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傳播包括哪些
1、網路傳播
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
網路傳播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2、網路電話
網路電話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網路電話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並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後才從互聯網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
3、網路硬碟
「網路硬碟」是一塊專屬的存儲空間,用戶通過上網登錄網站的方式,可方便上傳、下載文件,而獨特的分享、分組功能更突破了傳統存儲的概念。 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網路硬碟」產品具有直觀預覽、四級共享、分組管理、穩定安全的四大特點。
4、網路金融
網路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路金融機構、網路金融交易、網路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監管等方面。
5、網路教育
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路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於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1)網路傳播領域現象熱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網路四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二、網路的意義:
1、電路或電路中的一部分。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Network)。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系網路」、「信息交流網路」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5、一般指「三網」: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狹義的含義即網際網路。
6、抽象意義上的網路。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
㈡ 最近的熱點事件有哪些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新聞事件實時更新,傳播廣、覆蓋面大,而處於信息技術時代的我們,每天在網路上看新聞也成了我們的習慣,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個人認為最近的熱點事件以及對它們的看法。
① 重慶山火
今天夏天全國各地都出現高溫天氣,8月中旬以來,多個山火點在重慶燒了幾天幾夜,在重慶38個區縣中,只有幾個區沒被山火襲擊,火光照亮了夜空。由於地勢原因,物資和工具沒有辦法通過正常方式運輸,給滅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各個軍人、消防隊、志願者參加救援活動,這場大火激發了為了守護家園拚命的重慶人的鬥志,也激發了滇渝兩地人們團結一心、戰勝一切的力量。
互聯網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聞訊息,看待熱點事件不僅需要同感,還要理智與理性,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啟發。
㈢ 目前互聯網行業的熱點有哪些,
電信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新一代朝陽產業。
近兩年,國家每年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都超過1600億元。電信業的高成長性和壟斷性使其一直被稱為暴利產業,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也讓電信業的高薪、穩定等優勢得以延續。2005年,所有涉及電信增值行業的領域,比如娛樂業(包括游戲)、彩鈴等,無不廣納人才,從整體管理、研發到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對高端人才求賢若渴。
隨著國內電信業的迅速發展,2006年電信人才就業空間廣闊,但競爭也會進入白熱化。這種人才的競爭首先集中在中高層次通信人才的爭奪上。工程、技術、研發、銷售、業務拓展等職位將是該行業的熱門職位。此外,3G和數字電視人才繼續「熱銷」。
IT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行業回暖一枝獨秀。
一直以來,IT業都是招聘大戶,加上近兩年IT業開始復甦,更顯示了它對人才的巨大需求。2005年,幾大IT業巨頭均在人才招聘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以微軟公司為例,微軟亞洲研究院紮根北京,並一躍成為微軟全球五大研究院的領頭羊。隨著國外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傾向於在中國設立研究機構,IT業對研究人員的需求將會非常旺盛。有數據顯示,按照目前IT業人才的培養速度,今後每年至少還會有20萬人左右的缺口。
雖然IT業人才缺口巨大,但並沒有因此就降低選才標准,經驗仍然是入行的最大門檻。各大IT企業在招聘時將主打研究操作職位,這類職位需要既有較強知識背景,又有實操能力的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此外,IT企業也開始側重人才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行業背景等非技術因素,而將技術標准放在次要位置。
汽車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汽車人才全面走俏。
2005年,許多國際知名汽車公司開始在內地設立辦事處。尼桑、豐田等品牌不再靠內地的代理商來做,而是自行組建團隊。這些原因加劇了這些跨國公司對汽車人才的爭奪,從技術、營銷、市場到客戶服務等中高級人才都是炙手可熱的目標。
復合背景職業經理人走俏。目前國內非常缺乏這方面人才,這種人才一般必須有至少3到5年的工作經驗和復合背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最為走俏。
建立高素質銷售團隊。汽車行業是在各個環節都需要相當智力支持的產業。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必然要求汽車企業從應屆畢業生入手,建立一支專業化、綜合素質較高的營銷隊伍。
高素質研發工程師搶手。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行業中,汽車研發人才一般都佔到30%以上,而我國還不到8%。隨著自主研發的熱潮興起,高素質的本土研發人才必定走俏。
金融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北京成為金融業人才的福地。
隨著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小型的金融企業將不斷被淘汰和整合,大型的金融企業愈顯強大,其對高級人才的渴求也愈發強烈。2006年,這種趨勢將愈演愈烈。有數據顯示,全國80%以上的銀行、保險、證券和基金公司,都將業務總部和研發中心設在北京。在北京金融街,現駐扎著1000餘家金融機構。由此可見,金融業人才在北京大有可為。
在個人銀行產品和信用卡業務方面,銀行業對於風險管理和發卡產品管理人員需求急迫。而由於中資銀行這部分業務本來並不強,近年來雖然積極引進,卻仍不夠成熟,所以這部分人員仍以在本行業內從外資銀行向內資銀行流動者居多。比較而言,由於代理人素質下滑,保險公司對於負責代理人管理的銷售副總經理需求強烈,而培訓副總經理以及渠道銷售也是保險業一直需求旺盛的人才
游戲產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游戲產業強勁崛起。
預計到2006年,中國網路游戲用戶總數將達到4490萬,中國網路游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80億元,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游戲軟體市場。但我國目前的專業網路游戲技術人員僅3000多名,網路人才缺口太大。以每年200%的速度高速遞增的游戲產業在最近幾年內都會成為人才需求大戶,薪酬也逐漸走高。
雖然網路游戲很熱,但並不代表網路游戲內所有職位都缺人。就目前的市場需求看,游戲行業最為缺乏的首屬游戲設計、開發與編程人員,此類人員月薪一般都在萬元以上。此外,游戲策劃人員、美工等也是熱銷的職位。資深美工的最高月薪能達到2萬元至3萬元,而一般美工的月薪維持在4000元至5000元。要實現順利跳槽,除了必備的專業基礎外,有個人作品和良好英文技術資料閱讀能力者優先。
建築及房產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行業迎來黃金發展期。
在2005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出現大幅下滑,這與國家出台了一系列規范管理的政策,房地產行業企業合並等舉動有著密切的關系。2006年將是北京建築、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期,建築及房地產業人才缺口每年都會在6萬左右。
建築及房地產以管理人才為主,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執業資格或職稱。現在企業非常青睞持有一定職業資格證書的熟練技術人員,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有幾類人才將非常緊俏,比如建築師和規劃設計人員。
廣告傳媒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公關危機凸顯媒體關系人才的重要。
2005年,國內大到汽車、小到乳品,甚至冰激凌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公關危機事件,不少企業急於挽回面子,澄清事實,度過眼前的尷尬,公關人才的作用日漸凸顯。此外,2005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廣告公司已全部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公司。隨著國內行業准入許可度的加大,外資公司進入傳媒業數量將越來越多。據此預測,廣告傳媒業用人潛力極大。
其實,公關人才的價值不僅是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危機時刻才得到重視,目前公關活動作為企業、市場和品牌推廣的主要內容,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2006年,廣告傳媒業中高端管理人員和創意人才將成為最稀缺資源,如傳媒企業家、職業出版人、資深采編人員、發行專家、行政管理等專家、高層次創作設計人才和策劃人才等。
製造行業
熱門指數:★★★
熱門原因:中國製造需求驚人。
隨著對「中國製造」的肯定,越來越多的全球頂尖品牌在中國成立采購中心,尤以日用五金、汽車、工業設備等行業為主。
供應商開發工程師、供應商質量改進工程師都是備受青睞的目標人才。要想跳槽成為這兩種人才,均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相關專業教育背景,5年以上製造行業工作經驗。供應商開發工程師需要有至少3年以上的采購經驗,供應商質量改進工程師最好具備項目管理經驗。此外,如今國內人才的專業背景知識扎實,不過在供應商關系的管理技巧、溝通技巧上比較欠缺。再有就是英語表達還不夠流暢,這樣會造成和總部的交流溝通不便。
㈣ 網路傳播中有哪些視覺化轉向的現象
網路傳播中視覺化轉向的現象:時空轉移:從「時間」到「空間」、文化接受的主體性變化:從「主動」到「被動」。
圖像文化的時空轉移是指文字演變至圖像的過程中,帶給受眾對信息的體驗方式的變化,即文字信息的線性傳播讓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把握藉以文字元號轉換成自己腦海中有關文字信息呈現畫面的想像。
而隨之視覺媒體的充斥,人們對世界的感受更多是以一種在場的觀感方式進行,此時對視覺圖像呈現信息的感受是立體的,與圖像畫面中的每一元素居於同一時空場景之中,視覺媒介在此充當著鏈接自己進入影像場景的窗口和路徑。
文化內涵的消解:
視覺化轉向的趨勢使得大多數人們在盲目追求視覺快感和畫像享受之餘漸漸接受了這種趨於平面化的藝術追求。視覺化呈現的文化內涵與文字本身所帶來的文化意義較為不同,在強調畫面本身所形成的文化價值方面文字傳播似乎有著天然的優勢。
視覺化轉向對於文化內涵的消解啟示我們在進行文化跨國傳播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編碼的自覺莫讓娛樂化的狂歡所淹沒。
㈤ 2021年的輿論熱點事件有哪些
2021年整個3月發生的熱點事件,其涉及的面較廣,有政務、教育、企業、社會民生等。那麼,到底2021年3月輿情熱點有哪些呢?蟻坊軟體有為大家進行了盤點,接下來就來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吧!
新疆棉花事件、3.15晚會、黑龍江14歲女生弒母藏屍、導游威脅遊客不消費影響徵信、山東拉麵哥走紅、高顏值毒文具、網紅艾比被扒變性造假、甘孜文旅局長走紅等等。這里有為大家挑選了其中網路熱議度高的事件進行了分析,匯總成了一份2021年3月輿情事件案例分析報告
輿情案例一:彩禮貸
事件簡述:2021年3月16日,一張江西九江銀行的彩禮貸宣傳海報在網上流傳。九江銀行一名客戶經理表示,彩禮貸實際上就是「零花錢」。「貸了款,你可以用它買車,也能夠用來做彩禮。」 據悉,申請該彩禮貸必須滿足三項條件,其中一項是情侶一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此事在網上也引起了廣大網友以及媒體的關注,並就此進行了相關話題的討論。
2021年3月16日上午,有網友發出了江西九江銀行彩禮貸的宣傳海報。藉助蟻坊軟體的互聯網輿情監測系統對相關事件傳播熱度進行分析發現,該事件發生後隨後博主@潘益兵 @迷惑行為大賞 @創意江西 等博主也對彩禮貸的相關信息進行轉發評論,彩禮貸的網路傳播熱度開始形成。隨後各大自媒體大V們紛紛加入了傳播彩禮貸相關信息的行列,如@虎撲的步行街 @老闆聯播 等繼續擴散彩禮貸並發起了對彩禮貸的相關討論;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開始介入彩禮貸信息的傳播,如財經網、每日經濟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接連報道此事件,並對九江銀行客戶經理進行了采訪,回應稱「確有其事」。
輿情案例二:河北「瘦肉精羊」流向多地
事件簡述:據央視報道,青縣是河北省一個重要的養羊基地,每年大約出欄70萬只羊。為了增加出肉率,多賣錢,養殖戶在飼料中違規加入「瘦肉精」。在銷售過程中,為了逃避監管,商販會用少量沒有添加瘦肉精的「綠色羊」來應付檢查。知情人士稱,青縣加瘦肉精可能已有十年之久,羊肉流向多地。
㈥ 網路傳播媒體,短視頻等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有哪些失范現象
失范現象包括:
1、網路新聞內容虛假。
2、法律規范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網路變化。
3、低俗新聞使得網路媒體形象受損。網路新聞是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它將無序化的新聞進行有序的整合,並且大大壓縮了信息的厚度,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新聞信息。
㈦ 目前有哪些網路傳播亂象問題突出
網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生活購物,學習,聊天娛樂到信息的傳播等方面,都與網路是分不開的。年輕人是使用網路的主力,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兒童學生的學習也需要藉助網路的力量,老年人溝通,打發時間也是離不開網路。網路使用越來越泛濫,發展越來越快速,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網路傳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三是一些名人,知識分子,行業專家利用參加論壇,講壇,講座,直播等網路活動一些不良信息,從而達到獲得商業利益的目的。舉一個例子,一些所謂的專家為了銷售保健品,經常配合商家出席一些講座論壇,發表一些不嚴謹的言論,經過網路的不斷傳播,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這樣的情況有誤導公眾的嫌疑,應該進行整治。
四是社交平台運營寬松,監管缺乏力度。以微商為例,有的人為了利益,在平台上銷售傳播一些不正規的產品,其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消費者購買使用後對自身健康沒有保障,這種情況也是需要重視的。
㈧ 今年傳媒界熱點
以下都可以算是熱點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全球化消費主義中的當代傳媒問題
在"公共性"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當代轉型中,全球化消費主義日益與當代文化中世俗化的東西互滲而成為特有的文化景觀。如果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生產拜物教和消費拜物教,那麼,後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傳媒拜物教"。當代傳媒以跨國資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費意識,其文化霸權話語漸漸進入國家民族的神經之中。於是,在倡導多元價值、多元社會的文化語境中,大眾在多元主體之間,將個體感性差異性推到極端,甚至以個人的絕對差異性為由,割裂個人與他人的同一性, 在廣告傳媒和文化經紀人的操縱下日益以產品的市場需求取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這種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費時尚,本世紀的思想家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值得關注。1
一、現代公共傳媒空間中的身體資本
20世紀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對現代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內在關系加以研究,因為這有可能深入到對大眾媒體所產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綜合性反思身/心關系、個人/社會關系、文化/自然的關系,如何通過對"身體"視域的分析展示身體資本與當代傳媒的關系,如何從身體性入手審視"自我"問題,成為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切入角度。但是僅僅研究"自我"還不行,因為"自我"和"他者"之間有著非此不可的關系,只有從二者的關系入手進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僅有古典哲學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學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榮格、拉康等)、還有解構的自我和他者(德里達、福柯、巴特等),甚至還有社會理論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1.身體感與現代城市處境
在對"價值理性"的關注日漸讓位於對"感性肉身"的關注中,"生命"變成了一個感性本體論的范疇。從世紀之初的尼采、狄爾泰、西美爾、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到存在主義哲學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學,大都將生命作為理性化本質飄散以後的意義空白的填充物,於是,現代性標明這樣一個事實:感性肉體取代了理性邏各斯,肉體的解放成為"現代性運動"中的重大母題。
在西美爾(Georg Simmel)看來,現代人深深陷入一個飛速發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處在多種文化元素交錯的語境中。文化元素擠壓著人,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時人又不可能完全對抗文化,因為文化是人類發展所無法擺脫的境遇,也是人自己處身的周遭環境。在文化的現代性中,人的本質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則,而是充滿肉體慾望和現代感覺的"生命"。人體中的面部是內部統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時也是在精神上獲得整體美的關鍵。從面部最豐富的精神性表現中,可以看出人的心靈變化。人的形象是心靈和生理沖動合力所造成,那種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體的表現性,將是心靈和肉體的雙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現出柔情、膽怯、微笑、憎恨諸感情譜系,它是"觀察內心世界的幾何圖",是心性所能臻達的最高表現域。而身體相對於面部,尤其相對於眼睛而言,則居於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與軀體就猶如心靈和現象、隱秘和暴露那樣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但是,今天的現代或後現代藝術已經從"面容之美"表現走向了"軀體之力"的表現,從精神意象的呈現走向了慾望肉體的展示。身體成為肉體性、享受性和存在性的? っ鰨�持鸞ケ蝗饊逅�〈�R殘恚�庖磺性綾晃髏藍�謔蘭橢�蹙脫災辛恕?BR> 同樣,"身體距離"也在現代人中被日益強調,甚至有"加大人與其對象的距離"的傾向。人在現代生活的距離感中渴望獲取一份相對獨立的空間,這種強調距離使現代人害怕過分接觸"他者",而出現一種"畏觸感"。這種身體的"畏觸感",正表現出心靈的"畏觸感"。身體的距離感,使人在社會生活中穿上了厚厚的鎧甲而將孤獨變成了自己的身份證。2這種現代心理特徵,與其說是人與客觀對象之間的距離擴大,不如說是在精神、在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出現了最明顯的離心形式。身體的痛苦和走向死亡的"震撼",使得一切神話話語在現代人神經的高度敏感和麻木無感情兩極間很難再度興奮起來,心靈由於金錢的強勢牽扯,已經很難能對真正的精神價值做出切實的判斷。"現代感覺"終於在金錢經濟支配的大城市生活中樹立起來,它在推動現代人去涉獵私人權利和私人空間當中,卻開始擠壓了公共空間和公共權利,隨著這種身體空間感和生命時間感的進一步加固,由身體狀態的審視所引發的現代文化的"悲劇性",已經在本世紀的人的旋律中發出了不和諧音。西美爾曾經深入思考並著手解決的"現代性& quot;問題,如今已然膨脹為"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將後現代性問題看作是新問題,而不了解這一問題的真實來源,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在現代性問題上走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迷思。
2.現代傳媒中的身體資本
在現象學研究中的學者,最先注意並張揚"身體"的重要性的,是法國現代思想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他認為身體世界是藝術奧秘的謎底,因為身體既是能見的又是所見的。身體的意義在於:"我以我的整個存在在一種總體方法中知覺到,我把握住事物的一種獨特結構,存在這種獨特的方式就在瞬間向我呈現出來。"3肉體通過感覺的綜合活動去把握世界,並把世界明確地表達為一種意義。身體之眼注視著一切事物,也能注視自己,並在它當時所見之中,認出它表現的另一面。所以身體在看時能自視,在觸摸時能自觸,是自為的"見"與"感"。身體領會自身構成自我,並把自身改造為思想的形式,這也許就是"身體的悖論"。現代藝術家讓事物從身體裡面走進去,靈魂又從眼睛中飄出來到事物上去游盪,因為他要不斷驗證他那超人的內在視力。藝術的"變形"是藝術家"肉身"的確定和他們對外在世界把握的統一,只有通過這種變形,才能把握世界變化的瞬間,並把這種瞬間投向自我心靈。4身體空間是思想居住的空間和支配的慾望,思想並不依附自我,而是依據身體來思考,即把思想統一於身體的? 勻環ㄔ蛑小H饊宥雜諏榛甓�裕�橇榛甑��目占浜退�釁淥�鍾鋅占淶拇嬖詵絞健R虼訟窒笱?quot;知覺論"意味著:肉體穿透我們、囊括我們,使我們在新維度中去思考。正因為肉體和藝術具有一種不解之緣,所以藝術總是一個有關光線、色彩、質感的邏各斯,一個通過表現肉體而傳達不可言說思想的"超概念"譜系。不妨說,關注知覺的重要意義在於身體的"知覺"與對對象的意義的"感性遭遇",這使得我們能夠明了現象學式的注視身體的社會存在意義--肉體通過感覺知覺的綜合活動去把握感性世界,並把世界明確地表達為一種呈現的身體性意義。這種對現代人的感性存在方式的延伸,無疑是一種進一步確證和誘惑。
3.身體資本與文化資本
在現代性社會,人們的思想、哲學和詩學對身體的關注,日漸為一些空洞的邏輯性話語所掩蓋,因此,身體視域的隱沒和回歸,就已然成為當代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工作平台。"身體"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有其不可分的關系,對身體的運用與塑型,顯示了這種身體背後的權力壓迫和文化資本的隱蔽性存在。身體是一種資本,而且是一種作為價值承載者的資本,積聚著社會的權力和社會不平等的差異性。或許正是在身體成為資本的這種現代性圖景中,身體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也可以轉化為一種文化資本。在這個意義上,身體是資本,也是象徵的符號;身體是工具,也是自身控制和被控制被支配的"他者"(other),身體還是一種話語的形式。在現代性狀況中,在身體和社會之間,具有多種的不平等權力關系。身體的延伸和成長是通過個體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習性和場域所形成的文化圈而體現出其階層的痕跡的。習性被場域所塑型,而場域的一些特性又在身體上體現出來。身體往往可以置換成經濟資本,因為他通過購買、傳遞、交換等,可以使謙恭或倨傲的身體因習性、地位和品位不同,體現出不同的身體和身體姿態。這成? �苯?quot;文化研究"的關注點,即經濟資本與身體形態,吃、喝、廣告與大眾文化等,都無不與"個體身體"緊密相關。今天的文化藝術無一不與經濟資本和"身體形態"發生緊密地聯系,而體現了社會支配總關系。布迪厄對身體的塑型和擠壓所做的深刻揭示,對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文化控制對人的性情、心性、趣味和能力的習性獲得,和更新社會的基本價值尺度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而他關於"身體資本"相對於其他資本是一種"感性存在",以及身體資本合法化與制度化的問題,則直接呈現了當代人對自我的身體的迷戀的問題,值得深加關注。
以上思想家的看法,盡管側重點不同,入思的角度有異,但其共同點在於,強調"身體"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將身體性存在與精神性存在的界限清晰地劃出來。可以說,身體在現代社會當中,空前地遭遇到時間和空間的分裂,遭遇到慾望的沖擊和現實社會權力的壓抑,感受到邊緣化情緒性體驗。因此,個人身心與制度的斷裂,理性與社會的斷裂,造成了現代人身體的多種流動變化的蹤跡。於是,重生命感覺性,重靈肉分離性,重視精神遊戲性,成為了當代審美文化和媒體的重心。尤其是大眾傳媒直接刺激和消費身體性的東西,使得遠距離的身體控製成為可能。於是,大眾文藝節目、體育盛典和政治狂歡等大眾化的節日,成為今日現代高度發展時期的身體慾望話語的再生產。
這樣,身體與自我的問題,身體與他者的問題,變成今日的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問題。肉體已取代了靈魂,靈魂在肉體中沉睡,已然成為今日藝術所關注的救贖與解放的問題。無疑,現代性甚至後現代性對"身體"的私人空間前所未有的重視,對過去那種唯理性的否定感性生命的做法,確有糾偏作用。但是這種"跟著慾望走"又少了一份沉重,少了一種社會價值的內在焦慮感。這需要我們從"沉重的肉體"的考察,進一步進入並延伸到當代大眾傳媒的文化解釋和正負面價值判斷上。
二、全球化消費主義中的第三世界媒體
就現代而言,進入大眾傳媒就進入了公共空間。如何在這公共空間中獲得自己的合法性,成為一個當代性問題。如果說,在"印刷資本主義"風靡之時,文化走出了貴族的城堡而進入到大眾生活,大眾文學作為一種新型權力話語進入世界邏輯中,並有效地排除了人與人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從而使得文化傳播成為一種世俗性的便捷方式。那麼,伴隨著數碼復制的新傳媒方式的出現,一種新的大眾生活交流方式已然來臨,同時也將新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1.全球化與消費主義
"耶魯四人幫"的主將之一米勒(J. Hillis Miller)深切地感到,全球化既是已經發生也是正在發生的事,它不僅導致許多新的構成性的具有巨大潛力的社會組織和各種新的社會群體,而且新的電子群體或電腦空間群體的發展,新的人類感性,導致感知經驗變異並產生新的電腦空間個人的發展。在這一日益彰顯的狀態中,傳媒文化以其強大力量淹沒日漸衰退的書本文化,新的電子閱讀方式在文學研究域引起了變革,電腦寫作使文學研究文本永遠不能完成,網上雜志的增加正在改變文學研究的出版合法性條件。這些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即刻性的記憶,改變了文學作品對批評家的存在方式。除了這些因為高科技的發展而引發的人類文化文本存在的方式的改變而外,米勒還從政治文本角度提出,伴隨著民族/國家衰落而出現的一種情況,獨立的民族文學研究正在逐漸被多語言的比較文學和全世界文學的研究所取代。5米勒的問題在於,他看到了全球化中生命存在方式的讀取變化和意義關聯的變化,並注意到文化研究成為全球化中的一種軟體伸張的空間,但是,他無法解釋為什麼在這里歷史記憶的喪失不僅成了文化和多元文化諸多被塗抹的記錄,而且成為一種沒有聚焦的"泛文化"的文化疊加。更無法說明在全球化擴張中,東方或第三世界在面對先發展的強勢文化時,具有怎樣的命運和轉機。因而,問題的提出是尖銳的,但是問題的解決總是被延宕的。
如果說,米勒的全球化觀點代表了第一世界的基本看法,那麼當前頗有影響的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的全球化觀點,則代表了第三世界對全球化的警惕。在《五十年足夠了!》6中阿明申說道:新的全球化沒有取消民族國家的存在,卻侵蝕著民族國家經濟管理的效率。這一矛盾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資本主義的擴張建立在兩個空間的重合上,即決定再生產和積累的空間與政治和社會管理空間的重合。在這種觀念支配下,阿明在《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當代社會的管理》7中進一步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生產過程的全球化。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中心,擁有資本、生產技術、營銷網路並攫取絕大部分利潤,其他國家則只是充當全球化生產的勞動力。因此,全球化將資本主義邏輯無情地擴張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第三世界國家追求工業化並不能阻止全球化進程,只是加速自己被中心的金融、技術、文化和軍事力量所統治。"真正解決危機的辦法是,拋棄自由主義烏托邦,改變貧富日益懸殊的不平等趨勢,使民族國家負起發展的責任。阿明的看法,表達了第三世界學者對全球化語境中的後殖民問題的關注,同時也表明,全球化從來不是? 揮謝壩鋨勻ǖ模�∏∠嚳矗��蚧�乃汲北舊砭褪塹諞皇瀾綞緣諶�瀾綬⒄溝囊桓鮁現氐奶粽劍���彩竊謖�尉�夢幕��椒矯嫻畝嘀秩��侵稹?nbsp;
2.無回應的對話與不溝通系統
法國著名思想家鮑德里亞(Jean-Baudrillard)注意到當代人缺乏交流、閉鎖心靈和充滿誤解誤讀的現狀,使其將思考的焦點放在後現代信息傳播的主渠道--電視的研究上,從而為當代信息播撒和心靈整合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資重視的文化視點。鮑德里亞聲稱,人類目前正處於一個新的類像時代,計算機信息處理、媒體和自動控制系統,以及按照類像符碼和模型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已經取代了生產的地位而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在他看來,後現代時期的商品價值已不再取決於商品本身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換價值,而是取決於交換體系中作為文化功能的符碼。後現代的類像時代是一個由模型、符碼和控制論所支配的信息與符號時代。任何商品化消費(包括文化藝術),都成為消費者社會心理實現和標示其社會地位、文化品味、區別生活水準高下的文化符號。在後現代大眾傳媒(甚至數碼傳媒)時期,大眾媒體重新界定著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並打破了表層與深層意義二元對立的深度模式。
傳媒以一種"真實的內爆"使出現於屏幕的內容等同於在場的真實,這種"超真實"使人不經意地停留在畫面的切換上。垃圾信息的無休止出現,各種意圖意象的紛至沓來,人們在消費時尚、工作選舉或參加社會活動中,受到傳媒不斷的鼓動和誘惑,大眾由此而逐漸滋生一種對立厭惡情緒。於是,冷漠的大眾變成了憂郁沉默的一群,一切信息意義和誘惑均內爆於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樣--社會也因缺乏反饋而消隱,不同階級、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文化形式之間,以及媒體的符號製造術與真實本身之間的各種界限均已經"內爆"。鏡頭代替了任何批判理論模式,因為符號已不再指涉外在的真實世界,而僅僅指涉符號本身的真實性和產生符號體系本身的真實性。而且,在傳媒多頻道全天候的持續播出中,人不斷接受儲存很多蕪雜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卻無法處理,並因超負荷的信息填塞而導致信息膨脹焦慮症和信息紊亂綜合症。電視終於將不同文化、不同習俗、不同品味、不同階層的人,連結在傳媒系統中,並在多重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將不同人的思想、價值認同都整合為同一觀念模式和同一價值認同。這種傳媒介入所造成的私人空間公眾化和世界"類像化&quo t;的家庭化,導致了衛視的"世界一體化"。
在我看來,鮑德里亞剖析了後現代傳媒在社會心理和個體心性的健全方面所造成的威脅,並進而對傳媒在"文化工業"生產中消蝕意義的功能加以清算,這種對全球化傳媒體系對人類的重塑作用的揭示,無疑打開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同時,他對後現代傳媒的審理,推進到對後現代理論本身的審理,認為其理論模式已經被"後現代化",理論不再是反思和劃定邊界,而是為了迎合當今時代的快速、時髦、膚淺和片斷化特徵。理論在這種自我蒸發中變成了一種"超級商品",成為無思時代兜售和宣揚最時髦消費意識和人生態度的一種謊言工具。但是,他對後現代傳媒同樣抱有矛盾態度,這使他對後現代傳媒的全球化趨勢只能加以認同,因為在他看來,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取代後現代在當今世界的地位和影響。這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矛盾心態,指明了後現代哲人的有限性和拒絕超越性。
3.後殖民氛圍與消費主義問題
大約,在全球化理論中最讓第三世界心儀的,就是進入一種迷亂的後現代性消費時尚中,而大眾傳媒在這種消費浪潮中,扮演了"人間指南"的意識形態角色。萊斯理·斯克萊爾(Leslie Sklair)在《文化帝國主義與第三世界的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中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價值系統就是消費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在第三世界以向人們推銷消費主義為己任,這種時尚性的消費主義不斷生產並"誘導出需求沖動",並化強迫為自動,使得第三世界的人們去"消費"。廣告作為消費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渠道,已然成為誘導性消費提供信息的現代行為。對第三世界大眾媒體以及它們和廣告的關系的透視,有助於觀察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運行方式,因為對"媒體帝國主義"的邏輯確認可以把握"文化帝國主義"的基本軌跡。在斯克萊爾看來,廣告作為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主渠道,常常將自己裝扮成提供多種信息的正面行為。但是對第三世界大眾媒體以及其與廣告的關系的研究表明,這種在文化和媒體帝國主義的理論框架之內展開的方式,恰恰掩飾了消費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的內在運行。廣告的類型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盡管有些微差別,但是商品和服務廣告的絕大多數都與消費相關。媒體帝國主義在邏輯上是由文化帝國主義所導出的,並通過對大眾媒體的控制來達到,因為它製造了使人服從於"霸權文化"的條件,並且限制了對它進行有效抵抗的可能性。8
對文化和媒體帝國主義理論的審理表明,媒體資本主義的全球文化擴張已經失控,全球化已然成為一種蔓延之勢。因而,文化媒體帝國主義正在製造當今世界新的一元話語--全球化話語--全球資本主義即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擴張。一般而言,跨國公司生產信息,地方媒體負責傳播信息,但是從根本上說是跨國資本控制著整個系統,它通過操縱金融領域主要是廣告業,給地方媒體系統強加上一個"生產-財經"的"鉗形攻勢",盡管這也容易導致民族主義和公眾力量的有敵意的反彈。新的傳媒技術加速"跨國化"的過程,但也使得其他新的傳媒形式產生,這些形式又不斷造成跨國化的對立面--民族主義,使得拒絕跨過傳媒的"霸權空間",批評本土版本的消費主義及其背後的文化意識形態,成為第三世界的一種無選擇的選擇。於是,當代消費主義不僅被理解為一個全球問題,而且被認為與後殖民霸權有關。
不妨說,斯克萊爾對媒體文化帝國主義和全球消費主義的批評,受到了賽義德、湯林森的影響,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獨特角度,即從第三世界的角度看消費主義的全球化問題,強調媒介在全球化體系中已經成為一種霸權話語,傳媒與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有著非此不可的關系,在電子信息網路中擔任著對全球一體化狀態的塑型的角色。這種後殖民話語批判,使得這個問題對進入消費怪圈中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有可能重新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消費語境,弄清消費主義的背後的意識形態話語霸權。
4.全球話語中的大眾傳播網路
當代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世界體系分析和全球資本主義》9中強調:從表面上看,現代化理論的預言似乎已經實現:市場經濟取得了勝利,國家似乎放棄了早先那種對經濟的干預,並進而將那些數十年前視為不可動搖的公有企業私有化,同時,"技術理性"已經成為各個社會的文化和知識價值的決定因素。在文化上,隨著"技術理性"占據支配地位,反啟蒙的宗教價值開始復興,同時還伴隨著成為"時尚"的"消費拜物教"。作為現代化理論核心的目的論已經過時,並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不再意味著自發地接受歐美社會的價值或把歐美式的現代化作為自己的榜樣。根據眼前的世界現狀,資本主義對普遍富裕的許諾只不過是烏托邦,與其說是一種現實,遠不如說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奢望。
全球資本主義傳播網路的顯著特徵,是"無中心化",即將任何國家或地區作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中心變得日益困難,"高技術聯盟"使全球化成為世界性播撒式的。跨國公司與網路媒介相聯系,已經取代國家市場而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生產的跨國化使全球前所未有地統一化和分散化,全球在經濟社會文化上開始同質化和分散化。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歷史上真正成為全球的抽象模式,而脫離了其特定的歐洲歷史淵源或地域模式。與經濟和政策的分散化一致,文化也分散化--"多元文化主義"。在這種多元文化主義中當代傳媒成為播撒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直接途徑。
三、對全球化消費主義傳媒的反思
思想者的描述為我們的反思提供了一個工作平台。在我看來,當代傳媒所面對的全球化語境的"類像化空間"、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全球話語中的傳媒權力播撒化等,成為困擾思想者的當代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是"公共空間"中"自我處身性"的解決途徑和方式。
不妨說,現代性思想家注意的是:現代性帶來的精神迷亂,和人在城市化的大工業生產中的存在渺小感和虛無感,進而關注"身體安頓"狀況,以及人與自我間的"身體距離"。這一基本意向也使得現代性社會理論討論的主要問題往往是基於"主體性"的問題--主體間性、主客體的關系、存在狀況分析等等。但是在現代性向後現代性過渡中,"主體"逐漸轉化為"自我"(甚至"感性個體")問題,並且往往以赤裸裸感性方式與普遍性焦慮相交織經驗--躁動、預期和失望成為個體經驗的混雜。因此,自我、身體、感覺、私人性等後現代的熱門話題,與全球化中的大眾傳媒有著重要聯系,甚至直接就是其結果或表徵。這無疑使得對大眾傳媒的認識,更加復雜更加需要細心釐定。
處於後現代全球化思潮中的當代人,正在受到網路傳媒的超乎尋常的影響。這種全球化話語權力夾帶著全球一體化網路和消費主義時尚的誘惑,使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社會形成一個後殖民權力角逐場域。進入這個場域,就意味著必須在"跨國媒介"和"傳媒暴力"中重新尋找和安頓自己的肉身--"沉重的肉身"。這使得問題已然不同於現代性中的人的主體失落問題,而具有了後殖民時代的新的問題關聯域。
不難看到,跨國傳媒的意識形態化造成了東方對西方"文化霸權"的潛移默化的認同,它意味著在後現代主義張揚多元主義的旗號下人們卻追新求新而導致"新的一元",這種消費主義的一元性排斥其他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這種傳媒文化的膨脹和過剩生產,使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精神日益成為民族精神中的癌症,也使一種喪失了思想的生活狀態成為當代精神的常態。由傳媒所代表的文藝"類像"表明,當代文化以自我"身體"暴露的方式回縮到冷漠絕緣的"純客觀描述",從而使當代傳媒性格更為乖張而且漂浮。正是對性、暴力的玩味,對犬儒主義生活方式的認同,使當代傳媒在日益多元化的同時,又往往使人面對選擇而無能為力。
媒體的暴力問題由此變得尖銳起來。對媒介的暴力、詞語的暴力、權力消費的暴力,最好抱以充分的警惕性。對此,阿帕杜萊認為:"以好萊塢和香港電影工業為中介,創造了新的雄風與暴力文化(cultures of masculinity and violence),它們反過來又刺激了國家政治和國際政治中愈演愈烈的暴力。這種暴力推動了遍及全世界的不道德的武器貿易的迅速發展。在電影里,在公司和國家的保安部門,在恐怖主義活動中,在警察和軍事行動中,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有AK-47和Uzi槍,這對我們是一個有用的提示,技術裝備表面上的統一性掩蓋著日趨復雜的形勢,暴力形象和在某個想像的世界中建構共同體的渴望,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掛上鉤的"。10"媒介的暴力"已然說明媒介就是一切--媒介不僅表現暴力,而且因為獨霸而自身成為整合調節人和整個社會的權力。當它成為人和社會的唯一中介時,就成為媒介暴力的一元獨霸。
傳媒的意識形態已造成新的"文化霸權",它意味消費觀念和生命價值體系。詞語暴力尤其是野性的詞語暴力,媚態詞語暴力,性與肉慾詞語暴力對"家園"的排斥、對精神的排斥、對人的排斥的詞語暴力,尤需加以警惕。銀幕的暴力,同樣需加置疑。電影無疑是充滿魅力的,銀屏無疑是充滿感性的,肥皂劇無疑是在進行無情的抒情的,所以許多人把時間消磨在上面,不知不覺"被格式化"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尺度和為人處世態度。這種銀屏單向注入的暴力是潛移默化的,批評者必得用批評的武器劃破銀屏或感性誘惑,看到銀屏背後的"慾望生產和再生產"的潛台詞。
㈨ 有哪些事件比較容易成為網路輿論熱點事件
1、涉「官」與涉「腐」。「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兩年來互聯網輿論炒作的重要話題之一,由於在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及人們復雜心態的作用下,一些相關情緒的言論在網上很有市場。一般的社會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員,往往會引起網民密切關注。
2、涉「富」或貧富差距的話題。社會轉型階段,當前中國正處於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各種潛在的社會矛盾不斷積聚並激化。在貧富問題上,網民對一些依靠不正當手段和渠道而暴富的群體深惡痛絕,心理極不平衡,以至於在網上只要是涉及富者的事件,網民就會提出很多質疑。
3、涉及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事件。在社會矛盾復雜的今天,人們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極為強烈,一些特權現象、司法不公問題成為批判的焦點,網民對弱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異常敏感,藉助網路的介質,不少網民以「網路大俠」、「意見領袖」的身份出現,在互聯網上「維護公平與正義」。
4、涉及民族主義以及宗教信仰、中外關系的話題。近兩年來,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熱點較多,中國地處局勢較為復雜的東北亞地區,一些中日、中美關系等的話題,非常容易撥動國內網民的神經。
比如中日關系,歷史上的慰安婦事件、釣魚島事件、參拜靖國神社事件、歷史教科書事件都曾傷害過中國人民的感情,因此任何網上出現的中日之間的風吹草動,都會產生暴風驟雨般的反應。
5、涉及倫理道德的事件。當前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不少專家稱社會「信仰缺失」、「倫理缺失」,網民對於社會倫理、公共道德的缺失深感痛心,網上常見「禮崩樂壞」、「物慾橫流」這類字眼,一些有悖社會基本道德和倫理的事件往往在網上引起「聲討」。
6、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話題。近幾年,車價、房價、油價、股價等價格動態,以及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動態,都牽動廣大網民的心。
7、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事件和話題。近幾年來,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由於事件涉及公眾安全,每次發生時,除了在現實社會中引起社會各界群眾關注外,在互聯網上也成為網民極感興趣的話題。
比如2005年冬天的由於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帶來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廣東非典事件,以及礦難、地震等,都是網民關注的熱點話題。
8、涉及明星「星聞」、「緋聞」及知名企業、敏感地域的新聞。在現實社會中的公眾人物、公眾企業、敏感地域,處於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一舉一動,在網上也往往會成為炒作的「猛料」。
㈩ 2021年網路熱點輿論有什麼
2021年網路熱點輿論有:
1、世衛組織將中國國葯新冠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
2、全國鐵路「五一」假期運輸結束,共發送旅客1.17億人次。
3、上海:符合標準的老舊汽車報廢每輛補貼2800元,可在線申請。
4、成都新房搖號新規:增加普通購房家庭機會,限售期嚴禁更名。
5、廣東:心理治療、新冠「體外膜肺支持」等納入醫保。
6、江西航空一航班萬米高空風擋爆裂,已安全備降。
7、為「老賴」購買高鐵票,上海一黃牛被判拘役4個月、罰款1萬。
8、新華社揭網約車平台:乘客打車貴司機掙錢難,抽成最高達50%
9、華為鴻蒙下月大規模推送體驗用戶:兼具iOS的「絲滑」和安卓的開放性。
10、抖音火山版被判賠償騰訊800萬,因玩家未經授權直播王者榮耀游戲。
11、澳大利亞將取消本國在印公民入境禁令,擬安排三架包機撤僑。
12、巴西警匪在貧民窟爆發激烈槍戰,警方出動直升機裝甲車,已致25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