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時代受眾的變化有哪些

網路時代受眾的變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5 23:05:20

① 網路時代受眾的消費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就是國際著名的4A廣告公司電通所提出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動,Share—分享)理論。
這是網路誕生之後,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針對互聯網與無線應用時代消費者生活形態的變化,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該理論重構了網路時代的消費者行為模式。由傳統的AIDMA營銷法則(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慾望Memory記憶Action行動)逐漸向含有網路特質的營銷法則轉型。兩個具備網路特質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現,指出了互聯網時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戶進行單向的理念灌輸,充分體現了互聯網對於人們生活方式

根據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在商品認知階段,消費者的信息來源以電視、報紙、雜志、戶外、互聯網等媒體廣告為主;在理解商品及比較探討和決定購買的階段,除了親臨店頭之外,互聯網及口碑相傳是其主要信息來源與決策依據。
和消費行為的影響與改變
新的消費者行為模式(AISAS)決定了新的消費者接觸點(ContactPoint),媒體將不再限於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媒體類型不再各自為政,對於媒體形式、投放時間、投放方法的考量,首先源於對消費者與產品或品牌的可行接觸點的識別,在所有的接觸點上與消費者進行信息溝通。
同時,在這個信息溝通圓周的中央,詳細解釋產品特徵的消費者網站,成為在各個接觸點上與消費者進行信息溝通的深層歸宿。消費者網站不僅提供詳細信息,使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更深入並影響其購買決策;對消費者之間的人際傳播也提供了便利;同時,營銷者通過對網站訪問者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營銷計劃。

②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特徵有哪些轉變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如何理解網路時代大眾傳播形式上的變化

這是順應時代的趨勢。

網路是由若干節點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鏈路構成,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在1999年之前,人們一般認為網路的結構都是隨機的。但隨著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別發現了網路的無標度和小世界特性並分別在世界著名的《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之後,人們才認識到網路的復雜性。

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在數學上,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④ 結合實際,談談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路信息用戶行為有哪些新的變化,呈現什麼樣的特徵 在線等

用戶行為新變化的表現:

1、傾向社群化生活

從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機QQ群活躍用戶數年均增長率為72%,這表明網路社群化生活呈不斷增長趨勢。截至2015年6月,移動端QQ群的消息量佔比為66%,遠遠超過PC端34%的比例,這表明用戶更多是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社交分享。與騰訊QQ一樣,微信也可以搭建公共群。

除群生活以外,微信還開通了公眾服務號,開發者在公眾號上為各種不同興趣、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媒介方式與特定群體實現全方位溝通互動,使線上線下得以連接。

2014年5月,騰訊手機QQ推出基於興趣的公開主題社區——興趣部落,與擁有共同興趣標簽的QQ群實現打通和關聯,形成以興趣聚合的社交生態系統。此外,微博群、微博熱門話題、網路貼吧、天涯社區、貓撲等公共社區也都聚集著大量用戶,有各自特點鮮明的社群生活,體現用戶在社交網路中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2、更樂於互動分享

科技網站Digital Trends的報道表明:「與閱讀文章相比,人們更樂意分享文章,這是典型的現代信息消費方式。」相比於PC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操作的簡易性和網路設備的便攜性,用戶對所接觸的信息更樂於參與互動並隨手轉發,而且用戶往往是多屏參與信息互動與分享,即在PC端接受信息,在移動端參與節目互動。

如很多電視媒體利用掃碼、搖一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跨屏互動。娛樂化的體驗容易獲得用戶追捧,用戶也樂意在接收新信息的過程中在社交網路中分享,吸引社交好友共同參與,而一旦引爆社交網路將收獲不可估摸的市場紅利。

3、獲取信息的表面化

移動互聯網的簡易操作解放了用戶的話語權,使得用戶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由狀態,生產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

可見移動互聯網產生了海量信息,填充在社交網路的各個角落。與海量信息相對的是用戶有限的注意力資源,信息量越大,注意力資源就越稀缺。

印度InMobi公司發布的《2014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洞察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利用手機和平板上網時間總計達到146分鍾,其中,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為5.8小時。

即使用戶將5.8個小時全部用在社交網路中獲取信息,也只是獲取一小部分,而且面對網路紛雜的信息,用戶注意力很難集中,極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對信息的獲取就過於淺顯,浮於表面。

4、關注點指向明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行為社交化變遷還體現在用戶更為關注眼前的熱點事件,更樂於分享指向明晰的事件,很容易形成「一呼群應」的效果。

用戶的社交化行為更多表現在移動即時通信類的社交軟體上,而對於搜索軟體,社交化的行為特徵還沒有表現出明顯傾向,但移動端搜索量已高出PC端搜索量,未來移動端的全社交化趨勢還是很明朗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很容易在社交活動中被轉移,注意力也會迅速被不斷更新的熱點事件所吸引,很難對同一事件保持長久關注。

特徵

第一,網路用戶數量增長迅速,人數眾多。信息社會是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主導的社會,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成為社會的主要需求,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可能成為知識的需求者。

第二,網路用戶的類型不斷分化。在物理世界中,用戶分布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徵;網路打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信息交流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和獲取信息。在這種環境下,用戶概念呈現出新的含義,網路用戶結構差異大、職業分散、行業分布廣泛。

第三,網路用戶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傳遞者和接受者,用戶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位的特徵。任何網路行為人都可能置身於信息兩端,既可以發布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

(4)網路時代受眾的變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網路用戶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方式主要靠信息檢索和信息瀏覽。信息檢索是一種有明確目標、有計劃、能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信息獲取行為;而信息瀏覽是沒有具體信息需求目標或難以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較隨意的信息獲取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瀏覽行為可能缺乏明確目標,也可能沒有計劃性,但這並非意味著它就不具有目的性。作為用戶的信息行為之一,瀏覽同樣具有行為上的目的性,那就是滿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

在實際的信息獲取活動中,二者有時難以清楚地劃清界限,常常相互聯系、交叉或被整合在一起使用。信息檢索與信息瀏覽常被用戶簡稱為信息查尋。對於網路資源的信息查尋,庫爾梭(CarolC.Ku)提出的信息查尋模式為我們清楚地描述了其具體過程。

庫爾梭模式的最基本的假設是:用戶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疑惑與挫折會隨著信息查尋過程的推進、獲得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而減少。她運用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來描述用戶如何建構他們所遇到的信息。

她還認為,信息查尋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需求表達的過程,需求目標的形成(觀點形成)是信息查尋成敗的關鍵,所以,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是庫爾梭信息查尋行為模式的精髓所在。

⑤ 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互聯網信息網路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層次的。

面對互聯網的便利,我們越來越依賴網路了。在生活中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呢?

互聯網上的信息非常豐富,五花八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然而,無形之中我們每天都感覺脫離不了網,在家的時候網斷了或者信號不好心情就比較差,心情會有點焦慮。究竟如何正視互聯網的影響呢?我們要堅信一點,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方向,它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的。

互聯網消除了信息壁壘。

無論是我們想學的,想做的,想認識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從網路上解決的。互聯網讓我們的學習成本變的很低,現在只要是想學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教程!能自學、愛鑽研的人可以很快的成長起來,變的越來越優秀,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變大。現在的世界需要更加專業,但又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互聯網給了大家這樣的學習機會。

互聯網擴大了交友圈子。

互聯網讓交友沒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好友變多了,選擇變多了,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也增加了。隨著互聯網漸漸普及,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即時聊天工具。這樣,你可以及時的在互聯網上和親朋好友分享你的照片或者視頻什麼。所以說,社交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互聯網可以讓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圈子和喜歡的人,相反,騙子也魚目混珠,關鍵還是要有辨識的能力。

互聯網豐富了我們的業餘生活。

互聯網對於我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極深,網上娛樂非常之多。電影,運動賽事,音樂會,游戲等等,這些娛樂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觀看到,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同時,在線購買這些活動的門票等等,為人們參加娛樂活動提供便利。

互聯網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⑥ 網路消費者近幾年網路消費習慣的變遷

隨著網路媒體迅猛的增勢和網路的大規模普及,不僅網民對於其他媒體接觸與關注發生轉移,非網民群體-不上網的人群接觸傳統媒體的比例在過去四年中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趨勢,其中雜志的閱讀比例降低最為明顯,2004年的閱讀比例較之2001年降低了12.5%。

隨著大眾對於網路媒體消費的日益增加,網民-網路媒體消費者結構和消費行為也在發生著改變。2004年,網民使用互聯網下載歌曲、電影進行網上游戲、閱讀新聞和查詢各類信息的比例,較2001年分別增加了26.3%、14.2%、12.6%和9.0%,成為增長最快的幾項網路行為。從新聞閱讀比例的增幅來看,互聯網逐漸強化著自身作為媒體的形象,對傳統媒體的沖擊越來越大。

對比2001年,網民的上網地點也由網吧-下降了12.2%逐漸轉向了家庭-增長了20.2%,網路媒體消費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網路媒體粘性顯著增強,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增加了近7成,由2001年的5.27小時增加至2004年8.8小時。

網民消費:更追求時尚和價值

對比傳統媒體受眾,網民更追求時尚和價值、更具開放、引導和冒險心態,對新技術敏感並熱衷於高端品牌。對於消費者「我經常去西式快餐店用餐」、「我追求流行、時髦與新奇的東西」和「我喜歡嘗試新的品牌」等消費行為和生活形態的研究發現,網民消費者的TGI指數(TGI指數=目標群體中具有某一特徵的群體所佔比例/總體中具有相同特徵的群體所佔比例,基準值為100)遠遠高於傳統媒體受眾的指數。由於網民所具有的特殊的消費形態,也讓他們在多項產品-特別是新潮產品和高端品牌消費上對比傳統媒體受眾占據強勢地位,這讓網路媒體更具消費影響力。例如,網民對於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攝像機的消費,遠遠高出非網民的消費比例,甚至高出多達200個百分點。就各類媒體的平均TGI水平來看,網民高出非網民近一倍。

由此,對比其他媒體受眾,網民更追求時尚和價值,更具開放、引導和冒險心態,對新技術敏感,熱衷於高端品牌。

不同產品的消費市場上,消費者對於網路媒體的接觸度如何呢?將以手機市場為例做一個說明。2001~2004年,無論是手機消費者還是非手機消費者,對於網路媒體的接觸率一致出現了增長趨勢-對於四種傳統媒體的接觸比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但手機消費者的觸網增長率10.8%遠高於非手機消費者2.4%。手機消費市場是不是一個特例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分別對保險市場、運動鞋市場和旅遊市場進行了分析研究:這些市場均表現出驚人的一致:產品消費者對於網路媒體的接觸度增長遠遠高於非產品消費者。

類似的現象還存在於同一產品的不同細分市場上,即「高端品牌」與「中低端品牌」市場。在筆記本電腦、電視機和運動鞋等行業市場上,高端品牌的消費者網路接觸增長率均高於中低端品牌消費者。這些現象都說明了消費者對於網路媒體抱著更積極的態度,並且越來越喜愛和信賴它。

高價值消費群體:受網路影響更甚

什麼樣的消費群體才是「高價值群體」呢?互聯網對於這一群體的影響力又如何呢?我們在此將「高價值群體」概括定義為:年齡24~34歲、月收入3000元以上、大專以上學歷的人群。該群體的媒體接觸變化趨勢與大眾消費者趨同,傳統媒體接觸率下降,網路媒體接觸率上升。並且,這一群體2004年的平均網路接觸率為81.8%,高出網民平均水平近五成。高價值群體平均使用互聯網時間由2001年的10小時增加至13.2小時,增長約32.0%。這一比例略低於普通網民在4年中網路接觸時間的增長比例-66.9%。這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高價值群體是網路消費的引導者,同時也印證了過去4年中互聯網的普及式發展已取得了明顯進展。

我們不妨把使用互聯網的高價值群體稱為「高價值群體網民」,那麼,對比「總體大眾」、「總體網民」、「高價值群體」與「高價值群體網民」,我們發現:不同群體在產品消費能力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高價值群體網民」的消費指數在不同產品消費中均高於前三個群體。這說明,網路媒體對消費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作用,我們可以用公式簡單地表達為�高價值群體+網路媒體=巨大的消費能力和潛力。由於「高價值群體」的巨大影響力,我們還針對這一群體進行了分眾市場研究,即針對現實高價值群體進行的「中國新富市場與媒體研究-H3」和針對潛在高價值群體進行的「21世紀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CUS21」。

H3選取具有全球化思維和視野,具有新經濟要求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具有創造財富、積累財富、支配財富能力的「三高」-高消費、高學歷、高感度人群,深入研究與中國新富密切相關的高端產品、高端品牌和高端媒體消費習慣。研究選取全國18個城市,年齡在18~45歲的10000個「三高」樣本,結果同樣顯示新富群體受網路媒體影響較大。

不同群體在產品消費方面的差異說明了網路媒體的影響力和作用,特別是:高價值群體+網路媒體=巨大的消費能力和潛力。

CUS21是專門針對中國分眾市場中的另一個潛在強勢群體——當代大學生所進行的消費趨向、品牌觀念、媒介接觸、價值觀念、生活形態的年度連續性調查研究項目。研究結果表明,網路媒體是中國大學生接觸的第一媒體-接觸率依次為�互聯網83.3%、報紙80.7%、雜志72.3%、廣播55.9%、電視37.4%、影院33.4%。另外,上網學生的產品消費能力均高於不上網學生群體。

通過對CMMS、H3和CUS21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無論在大眾市場還是在分眾市場,無論是典型消費群體還是特殊消費群體,無論是現實高價值群體還是潛在高價值群體,網路媒體對於高價值消費群體的影響力更強。

由此可見,網路媒體的影響力在當今社會已不容忽視,通過網路媒體來打動消費者,已經成為企業當今市場推廣的重要手段。我們有理由相信,遵循「二八定律」將是大多數企業的共識。無論是高端品牌還是低端品牌,它們所關注的都更應是那些提供80%收益的20%的產品、客戶以及那些少部分的高價值消費群體。

閱讀全文

與網路時代受眾的變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限制網路通信的原理 瀏覽:657
智能網路電視機wifi28寸 瀏覽:519
移動網路三星級 瀏覽:598
上饒網路營銷如何做 瀏覽:446
愛雙灤網路連接 瀏覽:700
設置海康硬碟錄像機網路 瀏覽:815
為什麼我的電腦老是顯示沒網路 瀏覽:249
丹江口市公司無線網路 瀏覽:492
網路鑒定機構有哪些 瀏覽:529
蘋果手機網路打開了連接不上 瀏覽:155
網路營銷方法ppt 瀏覽:884
新路由器怎樣接入網路 瀏覽:694
卸載錯東西電腦沒網路了 瀏覽:708
黑客網路的scan如何連接IP 瀏覽:249
移動網路簡訊區別 瀏覽:228
usb共享網路一通電話就要斷線 瀏覽:383
怎麼查看無線電視連的是哪個網路 瀏覽:195
蘇州網路技術有哪些 瀏覽:66
手機顯示未注冊網路 瀏覽:377
網路安全中級管理師證多少年 瀏覽:80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