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的性能有哪些

網路的性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14 12:20:26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參數及指標主要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主要包括:

  1. 速率:b/s(bps)。如100M乙太網,實際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2. 帶寬: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速率。

  3.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其絕對上限值等於帶寬。

  4. 時延(delay或latency):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的時間。也稱延遲。

5.往返時間RTT: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發收到接收方的確認為止,所花費的時間。 6.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而信道或網路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當前時延=空閑時時延/(1-利用率)

⑵ 衡量網路性能的主要參數有哪些

對網路性能的評價與度量,常用如下參數:

1、 IP 包傳輸延遲(Packet Transfer Delay,IPTD)
2、 IP 包時延變化(IP Packet Delay Variation,IPDV),也叫抖動
3、 IP 包誤差率(IP Packet Error Rate,IPER)
4、 IP 包丟失率(IP Packet Lass Rate,IPLR)
5、 虛假IP 包率(Spurious IP Packet Rate,SIP)
6、 流量參數(Flow related parameters)
7、 業務可用性(IP Service Availability)

⑶ 網路性能指標有哪些

響應時間,網路延遲,延遲變化,吞吐量,鏈路利用率,資源利用率,丟包率,可用性和可靠性等

⑷ 評價一個網路性能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板載/獨立網卡(百兆,千兆),路由器,百兆/千兆交換機,網線的選擇(種類,使用長度:理論上是路由器/交換機到電腦的網線越短速度越快,超過200米幾乎沒網路信號或經常斷網),寬頻接入種類(ADSL,光纖)等,視具體的需求而定。總不會是一台個人電腦上網就去拉一條光纖來用吧。

⑸ 網路性能都有哪些測量方法

網路性能主要有主動測試,被動式測試以及主動被動相結合測試三種方法 1.主動測量是在選定的測量點上利用測量工具有目的地主動產生測量流量注入網路,並根據測量數據流的傳送情況來分析網路的性能。 主動測量在性能參數的測量中應用十分廣泛,因為它可以以任何希望的數據類型在所選定的網路端點間進行端到端性能參數的測量。最為常見的主動測量工具就是「Ping」,它可以測量雙向時延,IP 包丟失率以及提供其它一些信息,如主機的可達性等。主動測量可以測量端到端的IP 網路可用性、延遲和吞吐量等。因為一次主動測量只是查驗了瞬時的網路質量,因此有必要重復多次,用統計的方法獲得更准確的數據。 要對一個網路進行主動測量,則需要一個面向網路的測量系統,這種主動測量系統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 測量節點:它們分布在網路的不同端點上,進行測量數據包的發送和接收,若要進行單向性能的測量,則它們之間應進行嚴格的時鍾同步; - 中心伺服器:它與各個測量節點通信,進行整個測量的控制以及測量節點的配置工作; - 中心資料庫:存儲各個節點所收集的測量數據; - 分析伺服器:對中心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網路整體的或具體節點間的性能狀況 在實際中,中心伺服器,中心資料庫和分析伺服器可能位於同一台主機中。 主動測量法依賴於向網路注入測量包,利用這些包測量網路的性能,因此這種方法肯定會產生額外的流量。另一方面,測量中所使用的流量大小以及其他參數都是可調的。主動測量法能夠明確地控制測量中所產生的流量的特徵,如流量的大小、抽樣方法、發包頻率、測量包大小和類型(以模擬各種應用)等,並且實際上利用很小的流量就可以獲得很有意義的測量結果。主動測量意味著測量可以按測量者的意圖進行,容易進行場景的模擬,檢驗網路是否滿足QoS 或SLA 非常簡單明了。 總之,主動測量的優點在於可以主動發送測量數據,對測量過程的可控制性比較高,比較靈活機動,並易於對端到端的性能進行直觀的統計;其缺點是注入測量流量本身就改變了網路的運行情況,即改變了被測對象本身,使得測量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注入網路的測量流量還可能會增加網路的負擔。 2.被動測量是指在鏈路或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等)上對網路進行監測,而不需要產生流量的測量方法。 被動測量利用測量設備監視經過它的流量。這些設備可以是專用的,如Sniffer,也可以是嵌入在其它設備(如路由器、防火牆、交換機和主機)之中的,如RMON, SNMP 和netflow 使能設備等。控制者周期性地輪詢被動監測設備並採集信息(在SNMP 方式時,從MIB 中採集),以判斷網路性能和狀態。被動測量主要有三種方式: - 通過SNMP 協議採集網路上的數據信息,並提交至伺服器進行處理。 - 在一條指定的鏈路上進行數據監測,此時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是兩個獨立的處理過程。這種方法的問題是OC48(2.5Gbit/s)以上的鏈路速度超過了 PCI 匯流排(64bit,33MHz)的能力,因此對這些高速鏈路的數據採集只能採用數據壓縮,聚合等方式,這樣會損失一定的准確性。 - 在一台主機上有選擇性的進行數據的採集和分析。這種工具只是用來採集分析網路上數據包的內容特性,並不能進行性能參數的測量,如Ethereal 等工具。 被動測量非常適合用來測量和統計鏈路或設備上的流量,但它並不是一個真正的 QoS 參數,因為流量只是當前網路(設備)上負載情況的一個反映,通過它並不能得到網路實際的性能情況,如果要通過被動測量的方法得到終端用戶所關心的時延,丟包,時延抖動等性能參數,只能採用在被測路徑的兩個端點上同時進行被動測量,並進行數據分析,但這種分析將是十分復雜的,並且由於網路上數據流量特徵的不確定性,這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夠准確的。只有鏈路帶寬這個流量參數可以通過被動測量估算出來。 被動測量法在測量時並不增加網路上的流量,測量的是網路上的實際業務流量,理論上說不會增加網路的負擔。但是被動測量設備需要用輪詢的方法採集數據、陷阱(trap)和告警(利用SNMP 時),所有這些都會產生網路流量,因此實際測量中產生的流量開銷可能並不小。 另外,在做流分析或試圖對所有包捕捉信息時,所採集的數據可能會非常大。被動測量的方法在網路排錯時特別有價值,但在模擬網路故障或隔離確切的故障位置時其作用會受到限制。 總之,被動測量的優點在於理論上它不產生流量,不會增加網路的負擔;其缺點在於被動測量基本上是基於對單個設備的監測,很難對網路端到端的性能進行分析,並且可能實時採集的數據量過大,且存在用戶數據泄漏等安全性問題。 3.主動、被動相結合測試 主動測量與被動測量各有其有缺點,而且對於不同的參數來說,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也都有其各自的用途。對端到端的時延,丟包,時延變化等參數比較適於進行主動測量;而對於路徑吞吐量等流量參數來說,被動測量則更適用。因此,對網路性能進行全面的測量需要主動測量與被動測量相結合,並對兩種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和分析,以獲得更為全面科學的結論。

⑹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首先要說樓主一定要對提的問題負責啊。你所說的常用指標,完全讓我們答題者摸不著頭腦啊。有木有。請問你說的是什麼的指標呢看
那麼我仔細回憶了下,計算機網路中提到過指標的也就是性能指標了。(好吧,我也太天才了。)
包括以下幾個指標。
1,。速率
2 。帶寬
3 。吞吐量
4 。時延
5 。時延帶寬積
6 。往返時間
7 。利用率
具體請參考,計算機網路(謝希仁 編著)

⑺ 網路性能包括哪些方面什麼是服務質量

網路性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網路應用程序確保安全,可靠。 2)網路應用程序和網路響應以及傳遞的時間,顯示應用程序某方面大量的處理、文件爭用或磁碟或網路訪問過度延遲是否達到要求。3)收集全面的分析數據並將其結合用於應用程序進程的端對端視圖和數據涉及的所有設備是否合格

⑻ 網路的特點有哪些

(1)開放式的網路體系結構,使不同軟硬體環境、不同網路協議的網可以互連,真正達到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和分布處理的目標。

(2)向高性能發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採用多媒體技術,提供文本、聲音圖像等綜合性服務。

(3)計算機網路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網路的性能和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隨著社會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網的結合,可以使眾多的個人計算機不僅能夠同時處理文字、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

而且還可以使這些信息四通八達,及時地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信息進行交換

⑼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性能指標從不同的方面來度量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1、速率

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bit)是計算機中的數據量的單位,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單位。英文字bit來源binarydigit(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1或0。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鏈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也稱為數據率(datarate)或者比特率(bitrate)。速率的單位是b/s(比特每秒)或者bit/s,也可以寫為bps,即bitpersecond。當數據率較高時,可以使用kb/s(k=10^3=千)、Mb/s(M=10^6=兆)、Gb/s(G=10^9=吉)或者Tb/s(T=10^12=太)。現在一般常用更簡單並不是很嚴格的記法來描述網路的速率,如100M乙太網,而省略了b/s,意思為數據率為100Mb/s的乙太網。這里的數據率通常指額定速率。

2、帶寬

帶寬本上包含兩種含義:

(1)帶寬本來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例如,在傳統的通信線路上傳送的電話信號的標准帶寬是3.1kHz(從300Hz到3.1kHz,即聲音的主要成分的頻率范圍)。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赫茲。在以前的通信的主幹線路傳送的是模擬信號(即連續變化的信號)。因此,表示通信線路允許通過的信號頻帶范圍即為線路的帶寬。

(2)在計算機網路中,貸款用來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量「。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比特每秒「,即為b/s。子這種單位的前面也通常加上千(k)、兆(M)、吉(G)、太(T)這樣的倍數。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進場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顯然,吞吐量受到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對於一個100Mb/s的乙太網,其額定速率為100Mb/s,那麼這個數值也是該乙太網的吞吐量的絕對上限值。因此,對100Mb/s的乙太網,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只有70Mb/s。

4、時延

時延指數據(一個報文或者分組)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也可以稱為延遲或者遲延。

網路中的時延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時間。發送時延也可以稱為傳輸時延。發送的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成正比,與發送數率成反比。

(2)傳播時延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數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低一些,在銅線電纜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3×10^5km/s,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0×10^5km/s。

(3)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處理,分析分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查到適當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延時。排隊延時通常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盡力的總延時就是

總延時=發送延時+傳播延時+處理延時+排隊延時

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數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荷載信息的電磁波在通信線路上的傳播速率與數據的發送速率並無關系。提高的數據的發送速率只是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

把以上兩個網路性能的兩個度量,傳播時延和帶寬相乘,就等到另外一個度量:傳播時延帶寬積,即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例如,傳播時延為20ms,帶寬為10Mb/s,則時延帶寬積=20×10×10^3/1000=2×10^5bit。這就表示,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則在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達到終點時,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20萬個比特,而這20萬個bit都在鏈路上向前移動。

6、往返時間RTT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對於上面提到的例子,往返時間RTT就是40ms,而往返時間和帶寬的乘積是4×10^5(bit)。

顯然,往返時間與所發送的分組長度有關。發送很長的數據塊的往返時間,應當比發送很短的數據塊往返時間要多些。

往返時間帶寬積的意義就是當發送方連續發送數據時,即能夠及時收到對方的確認,但已經將許多比特發送到鏈路上了。對於上述例子,假定數據的接收方及時發現了差錯,並告知發送發,使發送方立即停止發送,但也已經發送了40萬個比特了。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這是因為,根據排隊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如果D0表示網路空閑時的時延,D表示當前網路時延,可以用簡單公式(D=D0/(1-U)來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間的關系。U數值在0和1之間。當網路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時,網路的時延就趨近於無窮大。

⑽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有:
1、速率: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
2、帶寬:網路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的數據量。
4、時延: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6、往返時間RTT:數據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
7、利用率信道:數據通過信道時間。


(10)網路的性能有哪些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一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大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任何關系。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而與信道的發送速率無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合適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
分組在進行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這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一般來說,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閱讀全文

與網路的性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連接好就是不可上網為什麼 瀏覽:43
咋直接看網路密碼 瀏覽:592
網路信號放大器怎麼使 瀏覽:676
智能無線網路寬頻路由器 瀏覽:467
網路版記帳軟體 瀏覽:961
網路主播用哪個象棋 瀏覽:940
最好的手機網路測速 瀏覽:246
四川廣電網路有多少m 瀏覽:281
逢良網路是什麼 瀏覽:160
網路電視不通過wifi可以用嗎 瀏覽:992
軟體本地驗證和網路驗證哪個好 瀏覽:918
極佳是什麼等級網路信號 瀏覽:452
如何投訴網路不良現象 瀏覽:948
網路安全視頻正能量 瀏覽:66
手機網路不好怎麼設置寬頻密碼 瀏覽:331
蘋果手機連接網路為什麼沒辦法用 瀏覽:226
網路安全動圖講解 瀏覽:589
小米手機如何添加自己的網路 瀏覽:655
上海網路研發軟體 瀏覽:585
蘋果6網路信號跟wf天線有關么 瀏覽:983

友情鏈接