,但這些法規無論是從效力等級還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網路「把關人」的相對缺失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從傳統的單向、被動的線性傳播中解脫出來,對「把關人」的特權形成了顛覆性的沖擊,隨著傳播權利的廣泛分布,原有的信息→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的分層傳播關系正在改變,昔日的「把關人」不再擁有傳播話語的霸權,「把關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術基礎、受眾基礎,把關的任務便落到了網路中形形色色的傳播媒介身上,原有「職業把關人」的把關難度進一步加大。
網路暴力產生的原因並不單一,大致可以從媒體和網民兩方面分析,媒體為網路暴力發展傳播提供了平台;網民容易失去理智,進而通過網路暴力的方式宣洩情緒等。
Ⅳ 為什麼會有網路暴力
在網路傳播中,人們所處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路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趨近於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路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Ⅵ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
網路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路文明與道德的使命。
Ⅶ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屬於網路暴力
日常生活中網路暴力處處不在,特別是有些明星和流量小生都受到過威脅,比如說手機上收到過恐嚇信息有電話的騷擾,甚至有些會藉助平台發一些恐嚇和威脅的信息,這些都是屬於網路暴力,也算是非常刺激人心態的事情。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現象時常都會有,現在的平台本來就是屬於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網路,也是比較開放,所以任何人都有在網上自由發信息的權利,所以網路暴力是處處不在的。
一、發威脅信息
可能有很多明星或者流量明星都受到過信息的威脅,這些信息一般都存在著各種方面的內容,而且會傷及到家人朋友等等這些信息,非常的刺眼。甚至有些受到的威脅信息,一天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個,所以很多人完全受不了網路暴力,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作為本人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
Ⅷ 網路暴力的產生根源
網路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網民的匿名性,網路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二有一些網民的素質原因,三有社會的不公,四有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滯後等等。
中國網路暴民的出現,與中國網民年輕化、網路的商業化運作以及中國民主環境都有極大的關聯。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公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情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8.6%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一特徵在中國網路發展的十一年中不曾變過,18歲以下以及18~24歲之間的網民比例呈上升趨勢。網民年輕化,是網路暴力突現的直接原因。這些年輕的網民,較年長的人來說,血氣方剛,充滿激情沖勁十足,但也容易沖動,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縱自己。主帖事件在網路上一發布,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用鍵盤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出不滿與憤怒。而這些憤怒的個體在網路上非常容易結合成一個觀點一致的暫時群體,然後他們以群體的身份,以「正義」名義對當事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追討與打擊。他們以為自己正在伸張正義,卻忽略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的過度傷害。而且年紀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他們既容易受群體情緒的影響,也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於對一件事情下是非判斷,而無法迅速看清事件背後的復雜關系與原因。這種年輕的沖動與無知,很容易認同並實施以暴治暴的網路暴力。
網路本身的特性又比傳統的媒體或是言論平台更能容納這種年輕的沖動與無知。正如一位網路編輯所說,「網路暴民」這個詞並不新鮮,其實「平媒暴民」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只不過「網路暴民」由於其發言成本低、聯合成本低、殺傷半徑大而更顯威力罷了。③不僅如此,網路的虛擬性,使得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隱瞞或編造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匿性又使得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都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這對於自律性不強、容易沖動與放縱的年輕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自由的天堂。
同時,網路的商業性運作,有時更利用了年輕網民的沖動與無知,對這些網路暴力事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我們不排除一些發帖者通過極端語言炒作自己或是故意以此進行有目的的打擊與報復,但是更不能忽視的是,網路媒體在其商業化的運作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故意自編自演相關事件或是放任網路暴行蔓延。為了追求點擊率,網路媒體一向著力於策劃議題,越有爭議性越有「創意」。他們貫用吸引眼球的大圖片、驚心動魄的大標題,以及誇張的細節故事,來對新聞事件進行炒作。如「史上最毒後媽」事件,發布的帖中就稱被虐女童被後媽「打得口吐鮮血,背部六塊脊椎骨基本被打斷」,配發的圖片也是血淋淋的。經各大論壇轉帖後,標題已升級為《史上最惡毒的後媽暴打六歲女兒》。血淋淋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標題成為網路挑動網民神經興奮點的重要手段。後來事件證實六歲女孩吐血只是患病所致而非後母所為。未經核實的新聞就加以大肆報道,很難說不是網路媒體的炒作。而當初「虐貓事件」在貓撲論壇發布後就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而該版版主在對帖子過濾時卻刪除了一些冷靜分析的帖子,而保留了無理謾罵的帖子。④年輕的沖動與激情,在這里,成為了網路運營商家獲利的資本。
年輕網民暴行之所以會在網路上彰顯,之所以會被商家利用,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中國社會當中民眾自由表達渠道的缺失。從這些網路暴民身上,我們很容易看到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的缺乏。他們缺少必要的民主生活訓練,也缺少有效的自由表達空間或是渠道。比如在基層自治上、在選民與代表的溝通上,在傳統媒體上都沒有多少表達權。網路的出現,立刻成為民眾追捧意見表達的自由空間。缺乏民主修養的中國民眾還沒學會如何自由表達,卻已經賓士在了信息高速公路,其暴力行為完全在情理之中。這只能怪我們沒能提供更多的表達渠道,沒有在網路以外建設更多的表達機制,迫使網路承擔了更多的表達任務。⑤而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承載著民眾「自由表達空間」的期待,但真正能形成公眾輿論並通過社會信息溝通以及政府決策起作用的成就感並不多。絕大多數網路上的言論與意見沒有被足夠重視,於是民眾反而在這種公共表達空間中累積了更多的憤懣。於是依仗「馬甲」在身,看不慣的聽不慣的開口就罵,網路暴力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我們的社會仍處於一個相對復雜的轉型期。經濟上的貧富懸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失調,文化上的「眾神狂歡」,加上社會上得腐敗現象時有發生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劇烈震盪,都使得觀念碰撞、輿論多元成為當代社會的種必然趨勢。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網路這個匿名的、開放的、管理制度相對寬松的虛擬空間不免成為網民發泄情緒的最好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