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傳播監管的難點
(1)網路信息污染形成的根源。與大眾傳播媒介相比,網路媒介空間的信息污染的泛濫程度更大,危害更為廣泛而深重。造成網路信息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網路傳播中傳播者身份的隱蔽性、傳播時間與地點的不確定性。網路具有虛擬性、交互性、匿名性、開放性等基本特徵,一些網路污染源頭可以基本無障礙地在任何地方登錄網路,並快速傳布有害信息。網上用戶分布廣,人數多,類型復雜,其個性特點,受教育程度,文化政治背景及上網目的參差不齊,而網路卻不加區分地給予每一位網民幾乎同等的信息傳播權利和接收權利。一些傳播者在匿名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製造信息垃圾,不僅極大地污染了網路生態環境,破壞和迷惑了網民正常的上網行為,而且在網路空間展現了人類極其丑惡的方面。
(2)傳播者和受傳者角色的轉換,使任何一個網路用戶都可以成為網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網路空間的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角色互換,使傳統意義上涇渭分明的傳、受兩極及信息流動的方向和方式出現了根本性變化。在網路空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發布和接收任何信息實現相對自由,可以充分享用網路同等的技術、資源並能隨時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網路受眾傳播權利獲得的同時,意味著這一權利的部分失控可能為一些不懷好意者發布惡意信息提供了機會,包括不良信息在內的污染性內容也就輕易出現在互聯網上,從而導致網路空間的信息污染及管理失控日趨加重。
(3)網路空間「把關人」角色及其職能的減弱。網路時代信息傳播中「把關人」角色的相對弱化,與傳統專業的大眾傳播處處設置和嚴格「把關」情景不同。網路傳播中類似於以上情景的「把關人」及「把關」功能嚴重缺席,兼之網路傳播者媒介素質的良莠不良,以及特殊利益者利用了這一缺陷,導致大量垃圾信息及違法信息在未經「把關」的情況下出現並自由流動。
(4)商業利益的驅動使某些網站的經營者漠視社會公德和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網路媒介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網路經濟」,越來越多的人感悟到網路經濟這塊巨大的利潤蛋糕的誘惑。一些不法網路經營者和運營商不計社會後果和法律後果對金錢和利益追求攫取,公然在網路公共空間製造、提供垃圾信息及違法信息。
(5)監控和執法的現實困難。網上論壇、聊天室、交友欄目管理鬆懈,有的甚至淪為傳播不良信息的場所和渠道;一些網站的貼圖專欄張各種圖片現象十分嚴重,給監控和執法帶來困難。
㈡ 對超級網路平台的監管有哪些困難
報道稱,電商時代,監管部門如何介入執法?快速膨脹的電商平台又該如何監管?這引起了行業的普遍關注和討論,超級平台下的監管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未來監管部門應該出台積極有為的競爭政策,打破壟斷,強化執法,制約壟斷行為,嚴格審查影響競爭的收購兼並,進一步激活競爭和創新,讓業界、社會、政府等利益相關方成為平台治理的真正主體。
㈢ 如何看待政府網路監管
您好!各地政府紛紛開通官方網站、微博,群眾通過網路平台監督政府工作和行為。對於這種網路監管政府的形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呢?
網路監管政府,是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以及廣泛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監督政府的形式。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對這種形式的褒貶之聲,從它出現之時起就未曾停止過,因此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的對峙也是極其正常的。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網路監管政府這一現象。從目前的社會事實看,網路監管政府,利弊共存,但總體來看,利大於弊。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首先,網路監管政府,能夠增強對政府監督的輿論壓力,規范政府行為。網路具有強大的聚合力,普通公眾藉助網路擁有了表達權,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輿論。因此,通過網路,政府的行為將處於億萬民眾的監督之中,這會在無形中加大政府背負的輿論壓力,從而自覺規范政府行為,減少不合理、不合法行為的發生。
其次,網路監管政府,能夠真實地反映民意,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眾性。透過網路平台,公眾的意願和看法可以更真實、充分地表達。傳統的媒體會存在曲解民情、民意的行為,而真實輿論、呼聲卻得不到傳達。同時,網路的匿名功能使得網民在表達個人意見時不必有所顧忌、有所擔憂。這種「無記名投票」式的寬松、自由環境,便於人們暢所欲言、直抒胸臆。政府如能夠充分利用網路平台了解民眾心聲,就能廣泛獲取真實民意,確保各項決策的制定更切合實際、更符合民心。
此外,藉助網路平台的互動性,政府可以將其作為虛擬的服務大廳,及時做好政務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網民監督,以維護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促進服務性政府建設。
但網路監管政府,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虛假信息的泛濫。它妨礙人們獲得真實信息,導致人們形成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意見,嚴重的還會使人們產生思想上的混亂和極端的行為。網上存在不少發泄情緒的偏激言論。如果在「監督」的過程中,偏激或者極端的情緒化觀點佔了上風,無主見的群體成員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被偏激的觀點所感染,造成人多勢眾的局面,原本的輿論監督就會變成非正常的輿論暴力。
因此,為了使網路這種新型監督政府的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揚長避短,採取措施消除網路監督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政府要做好網路平台管理工作,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維護好網路言論環境,對於不真實信息以及惡意煽動性行為要及時予以制止。同時,網民也要增強自律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不發表、不相信、不傳播虛假信息,避免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輿論工具。
謝謝閱讀!
㈣ 加強網路監管的措施
法律分析:推進「依法管網」,築牢一體化監管法治基礎。繼續對現行工商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全面梳理,對不適應網路經營特點的規定及時建議立法機關清理修訂,依據行業發展需求填補法律空白,破除政策法規壁壘。面向全系統和全社會開展網路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從源頭上遏制違法違規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㈤ 有沒有在網路安全監管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總結
網路安全監管
一般入侵 網路攻擊 掃描技術 拒絕服務攻擊技術 緩沖區溢出 後門技術 Sniffer技術 病毒木馬
網路安全技術,從代理伺服器、網路地址轉換、包過濾到數據加密 防攻擊,防病毒木馬等等。
實際工作中我們的結論,10%數據配置錯誤,30%線路質量差或者用戶把斷線自己接駁了。60%是路由惹的事兒, 去掉路由一試都是正常的。
主要是造成個人隱私泄露、失泄密、垃圾郵件和大規模拒絕服務攻擊等,
㈥ 網路監管的問題,需要從利與弊分析(內容愈多越好)可以加分
利:1.防止未成年人接觸網上黃賭毒內容2.防止外國利用網路散播反動言論,搞政治顛覆3.監督網路安全,防止網上犯罪、網上詐騙4.促進網路良性發展,維護正規網路企業的利益
弊:1.對網民生活造成不便2.對國外的信息相對不對稱性3.網路監管技術的不成熟4.給外來勢力攻擊中國以把柄5.相對削弱了網路監督的職能
㈦ 網路輿論監督的局限性與問題主要是什麼
答案如下:
這是一道多選題,其答案是監督主體的局限、虛假信息、容易發展成為網路輿論暴力。意思就是輿論監督的局限和問題包括以上幾個方面。
網路輿論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相對於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提供的用於輿論監督的媒介資源不僅廉價易得,平台廣闊暢通,而且幾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速發展,這就為廣大普通民眾參與輿論監督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簡介:
輿論監督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應當對網路輿論監督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不斷地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其規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於網路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使「互聯網」成為實現建設文明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