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傳統節日分別都有哪些
法定的有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這四個傳統節日。1.春節:團團圓圓過大年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2.中秋節:源於祭月迎寒活動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3.端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民俗專家稱,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作為傳統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活動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習俗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葉菖蒲,其中,吃粽子最為普遍。
4.清明:這天祭祖掃墓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最早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
B.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2、除夕:指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意義:除舊布新,迎祖宗回家過年。
3、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陽歷制定的,陽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意義: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4、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意義:紀念屈原、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5、中秋: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意義: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6、重陽:為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意義:敬老感恩、飲宴祈壽、登高健身。
(2)網路中國結包含哪些傳統節日擴展閱讀: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節日
C. 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哪幾個
中國八大傳統節日分別指: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望採納謝謝
D.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大全表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大全表
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大全表
農歷正月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正月初一, 春節,古稱歲首、歲始等。傳說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誕辰,佛教中彌勒佛誕辰。
正月初二,犬日
正月初三,豬日,小年期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開市,神話中五路財神誕辰
正月初六,馬日,送窮日
正月初七,人日,又稱人勝節,送火神
正月初八,穀日,道教中閻王爺誕辰,八仙日
正月初九,天日,九皇會,傳說是道教中玉皇大帝誕辰
正月初十,地日,石頭生日(祭石頭)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婦日,炒黃豆(老鼠眼),點百火,丟百病
正月十三,上(試)燈日,關公升天日
正月十五 ,元宵節,正燈日,道教上元節,是天官的誕辰
正月十八,落燈日
正月二十,天穿節,天穿節又叫補天節,「小天倉」。這一節日又與「雨水」節氣相關立春後的節氣是「雨水」。古人認為,是日「天一生水」,應節則下雨,故謂之「天穿」。
正月二十五,天倉節(填倉節),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農歷二月
二月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二月初二 ,春龍節(頭牙),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佛教中濟公菩薩生日
二月初三,神話中文昌帝君誕辰
二月十二,花朝節(一說二月十五),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誕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誕辰
二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誕辰
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賢菩薩誕辰
農歷三月
三月初三 ,上巳節 ,姑娘回娘家,黃帝的誕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誕辰,神話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三月十五,神話中趙公明元帥誕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誕辰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農歷日期不固定(見清明)
清明,24節氣之一,通常在二月後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內
農歷四月
四月初一,祭雹神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薩誕辰
四月初八 ,浴佛節(龍華會),佛教中釋迦牟尼誕辰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誕辰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呂洞賓誕辰)
四月十八,神醫華佗誕辰
四月二十八,葯王(神農)誕辰
農歷五月
五月初五, 端午節
五月十三,雨節
農歷六月
六月初一,半年節(過半年)
六月初六,曬衣節,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祭祀山神。
六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得道
六月二十四,關公誕辰,神話中雷神誕辰,荷花生日
農歷七月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七月初七,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七月十五 ,是地官的誕辰,佛教的盂蘭盆節,有盂蘭盆會傳世,儒家俗稱鬼節,道教稱中元節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誕辰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七月二十三,諸葛武侯誕辰
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薩誕辰(地藏節)
農歷八月
八月初一,天醫節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八月初八,神話中瑤池大會
八月十二,盤古王誕
八月十五 ,中秋節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誕辰
農歷九月
1.九月初九 ,重陽節,元帝得道之辰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出家。
農歷十月
1.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節,是流行於我國北方的祭祖節,又稱鬼節之......
2.十月十五 ,道教下元節 ,水官的誕辰。
農歷十一月
1.冬至,故又稱日南至,亞歲(僅次於新年),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被用來確定月序和閏月的節氣,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內(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遲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閏月的大前提。因節氣和公歷都是陽歷屬性,所以節氣公歷日期反而相對固定,冬至常在公歷(陽歷)12月22日前後。
農歷十二月
1.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佛教中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十六:尾牙
3.十二月廿三/廿四 :祭灶節,掃塵日,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
4.十二月廿五,道都中接玉......
5.十二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貼春聯,迎財神,吃年夜飯,守歲。
部分傳統節日介紹
1、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節(正月初一)
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3、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E. 中國8個傳統節日
中國8個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春節風俗有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上祖墳等;元宵節風俗有吃元宵、猜燈謎等;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端午節風俗有吃粽子、賽龍舟;七夕節風俗有穿針乞巧、禮拜七姐;中秋節風俗有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習俗登高、插茱萸;冬至節風俗吃餃子、喝羊湯。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F. 傳統的中國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
1、春節即夏歷(農歷)新年英文:Chinese New Year
時間:漢代前春節為干支歷的立春,後來演變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現今春節時間為: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意義
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龍燈節直譯)
意義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3、龍抬頭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意義
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
九二在臨卦互震里,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出現在文獻上將龍抬頭與節俗聯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後。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
4、清明節,時間:干支歷節氣清明當日,公歷(陽歷)4月5日前後。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意義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5、端午節,時間:漢代前為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為農歷五月初五,英語: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直譯)。
意義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G. 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八大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年獸怕紅、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逢大年初一這天,就有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冬至節冬至(陽歷12月22日前後)
冬至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H.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1]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中文名
中國傳統節日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別名
中華傳統節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及世界上一些國家與地區
中華傳承故事:傳統節日
81播放
快速
導航
歷史淵源節日介紹節日列表
節日節期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I. 中國傳統節日有多少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十六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寒食節是中國十六大傳統節日之一,曾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其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傳統節日中隨民俗變化融合消失的典型。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重溫寒食節的歷史、發展與衰落,對現實的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一般設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稱為「百五節 」或「一百五 」,其重要習俗為禁火、冷食,故又稱為禁煙節、冷食節。寒食節是一個節日內涵很豐富的節日,主要的習俗有禁火,冷食(冷食種類繁多,較早的有餳、粥等),祭祖,斗雞子、蹴鞠、鞦韆之戲等。除了禁火和冷食外,其它習俗大都是在文化變遷中整合而來的。
寒食節青團,圖片來源於網路
兒童蹴鞠,圖片來源於網路
寒食節是古代的重大節日之一,《歲廣時記》稱「冬、正、寒食為三大節」,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周,據史料考,寒食節的最早起源應該和周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有關。目前,對於寒食節的起源,在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種學說:周代禁火說、古代改火說和紀念介子推說。前兩種說法主要是史學家基於史料研究提出,後者則主要由民俗學者基於民間感性的理解。
關於禁火說, 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周代的,《周禮·司烜氏》記載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這一看法多為後世研究者所認同,但對於周代為什麼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見,其中佔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星宿崇拜說。從唐宋以後的相關資料來佐證,二十八星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甚至二十八星宿中的每一宿都被尊為神,這主要是因為每一星宿出現和消失的規律,都對農作物的收成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唐代的李賢在注《後漢書·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時說:「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也就是說,寒食節禁火說中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學上的大火星,禁火是人們基於對星宿的崇拜舉行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之一。
大火星——心宿二,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改火說,有人認為它是禁火的儀式之一,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單獨的祀火儀式,關於這這兩者的關系並沒有相關的文獻佐證。認為寒食禁火與古老的改火習俗有關的理論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跡可循。相傳遠古時代,燧人氏見大鳥啄木出火,知木中藏火,因創鑽木取火之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宰予說「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馬融注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故曰『改火』」。不同時節換新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時疾。《北史·王慧龍轉》附《王劭轉》載「(王)劭以上古有轉燧取火之義,近代廢絕,於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也?」可見古代禁火之制的確存在。
與改火說相關對寒食習俗的成因有 「哀悼犧牲」 和 「齋戒儀式」 兩種說法。前者如裘錫圭先生認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應該是改火中被當作穀神的代表而燒死的人犧」,因此「寒食恐怕不僅僅是由於停火而產生的消極結果,它原來應該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犧牲者的意義」 。後者如楊琳先生,認為因為改火習俗中有寒食習俗,所以寒食節也是一種「齋戒儀式」,這種儀式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完全熄滅舊火可以避免死灰復燃或者與新火相見,也就能避免造成傷害;另一方面,這種齋戒是為了顯示迎接新火神時的庄嚴、敬重,以此來博得新火神的歡心,起到祐福的功能。但我國的齋戒沒有必須要寒食的文化傳統,寒食節也是「齋戒儀式」的觀點有一定的紕漏。
而介子推說則是民間流傳最廣、接受度最高的寒食節來歷傳說。介子推說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被火燒死的忠臣介子推,這種說法雖史料上存疑,但民俗學上是被廣泛支持的,被認為是解釋寒食節來源的民間附會。《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其中的子綏指的就是介子推,記述的主要情節基本一致:介之推在重耳逃亡之時鞍前馬後、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飢餓的重耳而盡忠;重耳成為君王後,介之推的汗馬之功卻慘遭無祿可受,遂(攜母)隱居於深山之中;晉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動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介子推及母親抱木而亡,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早提出這一學說的是兩漢時期的桓譚,他在《新論》的「離事」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時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玉燭寶典》引《鄴中記》亦說「並州之俗,以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曹操在禁絕火令中也有類似記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這一觀點在南北朝前流傳甚廣,而後又學者提出異議。 南朝的宗懍在 《荊楚歲時記 》中就明確指出據 《左傳 》及 《史記 》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且在 《莊子 ·盜跖 》中記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劉向 《新序 ·節士 》中亦載: 「…… (介子推 )遂不出而焚死。」等史料中,也並沒有介子推與寒食節直接先關的說法。但是,雖然史學家對此存疑,但並不妨礙這種觀點被民間廣泛認可,這也是「還俗與民間」的文化保護觀所提倡的。
J. 全部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除夕、春節、元宵節從一月初一共十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及時間:
一月一日: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10)網路中國結包含哪些傳統節日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