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網路文化
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 觀念的集合。網路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徵、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
各類網站發展迅猛,形成網路文化建設新格局。以重點新聞網站為骨幹,各級政府網站、知名商業網站和專業文化類網站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網路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面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商業網站積極投入網路文化產品的研發與服務,一批有影響的社科、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類專業網站快速成長,滿足網民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B. 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目前,網路文學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接龍小說」 「接龍小說」是指由多人接力參與的,網上及時性創作的文學作品。目前包括:「新浪網」上已有一批作家與網民共同續寫了網路接龍小說《網上跑過斑點狗》:「中文網路文學」網站也開展了故事接龍《譜寫你自己的故事一一千年之戀》;「榕樹下」網站也開展了網友接龍小說《城市的綠地》;「億龍」網站開設了《青春校園,我唱我歌》和《情愛悠悠,共渡愛河》等接龍作品欄日。
此外,網路上還有流行一時的《超情書》、《危險》等回環鏈接詩歌活動。
二、「互動小說」 「互動小說」是指在網上由作者與讀者互動完成的文學作品。目前包括:「花臉道」網站開展了「花臉道雙媒體互動接龍小說」活動,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BBS留言跟貼小說《風中玫瑰》等。
三、「填空圖書」 「填空圖書」是指編制故事框架,提出若干問題,將結局留給讀者,給讀者以想像空間填寫文學作品。「文學咖啡屋」網站已經開展了「多結局小說網路競寫」活動。歐陽友權教授將互動文本分為三類:
第一類:非線性鏈接的「超文本」小說。在有「電子超文本小說大本營」之稱的英文網站叢!B;』』墅鯉:!魚曼±g旦!!:!塑上能看到很多這類作品。如喬伊斯的超文本開山之作《下午》,以及《微光交響曲》、《到達》,莫爾索絡普的超文本小說《維克托花園》、《黃金時代》《漫遊網際》等。
第二類: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互動小說」。如BBS留言跟貼小說《風中玫瑰》就是在作者與眾多讀者的互動中共同完成的。2001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風中玫瑰的BBS小說《風中玫瑰》,這本書把作者一貼一貼的寫作及與網友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全印了出來,形成一種全新的互動文本。主持這一工作的唐敏
(風中玫瑰)在出版序言中說:「《風中玫瑰》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與讀者現場互動的效果,讀者不是等待著讀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與作者一起完成一個「帖子」的寫作過程,真是同生共死的交情啊。。這種互動寫作帶來的樂趣,是傳統寫作無從獲得的,但如果將它變為出版物出版,倒會阻止故事的進程,所以互動文本的最佳棲居地只能在網上。
第三類:由多人接力參與創作的「接龍小說」,又稱「合作小說」、「接力小說」。1999年新浪網上有一批青年作家與網民共同續寫的網路接龍小說《網上跑過斑點狗》,最後得了一篇6萬字的中篇小說。再如1997年加拿大人在互聯網上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寫作活動,12名知名作家在12個小時內完成了一個叫《跨國故事》的接龍小說。
四、「多媒體小說」 「多媒體小說」是指運用文字、聲音和圖像的手段綜合創作完成的文藝作品。在網上有一部名為《望星空》的小說作品,在你的整個閱讀中,始終伴隨著一段美妙的音樂,文字背景是頗具神秘色彩的月夜星空,而且,在每一章結束後,都會有一部簡短的動畫短篇概述一下這一章描寫的主要內容。又如網路上的《若枚文集》,它的內容是古色古香的壘圖片詩文,配以纏綿溫柔的MIDI作為背景音樂。
五、「超文本小說」 「超文本小說」是指基於網路技術的實時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三大特點的新文體,有文字、聲音和圖像按照非線性鏈接的文藝作品。1據介紹,台灣的李順興等人在搞超文本實驗。他的《圍城》及《文學獄》等作品以看作是中文超文本小說的典範。大陸超文本實驗很少見,東北的詩人阿紅可算一個。在艨朧詩大爭論的年代,他曾用電腦進行隨機詩實驗,他把許多詩句都輸入電腦,然後讓他們隨機排列。不管成功與否,荒誕與否。這種實驗應該說在我國超文本試驗史上寫了一筆。。但嚴格的來說,阿紅的實驗仍不能算是超文本。在上述幾種新形式的電腦文藝作品中,「超文本」比較有發展前途,如同電視文學
一樣,未來的文學可能將是綜合文字、聲音、圖像諸要素和互聯網的即時性、互動性、多選擇性等長處,朝著藝術化而不僅僅是「文學化」的方向發展。薦者,由於互聯網的商業氣息,網路文學有可能被同化為一種商業文學。網友毛小蟲以《網路作家:做「知本家的乏走狗」?》為題,發出這樣的憂慮:說走狗有點難聽,說被利益驅使應該沒有異議。宣揚共享,鼓吹免費的網路,如果不是利益的誘惑,哪裡會有著一拔一撥的趕潮人?原本自發的,玩票性質的網上文學創作,一旦出現評獎活動,一旦讓網上的字元變成印刷品擺在街頭,知本家用名利編制的網就越縮越緊,網路作家被招安的時代到了。⋯⋯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到網上找稿子,或者直接向網路作家約稿,也有一些網站開始以簽約的形式向網路作家支付報酬,一批網路作家逐漸被知本家「收買」,另一批網路作家正一頭扎入網路經濟,努力成為知本家⋯⋯因為有所謂知本家介入,有所謂商業模式和商業技巧的運用,小團體的、孤芳自賞的固上文學創作,其傳播通道被有組織、有計劃的擴充千百倍,受眾的規模也是原來的N倍。好的東西被更多人更快的分享,這一互聯網的精神居然在庸俗的金錢游戲里涅槊,再現。寫手們無心栽柳與知本家們有心栽花結合,倒也成了皆大歡喜的局面。。
鑒於網路文學的市場行情,越來越多的文學網站正在靠版權養活自己,為了保證最大可能的出售作品,文學網站也在加緊審稿力度,以期能在市場上建立品牌、得到市場的認可。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文學網站也會變得像傳統刊物一樣 「正規化」,當然這也是它該終結的一天。
C. 網路文化現象有哪些
當代網路文化現象主要有哪些?文化現象所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中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發概括的認識產物。具體包括那些就很難說了,如現在流行的草根文化現象、山寨文化現象、網路文化現象、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文化現象、小沈陽文化現象
D. 近年網路文學有哪些現象
網路文學是信息時代傳統文學和電腦網路碰撞的產物,隨著電腦網路的延伸和普及,我國網民的大幅度增長,網路文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由於它具有的獨特性、前沿性和復雜性,所以網路文學在人們的眼中仍似霧里看花,並成為新世紀文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最主要的特點是:大眾化
網路文學在我國近年來蓬勃興起並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態,網路文學在創作上有著與傳統紙質媒介文學不同的特點。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具體論述其特點:創作理念上極度追求娛樂消遣和個人情感的宣洩,創作過程上努力追求交互性、高效率和自由化,創作內容上主要表現網民生活和抒寫個人情愫.創作形式上注重文本的超級鏈接和多媒體技術化,創作語言上大量採用簡約、靈活而又獨特的網路語言符號.創作主體構成上呈現非職業化、年輕化、匿名化。網路文學創作現象和特點值得文藝理論界關注和深入研究。
E. 文化現象包括哪些
文化現象所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中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發概括的認識產物。
具體包括那些就很難說了,如現在流行的草根文化現象、山寨文化現象、網路文化現象、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文化現象、小沈陽文化現象……
F. 網路文化特徵的三大特徵
互聯網是有著巨大吸引力的虛擬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展現自己的閃光點,並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獲得尊重、友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生活中難有這樣的機會。因此,網路文化具有「補償性」特徵。
既然是補償性文化,就必然夾帶著很多牢騷和不滿。網路上出現的很多問題,其根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在網上發泄,以補償難以實現的願望。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網路成為一種社會安全閥,為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和情緒宣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客觀上起到化解情緒、緩和矛盾的作用。社會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壓、懷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過網路進行發泄,並得到呼應,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感。
由於人們樂於在網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樂,傾瀉積累的不平和怨氣,對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網路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會的晴雨表。政府部門不但可以從網上看到民眾的基本心態和社會的主要問題之所在,還可以有意識地利用網路,對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廣泛徵求民眾的意見,使決策更具科學性,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群體討論,無論最初的意見是哪一種傾向,其觀點都會被強化,稱之為群體極化效應。人們普遍有著從眾傾向,並希望自己表現得更加突出,於不知不覺中把原有的觀點推向極端化。網路具有實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使得在極短時間內,數量巨大的人群捲入到討論之中。人們相互攀比、逐步強化,產生了極其強大的群體極化效應。
互聯網放大了個體行為影響,聚合了個體行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處、被社會忽略的少數人聚集起來,形成了小的群體,並有著不斷增大的趨勢。善的力量是如此,惡的力量也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惡現象,往往能通過網路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有的人對網路文化大加抨擊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在網路文化中,這些丑惡現象及其散布者只佔有很小的比重。
網路文化的極端性特徵,可以迅速把「善」放到最大,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德、推動制度完善。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丑惡和不公平現象,都會在網上被曝光,迅速被正義的洪流所淹沒。2005年,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曝光,網路輿論大嘩,促使死刑核准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在網上披露後,迅速引起媒體關注,帶來整治非法用工專項行動。網路形成的「群體極化」現象,有助於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科學精神。網上關於華南虎照片真偽的熱議,反映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浮躁現象的反思,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質疑。 網路文化是「草根文化」,有著很強的大眾性。從互聯網上可以及時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數人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難以為繼。人們不再仰視專家和學者,而是將他們的觀點與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進行分析,從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傳統媒介上,普通民眾缺少話語權。只有在網路上,他們才能暢敘胸懷、指點江山,表現出對傳統的顛覆和對權威的挑戰。
去年,一批受到廣大群眾喜愛的網路歌手及其成名歌曲,成為很多著名音樂家的批評對象,甚至有人稱,「網路歌曲的泛濫成災讓內地流行音樂倒退15年」。專家的評價和普通大眾的評價有著很大分歧。網路歌曲《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沒有經過任何宣傳,迅速唱遍大江南北,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它們曲調歡快、語言詼諧,比喻奇妙,符合當前普通大眾的審美標准。不可否認,大眾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但是,它們只佔很小比例,而且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
對於網路文化的另一個指責是「娛樂化」。有人說,「現在的網路被嚴重地娛樂化、游戲化、低俗化,網路從高科技的工具退化為使人們玩物喪志並進而危害社會的玩具。」這句話很讓人費解。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快樂。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社會中,人們通過網路去尋找快樂、緩解緊張的情緒,又何錯之有?數學大師陳省身認為數學是快樂的,對數學有著濃厚而執著的興趣,把數學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被人們視為從事「嚴肅事業」的科學家,如果在研究中沒有感受到快樂,是無法支撐下去的,更何況普通的民眾呢?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來一點忙中偷閑、忙中取樂,又有何不可?
網路文化的大眾性,使之成為提升人類智慧的重要途徑。通過網路構築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將低智商轉化為高智商,將相互分離的個別人的智慧,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組織智慧、國家智慧和人類智慧。維基網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讓每個人都成為網路全書的編撰者,貢獻出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維基網路收錄的詞條數,是大英網路全書的15倍。與後者相比較,維基網路容量更大,更具時效性,而且在許多主題上更加深刻。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由於民眾的廣泛參與,由於脫離了地域的限制,網路文化在樹立國家形象、發揚光大中華文明、培育網路文化產業等方面,都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扮演著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G. 網路文化的特徵包括哪些
網路文化就目前而言,主要特徵有網路文化的衍生性,決定了網路文化必須具有很強的繼承性特徵,網路文化的人氣傳播性,決定了網路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徵,網路文化技術基礎的網路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開放性特徵,網路文化的集群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多樣性特徵,網路文化的信息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及時性特徵,網路文化的民俗性,決定了網路文化的繁理性特徵還包括三大特徵補償性極短性大眾型
H. 網路文化特徵的主要特徵
就目前其主要特徵有:網路文化的衍生性決定了網路文化必須具有很強的繼承性特徵;網路文化的人際傳播性決定了網路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徵;網路文化技術基礎的網路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開放性特徵;網路文化的集群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多變性特徵;網路文化的信息化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及時性特徵;網路文化的民俗性決定了網路文化的反理性特徵。
網路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另一個活動空間,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其作用和滲透力還將不斷擴大。目前,對網路文化褒貶不一。從網路文化的基本特徵入手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網路文化,促進網路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概括地說,網路文化具有補償性、極端性和大眾性等三大特徵。
I. 網路文化引申了什麼現象
這些現象很容易看到,你自己每天關注的那些網路紅人、各種「門」事件、以及那些被人們普遍知道並追根的事情(當然並不只是這些很讓人不齒的,還有那些好的,有益的。舉例這些只是能讓你更好的明白而已^_^!!!)……即使你沒關注,也被人告知的等等事件。這些都是網路文化引申的現象,或好或壞……
1、現實中人們的交流能力的缺乏
2、或許也是一些外界對自己內心的壓力過大,需求一處釋放的環境
3、當前信息化時代的的迅猛、激烈
4、雖然有那麼多的不良現象,但畢竟網路文化是一代新產物,還需要更多的維護與正確誘導
…………
你可以從好的方面來寫,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總之要剖析透這寫現象的本質內涵。
給你摘錄一篇文章《對網路文化現象的思考:平民走進文化殿堂》或許對你有啟發
對網路文化現象的思考:平民走進文化殿堂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搞好網路文化建設,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網路文化所存在的問題:良莠不齊、不著邊際,垃圾乃至不良信息俯拾皆是,管理手段有限等等。但是,隨著有關法律的健全,技術手段的改進,特別是管理隊伍的建設
,這些問題應該是可以解決的。
著眼未來的文化發展,我們應該肯定和鼓勵網路文化的積極方面。
一是崛起了一批具備雄厚實力的健康的網路文化創作者。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還有根本就是即興從事這種「文化工作」的編外大軍。
二是網路文化的思想資源,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是建立在民眾生活源泉上的。從民眾生活中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迅速衍化為高於生活的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形成的是大眾參與的人文景觀。
三是高科技媒體傳播手段的介入,使它的受眾領域迅速而廣泛。
也就是說,通過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平民,走進了曾經一直屬於少數文化人的文化殿堂。
如果我們讀讀唐詩,會發現李白詩里也有這樣的平民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是什麼人?現在沒有人能詳明考證了罷?不但本紀列傳里沒有他,打開卷帙浩大的全唐詩,連個「豆腐塊」、「火柴盒」大的作品也不曾發表過。他指定是個平民。
汪倫不是作家,也不是評論家。我們知道的也就是李白要遠行,他到渡口相送。可以想像到的是,「載肉於俎,崇酒於觴」,執手告別,依戀不舍的朋友情愫。這位傲睨公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名人,在他的生活中,並不乏引車賣漿者流的精神營養。
平民參與文化人士的精神生活,還可以在白居易的創作活動中,看得更清晰一些。他寫出詩來,是要首先讀給那些市井小民的,老嫗衰翁漁樵酒賣者輩是他的首席讀者。而白居易創作的平民意識和平民化,成就了他的絕世詩歌王國的絢麗。
任何一個偉大的文化時代,沒有民眾的參與是萬萬難以形成的。唐詩如斯,宋詞如斯,元曲亦復如斯;京劇如斯,繪畫如斯,鼻煙壺亦復如斯。一種博大的文化現象,決不是幾個天才文化人坐在書齋里就能創作出來的。
現代媒體與先進科技傳播手段,已經剝去了少數人參與文化建設的「專利」。文化與藝術創作早已成為專家與平民共同擁有的權利——也就是說文化事業已成為「民眾的事」。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巨變。(二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